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 萬曆援朝戰爭,真實的戰損

萬曆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有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其中最著名的是萬曆援朝戰爭。

萬曆援朝戰爭是明朝後期一場有深遠意義的戰爭,直接影響了東亞地區幾百年的地緣政治格局,其結果不僅鞏固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貿易體制,也消滅了日本染指大陸的野心,維護了東亞地區的和平。也間接干預了日本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

關於這場戰爭,長期以來充滿爭議。最大的爭議可能就是明朝出兵的規模和損失到底有多大,網上甚至還出現了勞兵百萬、苦戰七年不算勝利的極端觀點。

之所以會有人認為明朝出動百萬大軍,是因為豐臣秀吉為了跟明朝打仗準備了一支30萬人的大軍。其中包括留給他自己的6萬人預備隊,10萬人的第二梯隊,和15萬直接登陸朝鮮的先頭大軍。

萬曆援朝戰爭,真實的戰損

戰爭從開始到最後日本退兵,前後相隔7年,以明、朝聯軍獲勝而結束。有些人覺得明朝軍隊戰鬥力不行,而要戰勝這幾十萬日本正規軍,當然得派遣一支超大規模的軍隊啦。

對此筆者也哭笑不得,今天就來點實錘,給大家講講明朝究竟派出了多少軍隊。

第一次出征多少人?

萬曆援朝戰爭實際上打了兩次,第一次援朝最大成果是收復平壤,是明朝遠征軍全軍上陣的戰果。那麼這一場戰役中參與攻城的明軍到底有多少人呢?

由於此前祖承訓輕敵,2千明軍先鋒損失慘重,萬曆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他很快下令,調集義烏兵、遼東騎兵以及薊鎮、保定、宣府、大同邊防軍共約4萬人,必須限期抵達遼東前線,同時又調四川總兵劉鋌的5千蜀兵奔赴朝鮮。

萬曆援朝戰爭,真實的戰損

萬曆皇帝

但命令下達,並不等於真的就能生效了。朝鮮戰場上的實際動態還得靠當時的經略備倭宋應昌的奏疏來了解。

明軍於萬曆二十一年1月5日圍困平壤,在此之前,萬曆二十年12月12日,宋應昌在《報進兵日期疏》中說道,以副將楊元統領中軍,共10,639人,副將李如柏統領左軍,共10,632人,以副將張世爵統領右軍,共10,626人,此外還有後續趕到的薊鎮步兵2800人,共計34,697人。

但是還要加上後來趕到的2000山西兵和1333名將領的家丁,總計有38,030人,這是平壤之戰前明軍的總人數。

萬曆援朝戰爭,真實的戰損

平壤之戰前朝鮮形勢圖

在名將李如松的指揮下,明軍於平壤大獲全勝,日軍損兵折將,小西行長狼狽逃回王京。

此後宋應昌於2月16日上疏請求增兵,準備乘勝進攻王京(今首爾),他在奏疏中說道,本來打算徵調各鎮馬步軍7萬人,但是實際趕到的只有38,537人。再算上各個將領的家丁,平壤之戰結束後,明軍大約有4萬人。

萬曆援朝戰爭,真實的戰損

李如松

按照宋應昌的規劃,下一步要攻打王京,那裡聚集著日軍的主力,因此必須繼續增派部隊。

但是有些將領可能真的跟朝廷槓上了,就是不來,直到第一次戰爭結束,趕來的只有海州、開原等處2100人和三月下旬才趕到的5千劉綎兵馬共計7100人。也就是說,第一次抗倭援朝期間,實際奔赴朝鮮的明軍大約只有不到5萬人。

