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學過的關於秦朝的歷史,無一不在談論到公子扶蘇時,表現出最大限度的讚許和惋惜。認為公子扶蘇是最適合繼承秦始皇大位的人選,認為如果是扶蘇繼位秦朝至少不會二世而亡。當然這所有的一切不是因為扶蘇的名字真的好聽,而是因為,在歷史的背後,有一個陰謀。
那麼公子扶蘇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會獲得如此多的同情?
今天枯榮帶領大家回顧那一段槽糕的歷史。
事情要從秦始皇焚書坑儒說起,在司馬遷的筆下,扶蘇在這裡出場是絕對深得人心的。
秦三十六年,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坑儒事件)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焚書坑儒之後因為長子扶蘇的一句直諫,始皇大為震怒。這背後有可能是秦始皇想借此機會讓扶蘇進行一些軍旅歷練,畢竟秦代很多君王都是在這樣的歷練中成長的,像秦獻公、秦惠文王、秦武公等等都是有這方面的經歷。在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扶蘇能提出這樣的建議,絕非碌碌無能之輩,他是有自己的治國理念的。
司馬遷也借趙高之口描述了扶蘇“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如此看來,假以時日扶蘇歷練完成接掌大權之後,雖說不一定能再創輝煌,讓帝國平穩運行應該是問題不大。
在司馬遷手中,這一切都是一個完美的運營。
這時,最有疑點的一個事情發生了,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於是三人開始了一次陰謀!在秦二世矯詔賜死蒙恬、扶蘇時,蒙恬是不相信的,但扶蘇卻深信不疑。蒙恬以監軍三十萬,茲事體大為由勸諫:“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他仍是不聽。然後呢?
他當真就自殺了!
真就自殺了!
就自殺了!
自殺了!
這不能不令人懷疑,一個對治國方向有正確建議,剛毅勇武的皇家公子,在身邊有親信大將幫助的條件下,就這樣自殺了!而且這位大將還手握重兵,而且此時秦始皇還未在咸陽。這不由得不讓人想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迂腐。想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綱紀。
然而扶蘇真的就是如此迂腐之人嗎?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證實:
司馬遷如此描述扶蘇的性格,無非是從側面印證出秦二世胡亥的無能與殘暴,從而得出秦朝當滅漢室當興的邏輯。作為一個文學家,司馬遷這些行文的伏筆技巧又怎能不知,這樣的結果是什麼?一個剛毅勇武的皇位繼承人,被秦始皇的暴戾剛愎發配邊疆,被秦二世的陰險狡詐篡位登基,而這個人還是深合孔孟之道的仁君,“扶蘇為人仁”。那麼作為信奉孔孟之道的儒生們會作何感想?
所以滅亡的秦朝,是法家與儒家交火的戰場,而公子扶蘇正是儒家在這場戰爭中的有力武器。畢竟後世儒者讀史至此無不扼腕長嘆,無不為扶蘇嘆息,無不為暴秦滅亡歡慶。
既然秦如此暴政,又怎會有“漢承秦制”?又怎能“百代都行秦政法”?
所以扶蘇不得不死,不得不以最有資格當皇帝的身份去死,不得不以代表孔孟之道所希望的身份去死。
而作為漢朝的“新聞發言人”司馬遷只能如此。
我就是我們可愛的歷史!
我是秦人,我叫枯榮。
我會寫一些關於秦朝的故事。
閱讀更多 枯榮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