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門檻降低到1萬,銀行理財細則落地影響全解讀

2018年7月20日,央行發佈 《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 “通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 (徵求意見稿)》(下稱 “銀行理財細則”),對資管新規執行細節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和規定。“銀行理財細則”的落地,將對理財市場、銀行和客戶群體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門檻降低到1萬,銀行理財細則落地影響全解讀

理財市場:未來有望健康發展

統計顯示,自4月底《資管新規》實施後,由於處於新老產品交替期,加上諸多細則處於模糊地帶,理財規模出現快速壓縮,截至2018年6月末,銀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餘額為21萬億元,環比5月末下降1.18萬億元,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也持續下降。

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文件,興業證券黃偉平認為剛剛出爐的 “銀行理財細則”在核心原則上與資管新規保持了一致,即破剛兌、去通道化、去資金池化。“細則的調整落地不僅進一步明確了新產品的發行要求,也消除了過去2個月產品發行因細則未定帶來的不確定性,未來理財市場有望健康發展。”

國泰君安分析師覃漢則指出本次發佈的“銀行理財細則”有5大亮點值得關注:其一,大幅降低銀行公募理財購買門檻,從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其二,在滿足期限匹配、限額管理、信息披露等要求的前提下,允許公募產品適當投資非標;其三,淨值化要求鬆動,現金管理類、部分定開產品可攤餘成本計量,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銀行的工作壓力,有利於避免短期淨值虧損和大幅波動引發的贖回和流動性風險;其四,過渡期不搞“一刀切”,由銀行自主有序進行整改,適度放寬MPA考核,擴大資本補充來源;其五,過渡期內,金融機構可發行老產品投資新資產,有利於緩解老產品在存量資產到期後所面臨的規模劇烈收縮的斷崖效應。“細則放寬強於預期,反映出政策風向從‘從嚴監管’轉向‘平穩過渡、穩定市場’。允許銀行自主有序整改,也有利於減輕監管衝擊風險。”覃漢表示。

銀行:短期迎來反彈窗口

東方金誠首席金融分析師徐承遠指出,對銀行理財而言,得益於關鍵條款明確化,“銀行理財細則”的落地一方面有助於緩解理財規模下降壓力,另一方面從制度設計層面進一步縮窄了銀行理財和其他資管產品的差異。“長期來看,投研能力將成為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關鍵,大型銀行和中小型銀行理財業務的競爭差異或將進一步拉大。”

中銀國際分析師勵雅敏也指出,“銀行理財細則”的落地能夠顯著緩解銀行理財業務短期的調整壓力。“一方面,使得銀行能夠明確短期的整改要求和長期發展方向,從前期的觀望階段邁向實質調整階段。另一方面,對銀行理財業務的調整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在理財資金來源端,未來2年半內,銀行依然可以通過發行與原先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相類似的以攤餘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募資難度將大幅降低。在理財投資端,最為關鍵的存量非標資產的化解上得到了較大餘地。”基於上述判斷,勵雅敏認為銀行板塊短期迎來反彈窗口,她建議關注業務穩健的大行和招商銀行,邊際改善顯著的上海銀行和南京銀行。

興業證券傅慧芳也認為資管新規監管對銀行的負面衝擊高峰已過。“風險偏好的邊際變化,有助於改善銀行定價水平和資產質量,利好行業基本面及估值。銀行目前估值已回落至5年中位數(PE)/最低點(PB),對應的行業整體18年PB估值已回落至0.8以下。”她重申對板塊的推薦,建議兩條主線進行選擇:一是金融供給側改革龍頭,推薦大行;二是資產/負債端定價能力強的銀行,在監管落實階段能夠獲得更大的收入彈性,推薦農行、招行和南京,關注興業和上海銀行。

理財客戶:產品選擇分化顯著

那麼,“銀行理財細則”的落地反映在購買理財的客戶身上又將體現出怎樣的影響呢?普益標準通過深入分析銀行理財各維度數據後發現當前銀行理財客戶呈現出三大特徵:

首先,從流動性需求看,流動性越強,客戶對收益的要求越低。因此,在流動性需求愈發強烈的背景下,類貨幣基金產品或將成為銀行資管未來重要轉型方向之一。

其次,從投資規模需求看,低門檻產品仍是市場主流,而基於綜合實力,大型銀行更受中高淨值客戶青睞。因此,未來中高淨值客戶可能會更多地向聲譽良好、投研能力優異的銀行機構靠攏。

最後,從風險偏好需求看,受資管新規影響,銀行理財整體規模或將萎縮近兩成,客戶產品選擇分化顯著。資管新規後,客戶需求發生明顯變化,市場份額佔比近20%的一級風險產品 (規模約為5.15萬億)所對應的客戶或將逐步退出理財市場,而二級風險產品所對應的客戶經過教育和引導,未來將更偏好於類貨幣基金型或其他相對低風險的產品。三級風險產品所對應的客戶風險偏好適中,可較快的適應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四、五級風險產品所對應的客戶風險偏好相對較高,資管新規後,理財資金投向範圍擴大,適時推出主要投向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可進一步匹配這一部分客戶的需求。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銀行理財門檻降低到1萬,將有更多草根階層進場。他提醒投資人,隨著打破剛兌,買者自負,風險自擔的時代來臨,以後購買理財務必要擦亮眼睛看清楚產品的資金投向、還款來源、擔保措施、公司信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