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阿里巴巴為何要對美團追殺到底?

hongse12304


說到封殺,可能有點過了,一方面,美團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市場影響力也已經足夠大,不是想封殺就封殺的: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沒有強大到可以封殺美團的程度,更何況,美團的背後還站著騰訊,騰訊是不可能讓阿里把美團封殺掉的。

對美團來說,從阿里旗下投奔騰訊,雖是自身發展需要,但也有點“不夠意思”、“不會感恩”的感覺。不過,市場經濟下,利益是多數企業的最根本追求目標,跟誰在一起獲得的利益多,就必然會選擇誰。就美團“叛變”時的利益訴求,投奔騰訊,一定是能夠獲得的利益更大,所以,會棄阿里而去。

阿里如此對美團不依不饒,除了美團的“背叛”之外,最核心的還是失去了一次流量擴大的機會,或者說載體、平臺。畢竟,美團已經建立起來的流量平臺,能夠給阿里帶來巨大的收益和影響,能夠幫助阿里與競爭對手展開有力競爭。可是,美團卻跑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騰訊那邊去了。如果不是投奔騰訊,阿里或許還不會如此不依不饒。更別說,目前美團還收購了摩拜,更讓阿里氣不打一處來了。

所以,阿里對美團的追殺,會一直堅持下去。但是,翅膀已經相當硬的美團,要想追殺成功,概率也相當低。如此一來,流量市場的競爭,也就更加白熱化了,殘酷性也會越來越強。



譚浩俊


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要去追溯美團網的成長史來解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探究阿里與美團網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恩怨情仇,如此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以下是解讀思路:

1、美團網的融資歷程,及阿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2、阿里巴巴那些年收購的公司;
3、美團網掌門人王興的創業史;
4、商家、消費者及其他公司對美團網怎麼評價。

一、美團網的融資歷程,及阿里扮演的角色;

美團網於2010年3月由王興創辦,一出生就陷入到了空前慘烈的千團大戰,為了補血打仗,美團網開始了開掛般的融資歷程: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阿里巴巴正是在團購大戰空前激烈的2011年投資美團網,隨後也有不同程度的跟投,根據阿里巴巴一貫的投資風格,基本上不存在財務投資,時機適當就需要納入到阿里的生態圈裡,然而王興並沒有給阿里這樣的機會。

2015年註定是中國互聯網行業大併購之年,在線旅遊市場上,攜程網一口氣吃下了藝龍網和去哪兒網,而團購市場上,美團網主導了與大眾點評合併,因為合併後,大眾點評團隊悉數被清除。在2015年的融資中,美團網引來了騰訊,這個阿里巴巴的死對頭。

隨著騰訊的入局,阿里的股份被稀釋,失去了話語權,意味著阿里養大的兒子認了別人當爹,心裡的憤怒可想而知。當然了,阿里更想的是把美團網納入麾下,打造本地o2o生態。但是阿里出局了,隨後將開始構建自己的平臺口碑網,前期注資10億美元。

我想,美團網或許是第一個打亂了阿里巴巴意圖的公司吧。

二、阿里巴巴為何重視O2O市場

商場只是生意,沒有什麼情感可言。阿里惱怒,只是因為美團網打亂了其原本部署。美團網作為O2O中的代表企業,所帶來的線上線下鉅額流量是阿里無法拒絕的。這份萬億的本地化生活場景大蛋糕,再依靠支付寶、菜鳥網絡就可以打造一個閉環的生態圈。

而在美團網拉騰訊入局,阿里無奈出局後,阿里巴巴只能將之前冷卻的口碑網再度上馬,並注資數億美元與美團網搶佔市場。如果美團網被阿里巴巴收入麾下,就不會有口碑網的重見天日了。

三、美團網掌門人王興的創業史;

王興是國內的少有的連續創業者,1997年王興從福建龍巖一中保送至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01年畢業並前往美國特拉華大學攻讀博士學業,2003年冬天中途輟學回國創業。2004年3月正式開始創業。

