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外地人如何看待上海和上海人?

小蛙餐飲大學


真不明白,頭條上海篇幅裡一直髮布這樣的新聞有意思嗎?小編你需要表達的是什麼,還是說只為了尋求更好點擊率,就可以引起各路地域噴嗎?!

上海排外?我只能笑笑,看看馬路上公司裡上班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士,甚至於不用一隻手就可以數出一個部門有多少本地人。暑假長假到處宣傳為外地朋友讓道,迪斯尼我們平常可以玩。時常逛街遇見外地人士不斷批評本地人各種不是,理由千篇一律基本雞毛蒜皮。我能說什麼,既然上海那麼不好,你們還來幹嘛?!入鄉隨俗,就要尊重一個地域的文化,而不是同為一國人卻搞各種鬥爭。

在此我鄭重聲明,我不排外。哪怕我前任是外地男把我甩了,我到現在也沒有排外的心理。

大家都是中國人,說得通俗點就是普通人,沒條件沒資本移民發家致富,而外地朋友你們也同樣選擇來了上海就彼此各拼本事奮鬥賺錢,沒什麼好急眼的。

扣心自問,你們羨慕我們的時候何嘗知道我們也在羨慕你們?惠生活裡家改造計劃,相信好多人都看到了。本地人幾代人蝸居在20-40平方的小房子不在少數,而你們大部分家裡也有100-200以上平方的大房子吧?!我們讀書放學除了弄堂裡穿來穿去就是家裡鐵將軍把門,而你們什麼的田園生活也引得我們嚮往。

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各種的美好回憶,何必大家彼此噴來噴去,這真的有意思嗎?說到底不都是在噴貧富差距,真愛噴,和世界排行財富前一百的比,我們各個都是連螻蟻都不如,有這個時間嘴上發洩,還不如思考如何賺錢來得穩當。

我一直對我外地網友也好,甚至於認識的非滬籍朋友說:我羨慕你們有勇氣和膽識背井離鄉告別父母為了一個理念獨自出來奮鬥,也羨慕你們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上海生活本身就是各拼本事,只要自己有能力,抓到機遇了就能發展出好的未來。

對自己身邊從小一起長大的本地朋友也有說辭:雖然不否認人才引進也好,外地人士大批量湧入上海也好,是造成了我們普通上海本地人工作壓力就業壓力更大的結果,但不可否認造成這些問題的直觀因素是當初讀書時我們自己沒有好好學習好逸惡勞了。如果我們和他們一樣有一技之長或者學籍更好,也不會感覺到如此大的生活壓力。與其一直抱怨批評,還不如好好努力賺錢養家。

這就是我個人看法,隨便你們噴不噴。社會本身就已經浮躁了,再不好好平穩心態,還有什麼未來可講?急,憤怒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嗎?!不能,甚至於不良的精神狀態只會影響自己的一生。

上海本地人就是喜歡保持著清者自清的驕傲,不肖於去解釋一下對我們來說無所謂的問題,但發現最後就變成有心人的各種腦補。


小愛29343


實事求是講,不是太有資格評價上海和上海人,因為沒有去上海很多次,也沒跟上海人打過很多交道。

僅僅憑几件事和幾個人談上海和上海人,難免以偏概全。

但是我還是想說一下。第一件事,公司進設備,要求出具質保書,北京公司十分配合,出具了詳細的質保措施,並承諾隨時上門維修;而上海公司卻遲遲不予答覆,電話催詢,答曰:我們公司的設備又不會壞,出什麼質保書?果然如其所說,上海的設備沒有壞過。看來上海人牛,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二件事,我一同事被派駐上海辦事處工作。後來聽說他辭了職,進入上海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年,我去北京參加一個論壇,竟然發現其中一個主講人是他。分別幾年,我還在原地踏步,而人家則成了一方權威。老同事見面,分外親熱,他操著帶上海味的普通話,聊起這幾年的經歷,說是上海這個地方逼的,沒有真本事,沒法在這個地方混啊!於是他讀了研究生,上了MBA,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地位。

第三件事,有一年,公司組織先進工作者到上海旅遊。帶隊事先聯繫了一位上海的朋友,告訴他我們到達的時間。出了機場,上海朋友果然在然在外等候了,他先帶我們去了一家飯店。接著出乎大家預料的事發生了,他說他還有事,就不陪大家吃飯了,另外住宿的地方也已經安排好,遊玩的話,外灘、城隍廟都可以去,東方明珠也不錯。然後,然後他就走了,弄得我們帶隊領導好沒面子。

