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什么病?

杏林医者行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以结肠镜检查最为准确。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吸烟、饮食、卫生条件、遗传、人体对正常菌群的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的结肠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粘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为改变的炎症性肠病。严重时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



临床表现:

1.腹泻和粘液脓血便:轻者2-4次,便血有或无,重者>10次/日,脓血多见,甚至大量便血。

2.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部的轻至中度阵痛,也可累及全腹。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营养不良,外周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疾病的症状。

4.结肠镜下的表现: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和多发性浅溃疡;慢性病变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炎性息肉及桥状粘膜,在反复溃疡愈合、瘢痕形成过程中,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


1. 5-氨基水杨酸类(柳氮磺吡啶、奥沙拉嗪、美沙拉嗪)。

2.糖皮质激素,常用强的松0.75-1mg,最大剂量60mg/日。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孢素等。

生活习惯调节:

1.活动期充分休息,调节好情绪,避免心理压力过大。

2.急性活动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病情好转后改为富含营养、易消化的少渣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两年查一次肠镜。



小克大夫


溃疡性结肠炎是最常见的大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病变以溃疡为主。首先侵犯直肠,病变从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上扩展,病变呈连续性和弥漫性,主要症状表现为:

  • 腹痛:多为左下腹,隐痛,阵痛,常有里急后重,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
  • 腹泻:较多见,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及结肠运动功能失调所致。
  • 黏液脓血便:肠黏膜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
  • 其他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就要注意了,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以免后患无穷、

在治疗手段上,临床治疗仍多以氨基水杨酸类、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为主,大部分患者疗效明显,但存在不良反应较多、长期维持治疗困难等弊端。很多患者在停药后,还会复发,再进行二次治疗或者三次治疗后,效果就越来越不明显了,病情也越来越复杂,几乎陷入两难之地。

有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失衡关系密切,通过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肠道菌种中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数量比较多,尤其以双歧杆菌的为最。

双歧杆菌是肠道内数量最多,占的比例最大的优势菌,它有保护肠黏膜,抑制病原菌定值侵袭的屏障作用,同时又有保护肠黏膜的修复作用,所以,目前推崇的微生态疗法,主张补充双歧杆菌来增加肠道内优势菌群繁殖。


普通双歧杆菌厌氧,怕酸,不耐常温,在经过胃消化时就容易被胃酸杀灭,因而进入肠道内的活性很低,难以发挥作用。

我国王厚德院士历经30余年29万代驯化成功的活菌一号青春双歧杆菌,是人体最大的免疫菌,有不怕胃酸,耐氧,耐常温等特点,采用的是王氏固态休眠技术,遇水激活,到达肠道的活菌率在90%以上,有以菌制菌,菌膜屏障 ,帮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调节营养免疫等作用,能缓解腹泻、拉肚子、便秘、大便不成型等症状。


少有人走的路Vegan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类型,20~40岁年龄段人群好发。

临床表现

  1. 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黏液脓血便是本疾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系黏膜炎性渗出,糜烂及溃疡所致;
  2. 腹痛:常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常有里急后重,便后疼痛缓解 ;
  3. 体征:轻者可仅见左下腹轻度压痛,重者常有明显的压痛甚至肠型;
  4. 全身反应:发热一般出现在中重度患者的疾病活动期,高热提示存在严重的感染、并发症或病情急性进展;
  5. 肠外表现: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骶髂关节炎、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

溃疡性结肠炎是由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在治疗上主要是控制急性发作,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为主。临床常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来控制肠道的炎症反应,同时患者平时更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宜长期饮酒,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过于紧张,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或存在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有望通过手术治疗恢复,近年来对与本疾病的诊疗水平也在显著提高,对于长期性病程的患者还是建议按时作结肠镜检查,一般是建议两年一次,以及时的检测病情的进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小小西瓜——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小小西西瓜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近20年来发病率和患病人数的上升,这才被重视起来。

溃疡性结肠炎: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机制:

病因还未完全阐明,某些研究者认为该种疾病可能与微生物感染或自身免疫因素有关。

主要侵犯部位是结肠黏膜,引发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左半结肠,可向街肠近段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

症状:

