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東歐劇變時期,西方國家為什麼不阻止西德合併東德?

尹瀟深


要知道20世紀90年代的那撥領導人,基本就是在。納粹入侵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怎麼可能坐視東西德合併而無動於衷?甚至於法國總統密特朗明確表示,希望整個歐洲聯合起來幹掉德國,避免納粹的再次復興。



但是這不是沒人動手嗎?只要有個人出來牽頭,那麼事兒就好說了,東西德國一塊都沒了但是沒人牽這個頭呀。

但是英國指望法國動手,法國指望意大利動手,意大利表示蘇聯應該動手。就這麼個皮球來回踢,接著被踢到了,美國總統布什的腳下,然後布什表示只要兩德統一之後,依舊能接受美國的駐軍,那麼美國就無所謂。


接著皮球又被踹給了蘇聯。蘇聯那時候是什麼情況嗎?那就不用多說了。蘇聯都快完了,我還管你德國?

然後就這麼合併了。德國那個是妹子,但是即便如此,普魯士正統,也是受到了歧視。要知道東德那塊兒地方才是真正的普魯士,東德那塊兒地方才是霍亨佐倫家族的龍興之地,

而不是巴伐利亞。

現在,東德,就是被歧視,甚至於東德的老兵們,在他們的生活條件都比不上被西德接納的難民,所以東西德之間依舊是矛盾非常的尖銳


嘯鷹評


西方國家為什麼要阻止合併?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想法,東西德合併得利的是西方陣營,而不是東方陣營。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東西德合併是是有利於壯大自身力量,拒絕合併完全不合理的。

東西德合併表面上說是合併,但實際上是西德吞併了東德,這一點不容否認。

1990年發生的東西德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合併事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的發生標誌著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歐洲地區的全面潰敗,從此時起,蘇聯的影響力在歐洲地區全面收縮。

這既是歐洲地區國家制度的轉變,也是人類社會發展思路的轉變。

以東西德合併事件為節點,標誌著以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向東全面擴張,吞噬曾經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這大大的膨脹了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勢力,對於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勢力是極為有利的,怎麼可能會遭到西方國家的阻止?

雖然削弱德國是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英法等國的重要目標,但是對於削弱蘇聯這個主要目標來說,削弱德國只是一個次要目標。

自從1922年社會主義蘇聯建國之後,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個與資本主義制度不同的先進國家制度,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

從此蘇聯就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始終欲除之而後快,因此我們翻開歐洲史,就會發現1922年以後的歐洲,就一直都把消滅蘇聯政權放在國際事務的首位。

我們看二戰爆發的最終原因,實際上就是當時的英、法、美等國引誘德國去進攻蘇聯,而始終對德國的軍國主義採取綏靖政策,結果英、法、美等國引火燒身,導致了二戰的全面爆發,整個歐洲在這場戰火中被付之一炬,所有曾經的歐洲強國都倒在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中。

但是等到二戰結束之後,西方國家就與曾經的盟友蘇聯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了麼?並沒有。雖然戰後蘇聯與英、法、美瓜分了德國,但是僅僅在二戰結束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947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就在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此又一次拉開了圍剿社會主義蘇聯的序幕。

從1947年開始至今,歐洲國家對蘇聯(俄羅斯)的圍剿始終都沒有停止,在冷戰期間,美國為了能讓德國擁有抵禦蘇聯的實力,甚至還將其拉入到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名單之中。

由此可見,相對於圍剿蘇聯(俄羅斯)這個主要矛盾而言,削弱德國的實力,已經成為了歐洲國家嚴重的次要目標。為了能夠讓德國擁有對抗蘇聯的實力,美、英、法甚至不惜把瀕臨毀滅的德國重新武裝起來。

綜上所述,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東西德國合併,是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的默許的,因為他們的合併,壯大了資本主義集團的實力,對社會主義陣營則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以東西德合併為起點,受蘇聯領導的整個歐洲社會主義陣營正式出現解體,紛紛改變社會制度,變成了資本主義制度,而曾經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者蘇聯,也跟隨著這一陣浪潮徹底解體。


