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去臺灣後白崇禧與閻錫山的待遇為何不同?

Hybrid_B


對付狼有對對付狼的方法,對付狗有對付狗的方法。

權力的交鋒,永遠離不開政治的角逐。

在政治上,閻錫山是一個很識時務的人。

一場蔣馮閻戰爭便將閻錫山的頭給摁下去了,雖然心裡仍然不肯屈服於蔣介石,可是明面上卻不得不臣服於蔣介石。

在李宗仁戴著“代總統”的頭銜飛去美國後,按照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不能視事”的時候,即由行政院長代行總統職權。當時也確實有人提出來讓閻錫山這個行政院長代行總統職權,但是閻卻諱莫如深,反問你給我說說李代總統怎麼不能視事了?閻不是不想代行總統職權,是實在不敢呀!曾經意氣風發的李宗仁在這時候都已經夾著尾巴跑去美國了,他閻錫山怎麼敢自己往蔣介石的槍口上撞?



閻錫山能夠成為民國政壇上的“不倒翁”不是沒有原因的,在辛亥革命中,他用手裡的槍當上了山西都督,等到袁世凱派兵來打他的時候,他立刻致函袁世凱,說我擁護你!他搖身一變成為了袁世凱的鐵桿支持者,為袁世凱鞍前馬後。等到袁世凱病逝、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以後,他立刻又投到了段的陣營,原因仍然是他的實力不足以對抗段祺瑞,他需要在北京政府的庇護下生存和發展。在段祺瑞下野後,閻錫山覺得自己可以出來爭一爭了,所以沒有投靠誰,自己當老闆。

在北伐的時候,閻錫山原想著作壁上觀,玩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馮玉祥從蘇聯回國弄了個國民軍聯軍響應北伐,北伐軍又壓著吳佩孚和孫傳芳打,閻一看這局勢明顯倒向了北伐軍,趕緊在城頭升起了青天白日旗。不過,閻錫山終究是個有野心的人,也是個不願受人鉗制的人,所以在北伐成功後,蔣介石“削藩”的時候,閻又和馮玉祥、桂系“李白”豎起了反蔣的旗幟,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們失敗了,閻錫山被一場中原大戰給徹底打怕了,蔣介石之勢已成,無人再可撼動。

所以,閻錫山不敢再在蔣介石的眼皮底下搶地盤,心想只要能守住山西便好。閻錫山專心發展山西,結果愣是將山西變成了模範省,受到山西百姓的稱讚。

跑到臺灣後,閻錫山表現得更“慫”了,蔣介石怎麼說,他怎麼做。

蔣介石這邊宣佈,我要復職當總統。

閻錫山那邊馬上表示,同意,同意,同意。

然後同意完了還要辭去行政院長的職務,畢竟要將位置騰出來給蔣介石的人呀!閻錫山敢不同意嗎?不敢,小命要緊,怕蔣介石暗地裡給他小鞋穿,小鞋擠腳穿著不好走路,弄不好走著走著摔一跤便嗚呼哀哉了!閻錫山辭職以後,安安心心地過自己的小日子,1960年5月在臺北病逝。

對於識時務的閻錫山,蔣介石也不好趕盡殺絕,否則名聲不好聽,也不利於收攬人心。

對於蔣介石來說,白崇禧與閻錫山相比,簡直是魔鬼!

白崇禧,這個身高比蔣介石高不少的廣西人,太招蔣介石的恨了,他做的那叫什麼事呀!

1927年李宗仁、白崇禧聯合馮玉祥逼迫蔣介石下野,蔣介石在會上本來只是客氣地說說自己可以離開,白崇禧立刻順著他的話說你離開也好,蔣介石當時心中很惱火,估計不知道怎麼罵他孃的呢。蔣介石趕緊將目光轉向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何應欽,想讓他說句挽留的話,好讓自己有個臺階下,結果沒想到何應欽早已經和“李白”他們串通一氣,竟然什麼也沒說。於是,蔣介石只好灰溜溜地辭職了。

在蔣桂戰爭開打的時候,蔣介石也不是佔據絕對優勢,當時也是“李白”大意,白崇禧已經基本上敲定了戰略,蔣介石也挺慌的,所以派了特務去暗殺白崇禧。“李白”當時的地盤可沒比蔣介石小多少,所以也很有信心,只是他們沒想到的是蔣介石竟然跟他們玩陰的,暗中使了一招“有錢能使鬼推磨”,對桂系將領進行收買和策反。蔣介石這招也夠狠的,以軍事手段為主,以政治手段和金錢攻勢為輔,簡直勢如破竹,蔣桂戰爭剛剛開打沒幾天,很多桂系將領便背叛了“李白”,蔣桂戰爭也以桂系的失敗告終。這事換成閻錫山,估計已經硬著頭皮唱征服了,可是白崇禧他們愣是屹立不倒,繼續與蔣介石對抗,直到1949年。



