03.02 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這是一種什麼病?

杏林醫者行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以結腸鏡檢查最為準確。潰瘍性結腸炎是由吸菸、飲食、衛生條件、遺傳、人體對正常菌群的免疫反應等原因引起的結腸固有膜內瀰漫性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等浸潤,粘膜糜爛、潰瘍及隱窩炎、隱窩膿腫為改變的炎症性腸病。嚴重時可發生中毒性巨結腸。



臨床表現:

1.腹瀉和粘液膿血便:輕者2-4次,便血有或無,重者>10次/日,膿血多見,甚至大量便血。

2.腹痛:多為左下腹或下腹部的輕至中度陣痛,也可累及全腹。

3.其他症狀:可有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發熱、營養不良,外周性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鞏膜外層炎,前葡萄膜炎、口腔複發性潰瘍等疾病的症狀。

4.結腸鏡下的表現:粘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或消失、充血、水腫、易脆、出血及膿性分泌物附著;病變明顯處見瀰漫性糜爛和多發性淺潰瘍;慢性病變常見粘膜粗糙、呈細顆粒狀,炎性息肉及橋狀粘膜,在反覆潰瘍癒合、瘢痕形成過程中,結腸變形縮短、結腸袋變淺、變鈍或消失。


1. 5-氨基水楊酸類(柳氮磺吡啶、奧沙拉嗪、美沙拉嗪)。

2.糖皮質激素,常用強的松0.75-1mg,最大劑量60mg/日。

3.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環孢素等。

生活習慣調節:

1.活動期充分休息,調節好情緒,避免心理壓力過大。

2.急性活動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病情好轉後改為富含營養、易消化的少渣飲食,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兩年查一次腸鏡。



小克大夫


潰瘍性結腸炎是最常見的大腸非特異性炎症性病變,病變以潰瘍為主。首先侵犯直腸,病變從肛端直腸開始逆行向上擴展,病變呈連續性和瀰漫性,主要症狀表現為:

  • 腹痛:多為左下腹,隱痛,陣痛,常有裡急後重,有疼痛——便意——緩解的規律。
  • 腹瀉:較多見,炎症導致大腸黏膜對水、鈉吸收障礙及結腸運動功能失調所致。
  • 黏液膿血便:腸黏膜炎症滲出、黏膜糜爛及潰瘍所致。
  • 其他症狀: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有以上症狀的患者就要注意了,要及時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後患無窮、

在治療手段上,臨床治療仍多以氨基水楊酸類、免疫抑制劑、激素等藥物為主,大部分患者療效明顯,但存在不良反應較多、長期維持治療困難等弊端。很多患者在停藥後,還會復發,再進行二次治療或者三次治療後,效果就越來越不明顯了,病情也越來越複雜,幾乎陷入兩難之地。

有研究發現,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與腸道菌群的失衡關係密切,通過調節失衡的腸道菌群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健康人腸道菌群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腸道菌種中的優勢菌群(如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等)數量比較多,尤其以雙歧桿菌的為最。

雙歧桿菌是腸道內數量最多,佔的比例最大的優勢菌,它有保護腸黏膜,抑制病原菌定值侵襲的屏障作用,同時又有保護腸黏膜的修復作用,所以,目前推崇的微生態療法,主張補充雙歧桿菌來增加腸道內優勢菌群繁殖。


普通雙歧桿菌厭氧,怕酸,不耐常溫,在經過胃消化時就容易被胃酸殺滅,因而進入腸道內的活性很低,難以發揮作用。

我國王厚德院士歷經30餘年29萬代馴化成功的活菌一號青春雙歧桿菌,是人體最大的免疫菌,有不怕胃酸,耐氧,耐常溫等特點,採用的是王氏固態休眠技術,遇水激活,到達腸道的活菌率在90%以上,有以菌制菌,菌膜屏障 ,幫助恢復腸道正常菌群平衡,調節營養免疫等作用,能緩解腹瀉、拉肚子、便秘、大便不成型等症狀。


少有人走的路Vegan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

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類型,20~40歲年齡段人群好發。

臨床表現

  1. 腹瀉和黏液膿血便:腹瀉主要與炎症導致大腸黏膜對水鈉吸收障礙以及結腸運動功能失常有關,黏液膿血便是本疾病活動期的重要表現,系黏膜炎性滲出,糜爛及潰瘍所致;
  2. 腹痛:常為左下腹或下腹陣痛,常有裡急後重,便後疼痛緩解 ;
  3. 體徵:輕者可僅見左下腹輕度壓痛,重者常有明顯的壓痛甚至腸型;
  4. 全身反應:發熱一般出現在中重度患者的疾病活動期,高熱提示存在嚴重的感染、併發症或病情急性進展;
  5. 腸外表現:包括外周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鞏膜外層炎、前葡萄膜炎、口腔複發性潰瘍、骶髂關節炎、急性發熱性嗜中性皮膚病等。

潰瘍性結腸炎是由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在治療上主要是控制急性發作,減少復發,防治併發症為主。臨床常用5-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如柳氮磺吡啶來控制腸道的炎症反應,同時患者平時更應該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宜長期飲酒,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過於緊張,對於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或存在嚴重併發症的患者有望通過手術治療恢復,近年來對與本疾病的診療水平也在顯著提高,對於長期性病程的患者還是建議按時作結腸鏡檢查,一般是建議兩年一次,以及時的檢測病情的進展,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小小西瓜——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小小西西瓜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病(CD),發源於西方發達國家,在中國近20年來發病率和患病人數的上升,這才被重視起來。

潰瘍性結腸炎:

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醫學科學國際組織委員會正式命名為“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發病機制:

