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ddddc_
除了歐洲的馬匹不如東方眾多之外,還因為三件不起眼的東西:馬鐙和弓弩、褲子。
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地域地理,東方是馬背上的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西方是海盜民族,這個因素最後講。
所有最後的勝利並不都是因為運氣好,而是在過程中做好了某一個不為人所知的細節。
馬鐙是中原人發明的,最早在戰國時期,騎射從北方匈奴傳入中原地區,那時候沒有馬鐙,人們用兩條腿緊緊夾住馬(需要腰力強大),一隻手抓住馬,然後再合適的時機進行射箭。中原地區的人不擅長騎馬,再面對匈奴人的入侵的時候,總是吃虧,就連上馬這個動作,中原人也要學習很久,依然顯得十分的笨拙。後來有人想辦法在在馬鞍下方耷拉兩根繩子,弄一個圈,把腳套進去。這樣一來,人在上馬的時候就方便了,最為關鍵的是,解放了一隻手。人的下半部分和馬形成了一體,在馬奔跑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和馬形成一個整體。那麼人們就空出了雙手。可以做很多以前在馬上面做不了的事情,比如開弓射箭、使用長兵器劈殺等等。
直到成吉思汗入侵歐洲,馬鐙才傳入過去。而中國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馬鐙已經開始使用了。
弓弩,歐洲人使用的是單體弓,而東方使用的是複合弓。尤其是經過多代的改良,複合弓的射程遠遠超過單體弓。複合弓的最大射程可達400米,在作戰的時候敵方還未衝到陣前,就已經遭遇到了輛三輪的劍雨的攻擊。而單體弓的射程只有100米距離。
弩機的發明,也讓馬戰佔據優勢,弩機操作簡單,射程遠,而且殺傷力十分強大。漢武帝派李廣利西征的時候,弩機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兩萬漢軍面對十萬大宛軍隊,僅僅用弩機就將對方打的潰敗。漢朝的時候,就有官吏要求民間禁止用弩機,一個手持弩機的人,十幾個捕快都不敢 上前捉拿。
褲子,褲子能保護脆弱的蛋蛋。作戰的時候蛋疼可以瞬間讓一個人失去戰鬥力。如果沒有褲子的保護,在騎馬的時候,蛋蛋很容易遭受撞擊疼的你毫無戰力。
其次就是騎馬的時候,皮膚和馬鞍 的摩擦,也會造成皮膚的損傷。而東方人的褲子是皮褲或棉布 褲子,西方人的是亞麻褲子。東方人的騎射是從北方少數民族而來,少數民族除了放羊就是放牛,換個職業也就是放馬,其他的生物不好放,你要是放兔子,估計得餓死。所以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褲子清一色都是皮草——真皮羊皮 褲子,真皮牛皮褲子,真皮狼皮褲子,還有真皮虎皮褲子;就連內褲胸罩都是真皮的——那個時代如果有的話。再不濟也是羊毛的,羊毛褲子羊毛衣服,雖然這東西透氣性差,穿著很不舒服,不如中原的絲綢布匹有那麼一種絲滑柔順的感覺。但是騎馬的時候就體現出了優越性了,保護皮膚不受損傷,穿越叢林不會把人劃傷。所以,漢朝贈送到匈奴的中行說(yue)就對匈奴人說:不要羨慕中原的絲綢。那玩意作戰不實用。
而西方人穿的褲子就更不用說了,雖然很早就發明了褲子,但是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普及,而且布料也不怎麼好。西方人過去穿的褲子,很長時間只有兩個管,就是說屁股和前面羞羞的地方是沒有保護的,所以很多地方穿長袍擋住了羞羞的地方。
你想想,拉弓射箭的時候,你還考慮 自己屁股是不是走光了,這能射好嗎?
