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湘潭:秸稈禁燒 利劍出鞘

湘潭在線7月9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黃武平 通訊員 胡召華)秸稈禁燒作為藍天保衛戰的內容之一,是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的一項重要工作。從收割早稻開始,到收割一季稻、晚稻,連續幾個月時間都是秸稈禁燒的關鍵期。6月22日,市、各縣(市)區農業、農機、畜牧部門負責人共同研究佈置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等工作任務;6月26日,市農委召集各縣(市)區農(林)業局農環站站長及分管領導,對安排部署禁燒工作的進展情況進行分析調度。7月4日召開的全市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推進會,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重申市政府2號令及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推動各項工作措施全面落實。

出臺三個文件 健全五大機制

早在4月初,市農委就按照《2018年湘潭市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有關規定,牽頭起草了《湘潭市2018年度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湘潭市2018年度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考核辦法》《湘潭市2018年度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督查工作方案》;5月3日,這3個文件由市環委辦發佈實施。要求全市各地務必落實政府主體責任、明確部門監管職責、量化考核標準、強化監督管理,促進措施落地,確保完成考評合格(80分)和過火率(≤30%)這兩個硬指標。

作為市本級秸稈禁燒監管工作的牽頭部門,市農委就內部責任分工及具體工作要求,分別制定了《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方案》《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現場督查工作方案》,把禁燒措施落實到責任科室,把現場督查責任落實到人。

為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監管和綜合利用技術推廣,市農委從農口系統現有職能、職責著手,構建了內部管控五大機制。建立秸稈焚燒與涉農資金掛鉤機制,對農口系統涉農項目實行秸稈焚燒一票否決制;建立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裝置專項補貼機制,出臺了收割機秸稈粉碎裝置累加補貼政策,並同步安裝農用北斗信息系統,對粉碎裝置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網絡監管;建立秸稈利用技術創新扶持機制,市本級設立秸稈利用技術創新扶持專項,支持秸稈利用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建立市級秸稈禁燒考評結果應用機制,對綜合考評不合格的縣(市)區,取消本年度參加部、省、市級農業工作評先評優的市級推薦資格;整合資源構建資金保障機制,通過爭取藍天保衛戰專項資金,整合循環農業、現代農業專項資金,轉化利用農業機械購置累加補貼資金。

明確兩項措施 促進秸稈利用

從現實利用途徑來看,秸稈全量粉碎還田是最高效、最根本的出路。目前,湘潭市種植專業合作社耕地流轉面積達95萬畝左右,是秸稈禁燒的主要對象,全市在冊作業的收割機80%左右配備有秸稈粉碎還田裝置。市農委要求全市各級農機部門加強對收割機帶粉碎裝置下田作業的管理,建立對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涉農扶持項目掛鉤的管理機制;以縣為單位,組織轄區內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進行政策宣講、培訓,切實提高收割機帶粉碎裝置下田作業率。其次,要加強對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的政策宣傳和秸稈利用培訓,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市、縣兩級農業部門將通過落實扶持資金與禁燒掛鉤政策,倒逼大戶、合作社落實秸稈粉碎還田利用。

市農委有關負責人指出,除了秸稈全量粉碎還田這條渠道,全市各地要大力推廣秸稈 “五化”(原料化、肥料化、機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技術,積極探索新路子和新辦法;持續加大對秸稈利用產業發展的扶持,促進產業鏈的優化、壯大,促進秸稈利用產業發展良性循環。

運用懲罰手段 強化禁燒力度

疏堵結合是秸稈禁燒的基本原則,在大力引導扶持秸稈全量粉碎還田與綜合利用的同時,全市各地將採取巡查處罰、掛鉤懲罰等措施,把違規行為與涉農資金、項目掛鉤,嚴格執行秸稈禁燒一票否決制。

目前,市、縣(市)區、鄉鎮、村分別成立了相應的巡查機構,日常巡查活動已經鋪開;農業、環保、公安、財政等職能部門將開展聯合執法行動,發現一起就依法查處一起,絕不姑息遷就;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將大力開展禁燒宣傳報道,營造濃厚的禁燒氛圍,及時曝光不法行為。

同時,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將針對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分別建立種植、農機領域黑名單制度,對黑名單對象實行涉農項目封鎖。希望廣大人民群眾爭當宣傳員和監督員,隨時隨地檢舉不法行為,合力推進秸稈全量粉碎還田與綜合利用行動的開展。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