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每當我站在清風樓上眺望南方,懷古之幽情就會油然而生。牛市街、羊市街、華市街、馬市街四條古老的街道平直鋪向南方。跨過南閣石橋外的南頭村、五里鋪、道口村就到達歷史悠久的古御路。這裡是清末庚子事變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光緒、慈禧出逃西安,翌年返京時經由之路。

牛 市 街

“牛市街”邢臺南關外八條街之一,當然也是邢臺街巷中重要的一條街巷,牛市街西起花市街,東至圍寨河,全長570米,寬9米,是一條西高東低。史料記載,因此街古代是買賣牛的集市,又是皮件作坊集中的街道,故名牛市街。

牛市街小巷較多,黃家巷、和睦巷。白家巷座落大街南北兩側北通牛市水臺;通往後面的農田,構成了一條筆直整潔、四通八達的街道。西端路北的黃家巷通往牛市水坑。過去這裡是一個汙水坑,是雨天積存雨水、平日居民倒汙水的地方。民間傳說水坑是神牛的左前蹄印;後來因原來水坑名字不雅,改名牛市水臺;成了邢臺南關一處人煙稠密的居民區。牛市水臺東南角名牛市水坑背後,逶迤東行可到小東街。是一處回漢民聚居的街巷。牛市水臺北側有一條孫家巷和一條七道彎巷;從兩條小巷拐彎抹角北行可到東大街。牛市街高門大院較多,從大街兩側的徐家、白家、郭家、化家等幾座幽深院落穿堂過屋南行可通往牛市街南後農田,北行可通往牛市水臺。牛市水臺四面也有不少深宅大院可通往東大街、小東街、花市街。這些民宅建築年代晚於羊市街,院落組成形式也有差異;門樓較小,多為臥磚到頂的磚木結構,但很少磚、木、石雕刻。內有影壁,影壁後面有幾重宅院,有並列的,有進深的,設計小巧規整,緊湊嚴密。現在雖經改造整修,但仍然不失當年風格。房屋建造時間多在製革手工業發達時期。隨著製革行業的衰敗,街道也日趨走向貧困。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羊 市 街

羊市街是南關八大主要街道之一,成街於明清時期。因沿街皮毛作坊林立,故名羊市街。該街東起花市街,西至新華路,全長830米,寬8米。與其比鄰的街巷,也因遍設皮毛店棧而得名為東、西羊市道和正羊市道。自新華東路、羊市街西口往東至正羊市道為西羊市街;正羊市道至花市街為中羊市街和東羊市街。原來在東西羊市街之間還建有一座閣,史稱“羊市街閣”,閣高兩丈有餘。磚砌門垛,起脊門樓,下有通道,可行車馬駝隊。元、明、清、時期羊市街皮毛業發達,此地車輪滾滾,駝鈴叮叮,摩肩接踵,人喊馬嘶,皮毛生產發達,集市貿易繁榮。

羊市街得益於黃河故道的水運暢通,歷史上,羊市街是一條享譽內外的皮毛專營街。這裡生產的皮毛,60%以上出口,40%銷往全國各地,連北京城都有邢臺皮毛店的分號。羊市街的得名,也就緣於這裡昌盛的皮毛生意。清末民初鼎盛時期,這裡聚集了生、熟皮毛專營店100多家,有“同順和”、“同慎和”、“萬順”、“廣泰”等十大老字號名店。如今走在羊市街上,彷彿能夠聽到“吱吱呀呀”的獨輪車聲,那是周邊各縣送皮硝的小販來了。

與北京城的四合院比起來,羊市街的房子卻自有另一番味道。雖然一家一戶都是一樣的拱形門洞、木製大門,但裡面卻是別有洞天。皮毛經營大戶的院落,有四五進院子深,而且院院相連,院院相通,一直能通到現在的西大街上。推開大門進入第一進院落,兩側是一溜三面牆圍起來的“棚子”,這是儲貨的地方。二、三進院落住的是夥計。東家住在最後一進院子裡。每一進院落都有二層小樓式的正房,還有廂房。正房右側有一處僅容一人的小過道,由此進入下一進院落。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馬 市 街

馬市街南起南頭村南閣,北至圍寨河北岸的二道閣,過二道閣是北馬市街。據生於斯長於斯的李英俊老人回憶,二道閣建築年代久遠;南閣建成於清末民初,當時朝廷腐敗,外敵入侵,連年災荒,民不聊生。馬市街閣外、圍寨河南岸幾家富戶為防匪患集資籌款,沿南頭村南側,東西走向建起寨牆,寨牆為夯土結構,高大堅固,巍巍壯觀。牆外挖溝引水,作為寨壕。並建築了南閣,自此馬市街形成了南閣和二道閣佈局。因馬市街比鄰城郊,街東、街西有大片農田。

所以從古到今農民市民雜居其間,生產隊與居委會同設一街。日偽統治時期馬市街統一由順德道公署管轄,實行保甲連坐,居民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解放後人民當家做了主人,成立了人民政府,市區分設四個區。馬市街歸第四區領導。街道建有貧民會,辦公地址設在路西鄧家大院內“九檁八搭椽”的西大瓦房內。沿用舊制下設八個閭,每個閭由居民群眾選舉一個負責人,負責閭內居民日常政務。當家作主後的回漢民群眾揚眉吐氣地從貧民會進進出出,展示著國家主人翁的風采。上世紀五十年代改建為公社、街道辦事處,分段設置了南北馬市街居委會和生產隊。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花 市 街

據史料記載,邢臺原來的城牆圍長九里十三步,並設有四門:東叫望齊門,西叫歸安門,北叫拱辰門,南叫來薰門。來薰門就是“南關”。民間就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邢臺有個好南關”。那個時候,南關居民稠密,商號林立,買賣興隆。在明清初期,南關的“八大街”已先後形成,每條街經營的商品也各有特色。花市街則是以經營棉花及紡織品為主,只是,現在那些文字中的記憶對照著現實,早已蕩然無存。

我從小生活在西大街,所以對花市街格外的熟悉。雖然從西大街搬走已經三十多年了,但是對於這裡的每條街道都記憶幽深。今天上午,我再次來到了兒時經常玩耍的地方---花市街。 現如今,這條街道儼然已經成了一個老百姓離不開的一個綜合市場,因為在這裡還居住著很多的邢臺老居民。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引來無數邢臺人懷念

一張張老照片勾起多少邢臺的回憶

一條條老街記錄了曾經的繁榮

星轉鬥移,時光更迭

帶不走的是

邢臺人對它的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