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的好日子已經接近尾聲,蔣介石也早就安排好了退到臺灣的事,但是誰又能想,臨了了他還得受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一番羞辱?白崇禧毫不避諱地說:“老蔣的老本丟得差不多,再搞不下去了,我們要老蔣下野,德公上臺。”剛開始的時候,蔣介石當然也不肯就範,但是“李白”已經擺明了車馬,你是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他們甚至還逼迫張群、張治中這些人去“奉勸”蔣介石下野,讓蔣很丟顏面。不過,蔣介石後來轉念一想,乾脆來個“以退為進”,所以在為日後的復出鋪好路以後,他辭職了。

但是不管怎樣,蔣介石與白崇禧的仇是解不開了。

當時這麼多軍閥,反對過蔣介石的也有很多,但是能將反蔣從頭貫徹到尾的唯有桂系!

桂系能讓蔣介石這麼頭疼,當然少不了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的功勞!



去臺灣後,蔣介石更是時刻不敢放鬆對白崇禧的警惕,生怕在美國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來個裡應外合,所以24小時派人盯著他。最後他忍無可忍之下找陳誠說這事,陳誠說是為了保護他,白崇禧為此說了句氣話,說副總統才需要保護,我不需要。難道白崇禧真不知道是蔣介石安排人監視他嗎?當然知道。這時候的白崇禧表面上看去已經沒了威脅,蔣為什麼還這麼忌憚他?

當時美國人一直有換“代理人”的想法,孫立人就是因為這事被蔣軟禁的,可是那時候李宗仁卻正好在美國,蔣就是怕李在美國尋求幫助,然後......

所以,白崇禧只能活在蔣介石的監視之下,沒有秘密地活著!

論政治,白崇禧不如閻錫山,更不如李宗仁。

在白崇禧死後李宗仁更是損道:“這人太自負,其實在政治上沒有什麼遠見,否則也不可能以那種丟臉的方式去世。”

一個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一個仍然隱藏著可能改天換日的威脅,這也是蔣介石給了閻錫山和白崇禧不同“待遇”的原因。


寧糊塗


單獨從表面上來看,兩人來到臺灣之後確實有所不同。閻錫山還有著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白崇禧啥都沒有不說,家門口甚至都有個警察局。後來臺灣召開“全代會”推選新的中央委員的時候,唯獨白崇禧被落了下來。

▲白崇禧與閻錫山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兩人來到臺灣之後受到的待遇差別不大。雖然閻錫山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但是權利沒有多少。他自己也很明白蔣介石的用意,幹了沒多久就跑到“身上老林”裡面養老。從這點來說和無職無權的白崇禧沒區別。

而且蔣介石為了兩人的安全,還派遣警衛進行每天24小時貼身保護,保護到這個程度可見對兩人的“關愛”了。然而如果你想硬掰兩人不一樣,那我就和你好好說道說道。

白崇禧、閻錫山與蔣老闆的愛恨情仇

我們先說閻錫山,他和蔣介石最大的矛盾其實是中原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聯合馮玉祥以70萬大軍去打蔣介石的30萬。蔣介石自知不敵寫信去求閻錫山,最後閻錫山也沒給他面子,後來還發展到在兩人在報紙上展開了對罵,最後當然是該打當然要打。

▲閻錫山、蔣介石、馮玉祥(中原大戰)

最後當然是在張學良的幫助下,蔣介石才挽回了敗局,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作為戰敗方的閻錫山,最後選擇的是通電下野。而通電下野這種手段其實是民國時期軍閥的慣用手法,對於軍閥勢力的影響不大。 畢竟投入的110萬戰力,最後死傷才20多萬,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因為民國時期各方軍閥混戰,說到底都是打著民國政府的旗幟,也就是所說的“內戰”。不像是楚漢之爭,爭得是你死我活。中原大戰是“地盤”的爭奪,最後不會“死人”。他們這種爭奪在沒有出現最後的局面之前就認輸,損失根本不大,選擇通電下野只是為了保持實力。

但是這些問題都是小問題,蔣介石做人特別的“大度”。他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所以說在他重新掌握權利後,對於山西的閻錫山並沒有採取趕盡殺絕的做法。

▲閻錫山

如果說蔣介石真的記仇,他完全可以派中央軍駐紮在山西,把閻錫山壓的死死的。就算是閻錫山再厲害,也不可能重新掌握山西大權。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蔣介石並沒有把那次中原大戰當回事,畢竟自己被迫下野的情況多了去了。這也就解釋了蔣介石最後為何沒有為難到了臺灣的閻錫山,畢竟兩人沒啥生死矛盾。

