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四)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3

1943 年 1 月 18 日,第 35 步兵團二營 E 連、G 連某排與第 182 步兵團三營 I 連共同組成了西翼的突擊力量,像岐阜據點的正西防線發起進攻。18 日美軍的進攻算是靠速度取勝,19 日的進攻,美軍似乎又碰到了老問題。

七、一步一臺階

1943 年 1 月 19 日早上,E 連持續開始進攻,F 連則在南線開始了巡邏,北線的 G 連也開始蠢蠢欲動。面對如此強大的攻勢,日軍的機槍持續發揮作用,但不如從前。E 連的進攻步伐雖然被機槍減慢,但是南線的 F 連帶來了好消息。F 連的巡邏隊率先在 27 高地的北方使用一門 37mm M3 反坦克炮和一門 81mm M1 迫擊炮消滅了一個碉堡,這是奧斯登山附近區域第一次使用反坦克炮來進行清除工作,效果頗佳,但隨著美軍的進攻逐漸推進,他們也漸漸發現自身的偵察和情報數據顯得非常不靠譜。

僅 1 月 19 日當天,G 連在北線的進攻中發現了額外的十二個機槍碉堡,而 E 連在經過一整天八個小時的推進後,擊斃了 6 名日軍,敲掉了 4 個機槍陣地,但又發現了額外的十二個機槍碉堡,這些發現打破了他們對日軍戰力和建築能力的評估。當日下午 1715 時,E 連再次摧毀了 3 個機槍陣地後,面對他們發現的剩餘 9 個機槍碉堡,再也無力反擊。在他們嘗試用手榴彈摧毀碉堡失敗後,便稍作後撤,紮營休息。

1 月 20 日,瓜達爾卡納爾島上下起了暴雨,整個叢林也瀰漫著濃重的霧氣,地上潮溼的泥土也正在騷擾著美軍士兵的靴子,整個二營的戰鬥效率受到大幅下降。某個巡邏隊從 27 高地北側突破了 150 碼(135 米),發現了兩個被日軍遺棄的碉堡,並低調地接近第三個碉堡。巡邏隊的指揮官和一位機槍兵近戰解決了三名日軍,但日軍卻立馬使用就近的機槍點還擊。由於日軍機槍點的火力交叉部署很有章法,很少有覆蓋不到的情況,因此美軍為了減少傷亡,便再次撤退,等待未來更好的戰機。在 20 日當天,日軍被擊斃 11 人。

產生根本性變化日子,就要屬 1 月 21 日了。當天,第 35 步兵團二營的部隊終於從海軍陸戰隊的手裡拉來了坦克。3 輛 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駕著她們的 37mm 火炮,順著“賴特之路”開往奧斯登山。這 3 輛 M3 坦克是屬於美國海軍陸戰一師第一坦克營(1st Tank Battalion)的剩餘部隊,因為陸戰一師撤離之時,未能將所有的坦克運走,便留下了這些坦克繼續發揮餘熱。雖然坦克在奧斯登山這樣的密林和陡峭地帶生存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且這 3 輛坦克中也確實有兩輛未能成功翻山越嶺,到達作戰區域,但是至少有一輛坦克成功地抵達了預定地點,並和步兵開始協同作戰。指揮和駕駛這輛 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的是第 25 步兵師下轄的偵察部隊的西奧多·帝斯上尉(Capt. Theodore Deese)

由於輕型坦克擁有足夠厚的裝甲來抵禦日軍機槍子彈的傷害,因此被認為是在嚴林中與步兵協同作戰,清理碉堡最合適的車輛搭配。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雖然在日軍的大口徑反坦克炮和九五式、九七式坦克前,可能需要思考一下自身作為輕型坦克的本質和定位,但是其 37mm M3 主炮可以裝填適合殺傷人員的

M2 榴霰彈(Canister M2),每枚榴霰彈填充了 122 個鋼球,能夠對軟目標實現較好的殺傷效果。M3“斯圖爾特”相比同時期的 M2A4 在裝甲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並且由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較少部署反坦克武器,因此一直得到士兵的好評。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四)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3