落下m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的一個歷史事實是,西方並不特別願意看到兩德統一。當然這是心裡話。

其實,統一的力量是根植於民族認同,是很難被外力阻隔的。短期內的分裂,並不會阻礙歷史趨向的統一進程。

西方人自然也知道這點,但就是從心裡對兩德統一有一些不爽。

當然談不到提問中所言的公開阻止,畢竟西德還是西方盟友體系的一員。不過有一些擔憂是存在的。

這是由以下三個原因決定的:

第一,德國的歷史,讓歐洲人擔心。

全球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發動者。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巧合了。在歐洲人看來,這就是德國民族性決定的。

所以二戰後之所以要把德國分裂,其實西方和蘇聯也有一種很自私的想法,就是慢慢見他們同化成完全風格不同的兩個地區,永遠不能統一,就會避免勢力壯大,威脅歐洲安全。

而兩德統一,會打破當年二戰後的這種戰略格局,未來如何,當時的人們確實擔心再有新的戰爭。

(二戰後德國被分別佔領的示意圖)

第二,德國經濟發展很快,讓英法等大國感到擔心。

德國雖然在二戰後被分割,但西德的經濟發展很快,恢復的也很快。

類似日本一樣,西德經濟在戰後十多年之後就開始迅猛發展,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開始後,發展就開始加速。

50-60年代初的近10年時間,西德GDP增速高達8%。很多年的失業率甚至低到了不足1%,雖然之後有經濟擴張的弊病,經濟發展一般在3%以下,但在兩德統一前,西德已經是全球GDP第四大國了,僅次於美蘇日。人均GDP則時不時排名全球第二。

這樣的一個大國如果統一,英法肯定擔心。

第三,誰也沒料到蘇聯垮臺很快。

兩德統一的又一個重要障礙其實在於蘇聯。

雖然東歐劇變在發生,但是誰也沒有想到蘇聯這樣的一個龐大國家能在一年後就跟著解體,當時大部分認為蘇聯只是會改變一些行為方式,沒想到會分裂為15個國家。

因此包括英法等國,在對兩德統一的問題上,之所以一度反對並且持保留意見,就是認定蘇聯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可能贊同兩德統一。

因為兩德統一後意味著東德併入西德,這對蘇聯的勢力範圍是一個極大損害,對蘇聯的影響大於對西方的影響。

然而蘇聯人最終同意了,可見統一的潮流沒有辦法阻擋,這其實就等於兩德統一板上釘釘,西方無論心裡怎麼想也於事無補。


木春山談天下


東歐劇變時期,西方國家為什麼不阻止西德合併東德?其實英法當時都想阻止,英國首相撒切爾甚至對戈爾巴喬夫明確表示過不希望兩德統一,但問題是英法在當時受制於美國,因此雖然內心不悅,但面對兩德統一的進程卻實實在在是無力阻止。


撒切爾和密特朗的不悅

1989年9月,面對兩德統一進程的不斷加速,英國首相撒切爾在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面時,曾經明確表示:

(兩德統一)這將導致戰後邊界的改變,而我們不能允許發生這樣的事,因為這樣的發展會破壞整個國際局勢的基礎,並危及我們的安全。

在當時西方集團表面上對西德即將吞併東德一片歡呼的聲音中,撒切爾的這種觀點卻代表了當時歐洲許多國家暗地裡對德國統一的真實態度。

在1990年1月進行的一項針對美國、英國、法國和波蘭民眾對德國統一所持態度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在法國和英國,分別有50%的民眾擔憂統一的德國會成為“歐洲的統治力量”,有相當比例的人擔憂德國會重新擴張領土,使納粹主義復活,以及德國經濟體量會變得過大。而在已經劇變的波蘭,對德國統一感到擔憂的民眾比例更是高達69%。

撒切爾(左)和密特朗(右)當時都對德國即將統一極為擔憂

而撒切爾則是反對德國統一最為積極的領導人了。她甚至公開對戈爾巴喬夫表示英國和西歐都不想要統一的德國,並希望戈爾巴喬夫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阻止德國統一,並讓儘量延長蘇軍在東德駐留的時間。在1989年12月出席在法國斯特拉斯堡進行的歐共體峰會時,她甚至當著西德總理科爾的面就表示:

我們兩次打敗了德國人,而現在他們又回來了!