前期連續的創業失敗經歷,已經讓王興由一個理性主義的極客,變成了一個懂得尊重商業邏輯的企業家。

作為一個理工男,王興的極度理性風格在千團大戰中顯露無疑:

在這場千團大戰中,王興極度剋制,早期沒有涉足實物團購,沒有砸線下廣告,沒有采用快速的城市包銷,而是埋頭做IT後臺,加快商家的供給,較早地發力移動端,並用科學的方法精密地計算每一筆投入產出。比如在做城市地推時,他會綜合這個城市的人口、GDP、淘寶消費指數、肯德基、麥當勞數量及電影院的數量等各項指標來計算投入產出比。當他發現不划算時,就停止擴張。美團曾在擴張到第90多個城市時突然停止擴張。

另外,對於阿里巴巴的投資,王興一直僅僅將其作為一個財務投資者,不允許任何投資者染指美團網的管理決策,所以美團網於阿里巴巴撕逼是遲早的事情。

美團網對於阿里巴巴來說不僅僅是戰略上的補充,將其收入麾下,也是消滅未來的可能競爭對手,可惜,馬雲遇上了強勢的王興。

四、商家、消費者及其他公司對美團網怎麼評價。

打開這個問題,可以看見有很多商家大罵美團網收22個點的佣金,黑心與不厚道。

但其實,一旦美團網倒下,剩下餓了麼一家獨大,到時候商家給餓了麼的提點一定不會低於22點。就如同滴滴乾掉Uber以後,一家獨大,那麼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就會重新制定。背後的投資者不再需要燒錢,那麼就是開始收錢的時候了。

商家在考慮返點的時候,也應該逐步發展自身線下會員,降低對線上平臺的依賴。

而消費者其實應該樂見這種競爭存在,有競爭,每個企業才會想盡方法去提高用戶體驗,一旦形成缺乏競爭的寡頭市場,消費者就很難享受市場紅利,只有被無良商家不斷侵害。

其他企業呢,從美團網對阿里巴巴的態度中,應該可以看到,雖然BAT佔據了互聯網的大部分流量,但仍有很多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他們並非一定是背靠BAT成長。不要過多的去關注這些論調,而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產品,將產品的用戶體驗做到極致。

相信,未來,你就是下一個王興。


西西禾說


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接受其採訪時透露,當初阿里巴巴收購餓了麼,這中間有美團的一份功勞,如不是美團餓了麼不可能賣出高價。

這還不是重點,王慧文在採訪中直言,從阿里買下餓了麼的那一刻起,正面競爭就已經開始了。“我們做的業務,阿里都做了。外賣有餓了麼,到店有口碑;我們做酒店旅行,它有飛豬、有淘票票;我們有小象,它有盒馬;我們有B2B,阿里也有B2B,現在是完全重合。這是我們不迴避的事實”,王慧文說。

美團跟阿里巴巴競爭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不過這是首次從美團口中得知兩者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自https://www.bilibilijj.com/video/av20439590)

美團和阿里巴巴的恩怨

美團點評上市招股書中顯示,當前阿里巴巴扔持有美團點評74352299股股票,持股比例約1.48%。這個也算是當初美團跟阿里巴巴蜜月期的見證。

2011年正當“千團大戰”激烈時,阿里巴巴等帶來的5000萬美元成功讓美圖憑藉著高額的補貼在行業中脫穎而出。

2014年阿里巴巴再次跟投,直到2015年前後美團為了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動用了超過 6000 萬美元現金補貼。

正當阿里巴巴要收穫果實的時候,美團卻選擇跟大眾點評合併,並且吸收了來自騰訊的戰略投資,從此成為了騰訊的好夥伴。至此阿里巴巴跟美團之間算是結下樑子。

阿里巴巴不甘心是因為當時阿里集團持有合併新公司美團點評大約7%的股份。相比之下,騰訊則持有大眾點評20% 股權,合併後騰訊持有美團點評超過10%的股權。不僅如此,騰訊還將加投10億美元進美團點評公司。通過這一系列操作,騰訊在O20領域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阿里失去了對美團點評的掌握。

