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2 這樣看待孩子的錯誤行為,避免“報復循環”!

有一天,思思對著他媽媽又氣又惱的吼道,“我討厭你!”而媽媽將他推回自己的房間,回了他一句:“我也不喜歡你,你個討厭鬼!”這對母子真的有什麼深仇大恨嗎?當然沒有,他們彼此都深愛著對方,那這一幕又是怎麼回事呢?

思思本來就因為媽媽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理他而感到難過,此時媽媽正忙於趕在期限之前完成任務,偏偏思思在這個時候將熱牛奶灑在了媽媽的電腦上,這讓媽媽無比的惱火,因為工作積攢了好久的怒氣就在這一刻爆發了出來,她用充滿責難、羞辱的語言來訓斥思思,這讓思思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於是,她對媽媽說出“我討厭你”來報復,而媽媽也以報復來回應,雙方就這樣陷入了“報復循環”之中。

這樣看待孩子的錯誤行為,避免“報復循環”!

就像思思和他媽媽一樣,很多家庭裡也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當我們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時,就會採取一些報復措施來反擊,這也許是人的天性,也正是“報復循環”如此常見的原因。孩子的一些無心之舉對大人造成不便的時候,大人自動將這些行為歸類為不良行為,對孩子加以斥責,但其實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許多父母對孩子行為發展不夠了解,錯誤地將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為劃為不良行為,讓孩子受到了傷害。家長們應該正確認識孩子的行為,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這樣看待孩子的錯誤行為,避免“報復循環”!

另外,在一開始孩子感覺受到了傷害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及時處理孩子受傷的感覺,要表示自己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避免懲罰和還擊,傾聽孩子的訴求,而不是一味地責難孩子。但是,讓人感到諷刺的是,大人們要求孩子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行為,可是大人們卻很難控制住自己的行為。然而,控制住自己的行為對於打破“報復循環”來說是很重要的。當孩子選擇以牙還牙進行“報復”時,如果家長會感到失望、難以置信,甚至有些憎惡,並且對孩子進行反擊,那麼孩子的反擊只會更加劇烈,有可能會傷害別人或者毀壞東西……這種時候家長應該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不要急著將火氣爆發出來,停止反擊才能將“報復循環”終止。

這樣看待孩子的錯誤行為,避免“報復循環”!

同樣要注意到的是,可能並不是你故意傷害了孩子,或者是在你想幫助孩子而不是傷害孩子的時候,孩子一樣感到受了傷害,家長應該做出彌補,及時糾正自己的做法,比如在孩子寫作業的事情上,家長的催促和逼迫讓孩子覺得難受,那孩子就會更加牴觸寫作業來反擊家長,這種“你覺得作業比我更重要,這讓我很難過,所以我也要讓你傷心”的心理,其實就是孩子有了受傷的感覺,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單純認為孩子只是不想寫作業,對孩子進行懲罰,反而只會讓循環永無休止。

也許,思思媽媽在責罵思思之前,問一下思思為什麼端一杯牛奶過來,後面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