英法雖然不願意看到德國統一,但卻感到無計可施

在當時她的手袋裡總是裝著一張1937年德國邊界地圖,逢人就說自己對德國的擔憂,認為德國的“民族特性”、政經體量和地理位置會讓統一的德國成為歐洲的不穩定力量。而撒切爾的觀點也得到了當時的法國總理密特朗的支持,法國政府當時也向蘇聯政府明確表示過法國決不希望德國統一,因為法國覺得德國統一之後很有可能會控制住匈牙利、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密特朗在和撒切爾會面時甚至表示德國統一之後可能會贏得比希特勒更多的領土。而其它西歐國家則也對此持類似立場,比如意大利總理安德列奧蒂就擔心德國統一會導致泛德意志主義重新抬頭,而荷蘭總理呂貝爾斯則認為德國無權進行“民族自決”。

面對美蘇,歐洲無力阻止

不過雖然西歐各國普遍反對德國統一,但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真正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美蘇兩國卻不這麼想。美國的態度當然很好理解,因為兩德統一可以說是冷戰的標誌性事件,代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冷戰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而蘇聯儘管從根子上不願意看到兩德統一,但在當時東歐劇變的大環境中,卻已經意識到兩德統一不可避免。特別是當時蘇聯是戈爾巴喬夫執政,而在他上臺之後蘇聯經過幾年的改革,經濟已經瀕於崩潰,可以說他在國內外已經面臨了四面楚歌的局面,因此實在無心再與美國和德國做對。面對德國統一的趨勢,戈爾巴喬夫提出的唯一條件只是德國統一後退出北約,成為中立國家。而且應該說這一要求也得到了多數西德人的支持,當時的民調結果顯示只有20%的西德人希望兩德統一之後繼續留在北約之中。

撒切爾曾寄希望於戈爾巴喬夫能拖延德國統一進程,但也無果而終

但德國統一之後退出北約則是美國無法接受的。而沒有美國支持,德國的統一也無法實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國總理科爾當時看準了戈爾巴喬夫的困境,對蘇聯祭起了經濟援助的誘餌。科爾當時的外交顧問特爾希克後來回憶說,科爾已經準備好給蘇聯1000億西德馬克,以換取蘇聯支持德國統一。而急需外部金援的戈爾巴喬夫一看有錢,也就不再堅持德國退出北約了,只是要求兩德統一之後在原東德地區不部署西方軍隊和核武器。而談判結果是以西德答應給蘇聯550億西德馬克的贈款和貸款為條件(相當於西德八天的GDP ),換取了蘇聯對德國統一的支持。

為換取波蘭支持德國統一,德國向波蘭承諾永久性放棄了上面這些領土的聲索權利

而針對波蘭對德國統一之後可能重拾擴張主義的擔憂,德國對波蘭承諾永久性放棄對二戰之後割讓給波蘭的西里西亞、東勃蘭登堡、後波美拉尼亞以及東普魯士等所有領土的聲索權利,確認了奧德河-尼斯河這一德波邊界的永久有效性,並與波蘭簽署了《邊界條約》和《睦鄰條約》,對這些承諾予以正式確認。


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在二戰之後對美國依賴就很重的西歐各國雖然都不樂見德國統一,但卻都感到無計可施,最終只好接受了兩德統一。“畢竟我們之中誰都不會對德國宣戰”——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這句話可能是對這種無奈最貼切的概括了。


桃花石雜談


西方國家沒有干涉兩德統一,這簡直是在開國際玩笑。事實上,當時在傳出兩德要統一的消息後,歐共體成員國一片譁然。西德人是頂著巨大的外交壓力下才完成的統一。令人意外的是,蘇聯和美國反倒是沒有過多的干涉。

當時的國際環境,非常的,非常的有趣……


坑德三巨頭:法國總統密特朗、英國首相撒切爾、意大利總理朱利奧·安德烈奧蒂。

1989年5月,東德政府放寬了移民限制,大量東德人湧入西德。瞎子都看得出來,東德政府要完了。問題是,東德如果瓦解,東德那塊土地該何去何從?

