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這是前段時間DX200巡迴活動的徵文,似乎來得晚了些。也讓大家久等了。先說一句抱歉吧。

第一次聽到DX200這個機器的時候,還是17年上海SIAV,當時還只有AMP1,聽了幾分鐘單端,又聽了幾分鐘平衡。覺得東西是不錯,但還真的沒有被驚訝,就被依稀的電話喊走吃飯去了。

第二次是6月武漢華中展,磚吧的展臺艾巴索的展臺相距並不遠,抽了空去聽了幾個東西,其實當時是奔著IT04和那個頭戴去的,在聽完這倆耳機之後,又聽了一耳朵這個DX200,這一次確實是一耳朵就被震驚了,因為當時還不知道已經是AMP2了,甚至有點懷疑自己耳朵是不是不靈光了。後來晚上和楊傑同宿舍,才瞭解到換卡這個事情,又認真的聽了一下。當時就覺得,這個東西真的厲害了。

聲音以外的部分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這是一款安卓磚。關於安卓系統的種種一切,我這裡毋庸贅述了,就是這樣的一個安卓國磚的時代,網絡帶給我們的一切太多了。

當然需要說的是的,DX200的系統操作非常流暢,完全找不到半點卡頓的痕跡。即便是打開10個app的時候,仍然能夠非常流暢。什麼感覺 呢?就是手機的感覺。我當然沒有用來切水果或憤怒的小鳥,擼農藥的話,我也沒試過,誰要是試過的話,可以告訴我啥情況,我估計問題也不很大。

系統操作,其實安卓系統的操作大同小異,無非是點、按、劃的各種排列組合。應該說,我覺得DX200的操作是具有一定的獨創性的,剛上手的時候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但如果習慣,就會覺得非常合理、便捷。

DX200採用了可更換耳放模塊的設計方案。目前有三個模塊正式發售,原配的AMP1,後續的AMP2,以及最近剛剛發佈的AMP3。

AMP1具有一個3.5單端PO,一個3.5的單端LO,和一個2.5平衡PO;AMP2具有兩個3.5的單端PO和LO;而APM3,,恰恰是2.5的平衡LO和PO各一個。換言之,各個模塊所包含的輸出端口均不盡相同,其實更多的設計意圖在於滿足不同的輸出環境要求。所以,我們在選擇模塊的時候,首先要想到自己耳機或耳放的情況以及規劃,在單端與平衡、直推與捆放這兩個問題上做好取捨。而不是光看見別人說哪個更好聽。

同時DX200採用了雙系統。可以自由切換安卓模式和純淨模式。安卓模式當然具有更好的功能性,而純淨模式具有更好的聲音表現。

機器採用了整體屏幕設計,耳放模塊的也是半包圍式,沒有出現“大下巴”的情況。右側步進式電子電位器,數據為type-c端口,機身頂端配備了3.5同軸輸出口。

機器的整體造型還是頗具美觀性和協調性的。雖然造型不花哨,但很端正協調,實機顏值非常不錯。

機器的續航情況正常,一般安卓系統下獨立播放音樂可達6-7個小時,純淨系統下可以更長一些(巡迴時間較短,未能實測)。發熱情況是有的,但是我覺得還在正常範圍內,沒出現燙手之類的誇張情況。

其實,關於機器本身的話題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因為DX200這樣一款熱門機器,想來大家也都是瞭解的,我也就不一一贅述了。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耳邊評測 艾巴索DX200聽感

聲音共性部分

因為DX200的固件、模式、耳放卡、端口的排列組合及其龐雜,如果全都寫出來恐怕都得按編年體計算了。何況短短几天的時間,也根本不可能聽那麼多,我就根據自己的直掛印象,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寫到哪兒算到哪兒吧。

這次是實在不能挨個兒地扒八股文了,吐了血也是寫不出來的。我們就直入主題地談聲音吧。

先談談AMP1、2、3的共性特點

1、 DX200整體三頻分佈均衡,雖然三個卡的4個PO口各自有所側重,但是整體來講,都是按照均衡穩重的方向走的。所有頻段穩重紮實,具有極好的連續性。

我想這個基調也是DX200這個總型號的一個整體設計思路。所有的耳放卡都是在這個均衡、溫和的命題下,開展各自不同的聲音特色。至少目前我所聽到的1、2、3這幾個耳放卡,都是遵循了這個思路的。後期會不會有相對極端一點的、特色更加突出的耳放卡,當然我還不敢斷定。

