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發現無錫|城南有塔名“妙光”

發現無錫|城南有塔名“妙光”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妙光塔

城南有寺名“護國”,寺有古塔名“妙光”。自明代永樂中起,“南禪寶塔”就被列為“梁溪八景”之一,也曾是無錫的城市地標建築。千年風雨中,妙光塔命運多舛,曾兩次險被拆除。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一闕《江南春》,寫盡南朝廟宇樓臺繁華之景。

無錫城南有名剎“南禪寺”,初名“護國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間(547-549)。此後,該寺屢毀屢建。與南禪寺長期相依相存的,便是那座宋代古塔“妙光塔”。

梁溪八景 錫邑地標

對於妙光塔,無錫人是不陌生的。在相當長的歲月裡,這裡一直是無錫城南的制高點。妙光塔外觀呈八角形,塔高七層,高約30米,為一座磚木混合樓閣式古塔。這座塔從第一層開始,各層都設有很大的八角形平座,平座轉角處立擎簷柱,支承塔簷 ,因而塔簷伸出特別長。柱間有平座欄杆,圍成遊廊。

據《無錫地方史》記載,此塔為北宋雍熙年間(984-987),為震懾運河水患,邑人朱承福在寺院主中軸線東側捐資募建,從而結束了長久以來南禪寺“有寺無塔”的歷史。

起初這座寶塔並無名字,坊間以寺命塔,稱“南禪寶塔”。北宋崇寧三年(1104),宋徽宗趙佶賜塔名“妙光”,一直沿用至今。

明朝永樂中以來,“南禪寶塔”就被列為“梁溪八景”之一。它比惠山上的龍光塔要早建近六百年,是當時錫邑著名的地標建築。

古塔破敗 榮唐聯手

據考證,現在的妙光塔是明正統年間(1449)重建的底子,清咸豐、光緒年間,此塔兩經火焚,欄杆俱燼,層簷頹敝。

至民國初年,有堪輿家認為,妙光塔坐鎮城之東南主旺相,修復此塔乃是大吉之事。民國十五年(1926),無錫民族工商業實業家榮氏兄弟捐資五千元、唐申伯(唐圻鎮,字申伯,清朝國學生分部員外郎,民國時任江蘇省第一任議會議員)捐資一千元,將妙光塔被破壞的磚木結構塔頂、屋簷、平臺、護欄,用鋼筋混凝土進行修復。同年六月初開工,至十月十五日竣工,工程歷時四個半月。

發現無錫|城南有塔名“妙光”

妙光塔塔簷、平座

修繕一新的妙光塔,與當時蘇州的北寺塔、常州天寧寺的文筆塔遙遙相望。1957年8月6日,妙光塔經無錫市人民政府批准為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市政府又撥款在塔身加裝了避雷針。

“拆保之爭” 逃過一劫

妙光塔的命運,始終是與南禪寺連在一起的。

從榮氏、唐氏修繕妙光塔後至解放前的一段時間裡,南禪寺在經歷過日寇敵機轟炸、日寇佔領無錫城後,遂成破敗蕭條之所。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南禪寺又被紡織廠、橡膠廠佔用,還有一部分房屋被改作住宅。此時的南禪寺“寺不成寺”,往昔香火鼎盛的情形早已不再,妙光塔自然也就成了被遺忘的對象。

但在“文革”期間,這座沉寂已久的妙光塔卻引發了長達兩年的“拆保之爭”。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發現無錫|城南有塔名“妙光”

無錫南門,年代不詳,越過高高的城牆,便是妙光塔

原來,由於妙光塔長期無人管理,在“文革”的非常時期,原本被風水人士視為吉祥寶地的妙光塔,竟然成了一些蒙受冤屈想不通之人懸樑自盡的地方,坊間對其皆是談之變色。於是,管理部門先是砌牆堵住了塔門,但仍然堵不住那些一心向死之人,無奈之下,只好把一樓通向二樓的扶梯給拆除了。

1974年,颱風過境,妙光塔塔頂的避雷針被吹斷墜落,塔下一間民房的屋頂被砸穿,所幸未傷及人命,但卻讓周圍的居民十分恐慌。他們向有關部門呼籲,要求拆除這座破舊之塔。

