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大禹開其端,鱉靈繼其業,李冰總其成,歷代遵其制

--源遠流長的都江堰水文化

(都江堰市文物局 四川 都江堰)

前言:8月13日,在加拿大薩斯卡通舉行的第69屆國際灌排執行委員會議及國際會議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通過2018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選,並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至此,都江堰已成為擁有世界文化、自然、灌溉工程“三遺產”的城市!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上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古代水利工程。它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蹟,亦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燦明珠。都江堰建堰2260多年,至今仍在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也是一項造福萬代的生態工程。源遠流長的都江堰的水文化可以用四句話概況:大禹開其端,鱉靈繼其業,李冰總其成,歷代遵其制。

一、古蜀先民,築城防水

位於都江堰市青城山鎮的芒城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國內罕見的、具有雙圈城牆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有4300多年曆史。1997-1999年,經過中日聯合三年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古陶器殘片和磨製十分精美的石斧、石鑿、石矛、石簇等石器。居住在芒城遺址上的古蜀先民,在臺地上修築了具有兩道防護作用的雙圈城牆,防禦洪水的災害,這是古蜀人為了防止洪水等自然災害,採取“水來土掩”的方法。芒城遺址和寶墩等遺址是研究長江上游地區史前水利文化的重要遺蹟,為探索成都平原的文明起源和對三星堆、金沙遺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1996年,芒城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蜀人在芒城定居,過著農耕漁獵的原始生活:據《三國志·魏書》卷三十裴松之(372-451)注引魚豢《魏略·西戍傳》記載,古蜀人“能織布,善種田、畜養豕、牛、馬、羊等”。古代的成都平原由於地勢低窪,沼澤密佈,水患無常。如果沒有較高的生產技能和開溝排水的經驗與能力,要在這些地方定居是相當困難的。考古專家經過大面積的考古發掘,探明芒城遺址內土質均勻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在芒城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片、陶紡輪、石斧、石鑿、石矛、石蔟等生產和生活工具,在遺址的東南角還發現了一座完整的“竹骨泥牆”住宅遺蹟,不僅首次證實了這種原始建築的存在,還初步瞭解其房舍的材料、形狀、結構和方法,這種“竹骨泥牆”建成的房屋是古蜀人定居生活在芒城的遺物和遺蹟。尤其令人振奮的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在芒城遺址晚期的灰坑中,發現有水稻硅酸體物質的存在,說明成都平原在龍山時代可能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證明在4300多年前,古蜀人已從高原山區“降丘宅土”,在成都平原的芒城、魚鳧城、寶墩等遺址上定居,過著以農耕、漁獵、採集、畜牧、紡織等為生的原始社會生活。

芒城是古蜀人構築的防洪避災人工屏障:為了解芒城城牆的功能與構築情況,考古人員對遺址北面的內外城牆進行了斷面開挖,看見城牆的夯土呈黃褐色,其中夾雜大量的木炭和夾砂陶片,說明在修築城牆之前,已經有早期的古蜀人在芒城內生活。同時發現,城牆和壕溝是一個系統工程,採用的是“挖壕溝,取土築牆”的方法,城牆是用從壕溝裡挖出的泥土,從下到上呈斜坡狀人工夯築修建成的,由於工程量大,用土方多,也是經過不同時期、多次加高加寬後建成的。還看到,內城牆的牆心部分修築得特別緊密,夯層和夯窩痕跡明顯可見,但內城牆的外皮和外城牆基本上都是用小卵石堆築而成,比較鬆散不緊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芒城遺址南城牆外側,有經洪水衝擊形成的砂石層,砂石層外還有人工堆土層,說明城牆曾經被洪水沖毀,後又修復加固。

由此證明,古蜀人在幾千年前已具有修築高大牆堤,用以防禦洪水衝擊的能力,以維護其在牆垣內相對安全穩定的生產和生活。又因為芒城處在岷江支流的泊江河和青城山下的五里溝河雙重洪水衝擊交匯處,修建的遺址選擇在臺地上,至今遺址內比遺址外高約0.3米,在1970年代時,芒城四周還是冬水田和沼澤地,每年只能種一季水稻或中藥材澤瀉,在栽秧苗時,為了防備被埋入泥潭,人要踦在2根長竹竿上才能栽秧苗,至今當地還流傳著一句名謠:“孫家灣的田,不脫褲子掙不到線”。所以,古蜀人採用修築內外兩層城牆圍護的方法來防禦洪水的衝擊,這也是芒城遺址至今保存較好的主要原因。