通過以上幾件事,我感覺上海是一個特別鍛鍊人的地方,因為上海人做事認真、努力上進,一是一二是二,不太講究人情世故。想混日子,很難融入上海文化。


不立翁99


上海魔都這座城市包括我們上海人一直都在被全國人民評判,這毫不奇怪,木秀於林唄。但是我對那些能夠到上海來安家立業的外地人士素來懷有某種敬意。我居住的小區,也算上海的中檔住宅,在2000年的時候,也要100來萬元的人民幣一套。一幢樓裡真有不少的外地朋友,雖說從未來往的,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東北的安徽的江蘇浙江的不少人,接比例算至少有20%之多,因為是學區房,現在的價格稍貴一些了。我們當初買房時是化了九牛二虎之力的,他們能夠買入,現在已是名符其實的上海人。他們切實感覺到上海人的平和守規矩從來不會侵犯別人,他們也像上海人一樣,朝出晚歸辛勤的勞動著。他們已經完全地溶入了上海的大家庭。在大樓裡聽不到他們的喧譁,就是關上大門也是和我們一樣,輕手輕腳的,不給鄰居以干擾影響。他們怎麼看待上海人,在電梯裡,大家禮讓三分,從不見人在過道里門庁裡吸菸的,在信箱處取報取信時也是客氣一番從不爭先恐後的。發現投錯的信件會主動放入對應的信箱。上海人的相安無事在新老上海人中已經潛移默化約定成俗了。外地的朋友,只要你到上海來,上海人排外意識淡薄,你做出成績,上海人只會鼓勵你佩服你,絕對不存絲毫的酸楚的感覺。我以上便是外地朋友對於上海人的看法和行動上的評價。上海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的盛況,是和這座城市的性格不無關係的:它是寬容的它是尊嚴的它是一種歷史的文化傳承,它正以這種態勢發展著自己…


劉聲90883005


上海有航天航空研究所,有核電設備製造廠,有C919,商飛製造廠。還有江南,滬東等幾大造船廠,航母,潛艇,055大逐,液化石油氣船的製造……。有上港,有大型的港機制造廠。有浦東機場,有上交所。利稅大戶,交通銀行。有通用,大眾汽車製造,芯片研究製造,生物醫藥製造,有世界第二的國家展覽中心,有地鐵近千公里,是世界上單個地鐵最多最長的城市地鐵網。有彰顯上海智慧的東方明珠電視塔,有造型獨特的上海中心大廈,有最大的旅遊平臺攜程網,亞州最大的48萬平方的愛琴海購物公園。上海的城市建築是比較獨特的,百年曆史的外灘外國建築群。除了90年代動遷老公房外,各個小區的房型,坐北朝南多,個性鮮明的板式高層多,房屋的頂子,帽子大多不同,圍牆也很美觀。眾多五星酒店,深坑酒店的開業。孩子們最愛的迪士尼樂園……等。正在打造的世界海洋公園和冰雪世界,加上黃浦江水穿城而過,讓人稱讚叫絕。上海低調的在默默無聞的進步,向打造世界城市管理一流水平邁進,上海是中國的上海,世界的上海,是無數熱愛上海的人共同努力發展的結果。上海就是上海,與眾不同的上海。


長江水養大


首先要搞清楚上海人的定義,上海開埠後一直是移民城市,解放前上海300萬人口中有50萬外國僑民,三分之二的人是依靠租房的,在上海有房產的人都是富豪,同時是在蘇州、無錫、崑山、嘉定等地都擁有豪宅的富豪。解放後將原屬於江蘇的松江專區劃入上海,同時將在上海打工租房的外來人口分戶算成上海人,人口膨脹到800萬。現在擁有上海戶籍的有1500萬,改革開放後在上海打工的幾代人不再享受解放初期外地人的特需,這些近2000萬的人雖然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依然不能獲得戶口成為上海人。

其次,作為移民城市,各地方言嚴重影響相互之間的交流,上海話作為調節各方言的普通話就運蘊而生。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北方普通話漸漸替代上海普通話,故上海新生的90、00後基本不會講上海話。