病因還未完全闡明,某些研究者認為該種疾病可能與微生物感染或自身免疫因素有關。

主要侵犯部位是結腸黏膜,引發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常始左半結腸,可向街腸近段乃至全結腸,以連續方式逐漸進展。

症狀:

1、黏液膿血便

血液和黏液與便便相混,血液顏色較深。

2、腹瀉

輕度結腸炎患者每天排便3~4次,重度患者每天數十次。

3、便秘

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甚至出現便秘和腹瀉交替的情況,有時4~5天排便一次。

4、腹痛

腹部不適,輕度或中度疼痛。

5、其他症狀如消瘦、乏力、腸鳴等

需要注意,炎症性腸病可發展為大腸癌

結腸癌家族史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腸癌的可能性約為無家族史者的2倍;此外國外的一項研究顯示,UC患者病程越長,發生癌變的概率也越高。


醫露


潰瘍性結腸炎被認為是由身體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引起的。

你的免疫系統應該保護你免受有害的入侵細菌和病毒的侵害。但是在一些人身上,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身體自身的組織。

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當身體將食物和有益細菌誤認為有害物質時,這可能會發生。它也可能發生在身體沒有關閉對抗感染的反應時。

無論哪種方式,免疫系統都會將白細胞輸送到結腸內壁,在那裡它們會引起炎症和潰瘍。

專家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展是由於環境因素和遺傳傾向的結合。

雖然具體原因不明,但飲食和壓力可能會加重病情。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大量攝入反式脂肪(在許多加工食品中發現),會增加潰瘍性結腸炎的風險。

攝入大量ω- 3脂肪酸可能會降低患這種疾病的風險。

脂肪含量高的冷水魚,如鯖魚、金槍魚、鮭魚、沙丁魚和鯡魚,富含ω- 3脂肪酸。

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的症狀是腹痛和腹瀉,通常含有血液或膿。

這種疾病的症狀通常是逐漸發展的,並且來來去去。

沒有活動性疾病的時期——稱為緩解期——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潰瘍性結腸炎可以發展到覆蓋更多的結腸。這通常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和更大的症狀。

為了診斷潰瘍性結腸炎,你的醫生將綜合你的症狀史、實驗室測試、影像掃描以及使用柔性管和照相機(結腸鏡或乙狀結腸鏡)觀察結腸內部。

藥物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如果必要的話選擇其他治療,包括飲食改變和手術。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通過減少結腸炎症發揮作用。

你可能需要藥物組合來達到最佳治療效果。一些藥物通常用於維持治療,幫助你保持緩解;而另一些藥物則用於在疾病發作期間的治療活動。

如果你對藥物反應不良或者有嚴重併發症需要緊急治療,手術可能是必要的。

如果潰瘍性結腸炎需要手術,最常見的是切除整個直腸和結腸,但是也可以考慮更保守的方法。


療愈社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非特異性炎性腸病。可能與遺傳、飲食過敏、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有關。該病好發於20~40歲,臨床上以直腸、乙狀結腸病變多見。



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慢性腹痛、腹瀉、粘液血凍便。內鏡下提示為左半結腸為主的糜爛、潰瘍。組織病理為黏膜層為主的瀰漫性炎症。目前研究白介素家族中的白介素—1,白介素—5,白介素4等在UC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穆赫蘭道123


潰瘍性結腸炎是脾胃科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現代人們的快節奏生活及飲食,本病的發病率逐年提升,且複發率很高,關於此病的研究也成為當今的熱點話題之一。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病因素很多,包括飲食失宜、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精神情志刺激等。其病變部位主要從下段直腸開始,從下往上依次侵犯,可能累及整個結腸。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大便次數的增多和帶有粘液膿血便,此病類似於痢疾卻有別於痢疾,主要辨別點在於,痢疾可在便培養中找到致病菌,而潰結卻沒有。此病常常可藉助結腸鏡作出診斷,鏡下顯示為潰瘍淺、病變連續、呈鋪路石樣改變。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時常常伴有左下腹或下腹輕中度腹痛,便後腹痛可以緩解,但有裡急後重感。如果進行體格檢查時,若病變比較輕,則通常患者僅僅感覺左下腹的輕微壓痛,若此病較為嚴重或突然發作,則壓痛會比較明顯,甚至可以觀察到腸型。除了以上臨床特徵表現,此病還會出現腸外一些表現,如關節、皮膚、口腔粘膜、眼的病變。

如果被診斷為潰結,則一定要積極採取規範治療。如若治療不及時或不規範,可能會發生中毒性巨結腸或腸穿孔等急性危重型併發症。除此以外,患者要嚴格控制飲食,比如多吃易消化、味清淡、高蛋白的飲食物,少吃涼菜、辣椒、高脂肪食物等。

本期答主:王燦,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潰瘍性結腸炎屬炎症性腸病的一種類型,是一種由多種病因(環境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免疫因素等)綜合作用引起的、異常免疫介導的腸道慢性複發性炎症,有終生復發的傾向。本病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病變多從直腸開始,逆行向近端發展,可累及全結腸甚至末端迴腸。結腸的病變一般僅侷限於黏膜層及黏膜下層。極少數患者病變累計結腸全層,可發生中毒性巨結腸,易急性腸穿孔。病程超過二十年的患者更容易癌變為結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時結腸固有膜內瀰漫性淋巴細胞、漿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浸潤,黏膜糜爛、潰瘍及隱窩炎、隱窩膿腫,隱窩內含有大量的細菌,如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慢性期時隱窩結構紊亂、腺體萎縮變形、排列紊亂、數目減少,杯狀細胞減少,出現潘氏細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