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
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

圖1、圖2、芒城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與出土的石器

二、大禹治水,西興東漸

據《華陽國志.蜀志》等書記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在古代,汶山郡管轄的地域很廣,包括了現在的都江堰、汶川、茂縣、松潘、黑水等岷江上游地區。南北朝時,汶山郡被羌人佔據,汶山郡的郡治遷移到灌口(今都江堰市),管轄都安縣、汶山縣和宴官縣。由於大禹出生在岷江上游與都江堰接壤的西羌地區,因此治理江河水患應是“西興東漸”,從四川的岷江上游開始,然後轉向黃河、準河、長江、富春江、錢塘江等流域的,而位於成都平原與岷江出山口之間的都江堰必然成為大禹治水的重點河流。《尚書》記載:大禹治水“岷山導江,東別為沱”,“華陽、黑水惟梁州,岷皤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績”。這段話記載了大禹在岷江和西南地區的治水功績。在都江堰市,至今仍流傳大禹治水和《大禹治青城山》的傳說,

《夏本記》記載,舜在位時,天降暴雨,洪水滔天,江河橫溢,水災嚴重。舜帝派鯀去治理洪水,治水九年仍末解決水患,被堯帝革職流放,死於羽山。後來,舜帝又派禹去治水患,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治水中,大禹採用“鑿山開渠、疏通壅塞,將洪水引入大江和大海”的疏導方法,先導大河之水入湖海,再導山川溝壑之水入大河。並且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劃分為九個州,先治理九州山地,使山坡變成土地耕種,再治理山川平原,使平地變為沃土良田,使先民們由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過上“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的農耕生活。大禹治水成功後,受天下人所敬重。在都江堰市不僅流傳很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而且在都江堰景區的松茂古道上還有建於清代,且保存完好的禹王宮,在龍池自然風景區還建有禹王廟,它們都是紀念大禹治水的專祠。在伏龍觀內還有記載大禹治水事蹟的禹碑,又稱《岣嶁碑》。每年農曆的6月6日,傳說為大禹誕辰之日,老百姓都會從四面八方彙集在禹王宮或禹王廟,朝拜祭祀這位人文始祖和治水英雄。

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

圖3、大禹畫像磚

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

圖4、記載大禹治水的燹公須銘文

三、鱉靈治水、疏通排洪道

在古代,蜀國先後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12世蜀王。《蜀王本記》:“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灌,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於湔。時蜀民稀少”。都江堰是古代蜀王們生產和生活的地區。約在公元前六世紀,蜀王杜宇,教民務農,史稱“望帝”。後來,山洪瀑發,水災嚴重,望帝不能治水,派丞相鱉靈去疏通玉壘山和巫三峽,將洪水排入長江,使蜀國老百姓免受洪澇災害,治水有功。望帝自以薄德不如鱉靈,便將帝位禪讓給鱉靈後隱居到岷山山林。鱉靈即位後,改國號為開明,稱“叢帝”。開明王朝是古代蜀國最強大和繁榮的時期,雖然交通閉塞,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手工業都很發達,公元前316年被秦國所滅。在都江堰市還有很多遺址、遺蹟與古蜀國有關,任乃強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論述了虹口“廟壩村”即古魚鳧祠故址。古代修建在都江堰玉壘山上的“望帝祠”就是古蜀民祭祀蜀王杜宇的專祠,在南北朝時(公元494~498年),益州刺史劉季連將祠遷到郫縣“望叢祠”,原廟改祀李冰,稱“崇德廟”,到清初更名為“二王廟”。

四、李冰治水,開鑿離堆

秦昭王時,李冰任蜀郡守,其時,岷江河道多次暴發洪災水患,給成都平原的開發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大約在公元前256年前後,李冰率領當地民眾,經過多年的努力,鑿開了寶瓶口,修築了分水堤,挖開了飛沙堰,修建了都江堰渠首水利工程,使蜀地近百萬畝良田得以灌溉,並且在此後短短數十年時間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史記.河渠書》記載:“於蜀: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這是對李冰修都江堰的事蹟記載時間最早、最精確、最簡要的資料。《華陽國志.蜀志》中對李冰治水的記載更為詳盡。