褲子是從少數民族傳過來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漢族人是穿長袍,並沒有褲子這一說。
最重要的是,東方少數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而西方是海盜民族。你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地圖,歐洲區域,整個歐洲加一塊也沒有中國地域面積大,所以歐洲是航海國家聚集的地方;所有的航海大發現都是歐洲人公佈的——當然他們也說鄭和下西洋,但是鄭和確實是帶有特殊使命,而不是專門為了發現新大陸去的。
歐洲地域的特性,沒有產馬之地。歐洲缺少大規模的馬匹,在作戰的時候,騎兵就顯得尤其稀少。不像東方,北方少數民族就是馬背上的民族,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著強大的騎兵,主要是 為來防範北方少數民族。
其實,最關鍵的因素是:歐洲產馬少,人口少,都去划船了;騎馬當然不如東方人厲害了。更不要說騎射了 ,成吉思汗的部隊騎射看似沒有章法,但是人馬合一。西方的看似很猛,可是形式化太嚴重。
嘟嘟讀讀
東方騎兵可以在運動的馬上使用各種遠射武器,而西方騎兵卻較少使用
其實是一個錯誤的固有印象。
歐洲特別是東歐地區並不缺乏騎射手。
比如拜占庭帝國的重裝騎兵就既能肉搏又能騎射,遊牧的馬扎爾人後裔——匈牙利人就有大量的騎射手,甚至根據貝葉掛毯顯示,在1066年的諾曼征服當中,英倫三島也出現過騎射手。
關於歐洲歷史古畫中,也有騎射手的痕跡。
誠然,相對東方的那些弓騎兵,歐洲的弓騎兵確實相對較少。因為西方以單體弓為主。
從弓的材料角度上說,單體弓就是直接用一些彈性較好可以高蓄能的木材加工製作。因此,為了儘量壓榨單一弓體材料的性能,單體弓的體型做得很大。射箭的時候,射手往往需要較大的拉鋸才能發揮單體材料的性能。如英國長弓,通常會長達2米,這樣尺寸的弓就難以在馬背上靈活發射。當然,單體弓的騎弓可以做得較短,但是短弓的性能相比會有所不足,這個因素便嚴重製約了歐洲弓箭騎射戰術的發展。
但是馬上的遠程武器不止弓箭啊!還有弩
其實歐洲歷史上的弩騎兵不少的。
甚至著名的聖殿騎士團都掌握馬上用弩的技巧。
而火器時代之後,歐洲遠射騎兵就更興盛了,比如著名的龍騎兵和手槍騎兵。
冷兵器研究所
這裡的西方,可能是指歐洲吧。那海子就以歐洲為西方試著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首先海子覺得需要指出一點:就馬上作戰而言,相對於近戰格殺,騎射其實應該是一種相對效率較低的殺傷力輸出方式。在雙方實力沒有相差太大的情況下,歷史上很少有完全以騎射達成戰役勝利的例子,即使是躍馬彎弓、驍武憑陵的蒙古鐵騎,其最典型的作戰方式也是以輕騎兵誘敵、疲敵,再以衝擊騎兵予以迎頭一擊,以底定戰局的。騎射這種作戰方式要想實現對敵人的大規模有效殺傷,必須要以規模取勝。也就是說,只有大規模的集群作戰,騎射才有實際意義,當然這裡說的有意義不包括誘敵。
而馬匹恰恰是歐洲的短板。看看歐洲的地形。
除匈牙利平原一帶屬於草原之外,其他地方要麼山區,要麼平坦被開墾為農田。
古代歐洲實際上屬於農商文明,而只有遊牧業才能夠提供十萬規模戰馬的龐大馬匹數量。匈牙利平原一帶的草原,據估計只能放牧40萬匹馬——在不考慮其他畜種的前提下。以這樣的馬匹供應量,要裝備成規模的騎射部隊顯然是不現實的。