我覺得,DX200的整體

2、 DX200整體音色溫和透徹。我所聽得到的3個耳放卡,整體來講,音色都是中性稍微偏暖一點的色調,聲線細緻柔和而不乏張力,雖然音色微暖,但毫無悶糊感覺,相反地,DX200的整體音色十分通透。稜角感整體來講,三個耳放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化,但整體來講都不算十分突出的,都是順暢通透的類型。

3、 空間感整體適中。

聲場規模在這個價位來講,我覺得算是比較開闊整齊的。

怎麼來說呢?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介乎於QA360M和MR1之間的一個狀態,比360M大,比MR1小一點。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聲場空間規模吧。

相應的,DX200的分離度做的非常好,聲音之間位置距離非常明晰,每個線條都極具考究地安置在了非常恰當的位置,相互絕不僅僅是毫無干擾,而更加是給整個空間的佈局留足了通透感的空間和格局。

聲音的方向感和定位感都明晰有序。在 聽較大編制曲目的時候,可以清晰地感覺到各個器樂的方向和位置,層疊排列井然有序。

整體而言,在空間感這一塊,DX200相比萬元級的旗艦大磚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其價位橫向比較而言,是絕對不虛的。應該說DX200在空間感的打造上,很有意識地選擇了一個紮實的方向,並沒有一味單純地追求聲場的“大”,而是追求了“合理、有序”。應該說這個聲場規模對於包括大編制交響在內的所有音樂風格都完全可以接受。

4、 DX200的動態感很大。就如聽《1812》時候的那聲炮響,也足以讓我的毛孔顫慄,聽《新大陸》的時候也可以讓我的耳膜和意識完全被衝擊的一塌糊塗。但是不得不說,相比隨身聽的頂級動態來講,DX200的這個動態放出去的力道是毫無問題的,只是說還略差那麼一丟丟的收放自如,只能說,隨身聽,不必苛求。

瞬態方面來講,DX200的瞬態是適中稍微慢一點,保證了整體聲音線條的柔滑順暢,和音樂的韻味。

其實吧,瞬態這東西就像是一根弦兒,你扽太緊了,就乾澀、就無味,甚至失去正常的音色;而如果這根弦兒鬆了,那這個聲音就垮了,糊了,甚至是悶了。

而DX200的這個瞬態的弦兒,繃的可以說恰到好處,就如我所試聽的這首駱玉笙老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醜末寅初》,無論是三絃聲、鼓聲、還是老先生的嗓音,亦或者這支鼓曲內容所勾勒出的意境,聽起來都是那麼的鬆弛柔和,甚至有一點漫不經心,但是細細品來,發現那個聲音的力道和勁道拿捏得也是那樣的恰到好處。鏗鏘有力而又娓娓道來。

5、 推力方面,幾張耳放卡也是各有不同,但是整體來講,就其價位而言DX200的推力還是不錯的,但也肯定不是那種很極端的推力狂魔。

整體來講,DX200推我手裡的這些難推的塞子來講,推ER4S或者是緋2這樣的塞子,還是挺不錯的,基本的框架結構都是比較完整的。但如果推牙塞和舜仕01bu的話,確實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雖然算不上惡聲吧,但確實不會一個讓人信服的方案。

6、 小結

DX200整體走的就是一個均衡、溫和、舒展、穩重的聲音方式。音色適中偏亮一點,,聲音整體位置感明晰開闊,空間具有良好的通透感。相對來講,無論是卡一、卡二還是卡三,雖然各具特色,但是整體來講都是比較中正的調音路線,絲毫沒有極端的調音方式。

或許說,DX200的聲音並不能算是個有特點的聲音,但確實是一個很有韻味的聲音。

幾個耳放卡聲音特性部分

1、 被誤讀的原配——AMP1

當我們談論DX200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先買機器,單端換卡二,平衡換卡三”,彷彿很少有人顧及卡一的感受。也似乎每個買了DX200的同學,都會直接換上AMP2或者AMP3,直接把AMP1封存起來束之高閣。反而讓最常見的AMP1帶上了一絲神秘色彩。

那麼,真實的AMP1究竟是什麼樣的聲音呢?

