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朱棣為何會選擇篡位,叔侄倆真的水火不容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下歷史上的一次奪權事件。那就是大明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

朱棣為何會選擇篡位,叔侄倆真的水火不容嗎

明成祖朱棣

這事兒還要從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開始說起。朱元璋子孫眾多,他登基之後,先後把自己25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封為王。朱標被立為皇太子。但朱標是個短命鬼,沒幾年就病死了。他這一死,朱元璋隔著輩兒就把自個兒的孫子朱允炆選為皇位繼承人,就等於朱允炆以孫子輩的身份當了太子。

朱棣為何會選擇篡位,叔侄倆真的水火不容嗎

建文帝朱允炆

這個事情引發了一些人的不滿,其中就包括雄心勃勃、極有能力的朱元璋四子朱棣。朱棣本來被封為燕王,封地在現在的北京。現在咱們說北京是首善之區,全國的資源都衝這兒來,當時可不行——把蒙古打走了,這塊兒就跟一片廢墟一樣!封燕王朱棣到這個地方,不是對他好,是朱元璋不怎麼待見他。

因為民間有傳言,朱棣不是朱元璋的親兒子!按照當時的律法,做出這種事應當受極刑,不過多虧了馬皇后仁慈,將朱棣收為養子。

其實按照常理來講,朱棣是沒有想造反的。為什麼?因為即使給你封到北平這個苦寒之地了,可後來朱棣在這兒經營得不錯!你見到的北京基本建築四九城,都是從明成祖朱棣開始的。再者,他是皇子,這權力、地位也都有,為什麼最後造反了呢?

原因是朱允炆登基以後擔心各地藩王擁兵自重,有造反之心,所以,他當時想到一個直接手段就是削藩——先削其他藩,然後再對付朱棣。但這招有個最大的失策,就是本來朱棣那邊沒想到造反,一看你要動手削藩了,早晚得輪到我頭上。我能耐大,侄子對我不放心,那不早晚得加害於我?

朱棣造反還有一個原因——他能耐大,這個能耐越大的人越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受別人擺佈,他要把命運牢牢抓在自己手裡。說朱棣能耐大到什麼程度呢?環顧當時所有的皇族,找不出第二個像朱棣這麼有才幹的——尤其是有軍事才幹的。建文帝朱允炆打小兒在皇宮裡邊接受四書五經儒家文化教育的時候,朱棣在幹嗎呢?行軍打仗。

朱棣為何會選擇篡位,叔侄倆真的水火不容嗎

這個人能耐這麼大,你想想,自個兒侄子當皇帝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當皇帝也就罷了,還在叔叔頭上動土,我能幹嗎?你要削藩?對不起,我得造反!可是造反談何容易?你得進行周密準備,尤其是武器這方面。這一準備就會有動靜,這不就洩露天機了嗎?所以,他想了個辦法:不管是打造兵器什麼的,都在自己王府裡邊秘密進行——他挖了一個大地下室,在裡邊打造兵刃。可打鐵有響動啊!怎麼辦呢?他在王府外建了十幾個養雞場——這雞白天晚上咯噠咯噠叫喚——裡頭這麼大動靜,外頭以為是雞在叫喚呢。

不光這樣,他還採用了一個非常方式麻痺對手——裝瘋賣傻。但裝瘋賣傻能瞞住建文帝嗎?有探子就報給朱允炆。朱允炆一聽,想我這位四叔可不是一般人,得派手底下人打探打探。平常朝廷跟藩王之間有書信往來,互相之間有信使,於是他就趁機派了兩個人過去,名義上說是去送點兒財務報表之類的東西,然後這兩位就在北平長期待著。他們一打聽,老百姓都說朱棣真瘋了!那咱也不能全信,咱搞個突然襲擊,上這燕王府裡看看去。

朱棣為何會選擇篡位,叔侄倆真的水火不容嗎

這兩人到府中一看,這燕王這個樣子,肯定是真瘋了!趕緊回報給建文帝,建文帝放心了。當然,這招兒沒使多長時間。緊跟著,朱棣手底下有個叛徒,把這信兒就告到南京,跟建文帝說他是假的,朱棣裝的。建文帝一看急了,這得動手了!你這要動手,人家那邊也知道出了叛徒,朱棣趕緊厲兵秣馬,開始起兵。這麼著戰爭就打起來了。

講軍事準備,朱棣沒問題——他就是幹這個的。環顧整個大明,再無第二個人比朱棣在戰爭的時候表現更出色。他既是帥才,又是將才。可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們缺了一條東西——大義。你為啥要造反?大明一統天下,把蒙古韃子逐走了,漢人都擁護大明恢復正統了,皇上在那兒呢,你一個藩王為什麼要造反?朱棣想了個什麼理由呢?

朱棣以“尊祖訓,清君側”,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這就是“靖難之役”。什麼是“靖難”呢?朝中有奸惡,內有奸臣在皇帝旁邊,那麼眾位藩王應當訓兵以待,進京勤王以清君側,消滅這些奸臣,這是朱棣起兵的理由。這一出兵,你想想朱允炆一個儒生,跟自己在金戈鐵馬裡衝殺過來的叔叔幹仗能行嗎?他不行。所以,從公元1399年到1402年,3年時間,朱棣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就把大明天下拿下了。後來又前後經過15年時間,把整個原來明朝的版圖,完全納入明成祖的範疇。

朱棣為何會選擇篡位,叔侄倆真的水火不容嗎

這說的就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事情。朱允炆在後宮裡天天四書五經讀著,學問倒不少,也重用了一些讀書人,可這些人治理國家有一套,真正打天下平息戰亂,沒這個能耐。而朱棣呢,在血雨腥風中經歷過,所有殘酷的事兒在他看來,都是很正常的——最多是做起來如履薄冰而已。所以,他以這種方式打自己的侄子,那可以說是手到擒來。這也應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