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快消品的營銷,現在的市場上有哪些公司做得比較好?

手機用戶93762514915


傳統營銷時代是:康師傅、娃哈哈、加多寶;互聯網營銷時代是:三隻松鼠、江小白、喜茶、小罐茶。

傳統營銷主要是央視廣告、明星代言+渠道控制、終端掌控。

營銷模式而言,康師傅的渠道精耕;娃哈哈的聯銷體,加多寶的終端掌控,誕生了三個非常知名的品牌。

我稱其為三種模式成就的三大頂尖品牌。

這三個品牌暢行中國20年,甚至30年,但是互聯網時代到了,這些依靠廣告,明星代言,渠道和終端控制的公司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娃哈哈,已經連續三年下滑,從最高峰的差不多800億的銷售額,下滑到400多億,差不多一半的銷售不見了,那些以前的大單品,一年200多億的銷售額,現在也下滑到幾十億。

傳統營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再是傳統的廣告,渠道和促銷了。

而是需要洞察消費者,創造場景和體驗,未來的品牌是個性化,小而美的。

互聯網時代的四個做的好的品牌:三隻松鼠、江小白、喜茶、小罐茶。

1、三隻松鼠。

互聯網電商堅果第一品牌,也帶動了電商堅果類產品的爆發,年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

章燎原在創建三隻松鼠時曾提出“電商品牌相比於傳統品牌,更加註重於產品力和顧客體驗度”。賣萌的客服只是提升顧客體驗的一種途徑。

其實他做互聯網營銷之前是有很深厚的線下營銷功底的,畢竟也是從傳統食品公司負責營銷的副總出來創業的,有對市場和供應鏈的把握,這個很重要。

三隻松鼠的成功,首先是體驗和賣萌的成功;然後是品牌IP的打造(品牌人格化,當然統一的小茗同學也不錯);再是把體驗的標準化和儀式感做的很棒,做成堅果第一品牌後,再擴充品類到全品類零食,通過跨界合作,影視植入,在延伸到線下的投食店,實現了線上和線下的深度融合。

2、江小白。

現象級產品,江小白的場景和消費洞察做的很棒。

江小白和小罐茶的成功,我總結為兩點:深刻的認知和洞察的勝利 。

江小白的消費者是85後和90後,基本不懂白酒;

有人說:江小白難喝,這麼難喝,做不長久的等等,但這幾企業也做了好多年了,年銷售過10億了,越做越大了,怎麼回事?

洞察不是看見,而是見所未見,其實就是場景的勝利。

江小白的產品是什麼?白酒,文案?那麼不好喝,大家怎麼還趨之若鶩?你看不懂吧。

本質上江小白銷售的是一種場景下的心情釋放。而是靠洞察消費者,靠場景的解決方案,促動85後和90後的內心,讓他們找到了一種聚會時候的宣洩和釋放,這就是江小白的產品和營銷邏輯。

至於你們說的那些情懷,夢想,故事,扎心文案,都是水到渠成罷了。

3、喜茶。

網紅產品。

第一,對年輕群消費人群的認知。

第二,創新(品類)產品的成功。

第三,社交媒體引流。

第四,二次傳播。

喜茶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是:對新一代消費者的超前認知和消費心理的深刻洞察,創新品類、聚焦大單品,不斷改進產品口感和店鋪體驗,最終形成原創品類和大單品體系的強大勢能效應,引爆市場和口碑。

4、小罐茶

很另類和奇葩的做好。但一年10多億還是很嚇人的。

也有人跟我說:小罐茶這種產品,肯定做不長,真正喝茶的人,不會買小罐茶,因為很多茶,不能放很久,就是當季喝才好喝;還有人說,小罐茶一罐4克,真正喝茶的人都知道,鐵觀音啊,毛尖啊,竹葉青,都需要7克以上才有味道······

他們說的都很專業,也有道理,但是普通消費者懂這些嗎?