這個時候,西德政府站出來,表示願意全盤接受東德,並希望德國歐共體成員國的支持。此舉,瞬間讓西歐國家全體沉默。小國家都在觀望,想看看英法是個什麼態度。然後,法國第一個跳出來了。

1989年10月,法國總統密特朗發表講話:

談論德國統一的人什麼也不懂。蘇聯人決不會答應。德國統一意味著華沙條約的結束!這怎麼能想象呢?再說,東德是普魯士,它不願受巴伐利亞(西德)的統治。

密特朗的講話,大概意思是,普魯士才是正宗的德國,西德憑什麼統一普魯士?(普魯士的發源地在東德)

法國總統的講話,猶豫一盆涼水潑到了西德人的頭上。要知道,歐共體能成立,就是以法國和西德的政治和解為前提的。現如今到了關鍵時刻,法國人為了國家利益,又把德國人出賣了。只不過德國人沒有鳥法國,仍然繼續著自己的統一步伐。

1989年10月18日,東德領導人宣佈辭職。一個月後,柏林牆被推倒。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具體計劃。



一週後,又是法國總統密特朗,再次關於德國統一的問題發表講話:

科爾事先連半點風聲也不露!根本沒有向我說起過!我毋需出面反對,蘇聯人會出來反對的。戈爾巴喬夫會大發雷霆,他決不會允許這麼幹的。蘇聯人決不會接受一個大德意志國!⋯⋯在歐洲統一取得很大進展之前,科爾別想從我這裡得到任何東西。

很顯然,法國總統的肺都快氣炸了。什麼法德友誼?啊呸!在這一刻,不存在的。



法國總統的講話通告全世界後,英國首相撒切爾終於也按耐不住了。她在倫敦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德國越來越想統治歐洲,我們得經常會晤來抵消德國的力量。必須做到不讓德國統治歐洲。科爾根本不懂得歐洲對德國統一有多麼敏感!

很顯然,撒切爾的肺也快氣炸了。什麼英德友誼?啊呸!在這一刻,也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都知道,法國和英國經常會在私底下較勁。密特朗和撒切爾也是如此。但是在兩德統一的問題上,這兩個人的態度空前一致:就是不同意!



只不過,德國人此時仍然沒有鳥英法,繼續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1990年2月,東德領導人第一次訪問西德。德國的統一,已經是不可不轉的了。

然後,法國總統密特朗坐不住了。再再一次發表講話:

德國統一進程的加速確實是非常危險的。目前所發生的事情正在使我們準備法、英、蘇聯合對付德國的新的同盟,如同1913年那樣。你們將有9000萬人口,但蘇聯將轉向我們,你們將被包圍。

密特朗說的這話,相當的直白。就是如果德國人敢統一,法國就牽頭,組建法國、英國、蘇聯三國聯軍,武裝干涉德國。

緊接著,撒切爾再次表示贊同。並且撒切爾在這一次,還拉來了兩次世界大戰都坑過德國的豬隊友——意大利。

當時的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表現出了意大利人一貫有奶就是孃的特點,他表示:

面對德國問題,蘇聯應該用坦克進行鎮壓,這裡可以使用武力,只要能夠防止德國統一,這都OK。

是的,沒看錯。意大利人的心,比英國佬和法國佬更黑。德國人可是北約盟友啊!忍心讓蘇聯人炸平盟友嗎?啊呸,這個時候只有利益,沒有盟友!


(德國前總理科爾,兩德統一的英雄)

其實英、法、意三國上串下跳的原因,無非就是攝於德國的強大。畢竟在歐共體內,半個德國就已經是老大了,這要把東德統一了,那還得了啊?