1、黏液脓血便

血液和黏液与便便相混,血液颜色较深。

2、腹泻

轻度结肠炎患者每天排便3~4次,重度患者每天数十次。

3、便秘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甚至出现便秘和腹泻交替的情况,有时4~5天排便一次。

4、腹痛

腹部不适,轻度或中度疼痛。

5、其他症状如消瘦、乏力、肠鸣等

需要注意,炎症性肠病可发展为大肠癌

结肠癌家族史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肠癌的可能性约为无家族史者的2倍;此外国外的一项研究显示,UC患者病程越长,发生癌变的概率也越高。


医露


溃疡性结肠炎被认为是由身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引起的。

你的免疫系统应该保护你免受有害的入侵细菌和病毒的侵害。但是在一些人身上,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自身的组织。

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当身体将食物和有益细菌误认为有害物质时,这可能会发生。它也可能发生在身体没有关闭对抗感染的反应时。

无论哪种方式,免疫系统都会将白细胞输送到结肠内壁,在那里它们会引起炎症和溃疡。

专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展是由于环境因素和遗传倾向的结合。

虽然具体原因不明,但饮食和压力可能会加重病情。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大量摄入反式脂肪(在许多加工食品中发现),会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

摄入大量ω- 3脂肪酸可能会降低患这种疾病的风险。

脂肪含量高的冷水鱼,如鲭鱼、金枪鱼、鲑鱼、沙丁鱼和鲱鱼,富含ω- 3脂肪酸。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腹泻,通常含有血液或脓。

这种疾病的症状通常是逐渐发展的,并且来来去去。

没有活动性疾病的时期——称为缓解期——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溃疡性结肠炎可以发展到覆盖更多的结肠。这通常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和更大的症状。

为了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你的医生将综合你的症状史、实验室测试、影像扫描以及使用柔性管和照相机(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观察结肠内部。

药物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如果必要的话选择其他治疗,包括饮食改变和手术。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通过减少结肠炎症发挥作用。

你可能需要药物组合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些药物通常用于维持治疗,帮助你保持缓解;而另一些药物则用于在疾病发作期间的治疗活动。

如果你对药物反应不良或者有严重并发症需要紧急治疗,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如果溃疡性结肠炎需要手术,最常见的是切除整个直肠和结肠,但是也可以考虑更保守的方法。


疗愈社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能与遗传、饮食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有关。该病好发于20~40岁,临床上以直肠、乙状结肠病变多见。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粘液血冻便。内镜下提示为左半结肠为主的糜烂、溃疡。组织病理为黏膜层为主的弥漫性炎症。目前研究白介素家族中的白介素—1,白介素—5,白介素4等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穆赫兰道123


溃疡性结肠炎是脾胃科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现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及饮食,本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且复发率很高,关于此病的研究也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病因素很多,包括饮食失宜、肠道感染、免疫力低下、精神情志刺激等。其病变部位主要从下段直肠开始,从下往上依次侵犯,可能累及整个结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次数的增多和带有粘液脓血便,此病类似于痢疾却有别于痢疾,主要辨别点在于,痢疾可在便培养中找到致病菌,而溃结却没有。此病常常可借助结肠镜作出诊断,镜下显示为溃疡浅、病变连续、呈铺路石样改变。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时常常伴有左下腹或下腹轻中度腹痛,便后腹痛可以缓解,但有里急后重感。如果进行体格检查时,若病变比较轻,则通常患者仅仅感觉左下腹的轻微压痛,若此病较为严重或突然发作,则压痛会比较明显,甚至可以观察到肠型。除了以上临床特征表现,此病还会出现肠外一些表现,如关节、皮肤、口腔粘膜、眼的病变。

如果被诊断为溃结,则一定要积极采取规范治疗。如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会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或肠穿孔等急性危重型并发症。除此以外,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比如多吃易消化、味清淡、高蛋白的饮食物,少吃凉菜、辣椒、高脂肪食物等。

本期答主:王灿,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溃疡性结肠炎属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由多种病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因素等)综合作用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有终生复发的倾向。本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结肠的病变一般仅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极少数患者病变累计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易急性肠穿孔。病程超过二十年的患者更容易癌变为结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时结肠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隐窝内含有大量的细菌,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慢性期时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