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抹茶是什麼東西?

吳瑞漢-


(沒錯,抹茶其實是咱中國人的寶寶,不接受反駁~)


實際上,抹茶不僅是指一種食物,更是指一種茶飲方式,是想茶餅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後飲用。

而作為一種食材,抹茶確實是個非常棒的東西,特別是對甜食的加成作用簡直太讚了,哪怕再甜膩的甜食,只要加入些許抹茶,也會立刻變得清新、恬淡,成為一道任何人都能適應享受的美食。

這種好東西,正如前面菲李所說的,雖然現在確實算是日本的特產,但起源確確實實來自於中國,有傳說,古時候神農嘗百草中毒了,就是靠吃茶葉解了毒,由此中國人開始認識到了茶葉的好處。

早期的“抹茶”可是代表著一種高逼格哦。

隋朝時,皇室發明了將綠茶磨碎泡茶喝的方式,那時,抹茶可是一種相當“高端”的喝茶方式,皇室成員強勢代言。

到了宋朝,抹茶又成了文人雅士彰顯逼格必備元素。人們還發明瞭專門喝抹茶的工具:茶筅。

那會甚至還有專門的“鬥茶”活動,雙方拿出自己最好的抹茶,來比賽哪邊泡出來的茶最好。鬥茶的方式很多,這裡不得不提的是一種叫茶百戲的方式,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像。

腫麼樣?是不是覺得很眼熟,沒錯啦,這就是現在的拉花呀,看著多時尚,其實就是古人玩剩下的,或者換句話說,咱中國古人真心夠潮。

但是很可惜的是,抹茶這麼手藝實在太過講究,始終不如直接泡茶葉飲用快捷方便,結果在咱中國被慢慢淘汰了,反倒是日本人從中國學會這技藝之後,回國拼命研究,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抹茶文化。


但正如菲李所說,抹茶在中國的慢慢消失,並非因為抹茶不好,抹茶的品質不如泡茶,而是抹茶的製作太過考究了,普通人實在難以安利。


要製作抹茶,從茶芽的生長期開始,就要搭設棚架和草蓆給茶樹避光,這樣生產出的茶葉苦澀味更少,葉綠素和各類氨基酸含量更高。

茶葉在採摘的當天便要經過蒸青、烘焙、篩選等步驟,最後,必須使用石磨,在每分鐘60轉的速度,19℃的恆溫下,緩慢的磨出顆粒大小不到20微米的抹茶。

這種方法每小時只能產出40克抹茶,但是由於石磨不會產生高熱,磨出來的抹茶不僅沒有苦澀味,甚至還會有類似海苔的清香。

抹茶不僅可以沖泡,還可以直接吃,特別是和各類甜點搭配到一起,簡直就是美味和健康的代名詞啊!

不過,別看我們身邊有許多抹茶糕點,但其實用的都不是抹茶,而是機械磨成的綠茶粉。

更遺憾的是,如果想吃到正宗的抹茶點心,還得從日本進口。如今咱中國有很多傳統美食手藝也在像抹茶一樣逐漸失傳,身為吃貨國的一員,保護美食也是我們的責任!

不要讓現在的美食,成為下一個抹茶。


好啦,今天的答題就到這裡啦,想了解更多美食和有趣的冷知識,快關注菲李吧,每天知道一點,你的魅力就多一點哦~


菲李


前面幾個回答的抹茶知識,只是比較靠譜。但大多數不過是道聽途說和百度複製粘貼而已。 尤其那個武漢一週的ID,簡直是個笑話。到處複製粘貼。還粘了很多錯誤信息。

抹茶確實起源於中國,但是它最早誕生於隋朝煬帝年間,發揚於唐朝,興盛於宋朝。由於兩宋經濟實力強勁,風雅之士層出不窮,便誕生了一系列繁複考究的茶道以及茶具。南宋期間,抹茶和茶道以及建盞正式傳入日本平安京宇治縣,從此抹茶在日本發揚光大。


明時,窮苦人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勵精圖治發展大明經濟,為了減輕地方賦稅負擔,責令將團茶(抹茶原胚)改為茶葉納貢。並改抹茶茶道為簡單清泡茶。(近代的所謂茶道誕生於晚清)

