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生孩子是受罪還是長期投資?

隨著文明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那就是:其實多數情況下,做父母會讓人的幸福感降低,而且子女數越多,降低越多。

現代人生孩子是一種降低幸福感的行為。不過,這些研究多數都來自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因為飯還吃不飽,很少有餘力做這種調研。這或許也蔥側面證明了我們的假設:條件越好的人,越難以體會到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幸福感。

生孩子是受罪還是長期投資?

所謂條件不單單是指物質條件,還包括文明程度,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等。乍一聽好像很不合理:難道不是條件越好,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低嗎?但是如果你多想一想,就會發現這個規律自古以來都存在:貴族的親情總是比較單薄甚至冷漠的。皇上們砍起自己兒子的頭毫不手軟。這很可能就是因為貴族的生活裡,可以享受的事情太多了,孩子帶來的快樂相比之下就沒那麼重要了。

那麼,是不是對於現代人來說,生孩子就是純粹的受罪了呢?那倒也不是這麼簡單。

心理學還證明,人在感覺到事情正在變好的時候,心情是最積極愉快的。而孩子會不斷長大,能力不斷增加,即便父母什麼都不做,只是正常地為嬰兒提供食物和基本的照料,嬰兒也會飛速成長,天天都有新變化。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家長提供“事情正在變好”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的確感覺到有了孩子以後人生更幸福。

生孩子是受罪還是長期投資?

這個理論還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總覺得幼兒帶來的幸福感最強——因為幼兒的進步最快,最穩定。從嬰兒到幼兒,孩子一定能學會說話,走路,自己如廁。然而,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可就不一定了,孩子說不定成績會下降,脾氣會變壞,模樣會變醜。那些覺得孩子越大越可愛的家長,往往是孩子發展良好,超出家長預期的。反之,父母則會懷念幼兒時代那個每天飛速進步的孩子。

——相信很多聰明的讀者看到這裡已經想到了:是不是我養一條狗也有同樣的作用?是的,寵物可以為人帶來心理慰藉。但是,寵物和孩子不能相比的是:寵物的進化程度是有限的,而孩子的成長潛力是無限的。

人類雖然是高等動物,但仍然受很多動物本能的驅動。比如,按照理性來看,應該是第一個孩子非常理想的父母,會勇於生第二個孩子。畢竟已經成功了一次嘛,應該更有信心複製一次。

然而,現實卻往往並非如此。長子不理想的父母,會更趨向於接著生。第一胎非常理想順利的父母,反而容易就此止步。這是因為人類受生殖本能驅動,會生到自己複製基因滿意為止。這種心態的存在有兩個常見的例子:重男輕女地區的人很多都會一直生到兒子出現。如果長子有健康問題,絕大部分父母會選擇再生一個。

這也可以解釋現代社會的獨生子女現象。我國是因為政策而產生了獨特的獨生子女一代的國家。而發達國家雖然一直鼓勵生育,但獨生子女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這是因為隨著產前檢查的發達,教育學的進步,孩子的質量可以被人為控制得更好,越來越多的父母生了一個孩子就完全滿足了。

大量的獨生子女出現在社會上是近現代之後,有效避孕措施出現才開始的。因此在數十年前,人們還對獨生子女有很多懷疑。早期的心理學研究很多都認為獨生子女有人格和能力缺陷,是不理想,甚至病態的養育狀態。

然而,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漸漸長大,大量的調研樣本出現之後,人們發現獨生子女不但沒有任何弱勢,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近乎理想的養育狀態。獨生子女在幾乎所有的指標上完勝多子女家庭的所有孩子,甚至在一些大家天然認為獨生子女表現一定不好的方面,獨生子女也出乎意料地表現良好。

比如,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認為,獨生子女因為備受寵愛,一定會比較自私。但是,調研結果證明,最自私的孩子並不是獨生子女,而是多子女家庭中最受寵的那個。因為獨生子女得到的寵愛沒有比較,無需爭奪。而多子女家庭中的寵兒的資源是“搶來的”,在享受資源的同時,還感受著別人沒有,只有我有的快感。相信現實生活中大家也能感覺到,扶弟魔家庭中的兒子,可以自私到令人髮指的地步,會理直氣壯地侵佔別人的利益,甚至要求他人為自己犧牲。相對而言,獨生子女的自私,多半停留在我行我素,拒絕為他人奉獻的階段。