古代歐洲人顯然是很現實的。古代歐洲幾大帝國,無論是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還是羅馬,都是以步兵方陣為軍隊主力,騎兵予以配合。他們將數量不多的騎兵,以高強度的訓練組建為古老的衝擊騎兵,其中以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最有代表性。
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
再有,歐洲由於大西洋、地中海以及黑海的影響,常年溫和多雨。這導致了東方遊牧民族普遍使用的反曲複合弓極不適應當地溼潤的氣候。由於騎馬射箭要求戰弓要強勁短小——反曲複合弓。而古代的反曲複合弓需要以膠質將不同材料粘合在一起組成為弓背,而溼潤氣候極容易導致膠質吸收水分而破壞弓體的牢固性。
蒙古騎兵的反曲複合弓
也正因為如此,歐洲弓箭手多使用單體弓,最有代表性的當數英國長弓手。在反曲複合弓被否決的前提下,歐洲人只能選擇堅韌儲能較好的木材加工成單體弓體,而為最大限度獲得弓體拉力,往往將弓體做得很長。以英國長弓為例,制式戰弓一般長為1.7米,超過2米的也不罕見。這樣的弓是無法在馬背上輕便使用的。
英國長弓
以曾經肆虐歐洲的匈人為例,他們也是在西遷途中抵達匈牙利草原後便定居下來,並以大草原為基地建立了一個龐大帝國。而其作戰方式也由騎射為主迅速向歐洲流行的衝擊騎兵搭配步兵方陣過渡。最後在沙隆戰役中折戟沉沙。
最後,古代歐洲軍隊缺少騎射兵種的局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武器和兵種的裝備以及作戰方式的選擇,還需要考慮敵人的作戰特點。古代歐洲帝國在承受了東方遊牧民族軍隊的壓力之後,也迅速改變了自己的作戰方式,其中就包括組建大規模的騎射軍隊。
羅馬帝國在公元前53年卡萊戰役中被帕提亞打到全軍覆沒,而帕提亞使用的便是與蒙古騎兵相同的弓騎兵誘敵疲敵,重騎兵衝擊決戰的戰術。在此之後,羅馬帝國也開始招募周邊遊牧民族組建了自己的騎射部隊。
攜弓持矛正在訓練中的5-6世紀東羅馬騎兵
最典型的當數東羅馬,在帝國東線與薩珊波斯帝國騎兵的作戰中,也組建了更大規模的騎兵部隊,無論輕重騎兵,均具備騎射能力,而且輕重騎兵之間可以根據戰場需求迅速完成角色轉變。東羅馬的重騎兵被稱為“雙重騎兵”,即騎射格戰雙優的騎兵。
因此,少馬、與潮溼氣候限制了古代歐洲騎射部隊的發展,但在面對東方遊牧民族壓力的基礎上,他們也建立過自己的騎射部隊。
史話海說
準確來說就是地形環境不適合,其實羅馬人曾經嘗試過將東方式的輕騎兵引入西歐,但是最終效果卻差強人意。而一些強大的遊牧民族在遷徙到中歐或者西歐後,也因為草場不足的大環境而迅速拋棄了騎射手。
(所謂的東方式騎兵其實就是遊牧民族的騎兵組合,即騎射手加重騎兵)
一、西歐的地形地貌不適合東方式騎兵
人們在吹捧遊牧民族騎射手的強大時往往忘記了騎射手對於地形的要求相當之高,那些擁有大量騎射手的國家,往往大多是在擁有廣闊空間的大草原或者沙漠作戰,只有這兩種地形才能給予騎射手充分的迂迴和機動空間,而這在西歐和希臘完全是不適用的。
此外,輕騎兵之所以有威力很大程度上在於數量龐大,這直接要求國家應該提供足量的草場,而歐洲的草場恰恰都在東歐,西歐多是丘陵和森林,根本養不了那麼多馬。