關於抹茶几個要點,在此為大家列一下。

1)抹茶本就是綠茶茶葉做成的,種植的前期綠茶與抹茶是沒有嚴格區別的。但是臨近採摘期28天以前(並非所謂的20天),茶農需要用遮蔽方法覆蓋目標區域。目的是為了防止過多的光合作用導致葉綠素增多而使茶葉變深綠色(抹茶一定要鮮綠色,而不是網上假抹茶賣家和那個叫武漢一週的人吹噓的深綠色)

2)抹茶的所謂目數其實指的是篩網密度數值。目數越大,抹茶粉越細滑,相對應的耗損就越大價格越貴。市場上比較容易買到的真抹茶目數普遍在2800-3200目。日本的頂級抹茶製作工藝可以達到6000目。


3)抹茶製作時,把摘來的生葉在當天立即蒸青(用蒸汽90攝氏度殺青,時間約30秒),然後不經過揉捻,直接進入低溫烘焙爐烘乾,這樣的大片茶葉被稱為荒茶。然後荒茶進入冷庫,在零度以下保存,以便轉化葡萄糖和氨基酸,提升茶的甘甜度。使用之前要先將荒茶從冷庫中取出,慢慢恢復到室溫。再用石磨緩緩研磨成碎茶。石磨的作用一是可以保持低溫研碎,不會降低茶香和茶的鮮綠程度,相反還會賦予抹茶獨有的海苔香氣,這是機器絞碎永遠達不到的。因此,即便日本工業如此發達,機械化製作抹茶不過是把石磨加了個機器手臂而已。


4)隨著國家經濟的逐漸強盛以及傳統文化大復興的前提下,山東、浙江已經在民間出現了中華抹茶文化復興的趨勢。並且在山東泰安日照出現了不輸日本宇治的抹茶。


5)在唐宋和現在的日本,抹茶也不是直接空口吃的,而是各種點心果子。和果子糖分含量十分高,配合苦香濃郁的抹茶十分適合。


6)抹茶需要在低溫條件下,買回家能放冷凍室最好。最佳賞味期限是6個月內,雖然超過6個月並未變質。但是香氣已經開始逐漸揮發,並且顏色變為灰綠色


食聞奇葩說


抹茶(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詠歎抹茶的詩篇,“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就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的讚美之詞。

抹茶味蛋糕、抹茶味冰淇淋、抹茶味糖果、抹茶味飲料……因為顏色養眼口感清新,吃貨們總是能在琳琅滿目的美食中一眼挑出抹茶口味作為首選。不過,市場上不少抹茶食品裡面添加的僅僅是綠茶粉,而為了保證口感和顏色,添加香精和色素成為行業慣例。

採摘下的新鮮茶葉當天殺青乾燥,採用的是蒸汽殺青法。研究分別表明,在蒸青過程中,茶葉中的順-3-已烯醇、順-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等氧化物大量增加,併產生大量的A-紫羅酮、B-紫羅酮等紫羅酮類化合物,這些香氣組分的先質為類胡蘿蔔素,構成了抹茶(Matcha)特殊的香氣和口感。所以,覆蓋栽培的綠茶並且蒸汽殺青的覆下茶不但香氣特殊,色澤翠綠,味道也更鮮美。

真正抹茶的原料是一種沒有經過揉捻的小茶片,它的製作有兩個關鍵詞:覆蓋和蒸青。春茶在採摘前20天必須搭設棚架,覆蓋蘆葦簾子和稻草簾子,遮光率達到98%以上,也有簡易覆蓋,用黑色塑料紗網覆蓋的,遮光率只能達到70~85%。實驗證明用不同材質、顏色的物品給茶遮光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飲用抹茶通常按照茶道的方式飲用,需要遵循一系列複雜的規則。