而反觀白崇禧這邊,作為桂系軍閥的重要代表人物。雖然表面上是歸蔣介石管轄,但是自理程度很大,其實更加聽從老大哥李宗仁的號召。白蔣之間的矛盾,其實要比閻蔣之間要大。

白崇禧與老大哥李宗仁早在1924年就聯合到了一起,革命友誼不可謂不深厚。而在早期的時候,其實白崇禧還是很支持蔣介石的工作。比如北伐戰爭的時候,他就在蔣介石的請求下指揮作戰。

▲白崇禧

雖然說後來白崇禧也出兵打過蔣介石,然而蔣介石也是幹過“拉胡倒桂”的行經。大家都不怎麼幹淨,也沒必要說誰對誰不好或者誰陰過誰。至於這一點,蔣介石也和對待閻錫山的中原大戰一樣。說到底都還是小問題,都可以原諒。因為大家“都是”軍閥,打來打去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總而言之,從之前這些小矛盾來看,兩人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問題。如果真的只是做了這些事情,兩人跟隨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雖然大官做不了,但是還是有很大機會掌握點實權。但是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臨走前的“突生意外”

還是一樣我們先說閻錫山!閻錫山在失去山西以後,就跑到了南京投靠蔣介石。但是好巧不巧,當時恰逢李宗仁聯合美國,準備推翻蔣介石。而自古以來關於站位的事情,一個處理不好就是萬劫不復。

▲李宗仁

而閻錫山的選擇和古代手握大權的人很像,你們爭你們的我不說話。但是閻錫山做了幾十年山西土皇帝,那肯定有自己的道道。所以雖然說李宗仁最後成功上位,但是閻錫山擇是兩面押寶。

李宗仁布置下來的事情,他也會去做,但是做之前會和蔣介石商量。這正能體現閻錫山的精明之處,當時我黨的大好局勢之下,其實換作任何一個人都很難翻盤。所以既然知道註定要失敗,肯定要為失敗之後做打算。

至於投靠我黨的情況,因為毀了閻錫山山西整個基業,雖然雙方血海深仇算不上,但是投靠是不可能了。戰敗後是跟誰跑好?蔣介石還是誰?

他當時沒決定好,所以說要兩邊討好。然而正是此舉最後救了他一命,但是也只是救了命,其他就不能再多了。 (如果破釜沉舟,對於蔣介石死撐到底,到了臺灣就是另一個說法。)

▲白崇禧與李宗仁

再看白崇禧就不一樣了!白崇禧作為李宗仁的鐵桿小弟,當時李宗仁為了推翻蔣介石,除了聯繫美國,國內支持肯定少不了。當然是找上了早已經有了合作基礎的小弟白崇禧了,為了讓他死心塌地還給他畫了一塊大餅。

白崇禧為了更好的未來,確實跟著李宗仁大幹一場。但是當推翻了蔣介石以後,白崇禧有點後悔了,因為他發現了李宗仁是在騙自己。餅畫的很好,但是終究還是充不了飢。眼看著我黨打過長江,李宗仁還是改變不了局面,而白崇禧的勢力也是被一點點被蠶食。

幸虧發現的早,要不然他到臺灣後就不是簡單的無職無權了。所以自從扶持李宗仁奪得政權之後,白崇禧就選擇什麼都不做了。而蔣介石也是精明的人,他也知道兩人之間的尷尬情況,於是選擇跟白崇禧示好。“我馬上準備跑路到臺灣,但是我支持你在大陸上繼續到底。”

▲蔣介石與白崇禧

白崇禧沒想到蔣介石竟然可以不計前嫌,甚至還願意支持自己。所以臨逃跑的時候,李宗仁勸他去美國,否則到了臺灣蔣介石肯定不會給他好下場。但是白崇禧對於這個欺騙自己的老大哥很失望,還是毅然決然地跑到臺灣。

然而還是他太年輕啊,雖然白崇禧到了臺灣沒有性命之憂,但是也什麼都沒了,反倒還被派了警衛24小時保護。

不知道各位認為兩人下場慘不慘?當年在自己的地盤都是吆五喝六甚至是土皇帝的存在。來到臺灣之後甚至是連自己的警衛隊都沒有,不可謂不可憐了。但是你看看張雪良、孫立人的下場就知道,這兩個人真的好多了,最起碼還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其實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對於這種“叛徒”真的容忍很多,不會像韓復渠一樣,他放棄濟南密謀反蔣,被蔣知道後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槍斃於武昌,並通令全國。

▲韓復渠

但是臺灣不同於大陸,大家都是一個繩上的螞蚱,最後鬧掰了對誰都沒有好處。那些之前在大陸有小九九的人,就好好的活著吧,我蔣某人大度不去動你,但是想翻身還是做做夢來的實在。

而至於後來很多人說的蔣介石害死白崇禧,也更是無稽之談了。我們先不說上面這個原因,單獨白崇禧去世的時候七十多歲了,也來到臺灣十幾年了,要是報復早就會報復了。70多歲的老人還能翻出什麼浪花?