地形狹窄,草場不夠,直接決定了西歐的騎兵只能是少而精,並以採取衝鋒而主,而無法採取東方式騎兵的戰術。
(西歐騎士一直是少而精,以衝擊為主)
公元3世紀開始,羅馬軍隊日漸蠻族化和東方化,羅馬人開始重視騎兵的建設,並大力模仿帕提亞和薩珊波斯的騎兵部隊,這些騎兵是典型的東方風格騎兵,與遊牧民族別無二致。這些騎兵包括來去如風的騎射手和人馬俱甲的重裝騎兵。
(後期的羅馬騎兵高度東方化,但他們卻在西歐遭遇了水土不服)
到了5世紀,東羅馬帝國更是將這兩者結合,組成了既可以射箭也可以衝鋒的兩用重騎兵。西羅馬看到東羅馬的變革,也將東方式騎兵引入了西歐,但是卻遭到了嚴重的水土不服。
一方面,西歐地區森林密佈,草場稀少,所能飼養的馬匹極為有限,羅馬人只能集中資源培育一小批優質戰馬,其他的馬匹則只能說低劣的馱馬,加之西歐的居民本就缺乏騎馬的傳統,因此幾乎無法培養出成體系的輕騎兵。
(羅馬新組建的東方式騎兵在西歐幾乎毫無用武之地)
就算是碩果僅存的東方式騎兵,也難以在西歐發揮作用,西歐地形崎嶇,森林密佈,他們幾乎沒有迂迴和襲擾的空間,在東歐、西亞和蒙古大草原,由於空間廣闊,他們可以隨意施展經典的帕提亞戰術,不停襲擾對手直到他們筋疲力盡,再發起最後的進攻。
但是到了西歐,沒跑幾步就碰到丘陵和森林,最後的結果就是在戰場上百無一用。
二、遷徙到歐洲的東方遊牧民族最後都拋棄了過去的戰術
這從一些遷徙到歐洲的遊牧民族身上也能看到相似經歷,匈人曾依靠強大的騎兵橫掃東歐,但是到了匈牙利,由於草場不足,很快主力就變成了步兵。
(騎射手需要廣闊的空間進行迂迴和襲擾,這在西歐都不具備)
阿瓦爾人(柔然人)、馬扎爾人在遷徙到匈牙利後,也很快拋棄了東方式騎兵,迅速西方化,這都是適應環境下的被迫之舉。蒙古人如果進攻到了西歐(最遠只打到了匈牙利,而且迅速撤離了),可能也不得不迅速軍事西方化。
西歐對東方式騎兵唯一的採納之處就是學習了具裝騎兵,他們繼承了具裝騎兵集群衝鋒的戰術,並做了一定改良,比如去除了馬甲來提高騎兵的速度,發明了夾槍衝鋒來提高衝擊力,並進行長期的馬匹育種。
(西歐最終發展出了自己的騎兵戰術,並在十字軍東征中輕鬆擊敗東方式騎兵突厥人)
這些工作使西歐終於在查理曼時期擁有了最強大的重騎兵,並在之後的十字軍東征中將習慣騎射的突厥人殺得落荒而逃,即使是蒙古人,也對繼承西歐騎兵戰術的亞美尼亞重騎兵讚不絕口。西歐騎兵在18世紀習得牆式衝鋒後更是完虐所有東方騎兵。
可以說,西歐人做出了最適合西歐環境的改變。
(拿破崙時期的法國騎兵依靠牆式衝鋒已經完虐曾多次擊敗蒙古人的馬穆魯克騎兵)
沉思的托克維爾
首先,我想,這個東方騎兵指的不僅僅是中國,也肯定包含了存在於今天西亞地區的很多國家,比如帕提亞,波斯,阿拉伯帝國以及眾多的亞歐草原遊牧部落,
而這個西方指的就是羅馬以及後來的蠻族國家了。其實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地理環境和民族生活習慣。
首先,就是地理環境的影響了。無論是敘利亞和伊拉克無垠的沙漠,還是遼闊的亞歐大草原,都是絕佳的馬場,同時這種可以快速施加騎兵動力的地貌也使得對馬匹的依賴和騎兵戰術得到了提升。充足的遊牧部落人口,生活習慣帶來的軍事優勢,自然使得這些地區的民族和國家早早大規模投入了弓騎兵的建設。而西歐和中歐地區的地理環境卻往往是支離破碎的,是交錯的平原和山地的結合體,