基本的方法是先在茶碗中放入少量抹茶,加入少量溫(不是沸騰)水,然後攪拌均勻(傳統上使用茶筅)。

在茶道中,“濃茶”用4克抹茶,加60CC開水,有點像漿糊狀。“薄茶”用2克抹茶,加60CC開水。可以用茶筅刷出濃厚的泡沫,非常美麗,爽口。

當前快節奏的社會中,去用茶筅點茶喝的人已經很少了,抹茶更多的被用來製作各種精美的食品,綠色的抹茶食品成為餐桌上綠色的鮮花,受到人們的追捧和享用。

在手工面中加入抹茶或者綠茶粉,做成抹茶冷麵,雖然沒有經過高溫烘焙,但在晾乾麵條的過程中,原本翠綠的麵條開始發黃,出現了自然氧化的現象,所以在日本,為了延長保鮮期,抹茶一般是半成品的形式,也就是茶片,當要用到抹茶時,才研(成抹茶。

這幾年隨著抹茶的大熱,抹茶類產品的比重迅速上升。如果看到顏色特別鮮豔,呈現翠綠色的糕點、糖果或者飲料,很有可能添加了色素,不建議購買這樣的食品。

顏色:抹茶因為覆蓋蒸青,呈深綠或者墨綠,綠茶粉為草綠。

味道:抹茶不澀少苦,綠茶粉略苦澀。

香味:抹茶呈海苔、粽葉香氣,綠茶粉為青草香。

細度:抹茶細度達6000目以上(2微米),塗在手背上可以全部進入毛孔。綠茶粉100~300目左右,比抹茶粗很多。


武漢壹周


近幾年風靡大街小巷的甜品店如果沒有抹茶(Matcha)元素,就不算真正的網紅。就連星巴克、哈根達斯、芭斯羅繽這些連鎖店都紛紛推出抹茶新品來挽留顧客的心,證明了一件事,抹茶這種綠出風格,入口微苦的奇異口味征服了全世界人挑剔的味覺。不過你知道嗎,這種被添加在甜點、飲品中調味料般存在的茶粉,其實最早是鬥茶鬥出來的。

在宋代經歷了唐朝的花椒煮茶葉,再到清水煮茶湯,人們覺得這些都不能展現出茶文化的真正技術,於是大家在聊貓逗狗之餘,漸漸興起了一種新的玩法:鬥茶。古人無聊起來也是挺可怕的,貴族們會把茶葉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加工,把茶葉製成茶餅。你以為這就完了嗎?Too young too naive!想要把熱茶喝到嘴裡,還要經過幾道更復雜的工序,才能做出綠色的茶湯。不信你看,這是他們喝茶的茶具“十二先生”。

在鬥茶的幾種方式中,有一種引起了友邦日本僧人榮西禪師的注意。仔細看下圖(宋《攆茶圖》清人摹本),有人在磨茶粉,有人在煮茶水,之後再用茶筅攪拌,打出泡沫。這個過程叫做“點茶”。 是不是看起來很眼熟?沒錯,這就是如今大熱的抹茶前身。榮西禪師在南宋時期,將這項技術東傳帶回了日本,經過好幾代日本茶道匠人的改良,有了今天的“抹茶”。

不過抹茶粉和綠茶粉有什麼區別呢?

從工藝上看,製作抹茶的茶樹種植就很有講究。在採摘前的20天左右,用遮蔽法將茶樹遮擋住,這大大增加了茶葉的氨基酸含量,也能較好地減少苦澀味。在著名的抹茶產地日本宇治縣,當地的茶樹是經過好幾代日本茶匠改良培育的,茶葉已經遠沒有強烈的苦澀口感,反而回味甘甜,圈粉無數。而且,抹茶粉末的細膩程度一般在2800-4000目,普通綠茶粉則顆粒大得多。

從價格上看,在國際市場上,一公斤的綠茶粉售價為1200~1800日幣(人民幣70~110元/公斤),而每40克的抹茶的售價為1800~12000元日幣(人民幣105~700元),相差幾十上百倍。不過抹茶本身也分等級,分別是:濃茶、薄茶和再加工類。在日本京都抹茶老店一保堂,最高等級的抹茶大約1美元/克。有沒有嚐到到人民幣燃燒的味道?可想而知,一般出於成本考慮,甜品和飲品店的抹茶原料用的都是第三種,想要吃到好味的抹茶,最靠譜的辦法還是自己動手吧。