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極左人士也藉機大做文章,稱妙光塔屬於封建迷信遺蹟,現在又給百姓人身財產造成威脅,堅決要求拆除妙光塔。但還有些人士則主張保塔,他們認為,妙光塔已有近千年歷史,是明代永樂以來“梁溪八景”之一,且在1957年已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妥善保存才是上策。拆還是不拆,這兩派爭論不休,前後竟然長達兩年多時間。

最終“主保派”敗下陣來,市革命委員會決定拆除此塔,並由市計劃委員會下撥2萬塊錢作為拆除經費。

但歷史有時是不可捉磨的,與之相關的人、事、物,或者成了命運的倒黴蛋,又或者成了命運的寵兒,妙光塔顯然是後者。因拆塔所需搭建腳手架的三千根毛竹一時無法籌集,拆除工作便耽擱下來,妙光塔因此躲過一劫。

塔頂之變 究為哪般?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市政府對妙光塔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繕。

說來有意思,妙光塔在“文革”中幸運逃過一劫,但1980年,關於妙光塔的“拆保問題”又 被提起。

當時的妙光塔已經破得不成樣子,民間呼籲拆除的輿論又起,這讓相關管理部門很有壓力。當時,無錫籍著名園林設計專家李正是無錫市園林局園林設計室的負責人,專門負責傳統建築的設計與修復工作。上級領導就讓李正對妙光塔做一個全面調查,再決定是“拆”還是“留”。

在經過一番詳細的考察之後,李正發現妙光塔雖然看似破舊,但其內部結構牢固,綜合多方因素,他提出了保留和修復妙光塔的建議。

1980年5月,市政府批准了妙光塔的重修方案,並撥款23萬餘元,由李正全面主持修復工作。10月,工程告竣。自此,矗立在南禪寺近千年的妙光塔重獲新生。

發現無錫|城南有塔名“妙光”

妙光塔塔頂葫蘆寶剎

當年榮氏修復妙光塔時,把妙光塔尖改成水泥砌塑的葫蘆狀。李正認為,葫蘆屬道教吉祥物,這種做法顯然有違古代佛塔建築的形制。但在修復過程中,他還是尊重歷史,把它保留了下來。為增強效果,他還特地前往宜興均窯廠,找到一種施了藍色釉的火缸,讓施工人員把碎缸片貼到葫蘆上,這樣使塔尖看起來更醒目。但作為一位專家,李正始終無法認同在一座佛塔上出現這樣一個葫蘆狀的塔尖,他在政協會議上幾次建言,終於徵得有關方面同意,用佛塔的標準塔剎替換掉了葫蘆塔剎。但筆者發現,不少明清時期的佛塔塔剎都是葫蘆狀。

雖然志書記載妙光塔建於宋代,但卻始終缺乏考證。但在1980年的這次修復工程中,妙光塔的始建年代終於被確認。

發現無錫|城南有塔名“妙光”

妙光塔內的佛像

修復工程開始後,一位居住在清名橋附近的老建築工人透露,曾聽聞老輩人說妙光塔身下有一個大大的底座。於是,經驗豐富的李正讓工作人員沿塔邊開掘,深入地下兩米時,一個1.3米高的石制須彌座被發現,上刻頂花結帶、圭腳、不斷雲等圖案,同時出土的還有兩隻明代石香爐等。

經中國古建築權威、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鑑別,確認這些紋飾為宋代石刻典型物徵。由此妙光塔始建於宋代的記載被確認,現存妙光塔是明代在宋代塔基基礎上的重建版本。

1990年,妙光塔再次得到修繕:寶塔歷次毀損後,堆積周圍的厚浮物被全部清除;重新外露的寶塔底座上,宋代“不斷雲”花紋雕刻清晰可見;簷角重新懸掛銅質鐸鈴。

發現無錫|城南有塔名“妙光”

現在的妙光塔,塔頂已將葫蘆寶剎改為標準塔剎

“十里傳聞金鐸響,半天飛下玉龍來”,朝夕之間,風動又聞鈴響,前世今生,城南有塔依舊名“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