大規模的騎兵戰術並不是這種地形下最適合的選擇,馬匹作為運輸工具的價值似乎體現得更多。無論是最早的希臘,馬其頓,到後來的羅馬,其軍事文化都是可以視作傳承性的,依賴於對重裝步兵軍團的建設,配置騎兵輔助部隊。
憑藉著高素質的軍隊和不斷髮展的優良戰術,同時受限於騎兵早期缺乏馬鐙和適合馬上作戰的武器和護甲的狀況,羅馬的步兵完全可以和同時期的帕提亞相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建設騎兵部隊明顯需要更多的錢和精力,羅馬完全可以更直接地吸入治下其他民族更有經驗的高素質弓騎兵,再運用軍隊中的弩手,投擲武器,給予裝備敵軍輕便的騎射手沉重打擊,羅馬本身的騎兵素質也還不錯,重步兵集陣在保持陣營的情況下也無需畏懼敵軍重騎兵的衝鋒。
到了蠻族諸王國統治歐洲的時期,這種情況更容易解釋了。
中世紀早期蠻族諸王國實行的往往是徵召兵制,以前職業化的羅馬軍隊都沒有大規模建設弓騎兵,而威塞克斯王國和墨洛溫王朝治下的這些揮舞鐮刀和鋤頭的農民哪有機會去訓練這種陌生的作戰方式?甚至那些少量的騎兵直到7世紀才逐漸習慣了馬上作戰,就連依賴的步兵往往都是輕裝甲甚至無裝甲的,7世紀時期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只有貴族才能穿得起甲冑,普通民兵只能依靠盾牌。
同時呢,弓騎兵對戰術和作戰體制的需求也很高,絕不是那些只知道魯莽衝鋒的蠻族人可以運用的。並且,弓騎兵戰術也需要很強的內部凝聚力,不然可能一次潰散就再也集結不起來了,甚至借迂迴作戰的幌子打著打著就偷偷跑了,適合於東方君主權力強大飽滿的國家。至於西方,沒有健全的作戰指揮體系,和強大的王權,食物,盔甲都需要自備,如果採用弓騎兵那種分散的,迂迴的,高機動性,靈活的戰術,再加上各地區的徵召兵相互不熟悉,基層指揮又慌亂無章,只要形勢一有不利,農民伯伯們恐怕就要跑回家收麥子去了。
同樣,此時也要注意地理因素。最受弓騎兵軍團威脅,需要建設強大野戰的國家是拜占庭。拜占庭軍隊的騎兵比例不僅高,而且僱傭的外籍遊牧弓騎兵也相當出色,迫於騎兵裝備改革帶來的相對於步兵的優勢需求,東羅馬也發展出了一批精銳的具裝騎射手,長槍與弓箭的結合成為貝利撒留用兵的特點。
而西歐國家也同樣如此,在阿瓦爾人和馬扎爾人等遊牧部族的襲擊下學習並發展了騎兵,在維京人的襲擊下發展了堡壘和守城機械。
當然,到了火器時代這種情況就變了。神羅的黑衫騎士,法國的龍騎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和弓箭不同,火槍這種東西是歐洲人擅長的。相比於遊牧民族在騎射技術上的先天優勢,火槍無疑是一個新的,公平的起點。歐洲的火槍手是當時世界巔峰的水準,在這種情況下建設一支高機動的火槍騎兵部隊他們完全不會處於劣勢。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時也可以發展長槍兵加劍盾兵加火繩槍兵加火槍騎兵的戰鬥方陣,那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戰術,符合民族和國情的戰術,而不是邯鄲學步地模仿遊牧民族重騎兵加弓騎兵的帕提亞戰術。
普魯士之魂
這種觀念很顯然是個誤區。
東方騎兵善於騎射這點我們不多說,就說一說西方那些善於騎射的騎兵。