貝太廚房


一、我先簡單回答這個問題

抹茶,其實是古代的一種飲茶方式,那時候都叫末茶,起源於隋唐,是將春茶烘乾之後製作成茶餅保存,等到需要喝的時候用火烤熱,再用石墨磨成細末狀注入開水烹煮,方可飲用。

二、抹茶起源

茶的起源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喝酒的歷史比喝茶的歷史要早很多,古代的人有客來訪是讓人喝酒的,而不是像現在給客人斟茶。茶最早是被作為藥物而受重視的。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這些記載都從旁佐證了飲茶的起源,最初是為了治理身體疾病而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的。

真正開始讓茶從藥膳分開成為一種消遣飲品,據考證是從漢代開始。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


抹茶的起源

唐朝年間,人們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併成 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茶經》記載:“……始其蒸也,入乎簞,既其熟也,出乎簞。釜涸注於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到了宋朝更發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抹茶 的飲茶方法:把團茶擊成小塊,再碾成細末,篩出茶末,取兩錢末放入燙好的茶盞,注入沸水,泛起湯花品嚐色、香、味,佳者為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心,謂之點茶。


三、如何喝抹茶

古代

根據宋代人的記載,宋代最先喜歡上末茶的是文人。他們把末茶放入茶碗中,再加入少量水調成茶膏,隨後一邊用湯瓶注水,一邊用茶筅快速攪打茶湯,形成細密的泡沫。《大觀茶論》描繪這個過程為:“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點茶技藝,單從操作本身來看,算是日本抹茶道的雛形。


現代

現代人講究便捷,已經很少有想古代人的喝法(日本還流傳有,但也不經常這樣喝了),現代一般都是用抹茶製作成各式各樣的精美糕點和特色飲品,可以說人們對綠色的崇尚使得抹茶在當今用另一種方式存活,並受到人們的追捧和享用。


四、中國和日本的抹茶現狀

中國

抹茶原本產生於中國,後來興盛於日本。多年來,受季節、地域的限制,茶葉市場始終無法發展壯大。中國茶葉市場的消費也一直處於疲軟狀態,外部大環境導致成本上升、競爭加大;內部的一些負面事件,也影響了市場的消費信心。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茶葉生產商為尋求突破,轉而尋找新的發展路徑,而抹茶作為一種營養價值高、文化意蘊厚,又可以作為眾多食品配料的角色,受到了一些茶葉生產商的青睞。

日本

由於點茶非常繁瑣,並且花費錢財,所以日本點茶的人不是非常之多。但是把抹茶用於食品,卻是日本人經常乾的事情。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可能與他們廣泛飲茶、食茶和用茶不無關係。
現今的日本,抹茶(まっちゃMatcha)產業已發展得非常龐大。抹茶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無人工色素,除了直飲外,作為一種營養強化劑和天然色素添加劑,被廣泛用於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諸多行業,衍生了品種繁多的抹茶甜食。


全球優質抹茶分佈圖


胖公子


抹茶是什麼東西?

抹茶不但可以直接飲用,還可以做成各種食品,它特殊的香氣和風味迎合了新時代大眾對食品消費的需要。市場上抹茶食品層出不窮,常見有抹茶月餅、抹茶巧克力、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等。

抹茶等同於綠茶嗎?抹茶是什麼東西?讓超哥告訴你。

答案搶先看:

抹茶是用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磨成粉的綠茶並不等同於抹茶。

【抹茶的起源】

抹茶起源於中國的隋朝,在宋朝形成了寺院抹茶茶藝(點茶)。

但自明朝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點茶便告失傳,傳統茶磨也隨之絕跡。抹茶隨日本隨遣唐使進入日本得到大力發展。


【抹茶的製作工藝】

抹茶的原料是一種沒有經過揉捻的小茶片,在日本稱作碾茶,製作關鍵是覆蓋和蒸青。春茶在採摘前20天必須搭設棚架遮光。採摘下的新鮮茶葉當天採用蒸汽殺青法。

蒸青過程中,茶葉中的順-3-已烯醇、順-3-己烯乙酸酯和芳樟醇等氧化物大量增加,併產生大量的紫羅酮類化合物,它們構成了抹茶特殊的香氣和口感。

嚴格意義上,抹茶應該是用天然石磨研磨。之所以用石磨來研磨,是因為材質不易導熱,能確保研磨過程中的溫度環境相對穩定,而相對恆定的低溫能最大限度保持抹茶中的活性物質[1]。