西德總理科爾舉目四望,竟然一個支持者都沒有,平時親的比親兄弟還親,原來大家都只是在做表面功夫罷了。真到了關鍵的時候,沒有一個盟友信任德國人。

但是西德總理科爾不傻,他冷靜的發現。法國和英國都只是在動嘴皮子罷了。英國指望法國牽頭,法國指望蘇聯動手。至於意大利,就是出來搞笑的。局勢很明朗了,只要美國人不反對,蘇聯人不干涉,統一的大業基本就沒問題了。至於英國和法國,不去理他們。

那麼,當時美國人是什麼態度呢?其實老布什總統的態度非常簡單。只要統一後的德國不退出北約,不倒向蘇聯,美國人可以繼續在德國領土上駐軍。美國人就支持德國統一!

老布什果然是老狐狸,一下子又把皮球踢到蘇聯那邊了。東德作為華約的盟國之一,蘇聯人能眼看東德被西德搶去嗎?



(蘇聯的當家人……)

上帝眷顧了德國人,當時的蘇聯已經沒有力量干涉東德問題了。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正在內鬥中,兩個人都沒有精力關心東德的問題。

西德想要東德,那就拿去吧。

聽到蘇聯對德國統一無動於衷,把東德拱手相送後,法國總統密特朗,再再再次發表了無意義的講話:

戈爾巴喬夫是怎麼搞的?他對我說,他將堅決頂住,結果一讓到底。科爾給他什麼好處作為交換?大概是多少億馬克吧!

最終,東德政府宣佈解散。東德地方政府以自由選擇的前提下,加入西德,兩德統一。

其實回看整個過程。德國統一,真的是沾了蘇聯解體的大便宜。因為法國和英國不可能真的出動武力鎮壓兩德統一,美國也是如此。整個西歐都在看好戲,他們在等待。等待他們心中既獨裁又野蠻的蘇聯主動出手炸平德國。他們將會表面譴責蘇聯,心底裡暗自叫好。

用時任德國總理科爾的話說:『這簡直是無法想象的結果』。

這句話一語雙關,既表達了對歐共體盟友的失望,你們怎麼都是這種貨色?又表達了對戈爾巴喬夫的驚喜,你怎麼大方?

這件事到此還沒有結束,兩德統一後。為了表示由衷的感謝與驚喜,德國人授予了戈爾巴喬夫最佳德國人的榮譽稱號……


(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科爾)

說到這裡還沒有完。兩德統一後,又過了一個月,撒切爾夫人任期結束,從英國首相位置上卸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尷尬了……

他再再再再次發表講話:

我幹嗎要同科爾吵架呢?這麼一來,我就會被完全孤立起來。

利益歸利益,吵架吵完了,大家還是朋友。只不過是塑膠朋友罷了。

其實,密特朗和撒切爾的態度可以理解。德國當年入侵法國時,密特朗已經20歲了,撒切爾年紀小一點,也有十多歲了,屬於轟炸中長大的英國人。當年德國納粹的野蠻,很多西歐人都是記憶猶新的。至於意大利,一直致力於把法西斯推到德國人身上,彷彿忘了他們才是法西斯的發源地。


Mer86


英國反對,法國發對,意大利反對,理由是一個統一的德國會稱霸歐洲。

德國統一,法國和德國同樣是歐陸軍事大國,會爭奪歐洲大陸的話語權。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遊離在歐洲各國之外,他的核心政策之一就是不能讓歐洲統一。

法國總統密朗特,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

他們要求蘇聯公開出兵,使用武力,迫使德國放棄統一的計劃。

英法意三國上躥下跳,也只不過是嘴上功夫。

美國總統老布什提出條件,德國統一後不能退出北約,不能倒向蘇聯,並且美國可以繼續在德國駐兵。

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支持德國統一。

當時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二個國家沒有反對這件事情,德國統一自然是歷史進程。

德國真的是天命,碰上了戈爾巴喬夫這種蠢豬,這種幸運幾乎千年難得一遇。

當時的德國總理科爾說:“這簡直是無法想象的後果。”