對於這個傳言,其實他的兒子也在後來出來闢謠,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更大。而閻錫山倒是比白崇禧早走了幾年,和他一樣也是病逝。所以說兩人來到臺灣後,老蔣對他們的待遇都差不多。


史之策


論軍事智商,白崇禧完勝閻錫山;論政治情商,閻錫山完勝白崇禧。白崇禧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他若跟定李宗仁,結局要比到臺灣追隨老蔣強。

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蔣介石依靠自己的權謀手段,成功攫取了國民黨內和國民政府最高領袖位置,自然引起其他黨內實力派和地方軍閥的不滿,汪精衛、胡漢民等人和蔣介石在黨內的明爭暗鬥,但他們沒有軍權,只是沒牙的老虎,最後被蔣介石一一收拾。

地方軍閥如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人,手裡有兵,就硬氣的多,老蔣想讓他們乖乖聽話,讓他們服從自己,他們不服氣,不是陰謀倒蔣,就是抄起傢伙和老蔣真刀實槍地幹。

但各路軍閥和蔣介石的表現,差別還是很大的。

李宗仁和白崇禧都很聰明,尤其白崇禧號稱“小諸葛”,軍事上的造詣在國民黨內數一數二,登峰造極,桂系軍閥的實力也不賴,廣西人戰鬥力很強。

正因為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有野心,總想把老蔣打翻下臺,自己取而代之。

除了抗日戰爭的八年稍微消停點,李宗仁和白崇禧從未停止過“倒蔣”的陰謀和行動。

粗略一數,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倒蔣行動至少有6次:

1,1927年,逼蔣下野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成立南京國民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對立,引發矛盾衝突。關鍵時刻,李宗仁、白崇禧反對蔣介石,蔣介石無奈下野。

2,1929年,蔣桂戰爭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桂系慘敗,李宗仁下野,白崇禧敗逃越南,蔣桂再次接下樑子。

3,1930年,中原大戰

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聯合發兵倒蔣,李宗仁、白崇禧趁機率兵參加,中原大戰爆發,最後還是桂系軍閥失利,老蔣大獲全勝。

4,1934年,圍剿紅軍

紅軍開始長征後,蔣介石下令各路軍隊參與圍追堵截,想一箭雙鵰,既消滅紅軍,又消耗桂系,但李宗仁、白崇禧跟老蔣不是一條心,對老蔣的命令陽奉陰違,出工不出力,嚴防蔣介石一石二鳥之計,氣得蔣介石仰天長嘆:“這真是外國的軍隊呀!”

5,1936年,兩廣事變

1936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聯合廣東的陳濟棠進攻蔣介石,陳濟棠兵敗後,蔣介石大兵壓境準備進攻廣西,後在各方調解下握手言和,共同抗日。

6,1949年,再度倒蔣

1948年年底,國民黨敗局已定,蔣介石亟需支援,此時手握重兵的李宗仁、白崇禧不但不幫忙,反而“落井下石”,聯合各省發電,逼迫蔣介石下野,結果老蔣被迫第三次辭職下野,改由李宗仁繼任代總統。

有這麼多恩恩怨怨,老蔣早把白崇禧恨得牙癢癢,比恨日本人和解放軍更甚,這一點白崇禧自己也知道,他曾經向人說起“老蔣恨我們比恨朱、毛更甚”。

當時白崇禧有三個選擇,一是留在大陸,毛主席承諾讓他繼續帶兵,而且是帶兵30萬;二是跟著李宗仁跑到香港,誰也管不著,逍遙自在;三是跑到臺灣,追隨一生敵人蔣介石。

以白崇禧的精明,按理說會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但他還是失算了。

塵埃落定時,蔣介石跑到臺灣,李宗仁跑到香港,白崇禧卻選擇了追隨老蔣。

白崇禧以為蔣介石跟自己是公對公,不是個人恩怨,但他高估了蔣介石的肚量。

一到臺灣,蔣介石立刻解除了白崇禧的兵權和一切權力,給了他一個閒職養老,而且派人時刻監視他的住所,對白崇禧一百個不放心,最後白崇禧據說是蔣介石派人毒死的。

跟白崇禧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相比,閻錫山破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

閻錫山會做人,又有自知之明,一生信奉中庸之道,他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跟老蔣掰手腕,就不和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他們瞎摻和了,你們鬧你們的,我保持中立。

閻錫山的勢力範圍是山西,他也沒有大的野心,實行的政策就是保境安民,在大事上服從中央,尊重老蔣,不給老蔣找茬添麻煩,也不給老蔣難堪,但老蔣你也不能干涉我山西的事,讓我在山西這一畝三分地當土皇帝,所以山西在他治理下日子紅紅火火。

