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實體經濟看到了新希望,7月銀行新增信貸超預期釋放哪些積極信號?

作者莫開偉系知名財經作家|知名財經評論家

13日,央行發佈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5%,增速為今年3月以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7月新增貸款1.45萬億元,同比多增6278億元,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所佔比重明顯較上月上升。

央行發佈的這份金融統計數據,儘管一些數據仍不及預期,但依然令人振興,尤其讓實體經濟看到了新希望——融資難、融資貴困局有望得到有效緩解。

實體經濟看到了新希望,7月銀行新增信貸超預期釋放哪些積極信號?

7月銀行機構新增信貸規模超預期到底釋放了哪些積極信號?

第一,顯示出近期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種種舉措正在逐步發揮作用,貨幣政策方向是對的。過去幾年,央行通過多次降準釋放了大量流動性,且監管當局也相當發力,給予銀行金融機構較為寬鬆的監管環境,鼓勵銀行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入,但由於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沒有徹底疏通,使央行釋放的流動性被跑冒滴漏等手段截留到了其他監管套利領域或泡沫產業領域,實體經濟並沒有從中得到較大的收益。

實體經濟看到了新希望,7月銀行新增信貸超預期釋放哪些積極信號?

為此,中央政府、央行和銀行監管當局看到了這個問題的癥結,6月份央行、銀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提出貨幣政策、監管考核、內部管理、財稅激勵、優化環境等23條具體措施,督促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切實降低企業成本,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

最近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後,央行和銀保監會等金融決策與監管部門圍繞會議精神,就如何落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基調做出了部署,為銀行機構擴大信貸投放指明瞭方向。

實體經濟看到了新希望,7月銀行新增信貸超預期釋放哪些積極信號?

銀保監會近日發文指出,要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保障實體有效需求,“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提高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成了緩解小微企業資金壓力、降低其持有貸款成本的定向政策舉措。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有效疏通了貨幣政策機制,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共同發力,為解決實體經濟融資之困消除了一切障礙。

第二,傳遞出貨幣政策、信貸政策以及其他監管政策的微調、完全傳導至實體經濟仍需要一段時間的信號。從央行發佈的金融統計數據看,7月份M1增速僅5.1%,和M2的趨勢之間出現背離,這反映出了狹義貨幣(M1)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增速等數據偏低或不及預期;未來若想讓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得到充分保障,還需相關政策持續發力,尤其不能將一些扶持實體經濟的優惠金融及財稅政策打折扣,使一些政策仍懸在半空中無法落到實處,使實體經濟難以徹底擺脫融資困局的干擾。

實體經濟看到了新希望,7月銀行新增信貸超預期釋放哪些積極信號?

從當前看,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應加大對支持實體經濟各項優惠政策的督促落實,中央政府可對銀行機構落實支持實體經濟信貸投放的業績進行定期考核,實行獎優罰劣。

央行建立降準資金流向動態監測考核體系,通過一定的貨幣政策措施比如提高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對商業銀行進行獎懲,將降準釋放的資金全部投放到實體經濟的銀行機構給予降低存款準備率的獎勵,反之亦然。

實體經濟看到了新希望,7月銀行新增信貸超預期釋放哪些積極信號?

銀行監管機構應指導銀行機構正確理解監管政策意圖,充分利用當前“寬信用”帶來的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有利條件,支持銀行機構加大對小微、基建等特定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擴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