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七亙村伏擊戰的勝利原因:劉伯承指揮的三個特點

七亙村伏擊戰的勝利原因:劉伯承指揮的三個特點

七亙村伏擊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實施伏擊作戰的經典戰例,也是劉伯承元帥戰術指揮的一個亮點。有軍事學者歸納了這次戰鬥所體現出的三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從戰略全局研判戰場走勢,詳細掌握日軍情況,判斷準確,料事如神

劉伯承元帥指揮作戰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作戰時具有極強的全局意識,這在七亙村伏擊戰的策劃和指揮過程中也有鮮明的體現。

在制定作戰計劃時,時任一二九師師長的劉伯承,並沒有把正太鐵路沿線的敵人孤立看待,而是把他們在正太鐵路附近的軍事行動和整個晉北地區的戰局 以及日軍的全盤戰略部署、作戰意圖聯繫起來,由此選擇了七亙村這個既可以影響El軍整個進軍計劃,同時又是日軍進軍中的薄弱環節作為進攻點,集中力量,狠 狠痛擊,收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同時,劉伯承師長還十分重視對日軍情報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他常說:“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何為“五行”?“五行”,即任務、敵情、我情、地形、時間,掌握這五要素是戰爭取勝的基礎和關鍵。所以,在每次重

大戰役前,劉伯承元帥都要對這五要素進行認真分析,從而以奇制勝。七亙村戰鬥也不例外。在日軍急於南下、馳攻太原的前提下,兩次伏擊的戰機可謂 稍縱即逝,如果情報稍有延誤或指揮員稍有猶豫,都不會有這次戰鬥的勝利。而劉伯承師長從日軍進駐測魚鎮時就對敵人密切關注,還根據敵人進攻部隊進軍過快、 給養輜重急於前運的特點,判斷出日軍必然要經過七亙村運送輜重。第一次伏擊成功後,劉伯承元帥又根據情報,判斷出日軍將會在七亙村再次通過,從而大膽地下 定作戰決心,再次在同一地點伏擊成功,做到了判斷準確,料事如神!可以說,戰鬥勝利的取得,與劉伯承元帥良好的全局觀和對敵軍情報的準確掌握是分不開的。

第二,通過誘敵,惑敵,利用敵人的錯覺和不意,反常用兵

指揮員的膽識和魄力,是影響作戰決心下定的重要因素;指揮員的智慧和謀略,則是形成作戰戰術安排、引導戰鬥走向勝利的首要條件。劉伯承元帥在指揮中高人一籌的智慧和謀略,在七亙村戰鬥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古人在兵法中強調“戰勝不復”,認為重複使用同一種計謀或戰術,會使敵人產生警惕,難以收到出其不意的作戰效果,也就難以取得勝利,這是戰爭的 常理。然而,當敵人也根據“戰勝不復”的道理推測我軍行動時,我軍偏偏來個“如法炮製”的“戰勝有復”,又恰恰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這就叫靈活用兵,不 拘常規。

劉伯承元帥善於打破常規,能夠從實際出發活用原則,創造性地用謀施計,對前人的經驗“師其意而不泥其跡”,為後人樹立了靈活用兵的典範。

第三,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部隊行動隱蔽突然

戰場地形的選擇是伏擊戰能否取勝的關鍵。七亙村伏擊戰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該村附近特殊的地形條件,這為我軍作戰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劉伯承 元帥在選擇地形時親歷親為,十分謹慎。經過細緻偵察、現場勘測,他們選中了七亙村附近狹長的峽谷地帶、日軍行進的必經之路。這裡路窄、谷深,迴旋餘地小, 隊形調整難,日軍經過時,左右無從遮蔽,首尾不能相顧,是我軍進行伏擊的理想戰場。選定地形後,劉伯承元帥又指揮我軍伏擊部隊輕裝簡行,利用茫茫夜色和太 行山山勢的掩護,悄悄潛伏在預定戰場周圍,給予路過的日軍突然打擊,最終成功創造了我軍在三天之內兩次伏擊成功的光輝戰績!

後來,劉伯承元帥親自把這次伏擊戰的經驗總結為“重疊待伏”戰術,為我國兵法的發展添上了光輝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