最後德國人為了報答蘇聯領導人的恩情,授予了戈爾巴喬夫最佳德國人的榮譽稱號。


小猴子的趣味雜談


英法阻止了,沒有成功。

1990年,東德併入聯邦德國(西德),自此德國再度統一。考慮到東德與西德的背景,世人一般會認為這場博弈是蘇聯向英美法妥協的結果。然而深讀那段歷史,我們發現作為西方陣營重要一員的聯邦德國,在合併東德進程中最大的障礙竟然不是宿敵蘇聯,而是盟友英國和法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之際,英美蘇共同佔領了德國全境,考慮到法國在戰爭中做出的犧牲以及戰後的合作,英國和美國分別從己方佔領區中劃出一部分交給法國,這便是四國分佔德國的由來。懾於德國雄厚的戰爭潛力和對兩次大戰的恐懼,本來在盟國的計劃中已經決定讓德國覆滅,也就是說從此以後世上再沒有“德國”這個國家,但冷戰的爆發打亂了這個進程。

為了利用德國人遏制對手,英法美和蘇聯分別在佔領區成立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從此以後兩個德國成為東西對抗的前沿。在蘇聯時代,兩德之間在軍事、科技、文化和教育上的比拼常常被看作評價兩種制度優劣的標尺。在這種前提下,大家總會誤以為蘇聯希望東德全面碾壓西德,最好西德人個個都往東德跑,而英美法更希望西德兼併東德。這種誤解不僅迷惑了冷戰時期的一代人,而且影響持續至今。

聯邦德國確實在後來的比較中勝出一籌,如果按照順勢思維往下推,最應該跳出來反對“西吃東”的應該是蘇聯,但你能想到最終扮演這個角色的竟然是英法嗎?那時候蘇聯岌岌可危,西德瞄準時機決心完成統一大業。就在兩德親密互動的同時,英國率先捕捉到了德國可能合併的苗頭,於是關於“德意志第四帝國”的言論塵囂之上,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猜想兩德統一後對歐洲的威脅。

儘管身為聯邦德國的盟友,但英國旗幟鮮明,撒切爾夫人甚至隨身攜帶一張1937年的德國地圖,四處警告歐洲國家縱然德國統一的危害。鑑於英國首相的屢屢阻撓,德國報紙毫不留情地批評:我們真正的敵人不在東方,而是打著紅白藍三色聖喬治米字旗的大不列顛。除英國之外,法國對德國的統一同樣深懷戒懼,從1870年到1940年法國三次遭受滅頂之災,而三次全部來自德國。

為從事實上遏止德國,英國國防部很快與法國軍方達成共識,兩國計劃在西德領土上舉行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以此恐嚇西德總理科爾。但歷史的可愛就在於它不向任何人的意志妥協,對於英法的阻撓,科爾首先做的就是擺平美蘇。此時法國已經退出北約,法美關係正處於歷史最低點,美國若想繼續插手歐洲事務,德國的態度至關重要。科爾以此為本錢向美國做出保證,一旦統一將繼續留在北約體系之內並儘可能幫助維持美國的領導地位。

圖-德國人\t

利益交換從來都是相互妥協的結果,科爾的保證換來美國的支持,而蘇聯的現狀決定無法做出實質性的干涉,所以只能默許。那麼德國下一個目標就是擺平法國,可法國的軟肋在哪裡呢?法國一心做歐洲的老大,但這無疑需要德國的支持,於是科爾投其所好,在密特朗倡導建立歐共體聯盟的事情上多方奔走,最終促使法國轉變態度,不再反對德國統一。

圖-德國人\t\t

孤立無援的英國此時體驗到了什麼叫孤掌難鳴,但為了打消撒切爾夫人的疑慮,科爾還是在領土問題上做出了巨大讓步,並保證統一後的德國不再對領土提出任何要求。1990年,美、蘇、英、法和兩德在紐約簽署聲明,至此四國正式向德國移交權力,兩德完成統一。


地圖帝


西方真動手阻止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歐共體各個都是人才,特別是英鎊法棍意大利麵,說話跟踢皮球一樣真有趣,光放狠話沒個真動作。東頭村的老戈頭他家天天吵架出事,沒那嫌功夫理;西頭村口的老布頭表示只要不妨礙西頭村委會愛咋整咋整。反正人家西德表示我超喜歡待在地球村的感覺。

以上是通俗易懂版回答,接下來我們進入正題:為啥東西德合併,西方國家不阻止?

