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我不是藥神》將“黑心藥企”推至風口浪尖,電影只將板子打在藥企身上,忽略了背後“藥事”,翻閱藥企原型諾華的財報可見,“天價藥”的背後是研發成本高企,銷售費用攀升,藥物研發回報率的走低。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產權保護,藥企創新動力不足,這些“救命藥”恐怕更加“難產”。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作者 | 張洋

跨國藥企門口,慢粒白血病患者們身穿統一的白色T恤,上面印著“黑心藥企”“反對天價藥”,他們異常憤怒,試圖攻擊冷酷無情的藥企管理人員,因為這家公司生產的救命藥“格列寧”,對他們來講太過昂貴。

這是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一幕。影片的熱映將“黑心的瑞士藥企”推至風口浪尖,片中國內售價4萬一瓶的原研藥,又一次引發了輿論對天價藥的討論,瑞士藥企到底是救人的“天使”還是賺昧心錢的“惡魔”?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瑞士藥企的原型為瑞士製藥巨頭Novartis,2000年在紐交所上市,市界(ID:newsseeker)查閱Novartis(下稱“諾華”)年報發現,天價藥的背後是藥企研發成本高企,銷售費用攀升,藥物研發回報率的走低。

格列衛撐起半邊天

影片中的“格列寧”,在現實中被稱作Glivec/Gleevec(通俗名為“格列衛”),由諾華公司2001年推出,這是一種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靶向藥物。

此前有研究顯示,格列衛問世前,慢粒白血病人一般只能存活三到五年,如今患者5年存活率達到90%左右。格列衛神奇的療效,讓慢粒白血病患者看到希望,該藥先後在125個國家獲批上市。

格列衛問世後,中國進行了引進,當時售價2.35萬元/盒,一盒為一個月的用量,一年的藥費為28.2萬元(約等價於當年北京一套70平米的房子)。慢粒白血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高昂的價格讓普通患者難以承受,《我不是藥神》中一位老人對警察說,“我吃了三年的藥,吃掉了房子,吃垮了家人”,這是很多病患的真實寫照。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療效好、價格高的格列衛,對患者來說是一種希望,也是一個負擔,對諾華來講這是一棵屹立不倒的“搖錢樹”。

諾華2011年年報顯示,當年公司淨銷售額為585.66億美元,僅格列衛一種藥的銷售收入便達到56.65億美元,佔其銷售額的9.7%。

自2011年到2016年,格列衛在諾華集團所有的藥品裡,一直保持銷售額第一的地位,直到2017年被另一款藥品取代,格列衛的銷售量下滑至第三位。

格列衛能夠保持長久的“造血”能力,除了療效好外,還得歸功於美國的專利保護制度。美國政府規定,美國境內治療病人數少於20萬的藥品,或者所得藥費不足以收回研發成本,就有機會申請“孤兒藥”。為了激勵“孤兒藥”的研究,政府規定研發方將獲得7年的市場獨佔專利,以及在臨床研究和測試方面50%的稅收抵免。

2013年,格列衛的專利保護期到期,各個國家的仿製藥開始上市。中國豪森醫藥的昕維、正大天晴藥業的格尼可,以及石藥集團的諾利寧,均是格列衛的仿製藥。

即便如此,格列衛依舊錶現強勁,2013年至2015年,格列衛的銷售收入分別為46.93億美元、47.46億美元、46.58億美元,佔總體銷售額的比重一直在8%以上。

研發投入比利潤多

格列衛為什麼這麼貴?

知乎上有一句經典的回答:“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了,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

高昂價格一看便知,背後醫藥公司的研發投入卻常常無人知曉。從編號STI571的抑制劑到格列衛2001年正式上市,中間耗費了15年時間。

市界(ID:newsseeker)向諾華(中國)公關負責人汪泳諮詢格列衛的研發投入時,得到的回覆是“不知道”。

雖然格列衛具體的投入不清楚,但年報數據反映出諾華在研發投入上毫不吝嗇。市界(ID:newsseeker)梳理諾華2011年以來的年報發現,其淨銷售額在2011年到達峰值585.66億美元,然後一路下降到2017年的491.09億美元,研發投入也從95.83億美元下降到89.72億美元。但是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卻逐年提高,從2011年16%一直增長至2016年18.63%。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2017年諾華的研發投入佔淨銷售額比例為18.27%,雖然同比略有下降,但諾華2017年的淨利潤77.03億美元,研發投入比淨利潤還高。