一輛隸屬於陸戰一師第一坦克營(1st Tank Battalion)的 M2A4 輕型坦克正在馬坦尼考附近的海灘區域向內陸方向前進。M2A4 輕型坦克曾經在馬坦尼考河附近平坦的叢林地帶與步兵進行協同進攻,但她的裝甲仍然薄脆。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四)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3

一輛 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在海灘附近登陸。早在 1942 年 8 月 7 日,美國陸戰一師登陸瓜島以來,坦克部隊作為同時登島的部隊,一直就沒有施展她們能力的戰場。不論是兩次位於埃德森嶺的日軍衝鋒,還是東部的科裡點,西南部的縱深,還有馬坦尼考區域,坦克部隊直到 1942 年年末和次年年初,其戰術用途才被美軍發現。M3“斯圖爾特”坦克不僅裝備的 M3 37mm 火炮可以發射榴霰彈,其本身裝備的機槍 .30“勃朗寧”M1919A4 就多達 4 挺以上,可以說是對抗缺少反坦克能力的日軍步兵非常理想的武器裝備。

從 1942 年 12 月第 132 步兵團開始和岐阜要塞的日本守軍較勁以來,擁有了坦克的陸軍(即便只有一輛)可以說是第一次可稍微直著腰板向前推進了,一個月以來的煎熬和等待,有了美好的結果。

八、突破和反擊

1943 年 1 月 22 日上午 1040 時,這輛被視作寶貝一樣的 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在 16 名步兵的掩護和協同下,開始對岐阜要塞的東北部防線進行突破。她被步兵推到了碉堡前面,並且使用高爆彈(HE)對碉堡實施毀滅性打擊。面對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日本守軍來說,這輛坦克無疑在心理上還是在實際戰鬥中都是難以根除的一個巨大障礙。這輛坦克第一次行動,就突破了岐阜要塞的東北部和東部的防線,並摧毀了至少 3 個碉堡。當日下午 1500 時,這輛坦克又來到了岐阜要塞北側的防線,並輕鬆地敲掉了至少 5 個碉堡。

她作為一個好用的明星產品,自然得到了廣泛的民意支持~

這不,在北側防線被削弱之後,第 35 步兵團二營的 E 連對岐阜要塞西側的防線展開進攻,整個下午,一個步兵排一直在嘗試側襲日軍建築的碉堡網,卻宣告失敗。眼看著夜色即將降臨,當日沒有戰果的時候,這輛坦克倒是把日軍防線撕開了大約 200 碼(180 米)的口子,而在這裡駐守的日軍部隊,抵擋了美軍純粹的步兵進攻整整一個月。

面對著突如其來的技術裝備優勢力量,日本守軍決定給予美軍報復性地打擊,當然這種報復性的打擊經常伴隨著“自我犧牲精神”。1 月 23 日凌晨 0230 時,由稲垣武義少佐率領的日軍百人衝鋒隊,對美軍南面的防線展開自殺式衝鋒。防守該處的是第 35 步兵團二營 F 連和團部下轄的反坦克連的部隊,且很不湊巧是美軍在圍困岐阜要塞的防線之中,守備最完善的地區。如果日軍選擇突破西南面的美軍防線(也就是 G 連守衛的地區),可能真的能夠按照岡明之助的要求,成功地撤退回第 17 軍大本營科肯布納村,因為當時駐守該處的 G 連部隊,防守太過寬鬆,每 15 碼(13.5 米)的防線只有兩名士兵看管,況且叢林地帶和夜間的低能見度,都能減少每位士兵的戰鬥輻射範圍。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四)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3

日軍使用當時廣泛裝備的九一式手榴彈(Type 91 Hand Grenade,きゅういちしきてりゅうだん)進行進攻,九一式手榴彈是日軍早在抗日戰爭爆發之時就已經投入使用,和中國戰場上我們非常熟悉的八九式擲彈筒(Type 89 Grenade Discharger, はちきゅうしきじゅうてきだんとう)能夠良好兼容,但日軍缺少對付美方坦克的堅固防線的重火力。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四)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3

1943 年 1 月 22 日至 23 日期間,岐阜要塞附近的美日戰鬥態勢圖。途中,東北方向的箭頭為美軍一輛 M3 坦克主導的進攻,岐阜要塞南側的箭頭為日方稲垣武義少佐、西畑善七少佐主導的百人衝鋒隊進攻方向,防守該處的是第 35 步兵團二營 F 連和團部下轄的反坦克連。