事實上世界上最早使用騎射技能的人就是西亞地區的斯基泰人,這是目前為止被記錄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除了高橋馬鞍和馬鐙,基本上其他所有的基礎馬具都是由斯基泰人發明,其中包括騎射的技藝,只不過在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之前,騎射只能是停馬射箭或者向前射箭,騎兵無法保證一邊騎馬一邊轉體射箭。
然後就是西亞地區的帕提亞人,如今這種通過運動的騎射去消耗敵人的辦法就是根據帕提亞人來命名的,也就是著名的帕提亞戰術,之所以帕提亞人可以在馬匹上進行轉體射箭,就是因為他們發明了高橋馬鞍,這種神奇的發明迅速向東向西傳入東漢帝國和羅馬,並改變了當地的騎兵。
此外還有在東歐平原猖獗的阿瓦爾人、保加爾人和馬扎爾人,都不乏善於騎射的戰士。事實上當初就是因為阿瓦爾人及其善於騎射,才擾的東斯拉夫人修築起一個個的城堡。另外要說一句就是歐洲人所使用的馬鐙,很可能就是阿瓦爾人從東方人手中得到的。再就是馬扎爾人,馬扎爾人除了有剽悍的驃騎兵,還有重甲騎射手,這點也曾經讓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和歐洲日耳曼人的軍隊非常頭疼過。在馬扎爾人過度農耕化之前,騎射一直是他們擅長的手段。
再就是隨後來到的突厥人,也是非常精於騎射,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中,也有一定數量的突厥騎射僱傭兵。除了馬弓手,歐洲的騎士更喜歡使用手弩,因為使用起來更為方便。除此之外還有短標槍,藉助於馬匹的動量,騎士和遊牧民的短標槍可以發揮出極強的威力。
火器工坊
其實這說明了東西方軍事思想的差異:全能化與專業化。
我舉一個現代的例子來說明:
這是蘇聯航母
這是美國航母
很簡單就能看出他們的不同:蘇聯走的是全能路線,航母既能對艦,又能對空還能反潛,沒事再載十幾架飛機;美國走的是專業路線,航母就是載飛機的,別的什麼都幹不了。
除了航母,其他軍艦都是這樣。蘇聯的無畏級、現代級都是萬能手,可以單艦和雙艦在海上玩游擊戰;美國的海軍要麼只會對空、要麼只會對艦、要麼只會反潛,只能組建龐大的艦隊群玩陣地戰。
咳咳,說回古代,其實蘇聯古代深受遊牧民族影響,美國不用說受西歐軍事影響。
古代東方包括中國,走的路線是弓馬嫻熟的全能手;
西方包括美國,走的是專業路線,該幹嘛幹嘛。樣樣都想學,樣樣都學不精。
從古代戰爭對比來看,萬能全能手是吊打專業手的
尤其中東的薩拉丁騎兵,偏向東方式騎兵,不講究密集陣型且弓馬嫻熟。吊打當時的十字軍騎兵。
但是300年河東,300年河西····
現在戰爭,萬能全能手卻遠遠不是專業手的對手
所以樣樣都會,樣樣都不精,遠不如某一方面專精。其實為啥會這樣發展,跟陣型和環境真沒啥關係。
主要是東西方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主要源於生活:東方是中央集權,官員的流動性比較大,往往被調來調去,甚至跨行業工作,突然由文官變成武官也是可能,所以技能多愛好廣泛有優勢;西方封建領主守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不出意外三代人就是守著這個城堡,當然要專心管理自己家的領地,那麼技能多愛好廣泛對封建領主來說沒卵用,甚至影響自己本職工作,不如專心致志研究好自己的工作和技能。