塵埃落定時,閻錫山也跑到了臺灣,但他和蔣介石並無深仇大恨,又會做人,所以在臺灣生活地優哉遊哉,不是養生釣魚,就是讀書寫書,最後壽終正寢。

以白崇禧和蔣介石的恩怨之深,換做我是蔣介石,恐怕也很難原諒他——即便不幹掉他,也會讓他活的不痛快。可惜白崇禧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在人生最後一個重大抉擇時,做出了一個十分錯誤的選擇,充分彰顯了蔣介石的愛憎分明。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白崇禧在臺灣的悽慘待遇實在是令人不願多談,“桂系雙雄”之一,一代“小諸葛”竟然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令人嗟嘆。

而閻錫山的下場要好很多,當然,實權是不可能有實權的了,但安樂的日子還是能過的,頂多也就是有些思鄉之苦罷了。

為啥待遇不同呢?那自然是因為老蔣更恨,也更忌憚白崇禧了。

“桂系”和閻錫山雖然都是民國軍閥中的大派,但他們的目的可是不一樣的,桂系是想從“鎮南關”平推到“山海關”,控制全國政權,“李白”二人可是老蔣在國民政府內部的最大死對頭。

而閻錫山不同,他沒那麼大的眼界和格局,只想當山西的“土皇帝”,他和蔣介石可沒多大仇恨,頂多就是在“中央集權”的問題上有點矛盾。

他們眼界,格局和志向的差別帶來了不同的後果,在大陸打江山的時候,“桂系”曾經風光無限,鼎盛時期,李宗仁更是直接當上中華民國總統!

而閻錫山呢?守著山西老窩當“工業黨”,一副胸無大志的樣子,老蔣一般也不怎麼把他當回事,甚至直白點說就是看不起他。

但到了臺灣就不一樣了,對於白崇禧,委員長那是“有仇報仇”;對於閻錫山呢?閻錫山丟了山西,老蔣不也丟了南京嘛,所謂“亡國君臣最道同”,抱團痛哭吧,就別再為之前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慪氣了。


國史拾遺


1948年解放前夕公佈的國民黨43名戰犯裡面,蔣介石眾望所歸排名天字第1號,白崇禧排名第4,而獨霸山西30餘年的閻錫山處於中下游,才排名第32。蔣介石戰敗後逃往了臺灣,閻錫山,白崇禧也跟著逃往了臺灣。

論白崇禧和閻錫山,兩人都和蔣介石爭奪過天下王器歸屬。閻錫山的晉綏軍曾經為了爭奪最高權力聯合馮玉祥與蔣介石發動中原大戰,最終以蔣介石勝出統一全國而告終。此時蔣介石也可以看做一路軍閥,正處於勢力的上升期,閻錫山可以看成是蔣介石踏向成功路的階梯。蔣介石統一全國,大局已定,閻錫山獨守山西地盤幾十年,未曾與蔣介石有過大的衝突。

相反白崇禧所在的桂系,雖有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三駕馬車之說。其核心實則為“李白”組合,李宗仁在前,白崇禧在後出謀劃策,所以人稱白崇禧為小諸葛。桂係為了爭奪天下歸屬和蔣介石也發生過“蔣桂戰爭”,結局還是以蔣介石勝出而告終。蔣介石大局已定,統一全國後。桂系並沒有像閻錫山一樣偃旗息鼓,而是多次捲土重來。解放前夕,蔣介石連續大敗,正需要大力支持的時候。桂系擁兵自重,排兵佈陣不受國府節制。白崇禧更是出謀劃策幫助李宗仁將蔣介石趕下臺,李宗仁當了代總統,此舉可以看做是白崇禧對蔣介石的落井下石之舉。

依戰犯排名來看,白崇禧的能為要高於閻錫山,對蔣介石來說威脅也要高於閻錫山。以雙方積怨來說,閻錫山認命,白崇禧不認命。蔣介石對白崇禧的怨恨肯定高於閻錫山。到了臺島,蔣介石改組。原先的地方實力派都成了光桿司令,大多是有名無實的閒職。閻錫山也想重返政治舞臺,但是碰壁之後就開始養花種草,脫離政治漩渦,頤養天年。相反白崇禧因李宗仁未到臺島,一直是蔣介石制約李宗仁的棋子,身不由己不能脫離政治漩渦,李宗仁迴歸大陸,白崇禧處境可想而知。

總的說來蔣介石還算地道,沒有向對待陝西王楊虎城和山東王韓復渠這些政治對手一樣,對閻錫山和白崇禧痛下殺手。閻錫山在臺島生活11年壽終正寢77歲,白崇禧在臺島生活17年,壽終正寢73歲(蔣介石謀殺一說純屬子虛烏有)。