對比中國知名的上市藥企,恆瑞醫藥2017年的研發投入為17.59億元,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為12.71%;石藥集團2017年的研發投入為8.15億港元,研發投入佔收入總額的5%。

諾華大部分研發支出投向了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這個成立於2002年的研究所,主要目標是針對醫療需求未得到滿足的疾病,研製新藥。目前,該研究所在瑞士巴塞爾、美國馬薩諸塞州和中國上海設有站點,大約6000名研究人員。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諾華在2017年年報中表示,新藥的發現和開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最初的研究到將藥物推向市場通常需要大約10年到15年,從第一階段臨床試驗到獲得市場準入大約6年到8年,研究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存在很大的風險。自2016年以來,諾華有六個藥品研發項目被迫終止。

一旦一項新藥的研發停止,意味著前期的投入直接“打水漂”,格列衛的成功建立在一系列失敗項目之上,而那些失敗項目的研發成本自然轉嫁到格列衛身上。

罕見病藥物的市場非常小,專利保護期只有短短十幾年,保護期一過,仿製藥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原研藥遭到重大沖擊。

2017年,諾華的格列衛銷售額為19.43億美元,同比下降42%,主要是受歐洲和美國的仿製藥衝擊。諾華預計,在2018年,因為產品失去知識產權保護,對銷售額將造成約15億美元的影響。諾華只有通過不斷研究新藥,來獲得新的保護期,在保護期內收回成本。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專利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專利制度本質是保護創新。”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廣海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藥企最大的問題就是創新不足、仿製成風,“如果辛辛苦苦打拼掙下的家產,被一句強盜邏輯論調就輕易奪走,那麼以後誰還會勤奮勞作?”

推廣新藥費用高企

新藥研究出來後,打開市場知名度,成為關鍵。

廣州一位醫藥代表向市界(ID:newsseeker)透露,在藥品界存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說法,一種新藥研製出來,如何讓患者認可,如何讓醫生願意開藥,都是藥企需要考慮的事情。

即使像格列衛這樣的藥,同樣需要宣傳推廣。

諾華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諾華的創新藥品部門在世界各地有近2.6萬名醫藥代表,他們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向醫生、藥劑師、醫院、保險集團和其他醫療機構,展示諾華的產品,以獲得更大的客戶群體,提高銷售額。

近三年,諾華在市場營銷上的投入連年增長,從2015年的117.72億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128.61億美元。2017年市場營銷的投入佔淨銷售額比重達到26%。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員工人數也顯現了諾華在市場營銷上的發力。2017年諾華的市場營銷人員達到4.87萬人,比2016年增加1806人,在所有業務部門中人數最多,佔比達到40%。

在中國、印度等許多發展中國家,諾華還依賴第三方分銷商和其他代理商來銷售產品。例如,在中國,諾華積極順應政府的醫療改革計劃,從集中的商業模式轉變為靈活、分散的商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本地團隊有權參與其中分得一杯羹,這進一步提高推廣新藥的成本。

諾華在2017年年報中表達了擔心,公司受到分銷渠道的影響,容易被非法假冒。對於經銷商和患者而言,假冒產品在視覺上與正品無法分辨,產品無效或對假冒藥品的不良反應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對正品的信心。此外,由不安全的假冒產品引起的不良事件,可能會錯誤地歸因於正品。

諾華在歷年年報中多次提及,喪失專利保護對公司造成的不良影響。而為了打開銷售局面,近年諾華不斷爆出在中國、韓國等國通過行賄來拓展市場,最終支付鉅額罰款。

“吃掉了房子和家人”,2萬一瓶格列衛背後的人間現實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曾訴訟指控諾華(中國)子公司員工在2009年到2013年間,違規向部分中國醫生提供了現金、禮品或其他貴重物品、旅遊,從而幫助公司向中國的部分醫療衛生機構銷售了數百萬美元的藥品。

韓國反壟斷部門在2017年6月以不正當競爭的罪名起訴諾華(韓國)公司,該公司在2011年至2016年期間,花費約700萬美元用於資助醫生參加海外學術會議,以換取醫生更多使用諾華公司的藥品。

生命無價,但生命服務有價。天價藥的問題並不是將板子打到醫藥公司身上就可以解決。相反,原研藥研發不易,科研成本快速提高,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市場上可能連原研藥都很難出現,更何來仿製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