誰說西方國家沒阻止的!!!站出來!

說起這事兒吧,其實還要怪我們的老戈頭,改革了自己不說,順帶拉上了一群在東歐的小弟一塊改革,先是匈牙利,再是捷克斯洛伐克,搞得整個東歐是雞犬不寧。而民主德國也被拉上了個戈爾巴喬夫這個新手無證司機的改革之車,開始了民主化改革。

結果在東德民眾的抗議中,在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佈辭職。迫於民眾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體的限制這一要求下,在11月9日,“柏林牆”正式開放。

英國真的沒有辜負歐洲最強攪屎棍這個稱號,早在柏林牆開放前的一個月,一些英國媒體就發現了東西德有了統一的苗頭,在這之後,各大媒體大肆宣傳兩德統一,《泰晤士報》也對兩德的統一前景展開了辯論;然後英國國內就有了例如“德意志第四帝國”“蘇聯會阻止德國統一”的各種瞎掰,反正人家英國媒體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


不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還真把這事兒當回事了,他擔心德國統一後會再次在歐洲捲起一股“復辟”潮,在歐洲樹立霸權。撒切爾夫人為這事還專門去找了老戈頭,撒切爾夫人希望戈爾巴喬夫能盡力阻止兩德合併,還提出了蘇軍應該儘可能長時間駐紮在東德以威懾西德。不過西德卻沒有人鳥他,還在11月9日開放了柏林牆。

然後撒切爾夫人就開始乾著急,人家還拿了一張1937年的德國地圖天天展示搞陰謀論,希望其他國家能夠聯合英國一起阻止兩德合併,這時候法國總統密特朗跳出來支持英國;然後密特朗又跟撒切爾一起在1989年12月的歐共體峰會傳播地攤陰謀論去了,西德政府依舊沒有鳥他。不過,西德《圖片報》嚴厲批評英法的這一做法:“德國的新敵人不在東方,也不是打著XXXXXXXX。我們的新敵人是打著紅白藍三色的聖喬治米字旗的英國首相,他的名字叫做瑪格麗特撒切爾。”


此時的德國依舊沒有鳥他,還在1990年年初往東德國引進西德馬克。撒切爾夫人的臉都快沒處放了,於是開始拉攏其他國家一起反對德國。

然後某個姓意大利名面的國家總理朱利奧安德列奧蒂跳了出來,稱;“我愛德國,所以我更喜歡看到兩個德國。”其牆頭草之風可真是一脈相承。

然後荷蘭首相跳了出來,對德國的自治權提出了質疑。不過即使是這樣,德國政府依然沒有鳥他們,繼續走自己的統一之路。在這一刻,所有的什麼英德友誼法德友誼鋼鐵條約歐洲共同體,啊呸!不存在的。

不過德國清楚的認識到,像英鎊法棍意麵這些國家就只會動動嘴皮子,你看在冷戰期間哪一場武裝干涉他們發起的,要不就吃瓜,要不就是配合你打野刷怪。而美國的態度讓西德鬆了一口氣,美國不反對兩德合併,只要德國繼續留在北約,美國可以繼續在德國駐軍,那麼美國就不干涉。然後其他國家紛紛把視線轉向了蘇聯,可惜人家老戈頭正在和老伴老葉頭爭奪家裡的主導地位,而老戈一幅“虐我千百遍,待老葉如初戀”的模樣讓這些國家認識到蘇聯已經管不了這些事情了;於是就只能乾瞪眼看著兩德走向統一。



然而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的“反德聯盟”的老臉被打得啪啪響,實在是沒臉混。最終在1990年兩德合併之後簽署了協議:

