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公子扶苏:1个不得不死的“仁义”公子

导读:我们学过的关于秦朝的历史,无一不在谈论到公子扶苏时,表现出最大限度的赞许和惋惜。认为公子扶苏是最适合继承秦始皇大位的人选,认为如果是扶苏继位秦朝至少不会二世而亡。当然这所有的一切不是因为扶苏的名字真的好听,而是因为,在历史的背后,有一个阴谋。


那么公子扶苏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多的同情?

公子扶苏:1个不得不死的“仁义”公子

今天枯荣带领大家回顾那一段槽糕的历史。

事情要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说起,在司马迁的笔下,扶苏在这里出场是绝对深得人心的。

秦三十六年,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坑儒事件)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焚书坑儒之后因为长子扶苏的一句直谏,始皇大为震怒。这背后有可能是秦始皇想借此机会让扶苏进行一些军旅历练,毕竟秦代很多君王都是在这样的历练中成长的,像秦献公、秦惠文王、秦武公等等都是有这方面的经历。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扶苏能提出这样的建议,绝非碌碌无能之辈,他是有自己的治国理念的。

司马迁也借赵高之口描述了扶苏“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如此看来,假以时日扶苏历练完成接掌大权之后,虽说不一定能再创辉煌,让帝国平稳运行应该是问题不大。

在司马迁手中,这一切都是一个完美的运营。

公子扶苏:1个不得不死的“仁义”公子

这时,最有疑点的一个事情发生了,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阴谋!在秦二世矫诏赐死蒙恬、扶苏时,蒙恬是不相信的,但扶苏却深信不疑。蒙恬以监军三十万,兹事体大为由劝谏:“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他仍是不听。然后呢?

他当真就自杀了!

真就自杀了!

就自杀了!

自杀了!

这不能不令人怀疑,一个对治国方向有正确建议,刚毅勇武的皇家公子,在身边有亲信大将帮助的条件下,就这样自杀了!而且这位大将还手握重兵,而且此时秦始皇还未在咸阳。这不由得不让人想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迂腐。想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纲纪。

然而扶苏真的就是如此迂腐之人吗?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证实:

司马迁如此描述扶苏的性格,无非是从侧面印证出秦二世胡亥的无能与残暴,从而得出秦朝当灭汉室当兴的逻辑。作为一个文学家,司马迁这些行文的伏笔技巧又怎能不知,这样的结果是什么?一个刚毅勇武的皇位继承人,被秦始皇的暴戾刚愎发配边疆,被秦二世的阴险狡诈篡位登基,而这个人还是深合孔孟之道的仁君,“扶苏为人仁”。那么作为信奉孔孟之道的儒生们会作何感想?

所以灭亡的秦朝,是法家与儒家交火的战场,而公子扶苏正是儒家在这场战争中的有力武器。毕竟后世儒者读史至此无不扼腕长叹,无不为扶苏叹息,无不为暴秦灭亡欢庆。

既然秦如此暴政,又怎会有“汉承秦制”?又怎能“百代都行秦政法”?

所以扶苏不得不死,不得不以最有资格当皇帝的身份去死,不得不以代表孔孟之道所希望的身份去死。

而作为汉朝的“新闻发言人”司马迁只能如此。

我就是我们可爱的历史!

公子扶苏:1个不得不死的“仁义”公子


我是秦人,我叫枯荣。

我会写一些关于秦朝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