小罐茶通過場景和送禮等的洞察,迅速抓到了這個行業的本質,“一泡”而紅。

小罐茶是靠廣告轟起來的嗎?表面看是的,但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它的方法還是很巧妙的,至少是另闢蹊徑,化腐朽為神奇了。央視的垃圾時段,又被杜利用了一把,效率和效果極高。

其實小罐茶最核心點就是兩個:

第一,創造了一罐就是一泡,這就是場景消費,場景之下,你就是消費者,這個茶就不是選購品,而是必需品了;

第二,這個包裝高大上,有概念,很合適,拿來送禮,實現了跟其他產品的差異化。

結語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茶葉、白酒這些品牌,除了說產地、文化以後,基本就無所作為了呢。這種傳播不也有很好的轉化嗎?

當然,產品是重要的,也是基礎,但你不能僅僅從功能或者文化上來談產品,而是從消費者,從使用者,從場景和精神層面來看產品。

場景是產品的解決方案,小罐茶的做法你是不是有點受啟發?


曾經遺忘的自己


做了很多年的藥品,自認為做得還是非常不錯的,藥品銷售基本上和快消品差不多,基本上都是那幾個要素幾板斧,總的來說給我的感覺傳統行業最優秀的銷售人才在醫藥保健品領域,為什麼這麼說呢?醫藥保健品企業的營銷除了考慮其他消費品營銷的一些基本問題他還得考慮政府政策和專業人士比如醫生,店員等等,而其他快消品很少考慮這兩個因素。


醫藥行業總體從業人員素質較其他行業偏高,這就決定了這個行業整體銷售水平很高,舉幾個例子就很有說服力,在雲南白藥牙膏沒有進超市前,超市的牙膏一般都只在幾塊錢,雲南白藥一去他的牙膏幾十塊錢,賣得比最知名的寶潔的牙膏還要好,還有江中猴姑餅乾等等,醫藥行業空間很大利潤也高,跨領域的不多,否則在快消品佔優勢的產品會更多。

傳統快消品優秀的公司加多寶,娃哈哈,百事,可口可樂,寶潔等等也是相當有優秀的,他們尤其是在渠道網絡建設,產品展示.....等等很多方面做得就比醫藥行業的公司更具有優勢了,因為藥品的展示他遠遠不如其他快消品重要,不知道題主提這個問題是想幹什麼?要招優秀的傳統快消品人才的話,醫藥保健品行業絕對是不二之選,當然了,在互聯網領域他們有點落後了,這個主要是政策的事,藥品在網絡這一塊還沒有完全放開。


創業特種兵傳遞快遞物流信息分享創業心得!


找順風車返空車51快配


#營銷#營銷從來都是以數字論成敗與好壞的!

什麼數字?快消品各細分品類或單品銷售收入或公司整體銷售收入的絕對值規模,或基於一個不算低之基數的高於行業企業增長的高增長值,再或者是聚焦於線上下某個渠道、城鄉某塊市場又或者是某種營銷方式……通過銷售規模與增長值體現出來的成敗與好壞。

因此,哪些快消品公司的營銷做得好,是相對比較好找的。至於它們的經驗與教訓,對我們又有多大的參考價值,還得結合我們自身在具體產品品類及產品、品牌、價格、渠道、團隊、資金等實際情況。


李政權


快消品營銷哪家強?

傳統營銷時代是:康師傅、娃哈哈、加多寶;互聯網營銷時代是:三隻松鼠、江小白、喜茶、小罐茶。

傳統營銷主要是央視廣告、明星代言+渠道控制、終端掌控。

營銷模式而言,康師傅的渠道精耕;娃哈哈的聯銷體,加多寶的終端掌控,誕生了三個非常知名的品牌。

我稱其為三種模式成就的三大頂尖品牌。

這三個品牌暢行中國20年,甚至30年,但是互聯網時代到了,這些依靠廣告,明星代言,渠道和終端控制的公司業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娃哈哈,已經連續三年下滑,從最高峰的差不多800億的銷售額,下滑到400多億,差不多一半的銷售不見了,那些以前的大單品,一年200多億的銷售額,現在也下滑到幾十億。