萬曆援朝戰爭,真實的戰損

宋應昌

只看明朝史料可能讓人覺得孤證不立,那我們再來看一下朝鮮史料。

朝鮮史料與明朝基本一致

《宣祖實錄》中記載,攻破平壤時明軍有43,500人上陣,後來又陸續到達8千人,總數大約5萬人,朝鮮的個人記載如申欽的《象村先生集》中的數字與此基本一致。

這個數字與上面宋應昌的差距不大,但太過整齊,因此可能是當時朝鮮人根據明軍的部隊編制推算出來的,真實性沒有宋應昌的記述高,但也與事實基本相符。

第二次出征軍隊更少

萬曆二十五年倭亂再起,大部分明軍由於停戰談判而回國,因此當年二月明廷開始調兵再援,後來萬曆又任命兵部左侍郎邢玠擔任經略朝鮮事務,負責調兵作戰等事宜。

同年七月總兵麻貴率領部分明軍入朝,從邢玠的奏疏和朝鮮的《宣祖修正實錄》可以看出,直到此時,他能調動的軍隊只有12,000人。

不過好在邢玠早已大規模地調兵遣將,因此七八月間也有一批明軍先後入朝。這次戰爭徵調的明軍總數為43,000人,還沒有第一次戰爭的明軍人數多。

萬曆援朝戰爭,真實的戰損

邢玠

但就是在兵力遠少於敵的情況下,明軍還是打出了不錯的戰果,尤其是萬曆二十五年10月,取得稷山大捷,日軍只得收縮戰線。

邢玠認為這是絕佳的進攻時機,因此再次督促兵部戶部增調軍隊入朝。在邢玠的《催發續調兵馬疏》中他寫道,到萬曆二十六年春,計劃徵調的援朝明軍有陸兵7萬餘和水兵2萬餘,共計大概接近10萬人。

但是這只是計劃的總數,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萬曆援朝戰爭,真實的戰損

明步兵

朝鮮《宣祖實錄》記載,萬曆二十六年3月29日,經理朝鮮事務官楊鎬曾經考察了駐朝明軍情況,包括東路、西路、中路水軍四個部分,其中陸兵已到60,900人,未到7500人,水兵已到12,480人,未到10,600人,徵調總計91,480人,但實際到達人數只有73,380人。在這之後明朝也再沒有大規模的調兵行動。

從現有可靠的史料可以看出,兩次抗倭援朝戰爭都算起來,明朝共派出軍隊大約14萬人次,比日軍人數還少,哪來的出兵百萬,「喪師數十萬」呢?

打仗太燒錢

「喪師數十萬」這話出自清代張廷玉等人編寫的《明史:日本傳》,其中寫道,明朝喪師數十萬,廢銀數百萬,要不是豐臣秀吉病死,明、朝聯軍還沒有勝算。

這也是許多人疑惑的地方,那咱們就從另外一個角度——糧餉來分析,為什麼明朝不可能「喪師數十萬」。

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背後必須有強大的後勤和財富做支撐。咱們就以明代的兩個例子來看看當時打仗有多燒錢。

首先是成化八年(1472年),右副都御史、延綏鎮巡撫餘子俊上疏,建議在河套地區修長城,理由是,當時駐紮在延綏地區的有8萬人,如果全軍出擊與韃靼人作戰一年,那麼需要購買94萬兩的豆米、60萬兩的草料,這些還需要407萬人次的民夫運送,還需要825萬兩的勞務費。

對,你沒看錯,就是825萬兩。換句話說,8萬人打一年仗,理論上要花979萬兩白銀。換算一下,每一萬人出征一年需要122.4萬兩銀子。

另一個例子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當時的兵部侍郎曾銑給萬曆上疏,請求出塞收復河套地區,方案是率領6萬人,趁春夏之交,帶上50天干糧直搗巢穴,預計花費大約30萬兩白銀,其中糧草17萬兩,賞金、兵餉等13萬兩。換算一下,平均下來每一萬人出征一年需要36.5萬兩銀子。

兩個平均數字差的很大,是因為曾銑沒有計算運輸糧草的費用,如果加上這個數字,也是很恐怖的。就算我們以曾銑的低預算來算,100萬人打一年就得3650萬兩白銀,注意,沒加運輸費,按餘子俊的算法可就破億兩了。

而且這只是理想狀態,戰場上花錢的地方還很多,比如收買敵人、修理兵器、修築城壘等等,都要花銀子;何況還會出現各種意外,萬一糧草被燒了,萬一兵餉被劫了,萬一各級將校謊報軍情剋扣軍餉了,各種萬一會讓作戰的實際成本迅速攀升。

以當時明朝的國力,派遣十萬人已經壓力很大了,所以戶部才會跟兵部死磕。

按照前述分析,「喪師數十萬,廢銀數百萬」就明顯不可信,因為僅按死掉的數十萬明軍算,至少也要耗費幾千萬銀兩。因此,這個說法應該就是清朝人黑明朝用的。

日本也面臨同樣問題,十多萬人憋在朝鮮半島,也是要靠搶掠。碧蹄館之戰後,李如松一把火燒了日軍龍山的糧倉,就能逼迫豐臣秀吉停戰議和,也是日本後勤的問題。

所以第一次抗倭援朝,參戰明軍為4萬餘人,第二次實際參戰也不過7-8萬人,面對有數量優勢的日軍還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確實是值得驕傲的,沒必要妄自菲薄。經此一站日本也不敢再輕易的進犯中國,保護了東亞近300年的太平。

戰後萬曆皇帝的詔書有一句話:“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