1974年3月3日,在渠首外江開挖索橋三號橋基時,從河床下4.5米深處出土。石像高2.9米,肩寬0.94米,厚0.46米,重約4噸。石像頭戴冠冕,面容和靄,寬衣重袖,手置胸前。兩袖及胸襟上有淺刻隸書題記三行共38個字,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邊為“建寧元年(公元168年)閏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右邊為“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1975年1月18日,在李冰石像南面37米處,又出土雙手持鍤無頭石像一尊。李冰石像等文物的出土,是都江堰水利文化研究的重大發現。

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

圖5、東漢李冰石像

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

圖6、東漢持鍤人像

五、歷代遵其制,都江水長流

四川在古代被稱為“天府之國”,而成都在唐代時,已是被譽為“揚(州)一,益(州)二”的大都市。這都是受益於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所以都江堰被稱為“天府之源”。怎樣才能展示源遠流長的水利文化呢?我們在查閱了《都江堰歷代堰工志》《都江堰志》《灌縣誌》等歷史資料後,從120多位歷朝歷代維修保護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功績的官員中,篩選了12位代表性人物,並將他們的生平事蹟資料整理出來,修建了“堰功大道”,以歷史人物的塑像和故事,更直觀地展示都江堰悠久的歷史和水利文化。這12尊古樸凝重的青銅塑像,不僅代表了從漢代到唐、宋、元、明、清各代治水建堰有功的官員,而且代表了千千萬萬為治理都江堰付出了生命和熱血的勞工大眾。這12尊神情兼備的堰功塑像和新複製的“四根臥鐵”,與伏龍觀大殿中的李冰石像、石水塘等出土文物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長達2260多年創建和治理都江堰的歷史畫卷,令人肅然起敬,並引發追思尋古之情,堰功大道雕塑像不僅活化了歷史人物的形象,也為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景區增添了新的文化靚點,每天過往參觀和拍照留影的遊客絡繹不絕。

西漢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文翁,安徽廬江人,西漢教育家。在任蜀郡守期間,開挖湔江口,興建引水渠,灌溉彭州和新都的1700頃農田,是歷史上最早擴建都江堰灌區的功臣。並採用竹木材料修築陂塘,發展農田水利,打下了蜀郡“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物質基礎。他還重視教育,撥出經費,創辦“文學精舍”(今成都市石室中學),並從郡縣小吏中選撥“開敏有才者”到京師求學,學成後回蜀郡作官。

幾年之後,蜀中人才濟濟。《漢書》中說:“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壽終於蜀,人民為之建立祠堂,春秋祭祀。《華陽國志·蜀志》“以廬江文翁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頃。”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江北,則左對繁田,文翁又穿湔腴,以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頃”。

三國蜀漢諸葛亮保護都江堰:諸葛亮,山東沂縣人。東漢末年,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因功拜為丞相。他不僅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而且十分重視水利建設,把都江堰水利工程作為農業的根本和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專門徵派1200人,組成護堰維修隊伍,並設堰官管理,有力地促進了成都平原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三國鼎立和北征伐魏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相傳成都西北郊的“九里堤”也是諸葛亮主持修建的。《水經注·江水》“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唐貞觀元年(627)高儉廣開支渠,擴大灌區:高儉(577—647),河北景縣人,唐代貞觀時期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當時正值四川人口大增、處於經濟復甦時期,舊有渠系已不夠用,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高儉在原有渠道和工程整治的基礎上,佈置擴建了許多分支渠道,以擴大灌溉面積,使灌區農戶共同受益,都江堰灌區面積得到了較大發展。《舊唐書·高士廉傳》“士廉乃於故渠外,別更疏決,蜀中大蕕其利。”《新唐書·高儉傳》也說:“高儉,字士廉,……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秦時李冰導汶江水灌田,瀕水者頃千金,民相侵冒。士廉附故渠廝引旁出,以廣溉道,人以富饒”。

唐開元28年(740)章仇兼瓊開通濟堰,溉眉州之田:章仇兼瓊,河南許昌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任益州長史。對四川水利建設有較多建樹,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在溫江開新渠、運送竹木;修復新建遠濟堰、彭山通濟堰;新修眉州蟆頤堰、灌溉農田72000餘畝;在成都整治白蓮池,築堤積水灌田。他是唐代四川水利史上最突出的堰功。《新唐書·地理志》“蜀州唐安郡新津西南二里有遠濟堰,分四筒穿渠溉眉通義、彭山之田。開元二十八年採訪使章仇兼瓊開。”清錢茂《都江堰功小傳》“章仇兼瓊……開元中為益州長史……二十八年改採訪使,開通濟堰,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眉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頃”。