傳統營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再是傳統的廣告,渠道和促銷了。

而是需要洞察消費者,創造場景和體驗,未來的品牌是個性化,小而美的。

互聯網時代的四個做的好的品牌:三隻松鼠、江小白、喜茶、小罐茶。

1、三隻松鼠。

互聯網電商堅果第一品牌,也帶動了電商堅果類產品的爆發,年銷售額已經突破50億。

章燎原在創建三隻松鼠時曾提出“電商品牌相比於傳統品牌,更加註重於產品力和顧客體驗度”。賣萌的客服只是提升顧客體驗的一種途徑。

其實他做互聯網營銷之前是有很深厚的線下營銷功底的,畢竟也是從傳統食品公司負責營銷的副總出來創業的,有對市場和供應鏈的把握,這個很重要。

三隻松鼠的成功,首先是體驗和賣萌的成功;然後是品牌IP的打造(品牌人格化,當然統一的小茗同學也不錯);再是把體驗的標準化和儀式感做的很棒,做成堅果第一品牌後,再擴充品類到全品類零食,通過跨界合作,影視植入,在延伸到線下的投食店,實現了線上和線下的深度融合。

2、江小白。

現象級產品,江小白的場景和消費洞察做的很棒。

江小白和小罐茶的成功,我總結為兩點:深刻的認知和洞察的勝利 。

江小白的消費者是85後和90後,基本不懂白酒;

有人說:江小白難喝,這麼難喝,做不長久的等等,但這幾企業也做了好多年了,年銷售過10億了,越做越大了,怎麼回事?

洞察不是看見,而是見所未見,其實就是場景的勝利。

江小白的產品是什麼?白酒,文案?那麼不好喝,大家怎麼還趨之若鶩?你看不懂吧。

本質上江小白銷售的是一種場景下的心情釋放。而是靠洞察消費者,靠場景的解決方案,促動85後和90後的內心,讓他們找到了一種聚會時候的宣洩和釋放,這就是江小白的產品和營銷邏輯。

至於你們說的那些情懷,夢想,故事,扎心文案,都是水到渠成罷了。

3、喜茶。

網紅產品。

第一,對年輕群消費人群的認知。

第二,創新(品類)產品的成功。

第三,社交媒體引流。

第四,二次傳播。

喜茶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是:對新一代消費者的超前認知和消費心理的深刻洞察,創新品類、聚焦大單品,不斷改進產品口感和店鋪體驗,最終形成原創品類和大單品體系的強大勢能效應,引爆市場和口碑。

4、小罐茶

很另類和奇葩的做好。但一年10多億還是很嚇人的。

也有人跟我說:小罐茶這種產品,肯定做不長,真正喝茶的人,不會買小罐茶,因為很多茶,不能放很久,就是當季喝才好喝;還有人說,小罐茶一罐4克,真正喝茶的人都知道,鐵觀音啊,毛尖啊,竹葉青,都需要7克以上才有味道······

他們說的都很專業,也有道理,但是普通消費者懂這些嗎?

小罐茶通過場景和送禮等的洞察,迅速抓到了這個行業的本質,“一泡”而紅。

小罐茶是靠廣告轟起來的嗎?表面看是的,但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它的方法還是很巧妙的,至少是另闢蹊徑,化腐朽為神奇了。央視的垃圾時段,又被杜利用了一把,效率和效果極高。

其實小罐茶最核心點就是兩個:

第一,創造了一罐就是一泡,這就是場景消費,場景之下,你就是消費者,這個茶就不是選購品,而是必需品了;

第二,這個包裝高大上,有概念,很合適,拿來送禮,實現了跟其他產品的差異化。

結語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茶葉、白酒這些品牌,除了說產地、文化以後,基本就無所作為了呢。這種傳播不也有很好的轉化嗎?

當然,產品是重要的,也是基礎,但你不能僅僅從功能或者文化上來談產品,而是從消費者,從使用者,從場景和精神層面來看產品。

場景是產品的解決方案,小罐茶的做法你是不是有點受啟發?

觀點:深知精準營銷創始人CEO 蔣軍

互聯網營銷年度會員招募,限時優惠價99元,每週四晚7點半社群語音分享!


蔣軍


白酒,盛初諮詢,報價200萬每年。要求企業年銷量2億以上。

飲料,君智定位,報價1000萬,要排隊。要求企業廣告費投放2億以上。

如果是小企業,找我。50萬一年,教你做c2c內容電商。


首席模式官


這個沒有標準。

出名的機構不一定適合你,

起步的機構不一定不狠。

看緣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