睜眼看西安


其實在蔣委員長的心裡,他對閻百川是瞧不起的,但是對白鍵生卻一直很忌憚!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要調自己的黃埔嫡系部隊去徐州參戰,結果被白崇禧這個華中剿總司令給硬頂回去了。蔣介石氣的打電話問白崇禧,我調我的嫡系參戰,你憑什麼阻攔!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兩人在電話兩頭說著說著就罵起來了,這一罵就是半個多小時。



蔣介石和白崇禧對罵的結果,就是白崇禧對淮海戰役的消極應付。當杜聿明和黃維兩個集團先後被圍後,蔣介石的手上已無兵可調,除了空投彈藥和給養外,每天能做的就是對著上帝祈禱。最後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王牌主力被全殲在淮海戰場。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打輸光了,而坐鎮武漢的白崇禧卻加緊了倒蔣活動,逼著蔣介石讓位於李宗仁。蔣介石怒不可遏,大罵:共產黨要我的江山,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既要我的江山,還要我的錢!蔣介石曾經想讓軍統特務沈醉刺殺李、白二人,但苦於看家部隊在損失殆盡,江北局勢還要桂系收拾,只能忍痛作罷。

蔣介石怒罵白崇禧的話,在八八年拍攝《開國大典》電影時被引用,編劇對蔣總裁的原話做了一些修改。



白崇禧斗膽包天的做法,閻錫山敢幹嗎?估計給他十個豹子膽才有可能敢吧。閻長官的處事準則就是謹小慎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絕對不咬人。他一輩子,其實就只幹了三件爺們事:

1911年起兵反清

1927年起兵反奉

1930年起兵反蔣

除此之外,閻長官再沒幹過出格之事。基本上就是盤踞在山西,給中央各路大佬當孫子。北洋時代做了十六年孫子,國民政府時代做了十七年孫子,晚年在臺灣又當了十年孫子。在認慫當孫子這方面,閻長官是有豐富經驗的。既然這麼聽話,蔣介石又何必刁難他呢?這從側面也證明了,閻錫山這個人有政治頭腦,知進退。在黨國內,就屬他最會充和事佬。



反觀桂系的一貫做派,逼宮篡位,什麼出格的事都乾的出來。蔣介石對白崇禧的恨,可以用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來形容。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蔣介石確實太恨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民國十六年八月中,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白崇禧和何應欽。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這一次聯名反對他的人裡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年逾六旬的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後主使,還是桂系。

完了嗎?沒完……



民國二十五年的兩廣事變,粵系陳濟棠朝蔣介石開炮,桂系又公開支持陳濟棠,氣的蔣介石牙癢癢!平定廣東後,蔣介石調動二十萬部隊進攻廣西。桂系方面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調動下,廣西也武裝了二十萬兵力抗戰中央。最後不了了之……

同年的西安事變,剛剛跟蔣介石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當李、白二人聽說張學良扣押蔣介石後,滴酒不沾的李宗仁,給自己倒了一滿杯白蘭地,高興地說:蔣公這是罪有應得,死有餘辜!蔣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國人之義憤!蔣介石聽後,咬牙切齒。

民國三十七年,因為競選副總統一事,蔣介石和桂系又槓上了。雙方動用了輿論相互攻擊對方,蔣介石還暗中派遣特務刺殺李宗仁。最後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棋高一著,讓蔣介石吃了啞巴虧。但是蔣介石也不服輸,在總統就任典禮上也讓李宗仁也了啞巴虧。一來一往,扯平了。但雙方也算是徹底的鬧掰了……



以上算是把蔣介石和白崇禧,蔣介石和閻錫山的政治矛盾大體捋了一遍。從互相傷害的程度來看,蔣介石和閻錫山其實沒什麼大仇,雙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閻錫山的生存問題上,也就是蔣介石想不想讓他繼續在山西當土皇帝;但是蔣介石和白崇禧的仇,那可就大了。雙方的矛盾在於蔣介石的領導權,也就是白崇禧總想把蔣介石給搞下臺!這就意味著蔣介石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如果白崇禧不是兵敗雷州半島,他和蔣介石的鬥爭,還會繼續下去。這樣的人,蔣介石豈能給他好看?到臺灣後沒殺他,只是做樣子給黨國同仁看罷了。蔣內心的的真實想法,就是白崇禧一日不死,自己的領導權一天都得不到保障。

其實早在北伐結束時,智囊楊永泰就對白崇禧和閻錫山做過一個非常精準的總結。他對蔣介石說:應該用軍事手段(戰爭)解決桂系;用經濟手段(收買)和政治手段(安撫)解決晉系。楊永泰的話,直白的不能太直白了。蔣介石若想坐穩江山,跟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沒有調解餘地的,只能用武力解決!而閻錫山,他是小肚雞腸之人,扣扣搜搜的過日子,給點小錢就能收買。論眼界和魄力,閻錫山遠遠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