按照阿里巴巴早前規劃,美團將會是阿里巴巴O2O戰力最強一環,甚至當時阿里巴巴都已經斃掉了內部的口碑業務。但是美團跟點評合併之後,在2015年6月,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持60億重資,重操“口碑網”舊業。

在最開始兩年,美團跟阿里巴巴之間的摩擦並不多。直到2107年馬雲的“新零售”戰略實施之後,阿里巴巴和美團就已經進入到了全面對抗。

無論從公司體量以及整體戰略上來看,美團對比阿里巴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這裡說的全面對抗,主要是阿里巴巴現在新零售的佈局,已經跟美團所有的產品線產生了競爭。

正如王慧文所說:“我們做的業務,阿里都做了。外賣有餓了麼,到店有口碑;我們做酒店旅行,它有飛豬、有淘票票;我們有小象,它有盒馬;我們有B2B,阿里也有B2B,現在是完全重合。這是我們不迴避的事實”。

美團跟阿里間是一場非對稱戰爭

上文也已經提到,無論從公司體量以及整體戰略上來看,美團對比阿里巴巴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但是在B2B領域、LBS服務以及,外賣和酒店這些業務上。美團絕對是阿里巴巴遇上的最難啃的骨頭。

從最近美團公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中就能看出:Q3美團的營業收入繼續保持翻番式增長,實現190.76億元,較2017年同期的96.74億元增長97.2%;毛利總額46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33.2%。

如外賣業務上,美團餐飲外賣總交易額800億元,同比上漲54%;餐飲外賣實現收入111.72億元,同比增長84.8%。

特別是在今年7月,口碑跟餓了麼合併之後,還投入30億元進行補貼大戰情況下。美團的外賣業務仍舊實現高速增長,實屬不易。

除了這些之外,美團還全面擴張其業務邊界,除了外賣和到店業務外(團購),還涵蓋酒店、旅遊、打車、票務、短租、美業、家政、共享充電寶、生鮮電商等各個方面。真是美團還花費37億美元收購了共享單車巨頭摩拜,繼續為其出行服務添磚加瓦。

美團持續擴張邊界用意,除了收穫更多流量以及獲得更多用戶之外,更多的是他想要構築起能夠阻擋阿里巴巴進攻的高牆。

美團也並非是萬事無憂,因為邊界每擴張一寸那都是用真金白銀換來的。從美團財報中也能看出,其第三季度虧損金額超30億元,同比去年僅為10億元。

持續的虧損將對美團的融資能力打來巨大挑戰。因此,美團必須要用高增長來持續講故事,否則業內並不買賬。

相反,阿里巴巴則並沒有這種困擾,因為他旗下電商業務是其最大的現金奶牛,其在新零售戰略上的持續虧損是能承受。

因此阿里巴巴跟美團之間的鬥爭,最終還是看錢,誰錢多誰就能笑到最後。


中關村在線


這裡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首先說歷史原因,當美團還是一家小公司的時候,阿里戰略投資的美團,幾千萬上億地給他輸血,支持美團做團購,支持它在千團大戰中打贏競爭對手,後來又支持它開展各種新業務,包括做外賣。

當時的阿里對美團是有戰略訴求的,就像是對待今天的餓了麼和口碑,希望美團能夠成為自己的兒子,並持續向自己輸送利益。但是2015年下半年,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開始接受騰訊系的扶持,並明顯有了想要擺脫阿里控制的意願,相當於說,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不再聽話了。要知道阿里和騰訊的競爭關係,也要知道阿里一貫以來對被投企業的強硬態度,自然會覺得美團是個白眼狼,所以從情感上來說,也是有報復心理,欲除之而後快的。當然,美團作出這樣的行為也有自己的苦衷和選擇,這就是另話了。

