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文|一炸(珞思影視研究組)

自原創小說《第十一根手指》於2016年首次被影視化,“法醫秦明”從一名活躍於網絡的“網紅作家”,形象為一個西裝革履、有潔癖、頗毒舌,且生活講究的人氣角色,並在今年暑期狠刷存在感:改編自小說《清道夫》的系列劇才收官沒多久,“秦明系”新劇又濃墨登場。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由企鵝影視、聚禾影畫影業和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聯合出品,8月9日上線騰訊視頻的《法醫秦明之倖存者》,已經是“法醫秦明”這個IP影視化的第三部網劇。先後經歷了張若昀、劉東沁、經超三個版本的“秦明”,網友戲稱主角“變臉”比翻書還快。

雖然同一個世界不一定有同一個秦明,但通過高密度的影視化,“法醫秦明”在刑偵網劇序列無疑保證了身位領先。而這個系列背後的原著作者秦明,也由一名從事法醫病理損傷檢驗的警務工作者,逐漸走入更廣泛的大眾視野,為《倖存者》這部劇擔綱總編劇。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以2012年春節在網絡上更新的《鬼手佛心——我的那些案子》為起點,6年來,“法醫秦明”系列小說已經出版了7部,本月初,《守夜者》第二部剛剛全網上市。如今的秦明,微博上坐擁496萬粉絲,但他仍自稱寫作只是“業餘”水平。至於第一次嘗試的編劇職業,他更表示無力承受這一頭銜,“我只是參與編劇,我們有非常強的編劇團隊。所以我等於是一個學習者,跟著專業編劇進行學習而已”。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不管寫書還是做編劇

都是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法醫”

兩年前,一部同名網劇,讓法醫秦明在影視圈正式擁有了姓名。聽著巴赫、用餐刀優雅切割小龍蝦的另類法醫,一朝聲名大噪,也令“秦明”這個人物的影視化踏上了高速公路:尤其是今年,一連兩部以“法醫秦明”為主角的網劇次第亮相,佔據了暑期國產刑偵題材的“半壁江山”。

現實生活裡的秦明,卻與熒幕形象大相徑庭。微博上,他喜歡叫自己“老秦”,不畏爆照,小平頭圓臉,與劇中“高冷總裁”樣相去甚遠。接受採訪時,他有問必答,總不忘科普醫學刑偵知識,為法醫職業搖旗吶喊。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2005年考入安徽省公安廳,真實身份就是一名法醫的秦明,經過多年曆練,“閱屍無數”,長時間面對兇殺、犯罪,早已養成一種淡然的心態,他表示,“因為只有淡然了,才能夠冷靜客觀的去處理案件,這樣的話才能保證案件的客觀公正、科學嚴謹。”如今的心態當然不是一天煉成的,除了長年工作積澱下的成熟,還源於秦明從業後出現場接觸到的第一具屍體,就是他的小學同學。

關於這起案件,秦明曾向媒體披露過當時的破案細節,因為他的法醫老師在解剖屍體時發現的創口痕跡,為警方鎖定兇手提供了關鍵線索,那是秦明第一次真正意識到“法醫”兩個字的含量,也是讓他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名專業法醫的重要開端,“正是因為我跨過那個坎,我可以立志做一個好法醫”。

秦明也將這起案例寫在了自己的作品《屍語者》中,通過網絡寫作分享法醫生涯經歷,也造就了秦明“網紅作家”的成績,更進一步有了如今擔綱《法醫秦明之倖存者》編劇的跨界。談及此,秦明一再強調自己的本職始終都是法醫:“寫作頂多是我業餘的愛好。至於編劇,我就更是一個非常非常業餘的人。”

不管是寫書還是做編劇,秦明的初衷都是為了宣傳這份職業,“讓更多的人提高警惕,讓想要犯罪的人放下屠刀”。因為在秦明的職業生涯裡,也經歷過兩三起到現在還沒有破獲的命案,“我相信這雖然是遺憾,也是鬥志。總有一天這些案子會偵破的,逝者會安息的”。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出現新主線是必然

“鈴鐺”的原型是秦明現實中的老婆

《法醫秦明之倖存者》改編自秦明的網絡小說《倖存者》,原著出版於2016年。書中開篇的案件是法醫勘察小組中大寶的未婚妻死於新婚前夜,幾乎同一時間的另一座城市,也發生了同樣的新娘被殺事件。