楊永泰給出這個論斷的時間是1928年,不得不佩服他,說的非常之精準!閻錫山在後來,給點小錢就能打發,只要不動搖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他比誰都忠誠;白崇禧則是截然相反,怎麼喂都喂不飽。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種人物性格的差異,決定了蔣介石對閻錫山和白崇禧的態度吧。


Mer86


白崇禧與閻錫山敗退臺灣後,都成了光桿司令,再也對蔣介石構不成威脅。對於這兩個當年實力派大軍閥,蔣介石還是區別對待。白崇禧基本上是個無權無職的閒人,而且他所住的白公館,還受到保密局特務日夜監視。而閻錫山雖然掛了兩個虛銜,小日子過得滿舒坦的,還著書立說。

蔣介石對白崇禧可謂恨之入骨,對閻錫山只是另眼相看。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指揮打仗的確有一套。蔣介石几次拉攏都以失敗告終。他和李宗仁稱霸廣西不說,還多次干預國民黨中央的選舉 ,蔣介石的幾次下野,白崇禧都是衝鋒在前。特別是48年以後,國民黨敗局已定,又是他和李宗仁從中作梗,逼的蔣介石不得不再次下野。這種逼宮之舉,讓蔣介石刻骨銘心,白崇禧到臺灣後,蔣介石焉能輕易放過他。

而閻錫山就與白崇禧的性質大不一樣。雖然他和馮玉祥聯手發動了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被打敗後,閻錫山就變得乖巧多了。他在山西用三分之二的軍隊來修路,表示他不再窮兵黷武,對蔣介石做出重大決策,表面上是完全擁護。只要能讓他做山西的土皇帝,他唯蔣介石馬首是瞻。48年後,蔣介石下野,身為行政院長的閻錫山對代總統李宗仁處處掣肘,對蔣介石唯命是從。正是閻錫山把寶壓在蔣介石身上,到臺灣後,蔣介石才會對他額外開恩。

1960年,閻錫山病逝於家中,終年77歲。

1966年,白崇禧暴死於臥室,渾身發綠,死因不明。時年74歲。


洛水清風


1960年,曾經風光一時的山西王閻錫山,帶著對前塵些許遺憾,安然離世,享年77歲。

“有大需要時來,始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看著閻錫山臨終前,送給自己的輓聯,也許其心中對最終的結局,還是有所不甘。

可是其與暴斃於床的白崇禧相比,蔣介石待其算是相當客氣了,亦算是得以安享晚年了。

至於閻錫山與白崇禧為何所受待遇不同,我覺得還要從兩人行事風格迥異說起。

一,生性精於算計的不倒翁閻錫山。

閻錫山自辛亥革命後,能獨霸山西38年,應算是軍閥中的奇葩了。這皆得益於他精於算計,始終能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真的左右逢源,說其是不倒翁亦不為過也。