(1)、AMP1整體三頻控制的都比較均衡,當然這是一句廢話了,DX200這個機器整體來講就是個均衡的走向。如果一定要說AMP1在這幾張卡里有什麼想對特點的話,我覺得AMP1的頻率分佈,想對有一點兩頭翹,中頻沒有那麼突出。

(2)、AMP1無論是單端口還是平衡口,整體聲線相對硬朗,線條明晰。當然,這樣的聲音會具有一定的力度和勁道,但是少了一些柔和鬆弛。有些時候,特別是在人聲的表現力方面會有些緊張感。

(3)、AMP1如果按照更高標準來要求的話,AMP1無論是單端口還是平衡口,都會顯得有一點直白。特別是平衡口,就更顯得尤為的細緻。

AMP1是DX200上市時的第一個耳放模塊,很多人對DX200的第一印象也來源於這個AMP1。在此之前,其實我們對艾巴索的產品的認知,一直是在原來DX80、90那樣的色調偏暗、有一點暖糊味道,傾向於傳統舒緩人聲演繹的審美記憶之中,DX200和AMP1陡然地給我們來了這樣的一個走向,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是並不適應的,因而導致了一個認知偏差,以及對AMP1的一個誤解,因為它並不是在我們記憶中停留的那個位置出現,因而導致了我們對AMP1走向定位判斷的偏差。而當AMP2和3陸續問世的時候,我們也逐漸適應了這樣的變化,加上AMP2和3的聲音方式逐漸溫和,因而我們更傾向於接受AMP2、3或更新的耳放卡,而忽略掉了最初的AMP1。

其實,上面說的一大堆,如果更加直白地說的話,我覺得 AMP1對常規流行樂的表現並不是其最擅長的,我們一開始是按照艾巴索的歷史,以人聲流行來判斷,所以沒有覺得AMP1那麼好。其實,AMP1的聲音特點最適合的是小編制純音樂。我有個好朋友專門用AMP1來聽新世紀,並定義為“金石之聲”,我覺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以另一種審美而言,AMP1更似乎是有一種“郊寒島瘦”的氣質風度。這樣的氣質,倒是更適合很多相對小眾、而又更顯獨立的音樂風格了。

當然,AMP1聽流行人聲其實也沒啥不可以的,合理的搭配,就可以有效的形成一個良好的化學反應,形成一個優秀的流行樂組合。

所以,我也建議大家都來試試這個AMP1,試試不一樣的音樂風格,會有不一樣的意外收穫。同時也建議艾巴索,在展會的時候,給AMP1搭配一條合適的塞子,至少儘量不要搭配音色太冷的塞(原DK3)子(線001)。

2、單端必備——AMP2

(1)、AMP2整體的風格走向也是整體均衡,與AMP1相比,AMP2顯著加強了中頻的體量和厚度以及縱深。使得AMP2在聲音上一下子豐滿起來,也立體起來。整體聲音圓潤平滑了很多。相比AMP1那樣的稜角分明、筆直消瘦,AMP2就顯得稍微的充沛很多。

(2)、而同時,AMP2明顯更加寬鬆舒展,聲音線條更加圓潤流暢。聲音的力度感不像AMP1那樣的生硬,而是更加的具有彈性和韌性。

(3)、相對來講,AMP2具有比AMP1音量更加透徹明亮,光澤感更強。而聲音音色的還原度也更高一些,真實感更強。

(4)、AMP2比AMP1具有更好的聲場和分離度。

其實,關於AMP2這張卡,我這裡並不需要太多贅述。畢竟這張卡基本上是DX200的用戶的一張必備卡,也是最廣受好評的一張卡。

AMP2所適應的音樂風格也更加廣泛,比如常規的流行樂以及大多數包括古典樂在內的純音樂都能夠有非常好的演繹和發揮。所以,當艾巴索拿出AMP2來的時候,我們才真正的意識到——真正的DX200來了。