可惜,夜色和嚴密的叢林對於日軍偵察來說也是極為困難的,因此這百人衝鋒隊在使用手榴彈、擲彈筒和機槍進行突破的時候,未想到自己闖入了美軍防守最嚴密的地區。全隊 85 人陣亡,包括稲垣武義少佐本人,另外陪葬的還有一位少佐(即第 124 步兵聯隊第二大隊指揮官西畑善七少佐)、8 位大尉(軍銜與我們普遍意義上的上尉相當)和 15 位中尉。

1 月 23 日,二營的指揮官麥克盧爾上校命令二營全體部隊,在一輛坦克的協同下,消滅岐阜要塞的殘餘勢力。由於日本守軍的總指揮官和其餘大量軍官均戰死於前一晚的自殺衝鋒,守軍的士氣大幅度下降,抵抗力量漸漸削弱至零。美軍在 23 日的進攻中,只有一位士兵被一位日軍軍官朝肩膀上開了一槍,其餘部隊零傷亡。晚上,美軍正式宣佈佔領奧斯登山,岐阜要塞被連根拔除。

九、論裝甲在機槍面前的重要性

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迫使美軍第 25 步兵師第 35 步兵團二營傷亡 106 人(64 人陣亡、42 人受傷),日軍也付出了 518 名士兵的生命代價,並拖延了美國陸軍一個月的進攻。美軍共繳獲 40 挺機槍,12 門迫擊炮、200 餘支步槍和 38 把軍刀,共發現並摧毀日軍碉堡至少 45 個。該場戰鬥和第 35 步兵團一營、三營的海馬山之戰共同計算下來,日軍一共陣亡 1100 ~ 1500 人,29 人被俘,美軍共繳獲輕重機槍 88 挺,步槍 678 支、手槍 79 支以及大量的武器彈藥。

可笑的是,雖然美軍取得了以上巨大的戰果,但對於兩次奧斯登山作戰來說,無疑是經驗不足的。兩次奧斯登山之戰,美軍大大小小動用了五個步兵營(第 132 步兵團 + 第 35 步兵團二營 + 第 182 步兵團三營部分 + 第 25 步兵師偵察部隊 + 第 35 步兵團下轄的反坦克連等),五個炮兵營的部隊進行進攻,雙方步兵的投入比例接近 6:1,除了炮擊和宣傳戰的效果外,我們能看到的是,一輛小小的 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這種在歐洲戰場的後期幾乎無法抵禦任何德軍裝甲部隊和裝甲擲彈兵的輕型坦克,卻在兩天之內,幹完了人家五個步兵營一個月以來都沒幹完的活兒。這種荒誕性,恰恰是美軍需要對叢林作戰和對日破防戰鬥進行深刻總結和反思的源頭。當然,美軍自從廣泛裝備噴火器和炸藥之後,在太平洋戰爭後期配合坦克作戰,其作戰效率顯然得到了提升,但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日軍修築工事的能力和防線部署的章法,在戰術上卻是先美軍一步,戳到了這個注重個體生命價值與尊嚴的主流西方國家的軟肋。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四)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3

第 35 步兵團的陸軍部隊正在從奧斯登山附近的戰場撤離,經過 21 天的戰鬥,第 35 步兵團雖然拿下了岐阜要塞,但是士兵的緊張情緒卻一直陰魂不散。照片中最前方和次前方的士兵所分別表現出的驚恐和疲憊,確實可以非常準確地形容了步兵面對日軍碉堡手足無措的嚴酷事實。

二戰:瓜島爭奪戰(八十四)第二次奧斯登山之戰 03

雖然從雙方步兵投入戰鬥的比例來看,6:1 是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正常的數字,但這並不包括炮兵、醫務兵和被上頭抓去運送補給的零碎部隊的戰場消耗。由於“賴特之路”的吞吐量極為有限,而炮兵的大規模部署所需要的彈藥運輸,卻佔用了本來就擁擠的道路帶寬,因此奧斯登山附近的傷員轉移效率受到嚴重影響,而日軍卻沒有此類人員。如果從牽動有生力量的角度,從戰場消耗的角度來看的話,日軍卻依靠著非人性的洗腦灌輸,與瘋子一樣地工事構築效率,嚴重地拖累了美國陸軍。