銫媒體
有網友問:為什麼東方騎兵可以在運動的馬上使用各種遠射武器,而西方騎兵卻較少使用呢?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回答。但是,我們想說的是,古代西方騎兵一樣有很多遠射武器。
1472年的法國勃艮第查理公爵的軍隊包括15%重裝騎兵、50%騎馬弓箭手、15%矛兵,20%火器手和弓箭手。
公元600年,馬鐙風靡了歐洲各國軍隊。從馬鐙最初登陸歐洲,到14世紀的歐洲,其間700年的社會演進可揭示一切。最早的騎士由武士中的精英組成,他們的坐騎體型碩大,疾如旋風,他們手持長矛、長劍、板斧,橫掃千軍如卷席。因此它們被稱為“天軍”。
在火炮和弩機(大約在公元1000年,歐洲才有了弩機)時代到來之前,騎在馬上的人們實際上是不可戰勝的。只要他們一出現,權力平衡立刻會發生變化。軍事領袖們需要這種戰無不勝的騎馬人,因此他們不計成本地將這些人豢養起來。
與此同時,隨著地位的提升和影響的擴大,這些人終以“貴族”完成了自我標榜。對這些騎術精湛的人,法語的稱謂是“騎士”。這一稱謂是理想化和勇武傳統的完美結合。他們因此擁有了土地,而土地則由新出現的農民階級來耕作。
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封建制度,中世紀的歐洲就建立在這一基本社會結構之上。但是,並不是說歐洲重騎兵力量很強大,就沒有弓騎,歐洲各國的弓騎都會佔到軍隊的30-50%,數量和比例一點都不比東方騎兵少。
輕重弓箭騎兵。這兩種騎兵在作戰時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弓箭騎兵先把敵人圍住,為長矛兵的衝鋒作好準備。長矛兵的進攻又迫使敵人不得不保住密集隊形,這樣,就更容易受弓箭騎兵的襲擊,因此,從古羅馬的後期開始,歐洲軍事上弓箭的作用變得越發重要了。
公元5世紀時,東西羅馬帝國越來越多地使用野蠻民族的僱傭軍。隨著騎兵重要性的日益增加,當然優先錄用那些本來就善於騎射的部落的士兵。東羅馬帝國的輕騎兵騎射能力甚至超過了中國同時期。
東羅馬軍隊的弓騎來自亞洲血統部落的匈奴人、阿蘭人、艾伐爾人和布爾加人等均被編為弓箭輕騎兵,而居住在多瑙河和黑海之間平原地區的日爾曼部落,其中主要是哥特人、赫魯利人、汪達爾人、蓋皮達人和倫巴底人則編入了重騎兵隊伍,他們主要用長槍或長矛實施突擊衝鋒。
到了公元6世紀初的時候,出現了所謂的弓箭重騎兵。它作為後來幾個世紀裡的拜占庭軍隊的骨幹,可以說是中世紀最可靠的一支部隊。這種重弓箭騎兵將兵器的威力、紀律性、機動性和突擊能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成為繼古羅馬軍團之後的又一支強大軍事力量。
深度軍事
東方騎兵的遠射武器有複合弓。西方騎兵不用遠射武器,是因為他們只有單體弓沒有複合弓。而且“騎馬射箭”是個技術活,很難的。
首先,談一下複合弓與單體弓。
東方遊牧部落的騎兵,以弓騎兵為主。裝備的是強大的複合弓。複合弓弓身短,可以在馬上輕鬆操控、左右開弓。而且複合弓的威力十分強大,比一般的單體弓拉力要大的多,在五十米的距離,足以穿透任何鎧甲。
而且弓箭這種武器,必須從小練習,才能百發百中、上陣殺敵。騎射更是如此。東方的遊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弓不離手,人人都是騎射的神箭手,這才建立起強大的弓騎兵部隊。