作為大眾最先接觸的秦明系列“鐵三角”,秦明、林濤與李大寶的組合有先入為主的優勢,而稍早上線的《清道夫》,又先一步亮出“陳詩羽”的角色,到最晚播出的《倖存者》,新加入痕檢科科長“珂老”和女警“鈴鐺”,組成全新的警法五人組,給人耳目一新的同時,勢必也存在“代入”更難的問題。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珂老

在秦明看來,三部“法醫秦明”有著三套不同的演員班底,這是劇集無法實現連續性的一個客觀存在,正因如此,《倖存者》的劇本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改編,誕生新的主線角色。“《法醫秦明》系列小說的幾部主線有一定的連續性,既然現在這部劇無法實現這個連續性,那我們肯定還是要進行改編,並且出現一個新的主線。”

因此,除了眾所周知的“秦明”和“林濤”,《倖存者》還著重刻畫了痕檢科科長王珂、法醫助理陳詩羽和女警鈴鐺三個角色。秦明還大方透露,“鈴鐺”一角的原型正是自己現實中的愛人。

“鈴鐺也是學法醫的,她是我大學師妹,我大三,她大一,我們就在一起,算起來已經17年了。後來為了照顧家庭,她沒有選擇法醫的職業,改行做了康復醫生。”秦明笑稱,如果要說自己和“鈴鐺”的故事,“我能單獨寫一本小說,要不下次我寫完了再給你看看”。不過他也表示,劇中對“鈴鐺”的設定稍有改動,是否會與秦明成為CP他暫時不能劇透,“劇裡領導是一個警察,我愛人不是,也沒有劇裡那樣驚心動魄的經歷,但是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的”。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以秦明夫人為原型的鈴鐺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為劇中專業呈現打包票

藝術表達風格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

既然親自參與了《倖存者》的編劇過程,秦明自認這是一份責任,因此整部劇的籌備時間很長,在正式開拍之前,從導演、製片人到具體的執行製片人到化妝、特效、道具、美術,包括演員,都到合肥接受了秦明的“系統培訓”,所以對於這部劇在法醫知識的科普與呈現上,秦明願意打包票,“我對這部劇的專業性是沒有任何擔心的”。

第一集播出後,秦明還專門寫了篇“小作文”,細數在該劇開端對解剖操作和法醫工作環境呈現的細膩用心——指出“風淋系統”不是大家理解的“消毒”,而是為了“將法醫解剖服上攜帶的諸如毛髮、皮屑給吹掉,防止這些外帶的生物檢材落至屍體上,造成誤判”;科普“秦明”戴乳膠手套和用持針安裝手術刀片的手法,表現出了法醫工作的神聖感與儀式感;分享中國大陸法醫採用“一字”型解剖手法的行業統一,並在解剖完成後予以仔細縫合,這是法醫對死者最後的敬重。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作為編劇,秦明希望在劇集的開始就為大家作一次“集錦”式的呈現,便於觀眾能夠進一步瞭解法醫,瞭解法醫的技術,“我覺得會讓大家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個職業,更接地氣地去知道中國公安法醫是怎麼工作的”。

法醫是替逝者說話的人,拋開秦明在專業表達上的編劇“私心”,導演對《倖存者》也有設計特別的表現手法,即讓屍體“說話”,讓“秦明”在現場屍檢和屍體解剖的時候,出現一個屍體復生、重現案發現場及剖白心路的情境。這一具有舞臺劇色彩的拍攝風格,讓秦明本人感到驚喜,卻也令部分觀眾反映有些受到“驚嚇”:“和逝者對話挺有意思的,但本劇這部分表現有點過,幾次看起來有點像鬼片。”

對話|法醫秦明的第一次編劇經

秦明表示他也看到了觀眾的這類反饋,“確實是有人去質疑這種內心獨白的表現方法”,但秦明站在職業角度透露,所有的法醫其實都會有這樣的一個思想活動:“無論你在現場屍檢,還是現場重建和解剖屍體的時候,都會有自己的一種構想。這種構想其實在影視劇裡是很難表現出來的,我覺得這部劇導演的表現方式,還是挺驚豔的。”

他同時也欣然接受大家提出不同意見,“

影視劇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自然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是沒有辦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