北宋劉熙古整治水患:劉熙古,寧陵人,乾德年間(963-968),由兵部侍郎遷任成都知府。整治西北郊的九里堤“以捍水患”。還整治了縻棗堰,使成都防洪有了保障,後人在堤下築亭,表彰其功,並激勵後人繼續關心水利南宋趙不憂整治都江堰:趙不憂(1121—1187年),南宋紹興17年(1147年)任成都轉運判官。當時都江堰歲修流弊甚多,官吏貪汙作弊,偷工減料,致使每年洪水都要衝毀一些工程,水量不能滿足灌溉需要。他在主持都江堰大修中,雖身為皇親,卻能親自深入工地,參加施工,在堰務上作出了貢獻。他上任時,正遇四川大旱,饑民塞道,立即撥貸官錢五萬串救濟災民,深受蜀人愛戴,離任時歡送的人群從成都延伸到雙流,有的百姓擋住道路,不讓車馬離開。

元代吉當普鑄大鐵龜保護魚嘴:吉當普,蒙古族人,《元史·河渠志》記載,元統二年(1334年)任四川肅政廉訪使,次年冬季,吉當普在親自查勘訪問和模型試驗的基礎上,主持了都江堰歷史上著名的特修工程,動員工匠4850人,耗用糧食1000餘石,人工材料費用共49000串錢,歷時5個月時間完成。特修以都江堰魚嘴和利民臺工程規模最大。尤其是用16000斤鐵鑄大鐵龜作內、外江的分水魚嘴工程,是歷史的壯舉,首開用鐵石築堰治水之先河,以求一勞永逸。這次特修後,工程維持了40年,對後世影響較大。但是,因鐵龜魚嘴建築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礎被急流淘空,終被墜毀。

明建文2年(1400)胡光以鐵柱固堤:《堰功小傳》“(胡)光伐石冶金,;因舊址甃砌為防,貫以鐵。鑄鐵柱三,各長一丈二尺,使當滯勢。石堤中貫鐵處,固以油灰,直長一十五丈、高一丈三尺、闊五尺,首闊一丈二尺。用鐵三萬三千餘斛,各色工役計二十五元三千二百有奇。”此次工程“用鐵三萬二千二百斤,桐油五百斤,麻線二百斤,木二千五百根”

明正德年間(1506-1521)盧翊大修都江堰:盧翊,江蘇常熟人,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任四川按察司水利僉事,主管水利。他反對用鐵石治水之法,主張恢復傳統的都江堰歲修方法。認為鐵石法治理都江堰工程,過於浪費,又不深淘河灘,不如傳統的籠石法收效大。如動用鐵件,費錢幾千萬串,工程也不能一勞永逸。而竹籠卵石結構就地取材十分省費,古今稱便。盧翊在治理都江堰時用傳統的籠石法對都江堰進行了大修,全部恢復竹籠工程,並重刻寶瓶口水則,以觀測其水位變化。並採用每畝產三石糧就派一名歲修勞力的辦法,組織勞力3000人,分為8班,每8年輪到服役一次。他又題寫《治水記》碑文,並將“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重刻於石上,供後人遵循。由於盧翊治堰十分認真,灌區農業連年豐收。

明嘉靖施千祥鑄鐵牛:施千祥,福建福州人。明嘉靖年間任四川按察司僉事,主管水利。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春,大膽設計鑄造鐵牛型分水魚嘴,在都江堰渠首集中大爐11座,大鍋50餘口,現場熔鐵澆鑄鐵牛兩頭,首合尾分,形如人字,尖端作為分水魚嘴頂端。每牛長一丈餘,牛背高度與原魚嘴堤頂相當。整個澆鑄,一晝夜時間就順利完成,共用鐵6.7萬斤。施工時前來觀看的群眾成千上萬,工地上爐火沖天歡聲雷動,場面十分壯觀。鐵牛魚嘴的建造,在都江堰發展史上是又一次鐵石治水的典範,其藝術造型與工程技術相結合,也是史無前例的一大創舉。明高韶《鐵牛記》中記述了鑄造鐵牛的情形,“凡用鐵六萬二千斤而牛成,屹然堰口中流,以當二江洶湧之勢。復立鐵柱三株於牛之下流,以固魚嘴之石,嘴下照常仍置竹籠、竹卷護持之”施千祥還在鐵牛身上銘文:“問堰口,準牛首;問堰底,尋牛趾;堰堤廣狹順牛尾,水沒角端諸堰豐,須稱高低修減水。”使鐵牛起到量水、護堰的作用。