現實原因來說,美團的現有業務阿里基本都有,兩者在競爭市場上是高度重合的。美團有外賣,阿里有餓了麼,美團有點評(到店業務),阿里有口碑,美團有旅行業務,阿里有飛豬,美團有電影票、B2B、單車和打車業務,這些阿里也都有。你可以理解為,兩個都是很龐大的上市公司,又互為競爭對手,從基因和利益的角度來看,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蛋糕),也必然會打得你死我活。更何況,這個競爭對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阿里自己扶持起來的,阿里也是中國最牛逼的公司之一,怎麼能忍得了美團的存在呢。


Y小姐


美團與阿里巴巴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

2010年,阿里投資了美團的“游擊戰隊”,該隊與任何BAT都沒有任何關係。在過去,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阿里投資的公司將被阿里粉碎和消化,然後創始人將被淘汰;被投資公司的創始人對此抱怨,而且由於阿里的霸權,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敢於說話。在美團的力量很大之後,非常自豪的王星想要打破這種做法。自2013年以來,他一直試圖擺脫阿里。

2015年6月,阿里宣佈復活其O2O本地生活服務品牌的口碑。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團開始推廣銀行卡支付。那就是讓用戶將銀行卡綁定到美團錢包,直接通過與阿里的支付寶分開的美團付款。此外,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正式宣佈合併並離開阿里。

隨後,在與百度和騰訊的一系列合併和收購中,騰訊宣佈將向美團注入10億美元。騰訊還是美團隨後完成的33億美元融資的主要投資者之一。

在這方面,美團已與最初的投資者阿里劃清界線並投資於騰訊陣營。沒有像京東那樣融入騰訊生態系統。 2016年2月,美團公司正式啟動美團的支付功能。雖然據報道它是非法的,但它已經消失了。

截至2016年12月底,美團與騰訊宣佈進一步合作。微信二級菜單“錢包”頁面打開了“外賣”入口,與入口處的公共評論處於同一層,如吃,喝,旅行。用戶可以直接在微信錢包中訂購外賣。


智慧城市研究


阿里懟美團的態勢,應該說競爭到底,很難說封殺到底。比如目前騰訊對今日頭條的圍堵。

一方面說明這些後起公司已威脅到舊有巨頭的未來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後起公司不甘受擺佈,主動尋求更大規模的發展,於是美團也好,今日頭條也好,總想走出第三條道路,甚至想直接挑戰AT巨頭。

阿里的投資邏輯是,要聽話的,要符合阿里佈局的。馬雲是外星人,有著長遠的佈局,它的投資要為其將來的佈局服務。如果之間有偏差,動則收購,如果不從,阿里就自己再造出一個同類公司,或者直接併購競爭對手。如阿里併購餓了麼,阿里併購哈羅單車。

而美團的創始人王興,是一個持續創業者,猶如小米創始人雷軍一樣,創業之初就奔著創建巨型公司、千億美金公司而動的,他不會只想阿里某個版塊負責人,不願意最終只是為阿里打工。

如同張一鳴說,自己創業並不是想成為騰訊的一名員工。

完全要說阿里巴巴追殺美團,是不成立的,商業市場足夠大,只要採取正當的競爭,有所對抗,乃至在自己勢力範圍有所封殺,都是正常的。

當然,因為國內反壟斷的利劍還沒有揮向阿里巴巴、騰訊,後二者對新型企業,對成長型企業的干擾有很多地方是越界了,是惡性競爭了。

這從王興的一次吐槽中可以看出,王興一次接受媒體時說:“從戰鬥力來說,阿里非常強,但如果他們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敬他們。”

先作為投資方,在美團起步時期予以很大幫助,阿里還輸出一名大將擔任美團的COO,後被美團逐漸甩掉,美團還投入了騰訊的懷抱,如果你是阿里的高管,估計也對美團沒有好感。

