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秦末漢初,趙佗在嶺南割據稱王,派人找尋適合建造宮殿的建築材料。南越國人在獅子洋畔驚喜地發現這一片連綿千米的紅色砂岩,它質地堅硬、均勻,密度高,色澤鮮豔,是建造氣勢恢弘的宮殿的最佳選擇。自此,一場開山劈石的人與自然之戰拉開序幕。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至今,我們看到那高几十米、與地面垂直的赤壁丹崖,依然無法想象它是如何在一鑿一錘中誕生。從蓮花山南的蓮花巖起,折而向北伸延,偏東至蓮花山漁港地基,形成一條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50~200米、開採深度30~40 米的採石帶,開採面積達33萬平方米,大約一共取石料300多萬立方米。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當時,蓮花山不與陸地相接,只是南海中的一個孤島。南越人去採石,必須航海。自古善作舟的南越人,當時造船技術已經很高,採石後,他們行海道抵達當時廣州江岸,將石運至南越國宮署。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除了南越國宮署,1983年廣州象崗山發現的南越王墓,經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新技術研究室鑑定,其建築墓室所用的石料,與蓮花山的砂岩石相似,兩者的石質組織、硬度等完全相同,可以基本確定,該墓石材主要採自蓮花山。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蓮花山古採石場應是國家所為,因為需要很大財力、人力和技術手段才能辦得到,並且是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期內採石的。這裡採石歷史之古老、開採之規範、技術工藝之高超、規模之宏大、遺留面之美觀,在我國甚至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典型意義。”劉金山說。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西漢以後,蓮花山的採石,在宋代至明末清初之間,繼續進行著。當時,紅色砂岩是使用得最廣泛的建築石料,用於城基、官衙、祠堂、寺廟、民宅等建築。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中寫道,當時一些“亡命奸徒”,在蓮花山“蜂屯蟻聚”,鑿石綱利,牟取暴利,“歲致金以十萬計”,可見當時在利益驅動下,蓮花山的採石業進行得如火如荼。根據番禺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宋、明之間,在蓮花山的大量採石工,聚居於“石墟”,即今天石樓鎮田步頭一帶。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幾個世紀過去了,當年的亭臺樓閣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遺留至今的古城牆卻見證了這段興盛歷史。廣州越華路發現的宋代城基遺址,其城基的紅砂岩石塊,石料規格與蓮花山開採的相似,有的城磚側印有“番禺縣”三字。明代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舊城,修葺了12000多米長、6米多高的城牆。今天在越秀山還留有明代古城牆遺址,修築城基的紅色砂岩,大部分來自蓮花山古採石場。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私人開採石料,遭到視蓮花山為風水寶地的當地人的強烈反對,一場曠日持久的開採與禁採之戰,自明代以來不斷進行著。明代萬曆七年,即1579年,因為陳言達私採石料,被“邑侯沈思孝封禁”,這是第一次見於史料的禁封。然而,在利益驅動下,明裡暗裡,禁、開之間的鬥爭根本無法平息。

南越王趙佗修建宮殿的古石礦場,與天然結合景色獨特後成旅遊景區

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蓮花城和番禺學宮(今農講所)分別立碑,永遠禁止開採。兩塊碑至今都已經消失,在當年,這標誌著開禁之爭的結束。蓮花山古採石場在清代的停採,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建築材料的更替。隨著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清代開採花崗岩的技術日益成熟,與紅色砂岩相比,花崗岩更堅硬、更不易被風化,清代的城牆牆基已經開始使用花崗岩。就這樣,漸漸地,蓮花山古採石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留下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後人憑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