說到偏心,可謂是親子教育中最複雜的問題之一。實際生活中,父母到底會偏心哪個孩子,會有極為複雜的因素影響。好消息是,如果偏心不明顯,或者父母遵循科學方法,在措施上做到給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關愛,偏心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以降到很低,甚至忽略不計。如果你讀西方的兒童教育書籍,會發現其中如何應對手足爭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發達國家的大部分父母早就熟知了很多具體的解決方法。比如,很多家庭會特意為每個孩子選擇不同的樂器和愛好來學習,就是為了削弱手足爭寵現象帶來的不良影響。

——由於很多家長,或者自己是多子女中一員的人總是徹底否定有偏心和手足爭寵這回事,所以我要再次強調一遍:偏心與手足爭寵是人的動物性本能,是天性級別的存在。不是你矢口否認就消失了的。想要解決問題,第一步是正視問題。

獨生子女的社交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很多人總覺得,獨生子女因為家中沒有相仿的幼兒夥伴,所以社交表現一定不好。但是,調研結果又無情地否認了這個假設。因為現代社會人們普遍從低齡時代就進入社會化,大部分孩子在兩三歲就會進入幼兒園,這種缺乏同齡玩伴的劣勢已經被降低很多。

同時,獨生子女因為家中沒有天然社交夥伴,所以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反而會有更強的動力發展社交。同時,獨生子女的父母也相對有更多的精力為孩子實現外部社交。所以獨生子女的社交表現也沒有任何劣勢。

在大量調研中,甚至連想象中獨生子女一定會有的孤獨也被證明不存在。人是否會感到孤獨,與兄弟姐妹數量無關。研究還表明,人們在成年後,與朋友相處的時光遠遠多於與自己手足相處的時光。其實即便是在未成年階段,孩子們也更願意和自己的同學玩,而不是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玩。

更過分的是,隨著心理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調研證明,多子女家庭中老大普遍成就表現最好,是因為老大是多子女家庭中唯一享受過獨生子女養育的孩子。老大享受的獨生子女狀態普遍是三年,就是這三年的時光,讓老大的諸項表現與弟弟妹妹拉開了差距。

所以,雖然老大要承受從獨生子女到非獨生子女的失落感,但老大先天擁有的條件永遠是弟妹不能企及的。研究表明,老大的平均智商比後面的孩子高三分,平均身高也是最高的。看來,封建社會的長子繼承製度並非出於簡單的偏見,而是民間經驗智慧的體現。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都是大概率統計結果,並不是你家就一定如此。有的是老大最矮最笨的家庭。智商80的獨生子女再精心培育,也很難比智商120的多子女發展更好。

那麼,獨生子女是不是完美無缺呢?也不是。雖然獨生子女從養育條件的角度來看是最理想的,但是,獨生子女的父母焦慮程度最高。因為從動物本能的角度來講,獨生子女意味著基因傳播的廣度不夠,因此獨生子女的父母普遍更不淡定,更在乎孩子。這時候,多子女家庭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多子女可以有效降低父母的焦慮感。所以,孩子多的父母,心理會更趨於淡定。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有這種感觸:獨生子女的家長往往忙得雞飛狗跳,多子女家長反而顯得氣定神閒。從行為角度看,這是因為多子女父母在養育問題上見多識廣,更有經驗。從動物本能看,孩子多,基因傳播保障力度大,廢了一個,還有好幾個。

生孩子是受罪還是長期投資?

從家族的角度講,多子女更有可能為父母帶來優質孩子的回報。雖然獨生子女看起來各項指標都比較好,但這並不是天差地別。而且具體到個人身上,結果更是一個未知數。對於獨生子女父母來說,生一個笨孩子,就永遠失去了擁有聰明孩子的可能。但假若生八個孩子,很難個個都笨,概率角度也會攤上一個聰明點的。

因此,多子女家庭更有可能提供各具所長的孩子,從而為父母提供更豐富多樣的回報。所以窮人多生孩子並不是愚昧,恰恰相反,倒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對於一無所有的窮人來說,一大堆孩子只要有一個混出頭,就足以讓全家脫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