抹茶在顯微鏡下呈現為“不規則撕裂狀薄片”。


【營養價值】

抹茶含有豐富的人體所必須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主要成分為茶多酚、咖啡鹼、遊離氨基酸、葉綠素、蛋白質、芳香物質、纖維素、維生素C、A、B族等,微量元素鉀、鈣、鎂、鐵、鈉、鋅、硒、氟等近30餘種。

通常人們飲茶時,只能喝掉溶於水的成分。茶葉在水中的有用物質浸出率不到35%,而不溶於水的營養物質則浪費掉了。

抹茶的食用方式是吃茶,即把茶葉中的成分全部攝入。

抹茶的粉質極為細膩,易被人體吸收。不僅能利用茶葉中可溶的色香味成分,還能利用難溶的葉綠素、蛋白質和粗纖維素等物質[2]。

研究表明:

一杯抹茶的營養相當於同樣一杯沖泡綠茶的30倍之多[1]。抹茶的纖維素是菠菜的52.8倍。


【抹茶鑑別】

目前,抹茶還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只有企業標準。

市場上所見的抹茶並非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抹茶,大部分只能稱之為綠茶粉,有意無意之間誤導了消費者。其原料基本上都是普通的炒青,使用的是金屬粉碎機。

抹茶和綠茶粉由於本質的區別,價值截然不同,在國際市場上,抹茶的售價比綠茶粉高几十上百倍。

市場上的抹茶和綠茶粉混淆,鑑別時候需要注意:

1. 顏色:

抹茶因為覆蓋蒸青,呈深綠或者墨綠,綠茶粉為草綠。

2. 味道:

抹茶不澀少苦,綠茶粉略苦澀。

3. 香味:

抹茶因為樹種,栽培,加工的特點,呈海苔、粽葉香氣,綠茶粉為青草香。

4. 細度:

抹茶細度達6000目以上(2微米),塗在手背上可以進入毛孔。綠茶粉100—300目左右。


欲知更多食品知識,歡迎關注超哥話食!

參考文獻

[1]來明喬,萬景紅. 抹茶的特點及在食品中的應用[J]. 中國食品添加劑,2007( 2) : 343~344.

[2]付傑,夏小歡,黃磊,李臘梅,裘君琳. 抹茶產業的現狀和前景展望[J]. 蠶桑茶葉通訊,2017,(01):17-20.


超哥話食


提起“抹茶”很多喜歡甜點的小夥伴眼前一亮,確實現在人們接觸抹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各式甜點和一些飲品了。一些原本比較甜膩的糕點,只要加入了抹茶,都會變得比較清新、淡雅一些,下面我們就說說抹茶是什麼、抹茶是怎麼來的。

對於抹茶一些人的印象好像是日本的特產,尤其是日本的宇治出品的更為著名,其實呢抹茶是誕生於中國的。在隋唐時期就已經出現抹茶的雛形,古時候稱之為“末茶”,就是把綠茶磨碎之後沖泡飲用,比較得皇族貴胄達官貴人們的寵愛。

而到了宋朝時期“抹茶”已經算是進入了民間了,那個時候民間就有流行“點茶”的方式。就是將餅茶或者說團茶碾碎,然後放在碗裡用微沸的水衝點碗中的茶,這個時期還發明瞭茶筅(xiǎn),就是有點類似打蛋器似得東西輔助碾碎抹茶的沖泡。在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榮西禪師把點茶的沖泡方式傳回日本,深受歡迎,眾所周知這是一個擅長把很多事情做到極致的民族,於是日本的抹茶就開始蓬勃發展。