明萬曆郭莊、杜詩大修都江堰:明陳文燭《都江堰記》“萬曆乙亥,江大溢,堰盡壞。成都知府徐元氣、灌縣知縣蕭熊奇列狀修復,……巡按御史郭公慮亦深長,增以鐵柱,令尋牛趾而浚之。自堰之下,如仙女、三泊洞、寶瓶口、五陡口、虎頭諸崖間植三十鐵柱,每柱長丈餘,……又樹柱以石,護岸以堤,水遇重則力分,而安流則堰固,大都仿古云。水利僉事杜公詩悉心區劃,始萬曆三年十一月,越四年三月工成,費金三百,灌溉千里,民鹹歌頌。”

清順治大郎和尚募化修堰:雙流三聖寺住持大郎和尚在新津縣令袁景先的支持下,託缽募捐,自溫江縣劉家濠蒙家埂左岸攔引金馬河水,開渠百餘里自流灌溉溫江、雙流、新津三縣金馬河左岸一帶高地農田二萬三千一十九畝。堰成於清順治十七年,至今仍為都江堰金馬河分水乾渠,名大郎堰。(清道光《新津縣誌》、乾隆《雙流縣誌》、《大郎堰記》)

清康熙20年(1681)劉用瑞、鐘聲疏浚寶瓶口:清杭愛《復浚離堆碑》“(餘)聞此堰廢馳已久,往歲修築僅以應事,故有歷三春而水不至田,農人懸耒太息者。遂於是歲孟春,發帑金四百,選委通判劉用瑞、遊擊鐘聲,版求離堆古蹟而疏浚之。此至,果於榛莽中得離堆舊渠,砂石壅淤久矣。蓋歷年堰水,惟從寶瓶口旁出,非離堆故道也。……違其道而治之,毋怪乎用力艱而決防屢告耳。今仍循古蹟,事半而功倍。仲春之初,水澤盈畦,決裂無聞,民得耕稼。”

清乾隆28年(1763)阿爾泰整治都江堰:阿爾泰,滿州正黃旗人,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任四川總督。曾平治道路、整治都江堰,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很有建樹。在歲修中要求比往年淘挖深三尺,並用石砌堰底,採用砌石結構。同時還號召沿山一帶農民築埂蓄水,以備春耕之用。阿爾泰重視水情測報,行文要求水利同知府早晚報寶瓶口水位,且行牌通告各用水州縣。在阿爾泰的督導下,都江堰灌區效益有所發展。

清乾隆30年(1765)王來通重刻寶瓶口水則:王來通《灌江備考·復造水則》“鬥雞臺下有石刻之水則十劃。考自秦時初鑿離堆所傳,年深剝落,今望之片石而痕跡不全,數字六劃而高低不均,……乾隆乙酉冬月如議而新之,另自伐石較準鐫為十劃,立於古水則上首,以便覽者知水之消長。”

清乾隆31年(1766)固定臥鐵:《堰功小傳》“都江堰河底有臥鐵一條,志淘灘之規則,每歲安放無定,乃添置丁字鐵樁一、柱一,至次年丙戌淘挖,依照不認向趾,乃加長鏈縛鐵樁,使無移動,豎石北山風棲窩為標記,按丈尺瞭然矣。”據實物考證還有一根,上刻“永鎮普濟之標,明萬曆四年造”。清同治三年和民國時期又分別埋下兩根,上面分刻“纘緒貽則之柱”,“署理成都水利知事官興文監”。上述臥鐵各長4米餘,直徑0.2米,今仍被固定在風棲窩河床上。

清道光強望泰連任水利同知18年:強望泰,陝西韓城人,清代道光七年至二十四年(1827至1844年),連續18年共八次任成都府水利同知,是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水利官員,對維修都江堰建立了功勳。他認為“農田所重,莫急於水”,治理好都江堰是關係著灌溉十四州縣之田,養活億萬黎民之命的大事。在治理中,無論酷暑嚴寒,總是親自向當地有治水經驗的人士請教,尋找治水方法。並嚴格遵循“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原則。每年歲修不畏嚴寒風雪,與修堰民工打成一片,不言勞苦。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河底置鐵樁一根作為臥鐵,作為後世淘灘標準。在其任職期間,都江堰灌區獲得了穩定發展。