上海是移民城市,本地居民只有500萬,70%的上海人是來自各省的外地人。上海是個講規則的地方,只要守規矩、講誠信、不偷懶,再加上點聰慧就一定會賺錢,而且是大錢。


老梁伏驥


一直以來上海人尤其是上海男人一直因為小氣,成為全國攻擊的對象。90年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渴望》中的渣男名叫王滬生,到春晚上的鞏漢林,早期以黑上海人起家。

上海在解放前就是東方巴黎、遠東金融中心。解放後,在國內是經濟、工業最發達地區。那個時候,全國人民以擁有上海產的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為傲,是擁有奢侈品的感覺。外地有到上海出差的,帶回的糖果、糕點、紡織品等等的產品,回去會讓當地的人們羨慕半天。上海人由於是一類地區,平均工資水平也是全國最高。怎麼會落得如此的評價呢?!

80年代,我到北京上大學,同班30位同學,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對比其他同學,我的經濟條件,是最好的幾個之一。但是,住房條件,我是全班最差的一個,沒有之一,甚至不如那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同學。我們一家三口住在12平米的一個房間,7戶人家合用廚房、衛生間。這種情況在當時還算好的。我大伯家12口人住24平方兩間房。這麼小的房子,上海人發揮各種智慧,搭閣樓、打地鋪、睡吊床、拉簾子。可以說,完全在沒有尊嚴、沒有隱私的情況之下,艱難生存,是這一代上海人的集體記憶、一生心中永遠的痛。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成長的上海人,確實有因為結婚住房兄弟反目的,有鄰居間為了廚房公用部位一塊砧板的距離大打出手的,也有為了一些小事斤斤計較的。除了住房,上海的基礎建設也非常的糟糕。80年代,我的一位北京同學來上海,要看看大上海。彼時,北京已經高樓林立,有好幾個巨大的立交橋。而上海不但沒有立交橋,連馬路都因為年久失修,坑坑窪窪,高低不平。除了解放前的高樓外,都是6層的樓房,著實被北京同學嘲笑了一番。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上海人窮到沒有房子住,上海窮到沒錢修馬路,直到我在大概七八年前看到的一個數據。

這個數據是說,從解放後到80年代,上海每年繳納國庫的金額,佔全國的1/4到1/3強。而僅上海最大的工業區楊浦區一年的稅收佔全國大約近1/10。說用一個上海養活半個中國,都不為過。中國的稅收一直是分國稅和地稅兩條線的。國稅的收入,由中央直接調配,而地稅的收入,才交由地方政府,發展當地經濟。這個高額的國稅徵過後,地稅也就所剩無幾了,上海市政府成了當時最窮的政府之一,這也就回答了為什麼上海窮到連造居民樓、修馬路的錢都沒有了。這樣的情形一直延續到90年浦東開始改革開放,中央才減低了上海的國稅重負。

90年代初,上海規劃建設內環高架路,但是,資金有缺口,所以,到中央申請被拒。由於沒錢,後來建成的內環大部分只有4車道,而且每個車道非常窄,兩邊貼著民房,整個工程幾乎沒什麼動遷,就是為了省錢。

綜上所述,上海在幾十年來,揹負著困難年代國家的沉重負擔,以一代上海人犧牲尊嚴、犧牲隱私為代價,輸血全國。但是,其它地區的人們,只看到上海人在逼仄的亭子間作困獸之鬥的窘迫,卻不瞭解為何堂堂上海會變成如此可悲之地。一味地譏笑、謾罵、吐槽上海人。捫心自問,這樣的你們是否公平!?

你們,欠上海人一個道歉!


秋風催葉紅


作為上海人回答這種問題,多多少少都會招致“地域黑”的攻擊。本文儘量做到了客觀,歡迎不槓的朋友討論,但也請那些執著於個別事例的無腦噴不要無理謾罵。

首先,上海在全國的口碑並不算好,甚至很差。在他人看來,上海人就是排外、精明、勢利、人情味寡淡等貶義詞的代名詞,實際上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

①排外:說起上海,自大排外可能是外省人的第一印象。連答主自己也承認,上海人普遍擁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這從上海人經常將外省人籠統稱之為“外地人”中可見一斑。而這是一種並不好的風氣。但說上海排外倒是有些冤枉,因為上海常住人口向上追溯三代幾乎都是來自外來移民(寧波、蘇北等地尤多),且上海目前的外來人口估計有近兩千萬,這都反映上海實際上是一個海納百川的開放型城市。所謂上海人的排外,只是針對無素質的人而非所有外來人口,在這點上全國各地都是如此,只是上海稍顯突出,而又被無限放大了而已。