就我個人而言,我在聽到的這三張卡里,最喜歡的也是這個AMP2,這個聲音沉穩、大氣、平衡、舒展,幾乎我們可以把這樣的詞彙用在AMP2上都是非常合適的。

所以,對於大多數使用單端耳機為主的燒友而言,AMP2肯定是一張不可或缺的卡。

3、AMP3——平衡、亮麗的PO和可期待的LO

其實,我手裡平衡的耳機並不算多。有兩條平衡的平頭塞,微翼加的平衡和尚和修羅,還有兩個平衡的大耳機,改了衡的K601和HD600,論起來只有一條入耳塞是平衡的,而在本文中還“不可描述”。確實是體會比較少,就隨便說說吧。

(1)、AMP3的平衡PO,整體走向我覺得介乎於前兩個卡之間,比卡一稍微豐盈,而比卡二稍微清瘦。聲音線條順暢飄逸,聲音細緻。

(2)聲場規模及分離程度與卡二基本類似;相應的,動靜態也是同等水平。

(3)相對來講,卡三沒有卡二那麼“素”,多多少少的帶有一點不易察覺的染色。這個染色,對於大多數中頻為主的聲音來講,平添了一絲色彩和味道,特別是人聲。至於這個染色的程度,我覺得還是比較保守的,整體就是你那麼一點點。如果卡二是素面朝天,卡三就是一絲絲的淡妝吧。

(4)相對來講,卡三用來搞小編制和人聲最適合。會顯得更加的細緻和悠揚,同時,會有一點點的色彩味道。

4、AMP5

其實,在本文開篇的計劃裡是沒有這個AMP5的,因為當時我還沒有聽到過。後來,碰巧聚會的時候聽了幾分鐘,大概說幾句吧。

AMMP5也是個單端卡,其實,我覺得整體的聲音架構和AMP2非常類似,基本上是一個架構和味道。如果說有一些不同的話,我覺得就是聲場和動態要更加宏大一些,聲音的舒展度和開闊度要更高。

有人說AMP5是一張“古典卡”我覺得我是大體贊同的。只是說,我覺得DX200這個機器,整體的思路還是走了一條非常折中主義的路線,所以,無論是AMP2還是AMP5,其實說到底,都很難評價是古典還是流行,反正聲音就是那個聲音,具體還是得聽者自己去衡量。。

至少,AMP5是沒有C4那樣的純古典路線吧。

總結

DX200這臺機器,沒有“天花板級”的定價和噱頭,聲音水準方面,確實也還有一點點的差距。但是不妨礙DX200成為播放器序列中,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存在。

一方面,外觀功能性、系統及流暢性方面,在國磚行列裡,走在了最前;另一方面,具有可媲美頂級播放器的聲音水準。

兩方面都做到了,而且還做的非常好。

甚至可以說,在DX200的價位和水準上,目前市面上似乎很少有同類型或等級的播放器與之對抗。

對於我們使用者和燒友而言,DX200似乎就是一個讓人安心使用並一直可以用很久的一款播放器。

六、後續

其實,這次原本真的是沒啥想說的了。就隨便聊一聊。(轉載時請將本節段略去)

其實很有幸參加了DX200的巡迴活動,這篇文章斷斷續續地寫了好幾個月,一開始不打算寫的很長,不知不覺,又寫長了。

至於斷斷續續的原因,一開始忙於咱們磚吧2017年度哈爾濱站線下活動的組織,後來又忙工作,工作忙完,又回來忙亂七八糟的事兒。好容易有點時間就寫一點,斷斷續續地寫完了這一篇。

其實DX200這個機器,不用我多說,一片壓倒式的好評,除了在續航方面有些爭議以外,其他方面基本就是無可挑剔。而且,巡迴有獎期限早已過去,我就是寫出花兒來,也是得不了獎的了。但我覺得我還是必須要堅持寫下了,因為DX200這個機器是一個讓讓我覺得一方面完美,而另一方面,特點並不出突出的機器。我也是希望,通過寫這篇的聽感文,逼著自己思考一下這個聲音的內容,以及同類型的幾個聲音之間的對比,也就是相當於給自己一個高難度的技術練習吧。

就DX200本身而言,我覺得,就想說一句話——誰說我們國磚不能全面超過洋磚?

(完)

本文作者:國磚吧“耳邊燒友團”成員蓋梁支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