清同治13年(1874)有胡圻編成《治水三字經》:灌縣知縣胡圻根據都江堰的治水經驗,總結出《治水三字經》“六字傳,千秋鑑;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樁見;籠編密,石裝健;砌魚嘴,安羊圈;立湃缺,留漏罐。遵舊制,復古堰。”概括了都江堰的魚嘴工程、河方工程、溢流工程、消能防衝等傳統技術。光緒十三年(1877)成都知府文煥將“三字經”略作修改後刊於二王廟內。

清光緒3年(1877)丁寶楨大修都江堰:丁寶楨(1820—1885),貴州織金人,清代光緒二年(1876年)任四川總督。次年九月親自率領大小官員赴都江堰察勘,並同灌縣知縣陸葆德往返勘工十二次,認為都江堰用竹籠堤“歲修累甚”,決定將都江堰分水魚嘴、內江仰天窩魚嘴、蒲陽河魚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條石修砌,並奏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撥庫銀九萬兩大修都江堰,以解都江堰年久失修、農民春耕無水灌田的燃眉之急。丁寶楨在這次大修中採取“易籠為石”“石壁鐵鏈”的方法。重要工程變卵石竹籠為條石修砌,石砌堤岸一萬二千餘丈,先用鐵鏈把條石緊密聯繫起來,再用桐油、石灰、糯米稀飯填入縫隙,以加固堤堰。被淤塞的河道一律疏淘,以免年年拆修。丁寶楨在大修期間親自視察督工12次,“輕騎減出,躬冒霜雪,沿江督率”。這次大修共調集數千人,費銀12萬兩以上,是都江堰堰史上著名的一次大修。

次年(1878年),岷江洪水暴發,上年修復之都江堰各工程均被沖毀。經朝廷調查,以丁寶楨、陸葆德和成綿、龍茂道、丁士彬革職留用,罰賠工銀,繼辦次年堰工了結。十一月,上述三人“自備經費,仍將所砌石堤全部拆盡,照舊改為籠石堆砌”。(參見《故宮檔案》光緒五年正月十七日、軍機大臣恩承、童華奏摺,六年正月二十七日、成都將軍恆訓奏摺,《丁文誠公奏稿》)丁寶楨是位清正廉潔的四川總督,深受人民敬重。在成都病死時,因“家貧不能舉火,成都府供食數月”、由於無錢買棺材,在他的朋友同寮資助下,才得以安葬。死後灌區百姓為他立專祠祭祀,尊稱丁公。

民國時官興文改造分水魚嘴:官興文,灌縣崇義鄉人,民國1925-1929年任成都水利知事,主持大修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將分水魚嘴下移200尺,改仰天窩魚嘴為石砌魚嘴。還在鳳棲窩增埋臥鐵一根,作為淘灘的標記。又主持修建導江堰,擴大了灌溉面積,該堰被四川省政府命名為“興文堰”。1943年夏,官興文任灌縣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兼灌縣地方水利特修工程處代處長時,撰寫了《都江堰流域興利除害計劃書》。主要內容有:都江堰流域困難詳情及整興計劃,都江堰各縣水利委員會公函及各縣覆函,推廣都江堰流域水利計劃書,都江堰流域全圖等。

1950年解放軍搶修都江堰1949年12月23日,都江堰市和平解放,27日成都解放。28日,成都軍管會成立並接管了省水利局,軍管會主任李井泉按賀龍司令員的指示,在經費特別困難的情況下,緊縮其它開支,先行墊付3億元(合人民幣3萬元),用於搶修都江堰水利工程,這是軍管會成立後的第一重大舉措。1950年1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84師550團、551團和552團的1500餘名官兵,按照賀龍司令員要同地方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地搶修都江堰的要求,在師政委梁文英和師長林彬的帶領下,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參加搶修都江堰,在修堰的同時,還要跟判亂的土匪作戰打仗。1月18日,賀龍司令員在成都得知這一情況後十分激動,親筆寫信慰問搶修都江堰的指戰員,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熱烈的慰問”。3月底,歲修工程如期完工。4月2日,按照傳統儀式舉行了“清明節”放水典禮。

大禹开其端,鳖灵继其业,李冰总其成,历代遵其制

圖7、1950年1月,解放軍搶修都江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