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聚焦丨中歐班列首次揭祕:數量為何井噴?是中國對外傾銷嗎?

聚焦丨中歐班列首次揭秘:數量為何井噴?是中國對外傾銷嗎?

本文共2417字,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劃重點

❶ 中歐班列從出發到抵達一共分四步。交貨、檢查列車、調車、通關換裝。

❷ 除筆記本電腦外,液晶面板、集成電路等高附加值產品已經開始成為中歐班列的“鐵粉”。

7月9日,國新辦就“中歐班列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中歐班列鐵路一線職工(名單附後)解開了中歐班列運行中的多項疑問。

這是來自中歐班列運行一線的員工第一次集體“答記者問”,中歐班列換裝作業的奧秘、貨物實現運送的詳細流程、班列運營中遇到的困境、中歐班列爆發式增長的“內情”….諸多問題也是首次“解密”。馬上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中歐班列從出發地到目的地,中間經過哪些步驟?

答:企業想把貨物通過中歐班列運出去,首先要和鐵路部門溝通並提交貨物。

下一步,是給列車“體檢”。由檢車員針對鐵路車輛的技術狀態進行技術檢查,他們每天幾乎彎腰5000多次,鑽進鑽出,對車輛的各個部件進行仔細的檢查。

一切就緒後不忙出發,還需要“調車”--將不同去向的車列進行分解,根據相同的目的地進行重組,組成一列新車列。解體、編組後,按規定時間安全送到指定位置。

之後,車輛開行到阿拉山口,準備出國門啦!這裡需要進行重要的第四步:辦理貨物通關手續,換裝。工作人員先把電氣化機車換成內燃機車,經由內燃機車牽引行駛19公里到哈薩克斯坦邊境後,將中方的貨物吊裝到哈方車輛上,換上哈方司機,中方車輛再開回來。

經過這“四部曲”,中歐班列才能安全、平穩的抵達目的地。

2.為什麼要進行換裝作業?

答:在阿拉山口,中歐班列在通過中哈之間都要進行換裝作業,這是中歐班列跨國之旅的關鍵。我國使用的是國際標準軌距,兩條軌道的距離是1435毫米,而哈薩克斯坦以及歐洲一些國家使用的是國際寬軌標準,兩條軌道距離1520毫米,相差85毫米,所以進出中哈之間的中歐班列都要進行集裝箱換裝作業,保證中歐班列運輸的高效和暢通。

3.中歐班列運行過程中,遇到過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答:2011年中歐班列首次開行,當時一個月只有一趟班列,沒有完整的管理體系,整個班列的運行過程都需要全新的探索,也確實遇到過很多困難。

最初哈方鐵路部門換裝時,會把中歐班列由整列打散成兩編組換裝,影響了中歐班列全程運輸時間。隨著中歐班列這幾年越開越多,哈方鐵路部門感受到了實惠,對中歐班列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對相關工作非常支持和配合,開闢了中歐班列綠色通道,明確中歐班列優先組織換裝。

現在,中歐班列在口岸的通關時間由之前的12小時壓縮到6小時,運輸時間由原來的25天左右,壓縮到12天-14天,從運輸效率上提高了一倍。

2013年4月13日,中歐班列第一次使用專用的鐵路集裝箱,集裝箱到工廠以後,代理商要求必須加裝他們自己的Smartbox電子數據盒,便於全程跟蹤。這趟班列和國外收貨人已經簽訂了運輸保證協議,裝箱時間僅有4小時,怎麼辦?經過和代理商協商,最終決定,比照數據盒大小,切割集裝箱箱門門柱!中鐵集裝箱立即集結重慶中心站附近所有在途的海關監管集卡車,把41鐵路箱全部拉到國外代理商的工廠門口進行切割,和車站保持聯繫確保車輛安排,最終,這一次中歐班列依舊正點開行。

4.2011年開行的時候10天一列,現在一週就發10列,中歐班列為什麼會爆發式增長?

答:中歐班列的爆發式增長主要集中在2016年-2017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基層人員的體會和感受出發,有以下幾方面:

①運價實現下浮。2015年,運費比2011年下降30%,僅為空運的五分之一。

②時效性大幅提升。根據鐵路總公司的調度組織,包括線路改造升級的發展,從重慶到阿拉山口,原來日行500公里需要100-140小時,現在日行1300公里只需要58小時。重慶中心站還專門為中歐班列開闢了綠色專用通道,只要掛了中歐班列的集卡車無條件放行,不需要鐵路中間的環節和手續,到達海關作業區立馬通知正面吊進行裝卸作業,從進入車站大門到進入海關區裝卸落地只需要5分鐘。很多客戶把高附加值產品拉上了中歐班列。

③運輸線路增加。中歐班列原來是單向從阿拉山口出境,如今已經形成了從東、中、西三個方向任由客戶選擇,全路已經形成65條圖定列車運行圖,運輸網形成強大優勢。

5.哪些高附加值的產品是中歐班列的“鐵粉”?

答:從2014年起,中歐班列貨單上的“新成員”開始增加。以電子產品為例,除筆記本電腦外,液晶面板、集成電路等高附加值產品都開始搭乘班列出口到歐洲。此外,主要貨物品類還涵蓋了筆電產品、整車及零部件、通訊設備、機械、汽配、服裝、小家電、化工品、食品、冷鏈、醫藥及醫藥器械等數十個大類。

6.有外媒批評中歐班列有利於中國向國外傾銷產品,是真的嗎?

答:隨著2011年到現在,中歐班列由單向開行形成了雙向開行,實現了物暢其流,中國的貨物走出去、歐洲的貨物走進來,是雙向的,這也是鐵路總公司大力推行回程班列形成對流的方式,便於壓縮整個班列的運輸成本。這些貨物經過中歐班列實現了去和回,有去有回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加速中歐班列的發展,惠及沿途人民。

對老百姓而言,中歐班列運來的法國紅酒、奶酪,德國啤酒、牛肉,白俄羅斯的牛奶,俄羅斯的食用油在多個地方的超市都可以買到;很多地方特色的食品也經由中歐班列運出國外,比如宜昌的蜜桔、河南的三全水餃,前不久湖北還用中歐班列運了10萬隻小龍蝦到俄羅斯,為世界盃狂歡增添樂趣。

作為“一帶一路”名片的中歐班列改變的是一種物流方式,特別是國際貨物的物流方式。中歐班列往返馳騁於中國與歐洲國家大陸之間,交換的不只是貨物,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滿足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根據國新辦新聞發佈會資料、新華社報道資料整理。

(答記者問職工名單: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張偉、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檢車員李超傑、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貨運車間副主任郭三、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調車長鬍俊、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貨運列車司機江彤)

聚焦丨中欧班列首次揭秘:数量为何井喷?是中国对外倾销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