另外,美團的確得罪的人太多了,在商業板塊方面,有人開玩笑說半個互聯網圈都是美團的敵人了,從人事角度,王興內部幹掉了很多人,大批有功之臣,早期員工都離他而去。

兩者都有強硬的氣質,都有可爭鋒相對的地方。目前看,美團正準備上市,它的鋒芒一定會收斂點,私下裡可能要跟阿里多做合作動作,不然再撕逼起來,就會壞大事了。

祝願美團吧,爭取能無懼阿里,聯合京東等抗阿里,那才是商業正常的競爭態勢呢。

一團和氣,意味著各種勾搭,對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未必是好事。


財經作家邱恆明


這個問題有點二,這個標題就是別有用心,阿里很早就要做本地服務,只要有市場就會有競爭,阿里是放眼世界,當然對國內市場也是非常看重,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市場,這個市場不要不是傻嗎?因為本人很佩服馬雲,所以對阿里還有點了解,當年百團大戰,不是阿里領投美團,又關閉了當時已經做的很好的口碑,美團早就死在大戰前的路上了,阿里過去的阿甘,一手打造的地面鐵軍,加上阿里的資金支持,才贏得了百團大戰。反過來美團加入了騰訊的反阿里聯盟,可謂是三姓家奴。我就是覺得人家阿里在向世界進發,而國內的阿貓阿狗看不順眼,不能讓阿里這麼順風順水,開始搞內耗,中國人的劣根性體現無意,你們能不能聯合對外,面對美國封鎖,能不能報團一致對外。你們光看到阿里賺錢,為什麼不看看人家投入與產出,對科技投入從不吝嗇,讓世界刮目相看,量子計算機,阿里雲,收購國內芯片公司,尊嚴都是自己爭回來的,再看美團,公司成立8年多,終於熬到上市,補貼從開始到現在就沒停過,補貼換市場,給你錢你也不見得做不好!所以,美團好不好問問他的商家,反正也不容易!以後這種別提就別發了,容易產生誤會。阿里,美團加油!


孟德東聖


阿里其實無所謂是否對美團追殺到底,事實上在今天的互聯網行業,任何想要做大的企業都繞不開阿里這座大山。


如果把互聯網行業比作是整個世界的話,阿里和騰訊就是其中的兩個超級 大國,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護城河”(核心業務),例如阿里的電商和騰訊的社交,但同時也在一直向外拓展邊界。當兩者的“領土”發生重疊的時候,必然會引發一場正面“戰爭”(競爭)。


同樣,對於互聯網世界的後來者,如果一開始立足於兩大巨頭都未進行探索的“新大陸”時,往往可以有生存的機會,本質上初創公司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而一旦跑通商業模式,開始跑馬圈地、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時,觸碰到巨頭的勢力邊界是很難避免的事情,美團現在面臨的就是這種情況。


從業務上來看,美團在贏得了O2O戰役後並不甘心只是偏居一隅,成為一個小諸侯國,美團的目標是向商業帝國的方向發展。從團購到餐飲、從到店到酒旅,美團的邊界不斷延伸,儼然從垂直領域的一支野戰軍變成了跨界的集團軍,而在擴張的過程中開始逐漸觸碰阿里業務的勢力範圍。


在涉足打車業務後,前兩天美團又開通了「閃購」業務,擴張的腳步一刻不停。有人說阿里真正需要擔心的不是同樣做電商的京東,而是什麼都想做的美團,這樣的說法在現在看來的確有幾分道理。美團似乎要把自己擴張到整個世界,而顯然這不是阿里能夠接受的。



更為重要的是,美團背後有騰訊撐腰,這可是阿里的老對手。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阿里不想“追殺”美團都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怎麼可能把地盤拱手相讓呢?