《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人)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2000多年前,匈奴冒頓單于在白登包圍劉邦,史稱匈奴“控弦之士四十萬”。也就是有弓騎兵40萬。兵力之盛,可以想見。
像漢族這樣的農耕民族,老百姓射箭都不會,更不要說騎射了,所以漢族就很難建立強大的弓騎兵部隊。
西方也是同樣的原因。
第一,歐洲古代沒有複合弓。
歐洲的弓箭都是單體弓,一根棍,為了保證拉力,弓身就必須很長。弓身長了,在馬上操控很不方便,根本就不適合騎射。所以歐洲不流行弓騎兵。因為他們的弓在馬上很難射出箭。
多說一句。日本的弓箭也是單體弓,也很長。但是日本人能騎射,因為他們對弓箭做了改進,把弓箭的握把向下移動了很多,這樣才能在馬上射箭。也是極不方便。
第二,歐洲遊牧民族很少。
歐洲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非常適宜耕種,所以歐洲、特別是西歐,幾乎沒有遊牧民族。像阿蘭人這樣的遊牧民族,還是被匈奴從別的地方趕到歐洲的。
沒有遊牧民族,騎射這樣的高級技術,一般的士兵就很難掌握。所以很難建立起強大的弓騎兵部隊。
後來歐洲盛行騎士制度,這幫人腦子缺根弦,成天就知道好勇鬥狠。他們認為遠遠的放箭是懦夫,只有近身肉搏才是勇士。對弓箭手鄙視的不行。
所以就拼命在盔甲上下功夫,一個一個穿的像個鐵罐頭。
上將噯福斯
這個首先要搞清楚東西方的界限在哪裡。在歐洲人的認知裡,君士坦丁堡以東,都被稱為東方。於是才有了近東,中東,遠東這樣的名詞。
而以騎射為代表的騎射遊牧民族,廣泛的分佈於東歐和埃及以東的廣大地區。
最具代表的就是和羅馬爭雄近千年的薩珊帝國和波斯帝國。
可以說除了埃及,印度,地中海,黃河長江之外的所有地域都長時間是遊牧和商旅民族的天下。他們都廣泛的使用複合反曲弓和騎兵。
以騎射聞名的安息帝國
瞭解了這些我們再把目光投向問題所求的所謂“西方”,也是狹義上的西方——地中海沿岸。
首先要清楚,地中海文明以希臘、特洛伊、克里特島為代表的愛琴海沿岸為起源,後繼羅馬,迦太基等基本上都是沿著海岸線延伸文明。
而歐洲內陸長期處於蠻荒狀態,尤其是西歐地區,丘陵森林河道密佈,這種環境本就不適合把騎兵作為主體兵種。
直到西羅馬滅亡前後,內陸以法蘭克人(法國人祖先),日耳曼人(德國奧地利等國的祖先)等為代表的民族。才在羅馬的影響下逐漸過渡到半農耕半畜牧的狀態。
森林的砍伐,土地的平整,河流的治理,這才給了大規模騎兵的活動空間。於是阿提拉就來了。。。
不過這並不是說環地中海就沒有遠程騎兵。來自北非和馬其頓,東歐的標槍騎兵從公元前兩千年就一直活躍在歐洲的各場戰爭中。
尤其是在迦太基和羅馬的爭霸戰爭中尤為搶眼,甚至成了決定勝負的因素。
左右布匿戰爭勝負的努米底亞標槍騎兵
到了中世紀後期,十字弩開始在騎兵中裝備。
火槍時代更是衍生出了配備騎槍的龍騎兵。(大名鼎鼎的m4a1就是一款卡賓槍,也就是騎兵槍。)
在現代的許多歐美軍隊還保留著龍騎兵軍隊的番號。只不過武器已經換成了坦克和裝甲車。
這個世界比大多數人想象中要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