第二次奧斯登山的順利結束,拉開了美軍在一月進行的第二次大反攻的序幕。在美軍制定的一月第一次大反攻中,美國第 25 步兵師、美國海軍陸戰二師和“美國師”的部隊,成功地在 1 月下旬結束前,在馬坦尼考河西岸的克魯茲點到其南側的內陸縱深區域,建立了長達 3000 碼(2.7 公里)的防線,美軍制定的第二次大反攻在第 35 步兵團二營進攻奧斯登山的結尾也正式開始實施。二營的部隊在勞累的戰鬥之後被當做預備隊使用,而此時所有在島上執行任務的美軍(數量已超過 5 萬人)正開始向日軍第 17 軍的基地科肯布納村發動全面攻勢,此時離戰役結束還有不到三週的時間。

十、嚴酷的人性考驗

注意,此部分可能讓人引起噁心,介意的人就別看了。

馬利在翻看士兵的戰鬥日記之時,發現了這麼一個細節。一位號稱是第 25 步兵師第 35 步兵團二營 F 連的參謀,同時也是歷史學家,記錄了二營攻打岐阜要塞之時,所遇到的飢餓至極的日軍非常殘忍的一面。

我不知道是倒數第二次巡邏或是最後一次巡邏之後,當我們失去了霍默·休斯頓中士的時候,巡邏隊出發後卻在相關地點找不到他的屍體。第二天,巡邏隊再一次出發時,他們找到他了,但是他的屁股被日本人割了下來。由於日本人沒有食物補給,所以被迫以人為食。我不知道他們吃了多少自己人,但是我們到達了他們的大本營之時,卻發現在廚房裡有一隻待煮的人類肝臟。

(原文如下)

I don't remember if it was the next to the last patrol that went out or the one before that, when we lost Sgt. Homer G. Houston. The patrol went out and he was killed and they couldn't get to him to bring his body back. The next day, when the next patrol went out, they found him, but the Japs had cut off his Buttocks. Because of no food supplies the Japs had to divert to cannibalism. I don't know how many of their own men they ate, but when their headquarters area was reached there was a human liver in the kitchen ready to be cooked.

但是這位叫做 Frank L. Marks 的作者確聲稱自己在 1942 年 11 月 23 日寫了這篇文章,雖然部分戰鬥細節和美軍的戰史相同,但是在他的日記中,駕駛 M3“斯圖爾特”輕型坦克的人為 Lt. Seese,這和主流歷史著作中的姓名相異。也許是記憶錯誤或是打錯了字,才導致了上述結果(當然也不排除編篡的可能),但是馬利認為以上信息可以作為參考附在本文結尾,但不能加入正文,因為就算是粗心,那也絕對有記錯歷史,且扭曲史實的可能。

但是,我們能看到面對威脅人類基本生存的戰場環境,人性的陰暗面之顯露是時間問題。

1)Stanley Coleman Jersey 著,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年出版, ISBN 1-58544-616-5

2)Gordon L. Rottman 著,Japanese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South Pacific and New Guinea, 1942–43. Osprey 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ISBN 1-84176-870-7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

5)John Miller Jr. 著,Guadalcanal: The First Offensive,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年收錄,CMH Pub 5-3

6)Henry I. Shaw 著,First Offensive: The Marine Campaign For Guadalcanal,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中心 1992 年出版

7)John B. George 著,Shots Fired In Anger: A rifleman's view of the war in the Pacific, 1942–1945, including the campaign on Guadalcanal and fighting with Merrill's Marauders in the jungles of Burma(這書名老長老長了)美國全國步槍協會 1981 年出版, ISBN 0-935998-42-X

8)Samuel B. Griffith 著,The Battle for Guadalcan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年出版,ISBN 0-252-06891-2

9)Frank L. Marks 著,Getting Ready, War Stories from The 35th Infantry Regiment "The Cacti Regiment",35th Infantry Regiment (Cacti) Associa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