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今天当了“逃兵”的我,或许就是明天的你丨新媒体编辑

3月22日 阳光普照,我却寒毒刺骨

到广州生活的第二十一天


娟子当了27年人生中的第二次“逃兵”,经历了目前为止人生最挣扎的时刻。这一次不是因为年少气盛,而是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感觉自己输不起了……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由于平时贪玩没在周末好好练曲,被教二胡的师傅当众责罚。虽然明知道是自己的过错,却凭着叛逆期的年少轻狂,抛下一句“不学就不学,反正我又不是真的感兴趣”便抹着泪夺门而去。

自此便不敢再到师傅家,也没有勇气重新拿起墙角的二胡。第一次选择逃避,是因为不敢面对。幸好!当时我只有10岁,感觉人生还有花不完的精力与时间。

今天当了“逃兵”的我,或许就是明天的你丨新媒体编辑


昨天,3月21日,早上才刚刚填完入职员工登记表,签完合同的我,晚上九点就发微信向主编请辞。失业将近一年之后,才上岗一天的我就辞职了。以前在老单位,娟子会忍不住跟周边的同事抱怨“现在的实习生怎么跟玩一样,才入职第二天就不上班了”,终于在这天,我变成了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人。

第二次选择逃避,是因为娟子有很多顾虑,本想用“先斩后奏”的方法倒逼自己一回,却最终说服不了自己。27岁,感情颗粒无收,事业还在摸索,双亲已近暮年……“输不起”这三个字重似千钧。


面试之前,娟子想的是,凭借之前将近三年的传媒行业经验,找一份编辑类相关的工作,想找回曾经的工作状态,再重新建构起在广州的人际关系网,这样即便是一个人出门在外打拼,日子也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当了“逃兵”的我,或许就是明天的你丨新媒体编辑

入职的第一天我发现,是自己与这个时代脱节了吗?为什么曾经干起来得心应手的工作,突然间有些味同嚼蜡的煎熬:

办公室里,同事之间不再称呼名字或者外号,而是以英文名代替,甚至到请辞的那一刻,我还不知道主编以及人事部面试的同事的名字,更不要说别的同事,英文名Sherrie就是我的工牌号。

除了上班打卡前的一阵喧闹和中午点餐时的讨论,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格子间里头埋头苦干,安静,太安静了。

等到晚上七点以后,办公室里才算有了人情味,老员工之间开始互相开玩笑,人们才有了大声说话的欲望。而我的第一次入职谈话也才姗姗来迟,但是直到我8点钟离开,周围的同事都还没有一点要下班的迹象。

……

今天当了“逃兵”的我,或许就是明天的你丨新媒体编辑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编辑部与编辑部之间不一样,传统媒体的编辑部与新媒体的编辑部也不太相同。

娟子曾经待过的编辑部里,每个成员都有办公室的钥匙,想工作的时候随时来;

同事之间直呼名字或者亲切的外号,时不时会有人哈哈大笑;

领导待在办公室里没事的时候,任何成员都可以进门请教;

不管什么时候都会有人忙碌的走动,但是绝不会打扰到编辑、记者的工作;

即便是等稿子、加班、采访,也总会是一群人热热闹闹,不会留下个人孤军奋斗;

……


第一天入职,开始怀念老单位。一时间,我终于恍然大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编辑部最大的不同是,新媒体编辑的G点在晚上。

那么多电影、读书、情感题材的微信大号发布的时间都集中在晚上9点半至11点间推文,大多不是因为他们提前的准备,而是他们本身的工作时段就集中在夜间。

白天辛勤工作的上班族,10点左右开始陆续进行睡前的放松休息——玩手机,而此时却是新媒体平台微信、今日头条、大鱼号等自媒体平台,争夺关注度、用户流量、抢占话题根据地等战斗最激烈的时刻。

今天当了“逃兵”的我,或许就是明天的你丨新媒体编辑

对编辑来说,如果说白天的工作是机械的码字、搬运,那么晚上就是需要你才思泉涌,提炼观点,表示态度的时段。不幸的是,这与我大脑的思维运转模式相反,并且娟子也不想让它改变。

你认为,独立一个人每日不断地推文、撰稿,运营一个独立主题的微信号、头条号,难度如何?

曾经,我单纯地以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行业,我也可以做到。

但,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明白其中的辛酸与付出。


假设你要运营一个影视题材的自媒体平台,那么下面这些问题就是摆在你面前的一座座大山:

问:有足够大的阅片量(2000+),不论是电影、电视剧、综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影视素材、内容段子信手拈来,做得到吗?

是的,我可以!


问:文笔不错,有态度,有观点,能用当下最网络化的语言,写出最打动读者的文字。

我想要做专业影评,一周只写一篇,没有点理论基础还看不懂的那种业界旗帜。

不好意思,影视类自媒体都是日更,受众等不了你这么久。做学术,期刊杂志编辑部出门左拐,谢谢~


问:你做好一天刷一部片或一部电影,再写出2000字有观点、有态度,网络化语言的影评准备了么?

嗯,我做好了。

问:那你能做到365天每天如此,不能生病,不能有意外,放弃和朋友出门玩耍,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

额,让我再想想~


问:如果有一天微信、头条的江湖地位不保,人到中年,请问你除了推过的文,看过的片,以及一堆硬盘文件,还能剩下什么?

对不起,是我唐突了,就当我没有来过吧~


扪心自问,我开始明白,一篇10万+的爆文背后是作者多少的心血与付出;而一个成体系的文风,一个不同寻常的观点与角度,是多少个头脑风暴后燃烧生命,寻寻觅觅偶然得之……

所以你是不是发现了,为什么现在做自媒体,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强人,而是一个team。一个团队,能够互相搀扶,相互鼓励,才能爬得更高,望得更远。而自己能不能遇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团队,是件需要缘分的事情。


不记得是哪位导演说过:

电影延伸了我们生命三分之二的长度,让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感受几千种人生。

现在认真想来,不管感受过多少种人生际遇,我们能掌握的,只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们时常容易感叹别人孤注一掷,钦佩他们倾其所有奋力一搏的勇气,而这往往是源自于一点:

这样的事,放在我身上,我做不到。

所以我们惊羡,我们感慨。一句大家都熟悉的酸话——“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其中不知包含多少不甘心与不服输。

娟子跨出了走向自媒体编辑的一步,最后却当了“逃兵”。不过还好,现在我还可以安慰自己,我有勇气正视自己的懦弱,所以不必看倾其所有后失败时狼狈的自己。


为了不让来时的你,成为下一个我,请牢记:

1、 新媒体编辑有很多种,要做就做最有思想、掌握话语权的那种;

2、 简单的粘贴复制,美化,改错别字的工作,初中生就可以做,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最底层的体力活上;

3、 如果没有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千万不要轻易答应,既伤人也伤己;

4、 即便事后后悔,也要勇敢说出来,不要浪费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5、 基本的礼貌和态度,即使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广州生活二三事,四月将更名为“娟子纪事簿”,因为对于未来,娟子又有些茫然了。

本来想记录自己在广州生活遇到的大事小事、新鲜事,现在看来只能变成我和你们交流的悄悄话啦~

这种陌生又新鲜的经历,是新媒体时代带给我的,但也同时带有很大的挑战,希望自己坚持吧~拜里个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