②精明:上海人的“精明”事實上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此精明非彼精明,換一個詞——“精緻”可能更為妥帖。上海人不僅善於營造生活空間,而且追求生活空間的“獨立”。這種獨立意識源自於過往的“弄堂文化”與“私房文化”。過去上海人的生活平面空間很小,但這因此也造就了他們善於營造生活空間,和善於利用周邊一切事物苦中作樂的本領。如果說“精緻”的生活態度是“弄堂文化”給老上海人帶來的饋贈,那麼“斤斤計較”就是“弄堂文化”帶來的副作用。但換一個角度,你可以說這種“斤斤計較”式的精明是一種陋習,但這同樣也是一個城市、一個時代的歷史印記,是上海發展的一部分,更是一種只有上海能夠體味的獨特情懷。

③勢利:上海人的所謂勢利,可以說,百分之八十的鍋要扣在中國影視等作品不遺餘力的宣傳身上。嚴肅的說,這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上海人大方,但在小品中卻被刻畫成小氣吝嗇到極點的形象;而在近年來的影視劇裡,上海丈母孃永遠都以一種“狗眼看人低”、說話陰陽怪氣的模樣出現在熒屏前。說起北京人就是《北京青年》中的昂揚形象,說起上海人就是《我的前半生》中的唯利是圖形象。事實上,上海人並不勢利,上海丈母孃群體也並非劇中所刻畫的那樣不堪。這種在影視中進行差別區分並極力抹黑上海群體的行為是某些人有預謀有組織的刻意行為,大家可以自行揣摩體會。

④人情味寡淡:上海人的人情寡淡,主要體現在鄰里關係的冷漠以及“不好客”。先說前者,鄰里關係的日漸冷漠的確是上海目前的一大問題,在年輕一輩與高層建築中尤為明顯。上海的精緻主義一方面使個人家庭生活充滿情趣,但另一方面也阻隔了鄰里之情。再說後者,上海並非不好客,但上海的待客之道並非北方地區那種敞開屋子十幾個人在一起嗑瓜子的那種方式,而更加傾向小規模做客或在外聚會的方式。上海人普遍有一種對於個人生活空間獨立的尊重意識,即既不希望自己構造的生活空間被他人破壞,也會自覺儘量不去弄亂他人的生活空間,就類似一種“契約”精神。

 

再來談談上海的優點:

①務實:務實是上海人最大的優點,上海人厭惡放空話,甚少出現大包大攬的情況。也正因如此,難免給旁人留下“上海人自私,不樂於助人”的感覺。事實上,上海注重實際行動,始終遵循“話不說滿,留有餘地”的原則,沒把握的事則甚少攬下以免浪費對方時間。但一旦點頭,則會言出必行,全力以赴。請上海人幫忙,事成幾率往往遠高於一通酒下肚就吹噓“包在兄弟我身上”的那些人。

與此對應的是上海人另一條優點:不貪——即幫助親友,哪怕是朋友介紹本身關係並不熟絡的人,也甚少索要報酬,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礙於場面收一條煙意思意思即止。而很多地方都是事沒幹,先談價格,收下錢即使事不成也要抽三五成作為“跑腿費”。

②個人素養高,法律意識強:尤其體現在40歲以下的上海群體中。關於這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體上來說是不爭的事實。

③獨立意識強、尊重女性:上海女性是中國新時代獨立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們獨立意識極強,且敢於競爭,不自認是男性的附屬品;與此相對應,上海好男人也聞名全國,雖然往往被北方人笑話說怕老婆沒出息,但這但這也正是上海男性的閃光處,在外紳士維護女性,在家煮夫尊重妻子。家務活全包,工資卡上交,家裡老婆做主,這在上海男性中是極為普遍的。即使工資比老婆高,在外聚會也會吹吹牛,但進了家門都會“自降身份”,心甘情願將妻子捧在手心。家暴等行為更是上海男人所最不齒、認為最沒出息的行為。


困搞_


上海的組成結構跟美國一樣,區別在於美國是國家,上海只是中國一座城市。

美國是標準的移民國家,前往移民基夲包括了所有國家。上海是中國標準的移民城市,前往上海的移民,幾乎包括了全國各地。

固而上海又是座包容的都市,各地人移民上海後,大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原籍的習俗,固而上海在某種形態上,尤如中國的縮影。

