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面對拆遷糾紛,拆遷戶應具備五種“意識”,避免陷入誤區

拆遷過程中,有的老百姓因拆遷致富,有的頻臨倒閉的企業因拆遷而獲得二次生命,也有的老百姓因拆遷而返貧,有的企業因拆遷而倒閉。為何有如此區別,就是因為每個人的維護權益的方式不同。北京英淇拆遷律師提示:拆遷過程被拆遷人一旦進入誤區,則無法取得滿意的補償。

面對拆遷糾紛,拆遷戶應具備五種“意識”,避免陷入誤區

一、拆遷戶應具備五種“意識”

1.抗壓意識

被拆遷戶大多是第一次遇到拆遷的人,壓力來自八個字,威脅恐嚇,威逼利誘。早期是所謂的政策宣傳壓力,告訴你早籤協議早受益,早簽字有獎勵金。如果不籤協議,會遭遇斷水斷電堵路,企業主會明顯的感到頻繁例行執法檢查。嚴重的還會遭遇強拆。

2.鑑別意識

拆遷時會有工作人員與你談話,詢問你的心理價位,可能還會跟你說幫你爭取點補償。其目的就是說服你儘快簽字,他們所說的“爭取補償”其實就是拆遷戶應得的補償。拆遷戶要有鑑別能力,不要被拆遷方的花言巧語矇蔽。

3.證據意識

拆遷戶要收集哪些證據呢?一是拆遷方的證據資料,比如徵收公告,補償方案,拆遷方發放的其他書面資料,還有就是會以錄音的方式收集拆遷方人員的重要講話;二是整理自己的資料,比如房產證,土地證,房屋買賣合同,對房屋作出的處罰決定書,建房時向相關部門繳納的費用或罰款,相關部門出具的與房有關的書面資料。三是對證據的原件要給予特別的保存,給外人看一般只給複印件,原件只做核對時出示。

4.程序意識

很多拆遷戶知道補償標準不合理不合法,但如何提高補償標準不知道,這就需要拆遷律師來助您維護自身權益了,如何利用法律程序就交給了律師去操作,對於拆遷戶來講要關注法律時效,不要讓法律時效過了,否則就無法利用法律程序進行維權。

5.談判意識

第一次遇到拆遷的人,總以為拆遷是法律行為,補償標準法律上又有規定,所以認為聘請律師就是要打官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不是上策,用法律程序搭建平臺與拆遷方就補償進行談判,這樣也能得到比較理想的結果。

面對拆遷糾紛,拆遷戶應具備五種“意識”,避免陷入誤區

二、被拆遷戶最容易陷入的維權誤區

誤區一:懼怕官員,行政官司不敢打

結果:喪失了許多能夠獲得合理賠償的有利機會

在中國行政訴訟往往存在立案難、勝訴難等一系列難題,但是“民告官”是《行政訴訟法》賦予我們的一項神聖不可剝奪的權利。北京英淇拆遷律師告訴大家,徵地拆遷安置補償糾紛勝與敗的標準不在於某個官司的輸贏,而是要看最終的補償有沒有提高,如果提高了,你就贏了。

誤區二:“按兵不動”

結果:錯過了有利時機,喪失了談判好時機

好多拆遷戶,都想與被拆遷人搞好關係,不想輕易出頭。拆遷方不來找談,自己也不主動出擊。等到徵收人或行政機關通知“限期自行拆除,否則就強拆”時,才發現大事不妙。到了法院或法制辦,被告知已經過期了,無法受理。大家應該及時行使法律給你的權利,以免過期作廢。

面對拆遷糾紛,拆遷戶應具備五種“意識”,避免陷入誤區

誤區三:“釘子戶”,以武力抗衡,以死相拼

結果:未得新房,先進班房

生活中經常見到或聽到一些拆遷戶武力對抗強拆事,有用磚頭石塊砸的,有潑汙水汽油的,甚至雙方短兵相接,互有傷亡的。拆遷其實對於“暴力抗法”,有些拆遷單位或政府並不擔心(有的還盼著拆遷戶這樣做),因為,你的言行一旦過激,觸犯了法律,正好藉此先拘留。要麼籤協議出去,要麼等著法律制裁。通過武力成功爭取到高額拆遷補償的案件少之又少。

誤區四:提前報價

結果:價格報低,被拆遷方控制談判

你要儘可能先從多方面瞭解拆遷方的情況。瞭解拆遷項目相關文件。價格不到時間千萬不能報。一旦報價過早,發現鄰居,親屬的價格都比你高,你想反悔,往上漲已經很難。因為你輕易的報價,拆遷方早已經記錄在他的小本本上,他認為這就是你的心裡預期。

誤區五、找律師,圖便宜,圖宣傳

結果:因小失大

雖然律師提供的法律服務是無形的,但服務的結果是看得到的。不能光看律師代理費高低和名氣大小,更要看他辦過的類似案例,還要不輕易聽信宣傳,有的律師稱兩年400百個拆遷案件,這些都是不是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