於是阿里只能調動自己生態中的資源開始和美團正面競爭:餓了麼 + 口碑 + 飛豬 + 盒馬 + 淘票票 + 哈羅單車,反正騰訊-美團繫有什麼,阿里系肯定一一對標,進行面對面、頭碰頭的直接對戰。


商場如戰場,阿里和美團的競爭本質上是超級 大國和新興國家以及它背後另外一個超級 大國之間的競爭。所以無所謂阿里對美團的追殺到底,本質上互聯網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因為到了最後,用戶最終只會在2個APP中選擇一個打開。



高挺觀點


阿里能做成中國第一電商平臺,靠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幹掉對手,何止美團:

1,剛開始,為了和易趣競爭,ebuy收費,淘寶免費,把ebuy打回了美國。

2,淘寶剛火起來,立馬封了百度,不給百度通過搜索到站內內容。

3,京東剛竄起來,立馬聯手蘇寧,送錢又送股,讓蘇寧進駐天貓,抗京東。

4,和騰訊之間的鬥爭,自不用說了,基本兩家有你無我的白熱化鬥爭。

5,美團形成勢力,收購餓了麼,合併口碑,誓要拖垮美團。

阿里為什麼防,鬥美團,有幾個原因:

1,美團是騰訊系,騰訊是第一股東,僅是騰訊的,就是阿里敵人。

2,阿里和美團業務形態相近,阿里接連商家和用戶,賣的是商品,美團也是連接兩頭,賣的是服務,外賣,團購,優惠,住宿,旅遊。阿里和美團之間的邊界很近,阿里在口碑和餓了麼之前早就介入像酒店,旅遊這些服務。反之來,美團也可以突破,也可以給商家提供平臺賣商品。因為它活躍用戶很高,有3億多,而且又是高頻消費,app應用的人多。所以,阿里什麼能不防。

3,只要涉及商業的,零售,批發,物流,金融,可以售賣的內容,阿里無一不涉足,何況,外賣這些高頻次,可以收20%服務費的服務,阿里什麼會放過,它的胃口太大了。





琥珀想想


阿里巴巴與美團的關係雖然達不到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態,不過也差不多了。而兩者之間會出現對立的關係其實也是不難理解的,雖然有很人說都說美團與阿里巴巴很相似,但是關鍵就在於相似,因為相似過頭了倒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兩者都是屬於典型的流量消耗性型企業,因此這便很同意形成一種基因相沖的現象...

重合部分頗多

眾所周知天貓、淘寶,是具體產品的交易,如果再往後延伸,就是對於服務類產品的需求。因此很自然的出現了淘寶電影,和美團的貓眼電影競爭。可以想象,當王興提出美團要成為“吃喝玩樂”服務娛樂平臺,而阿里目前就是在這方面深耕,業務後面會有多少重合部分。

阿里帝國的作風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以往阿里巴巴在併購、投資,亦或是推廣、公關等方面的行事作風,說實在的,給人一種很“霸氣”的感覺比如在投資併購方面,一般情況下都是要佔有絕對的控股權,像是高德地圖、UC瀏覽器都是併入阿里。還有全資收購優酷土豆,入股新浪微博,準備繼續增持完成社交夢...

而在推廣和公關方面,阿里系的公關也是段位最高,能力強。這一點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也不便多說。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一句話,阿里內到外,都散發著強勢“霸氣”作風。

王興的盤算

剛才提到過美團與阿里巴巴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還有非常值得一說的是,王興與馬雲也非常的相似,否則也不會有著“小馬雲”之稱,所以王興也有著自己的盤算,也有著自己的想法,想要把美團做大,做到獨擋一面。直白來講就是做成“巨頭”。

所以話說回來如果商品零售領域還有足夠大的增量市場,O2O體量沒起來,那阿里肯定是願意美團做些補充的,美團也樂得用阿里投資和商家員工投資人吹牛逼穩定軍心,但是當美團逐漸漏出巨頭的面目的時候就也就全變了。

最後我想說是雖然看起來美團的業務和阿里是互補的,其實不是。他們之間的業務是互斥的。包括現在業務和未來的業務都是。原因就是以上我所說的三點,如果有什麼不足的大家可以提出來,我們來相互探討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