我們從他與老蔣關係的變化分析,其鐵算盤之精妙可見一斑。他雖與老蔣不和,但其只是在中原大戰與老蔣交惡。

他看到無法將老蔣挑下馬,就縮在山西能固守自己的地盤就好,無論何時表面都是擁護蔣言。老蔣對其並無太多忌恨。

閻錫山到臺後,審時度勢面,全然放下權利之爭。其安於田園生活,甘於寂寞,著書立說,絕不再插手政事,老蔣對其全然放心。


二,自負不懂融通的白崇禧。

白崇禧因與李宗仁聯手,統一廣西一舉成名,其超強的軍事才能亦威名遠播,從而也造就了白崇禧一生自負的性情。

白崇禧雖自負,但其天性中亦有一種自律的理性。他始終以太平天國洪楊失敗的例子反省,從而他始終恪守著尊李宗仁為先,避免廣西內訌。



李白攜手幾十年,毫無間隙,這亦為白崇禧最終結局打下伏筆。

後來,無論是他倒蔣的蔣桂戰爭,還是中原大戰,他只想把李宗仁推上臺去,其倒蔣挺李之心天下皆知。

老蔣雖然忌恨,但又要仰仗其軍事指揮才華,不得不利用他解眼前之困難。

兩人矛盾在解放戰爭中,再次被激化。

白崇禧地域觀念很重,他在淮海戰役中,想保存桂軍實力自保,眼見黃維兵團被圍絕不打援,老蔣由此對其更為忌恨。

1948年底,白崇禧又倒蔣挺李,將李宗仁推上代總統之位。他其實是在暗中謀劃,憑桂軍實力劃江而治。

只不過他又怎能擋住歷史洪流,唯有失敗迎接他。不過這次他已經得罪老蔣到家了。

白崇禧被老蔣騙到臺灣後,老蔣對他是新帳舊帳一起清算。雖說其他將領亦被奪權受到冷落,但白崇禧是被老蔣最另眼相看的一位。


白崇禧再想表忠心為時已晚。只不過老蔣為牽制遠在海外的李宗仁,還未對其下黑手罷了。

隨著李宗仁棄暗投明,迴歸祖國,白崇禧就如一枚棄子,再無利用價值。

第二年白崇禧就暴斃在床。至今其死因,亦是眾說紛紜,老蔣陰謀暗害之說,流傳最廣。

綜上所述,性格決定命運,閻白二人同樣被老蔣冷落,但閻錫山精於算計,審時度勢之功非白崇禧能比,這亦是閻錫山能得善終的原因吧。

斯人已逝,恩怨糾葛,功過是非,留由後人評說。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的待遇有不同嗎?不都是被蔣介石打入冷宮,最多坐個閒職,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閻錫山是自己病死的,白崇禧有可能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死的。而且,除了他倆,在大陸叱吒風雲的那些大佬、軍閥們,當年都還能跟蔣介石掰一掰腕子,到了臺灣基本都被解除了權力,像何應欽、楊森、薛嶽等,馬步芳更是直接跑外國去了。

蔣介石去了臺灣之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深感派系眾多、人心不齊,還有就是紀律渙散,不得民心,需要建立自己的絕對專治地位。於是他把閻錫山、白崇禧這些人全部擱置一旁,全力重用黃埔系學生,如陳誠。

閻錫山剛到臺灣時任行政院長,還準備大展拳腳,到處發表演講,批評國民黨內的不團結。差點沒把老蔣氣死,1950年蔣介石改組行政院,把閻錫山的人全換掉了,氣的閻錫山打算以退為進,提出辭職,誰知蔣介石直接給批准了。

這下閻錫山只好真的辭職了,辭職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臺北地處偏僻的麗水街,開始一心寫書,後來又搬到了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一邊著述,一邊除草種地,打發時間,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歲。

白崇禧和閻錫山不同,組開始沒去臺灣,而是跟著老大哥李宗仁去了香港,結果想來想去還是孤身去了臺灣。白崇禧跟著李宗仁,在大陸時就經常反蔣,抗戰之前就打過好幾仗,抗戰後還曾把他從總統的位置下弄下去了,李宗仁成了代總統。

白崇禧到了臺灣後,只擔任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職務,保密局(以前的軍統)甚至在白崇禧公館對面建了個派出所,對她他行嚴密監視。

1966年白崇禧去世時屬於暴斃,而且屍身發綠,有傳聞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殺。


漁樵講史


李宗仁向來與蔣的關係不好,是國民黨內的最大實力派,多年來白崇禧和李宗仁合作無間,人稱〃李白·但是在渡江戰役前夕李逼蔣下野加之內部蔣桂矛盾,在退守臺灣前夕李宗仁曾被蔣列為刺殺人員行列,李要去臺灣很有可能被殺,如白崇僖死因非正常


1950年5月1日白崇禧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7月26日被聘為國民黨改造委員會中央評議委員,從此失去職權,受蔣控制擺佈,保密局在白崇禧公館對面設了個派出所,對白的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視。

1966年12月2日,副官發現白崇禧死在臥室,屍身發綠,死因不明,時年七十四歲,傳言白崇禧為蔣介石派人毒死,官方聲稱白崇禧死於心臟病,蔣介石親往白府弔唁,並宣佈由國防部負責以軍禮治喪。

白崇禧是有野心的,但是閻錫山自從中原大戰後學老實了,主政山西,只想當一個土皇帝,自知不是蔣介石的對手,所以並沒有和蔣介石爭權奪位的想法。為人老謀深算,懂得韜光養晦,軍閥混戰時期就非常能說明問題。由於閻錫山唯蔣中正之命是從,不把李宗仁放在眼裡,李宗仁與閻的矛盾日趨尖銳。從這一點來說,他和蔣介石是一個戰線的。



退到臺灣的蔣介石,繼續盜用中華民國稱號,於1950年3月1日宣佈恢復偽總統職務。閻錫山辭去偽行政院長,獲得偽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兩個頭銜,居於臺北市菁山之麓。他無事可做,乃從事著述,先後寫了20多本小冊子,其中主要的是以反共和宣揚他的“物勞主張”和“中的哲學”為內容的《大同之路》。1960年5月23日病逝,終年77歲。

兩個人都是戎馬一生,但最後的結果卻截然相反,雖然蔣介石到了臺灣以後,整頓國民黨內部,大量重用黃埔系。導致各個地方實力派都失去了實權,但是造到蔣介石的清算卻是不一樣的。正是由於閻錫山的聰明和老道得以善終,而白崇禧雖然有軍事指揮才能,可他對於政治的把握卻差強人意,因為他過去對老蔣的所作所為,必然會招致報復。淪為政治權利的犧牲品。

我是安寺勁,歡迎大家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