自1945年後,英法美蘇四個國家在德國行使的一切特殊權利均失效。德國恢復主權和領土完整性。

當年鬧得最兇的是他們,現在籤協議簽得最快的也是他們,不得不服英國人的水平是如此之高,如此之優秀。


二戰吐槽君


顯然,有此一問的題主沒有結合歷史背景看待西德吞併東德這一問題。

要知道東德和西德分裂,特別是柏林牆的修建標誌著冷戰的正是開始,而德國統一自然也是意味深遠含義。在當時的西方人看來,東德政權的倒臺和東西兩德合併,更是冷戰勝利結束的標誌。因此,從這一點來說,西方國家是樂見其成的,怎麼可能去阻止?

另外,從更深層的,總結並吸取歷史教訓的角度去來看,二戰的起因源至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源至於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壓迫和羞辱。

一戰結束後,少數政治家如當時美國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總統,雖然預感到《凡爾賽和約》種種苛刻條件的危害,並主張實現一個所有國家都能分享的、公正的和平。然而,從普法戰爭時期開始,德法兩國便已結怨甚深,可謂是橫跨幾代人的世仇。而且,當時的法國和英國在戰爭中損耗巨大,普遍怨氣太重,即使戰勝德國仍不能完全消解對德國的人怨恨。因此,一戰後少數具有遠見的政治家,並不能阻止《凡爾賽和約》傷害德國普通民眾,招致普遍的怨恨,導致希特勒上臺引發二戰。

二戰結束後的歐洲滿目瘡痍一片狼藉。鑑於歷史,務實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很快便制定出,並實施起歐洲復興計劃——包括德國在內的《馬歇爾計劃》,其目的便是避免重蹈歷史覆轍。因為,一個統一、富裕、自信的德國是歐洲乃至世界穩定重要因素。雖然,西方國家與蘇聯的冷戰對峙,嚴重延緩並割裂了這一計劃的實施,但是當蘇聯開始改革,冷戰即將接近尾聲,世界的安全局勢仍面臨諸多挑戰之際,德國這樣一個兩次世界大戰策源地,他的統一、穩定和繁榮仍然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商企公信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在兩德合併問題上,西方國家的態度根本就不是鐵板一塊。早在原民主德國(東德)開放柏林牆之前,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曾在與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晤時表示過對兩德合併的反對態度,並暗示蘇聯延長在東德的駐軍期限以對西德構成壓力。

1989年12月的歐共體峰會上,撒切爾夫人甚至將統一後的德國比作一戰時期的德意志帝國和二戰時的納粹德國——“這個被我們擊敗過兩次的國家又要回來了”。在對德國統一問題的態度上,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也具有相同立場(吐個槽,能讓英國和法國這對老冤家完全協調立場的也只有德國了)。

在密特朗的提議下,該屆峰會上提出德國統一問題需要通過“東西方的對話和合作”,“應該以民主且和平的方式實現”,這等於宣告了法國在兩德統一問題上對西德的不配合。

隨後,在與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的會談中,密特朗又重複了上述觀點。為阻止兩德統一,密特朗甚至親自訪問東德,在與東德領導人會晤時明確標誌“有興趣看到東德繼續作為主權國家存在”、在萊比錫大學演講時也聲稱“兩個德國均擁有國家主權”。除了英國和法國,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不同程度地表示了對兩德統一的反對態度,如時任意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就表示“更希望看到兩個德國”,時任荷蘭首相呂貝爾斯則對德國是否擁有統一問題的自決權表示質疑。

但在蘇聯無力阻止東歐劇變、美國對兩德統一問題事實表示支持的情況下,任憑歐洲國家如何反對,也無力阻止德國的統一進程。可以說,在德國統一問題上,各國立場真切體現了國家利益在國家意志上的表現,但決定國際事務發展方向的根本原則仍然是國家實力。歐洲國家實力再強,終究抗不過美蘇兩大霸權,德國的統一也就成為歐洲國家捏著鼻子不得不順應的“歷史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