早年移居上海的人大都以同鄉群居,僻如夲者家庭由安徽移居上海已逾世紀,早年住地一帶大多是安徽老鄉,平時聚攏也互說安徽話,出外方說上海通用語,不管那地人,那怕廣東、福建人,一旦搬到我們那住,即刻被“同化”,時日久了都一口安徽話。直到廣泛動遷後,才打破了同鄉群居狀況。

其實上海人情事故,跟全國各地並無多大二致。只是受外人影響較大,待人處事方式上才產生了一些變化。思想作風比較放得開,也給初到上海的人,留下“熱情大方”印象,同時也難免會給有些直率的北方人留下“小家敗氣、虛頭虛腦”印象。

……

總之,上海人有一方面倒是強於很多地方的,就是男女平等,上海男人顧家、勤快疼女人,上海沒有不分擔家務的男人!很多外耒男人會覺得,乍個上海男人好像都得了“妻管炎”?假如你多深入上海家庭瞧瞧,大多數家庭燒飯抄菜的是男人。事實上,在上海一般家庭,都是男人菜燒得好吃。


魯陽揮弋


最喜歡看這樣的貼了...一看標題就知道一定有幾群人互噴,

在外地的外地人憑著想象,或者道聽途說噴噴上海人,似乎罵一句上海就立馬提高了自己的眼界和身價。

還有在上海的外地人,捨棄了家鄉親人到上海工作就業,或者說叫打拼,看著上海本地人住著自己可能一輩子也買不起的房子,儘管那個房子可能是20多年才50平方的鴿子籠,依然羨慕不已,賺來的錢可以消費享樂,家人團聚,而不是和自己一樣,節衣縮食,閹割了生活,犧牲了親情,但依然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只是成為這個城市的犧牲品,甚至可能連帶自己的下一代依然如此。這樣的生活環境,只在網上噴噴已經算是非常客氣了...

另外一群當然是上海本地人了,維護著上海的好,維護著上海人的好。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投胎的時候在困難模式中,中了一個大禮包,投胎在了上海,這個唯一能夠在社會秩序,居民收入,工作機會,教育水平等綜合社會資源能與發達國家城市看齊的為數不多的中國城市。於是想盡力維護好這些環境,但是客觀又有著源自看到很多生在其他落後城市但又能夠在上海混的比自生更好的人的落差。於是對於上兩種人的容忍度實在有限!

在我看來,就是一群長在大院子裡的韭菜,吃飽了撐的... 即是韭菜何問產地...


西瓜好吃看客難當


又是一個仇恨帖,無論怎樣回應,似乎都無法澆滅某些外地人對上海那仇恨的火種 。但是如果把題設拉大一些,換成" 外國人,如何看中國和中國人?",是不是可以讓那些熱衷於亂撕上海的外地人冷靜下來,換位思考一下呢?

其實外地人可以分幾種,第一種: 根本沒來過上海,上海對他只是一種傳說,這種人對上海的印象基本上是羨慕。第二種:是過路客,匆忙之中對上海留下些許印象,有好的有不好的,回去之後,聊作談資,大多會有"上海不過如此的感覺"。第三種熟客,這類人在上海定居,打拼,他們對上海的印象,徑渭分明,能呆下去,甚至混得不錯的,回到家鄉一定對上海是大大的贊(你不讚,還要硬留在上海,不是被家裡人罵有病嘛)。混不下去,被迫離開的,回到家鄉對上海一定是滿腹的怨。

不論是哪種外地人,對上海人的印象,往往不太好。因為上海人大多有一個共性: "我不想來佔你便宜,但你也別想來佔我便宜"。而這特點在外地人眼裡就是冷漠的代名詞。其實大都市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互相獨立,換句話說就是“你是你,我是我",人與人交往,靠的不是交情,更多的是看規矩,這在許多外地人眼裡,就成了小家子氣,不講人情。

其實在上海人心目中,是不太在乎外地人的評價的,一方面大部分外地人的評價並不客觀,另一方面在上海人看來,不管你們怎麼看上海,每年還是有成千上萬的人削尖腦袋想跑到上海了來。這又回到了一個上海人是否排外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在上海人看來你是本地人,外地人不重要,你有多大本事才重要,你能否賺得動錢才重要。

平心而論,上海這座城市好偉大,如果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上海在高樓大廈,繁花似錦的背後,是有序,是規則,是誠信,是腳踏實地,是拼搏向上,這些軟實力才是上海將來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和高端製造中心的動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