那為什麼後來國內不見抹茶,反倒是日本抹茶的發展越發壯大了呢?這一切在明朝發生了轉折,與之相關的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皇帝美食家”之一的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據說朱元璋認為茶道算是權貴的奢靡浮華表現,所以下令廢除團茶進貢,禁造團茶,結束了飲用末茶(抹茶)為主的習慣,慢慢人們也習慣了飲用芽茶。更為主要的是製作“抹茶”的關鍵茶具“茶磨”等也因為長期沒有用武之地而廢置,慢慢消失了。

那麼抹茶究竟是怎麼做的呢?簡單來說就是提前一個月左右遮陽的茶葉(為了減少皂苷、丹寧含量)直接用蒸汽殺青,不同於一般綠茶的“炒青”或者“烘青”,雖沒有那麼容易逼出茶香,但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葉綠素等;然後不經過揉捻直接烘乾製備成“荒茶”冷凍待用;需要的時候再取出去掉葉柄、葉脈、粗切之後,進行碾茶的階段,整個加工過程都需要保持比較低的溫度(19°左右),才能保證抹茶的味道純正以及活性成分不大量損失。

所以真正的優質抹茶的價格是很貴的,有些低成本的產品大多是用綠茶粉跟其他東西來做的。兩者的區別大概有:抹茶呈現深綠或者墨綠色,綠茶粉多為草綠色;抹茶不澀但是微苦,而綠茶粉是略帶苦和澀的;抹茶的香氣有點類似海苔、粽葉一般,而綠茶粉則是偏青草的香氣;粉末細度上抹茶粉末的細度至少是綠茶粉的大約20到60倍,如果可以對比觀察還是十分明顯的。

以上就是關於“抹茶”內容了,歡迎小夥伴們補充、說明,大家有哪些喜歡的抹茶甜點也可以介紹給我們哦。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的趣聞軼事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個關注和贊,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哦!


啞巴美食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多數人對“茶”是有很多瞭解的,但對抹茶可能都停留在“抹茶是不是綠茶磨成粉?”瞭解抹茶的人不得不提及提及日本的宇治抹茶,作為一個資深的抹茶控,我來帶大家瞭解一下抹茶。

抹茶是日本的?

抹茶起源於中國隋唐,是我們土生土長的“中國孩子”,唐朝陸羽的《茶經》曾記載了抹茶的做法:將春天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做成餅茶保存。使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成粉末。抹茶盛於宋,沒落於明。而在南宋末年由日本高僧南浦昭明從浙江餘杭徑山寺連同差距一起帶到日本,使得抹茶在日本發揚光大,所以現在大家才誤以為抹茶是日本的。

抹茶是綠茶粉?

抹茶粉並不是由綠茶磨成的粉,雖然大家都會以為抹茶和綠茶相差不多甚至以為就是綠茶粉,其實因為種植方式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抹茶粉比綠茶粉的茶多酚和咖啡因更少,所以抹茶粉沒有綠茶粉那麼苦澀,而且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優質的抹茶粉香氣也更濃郁,會有海苔的味道。

抹茶都是一樣的?

隨著現在抹茶的風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上抹茶的味道,一起抹茶的糕點、咖啡也隨處可見。但是其實抹茶也有“貴賤”之分的。低等級的抹茶多用來做商用烘焙,或者做麵條的配料;稍微高的呢用來做羊羹和菓子(日式甜點);再高的就用來家用烘焙和飲用,這個等級一般來說製作冰淇淋、抹茶芝士蛋糕一類的洋菓子(西洋甜點);等級再高一些的,適合在一些高級料理裡中使用,或者是專門喝抹茶的店裡飲用。對於其等級的鑑定你只需要掌握“對比茶湯顏色”(越綠越好)、“手捻”(顆粒小)、“聞香、品嚐”就可以很容易辨別出來了。

在這裡推薦大家幾款比較受歡迎的抹茶產品:點茶、抹茶千層蛋糕和抹茶拿鐵,大家喜歡的可以去嚐嚐。


課間小食光


沒聽說過也沒有見過,那都是南方食品不足為奇……


鮮三地


現在在市面上的抹茶,其實就是綠茶粉,真正的抹茶量非常之少,也不是某寶上9.9元一斤的哦,各位看官,擦亮眼睛,願買到純正的抹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