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去台湾后白崇禧与阎锡山的待遇为何不同?

Hybrid_B


对付狼有对对付狼的方法,对付狗有对付狗的方法。

权力的交锋,永远离不开政治的角逐。

在政治上,阎锡山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

一场蒋冯阎战争便将阎锡山的头给摁下去了,虽然心里仍然不肯屈服于蒋介石,可是明面上却不得不臣服于蒋介石。

在李宗仁戴着“代总统”的头衔飞去美国后,按照宪法规定,总统、副总统“不能视事”的时候,即由行政院长代行总统职权。当时也确实有人提出来让阎锡山这个行政院长代行总统职权,但是阎却讳莫如深,反问你给我说说李代总统怎么不能视事了?阎不是不想代行总统职权,是实在不敢呀!曾经意气风发的李宗仁在这时候都已经夹着尾巴跑去美国了,他阎锡山怎么敢自己往蒋介石的枪口上撞?



阎锡山能够成为民国政坛上的“不倒翁”不是没有原因的,在辛亥革命中,他用手里的枪当上了山西都督,等到袁世凯派兵来打他的时候,他立刻致函袁世凯,说我拥护你!他摇身一变成为了袁世凯的铁杆支持者,为袁世凯鞍前马后。等到袁世凯病逝、段祺瑞执掌北洋政府以后,他立刻又投到了段的阵营,原因仍然是他的实力不足以对抗段祺瑞,他需要在北京政府的庇护下生存和发展。在段祺瑞下野后,阎锡山觉得自己可以出来争一争了,所以没有投靠谁,自己当老板。

在北伐的时候,阎锡山原想着作壁上观,玩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弄了个国民军联军响应北伐,北伐军又压着吴佩孚和孙传芳打,阎一看这局势明显倒向了北伐军,赶紧在城头升起了青天白日旗。不过,阎锡山终究是个有野心的人,也是个不愿受人钳制的人,所以在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削藩”的时候,阎又和冯玉祥、桂系“李白”竖起了反蒋的旗帜,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们失败了,阎锡山被一场中原大战给彻底打怕了,蒋介石之势已成,无人再可撼动。

所以,阎锡山不敢再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抢地盘,心想只要能守住山西便好。阎锡山专心发展山西,结果愣是将山西变成了模范省,受到山西百姓的称赞。

跑到台湾后,阎锡山表现得更“怂”了,蒋介石怎么说,他怎么做。

蒋介石这边宣布,我要复职当总统。

阎锡山那边马上表示,同意,同意,同意。

然后同意完了还要辞去行政院长的职务,毕竟要将位置腾出来给蒋介石的人呀!阎锡山敢不同意吗?不敢,小命要紧,怕蒋介石暗地里给他小鞋穿,小鞋挤脚穿着不好走路,弄不好走着走着摔一跤便呜呼哀哉了!阎锡山辞职以后,安安心心地过自己的小日子,1960年5月在台北病逝。

对于识时务的阎锡山,蒋介石也不好赶尽杀绝,否则名声不好听,也不利于收揽人心。

对于蒋介石来说,白崇禧与阎锡山相比,简直是魔鬼!

白崇禧,这个身高比蒋介石高不少的广西人,太招蒋介石的恨了,他做的那叫什么事呀!

1927年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冯玉祥逼迫蒋介石下野,蒋介石在会上本来只是客气地说说自己可以离开,白崇禧立刻顺着他的话说你离开也好,蒋介石当时心中很恼火,估计不知道怎么骂他娘的呢。蒋介石赶紧将目光转向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何应钦,想让他说句挽留的话,好让自己有个台阶下,结果没想到何应钦早已经和“李白”他们串通一气,竟然什么也没说。于是,蒋介石只好灰溜溜地辞职了。

在蒋桂战争开打的时候,蒋介石也不是占据绝对优势,当时也是“李白”大意,白崇禧已经基本上敲定了战略,蒋介石也挺慌的,所以派了特务去暗杀白崇禧。“李白”当时的地盘可没比蒋介石小多少,所以也很有信心,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竟然跟他们玩阴的,暗中使了一招“有钱能使鬼推磨”,对桂系将领进行收买和策反。蒋介石这招也够狠的,以军事手段为主,以政治手段和金钱攻势为辅,简直势如破竹,蒋桂战争刚刚开打没几天,很多桂系将领便背叛了“李白”,蒋桂战争也以桂系的失败告终。这事换成阎锡山,估计已经硬着头皮唱征服了,可是白崇禧他们愣是屹立不倒,继续与蒋介石对抗,直到1949年。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好日子已经接近尾声,蒋介石也早就安排好了退到台湾的事,但是谁又能想,临了了他还得受白崇禧和李宗仁的一番羞辱?白崇禧毫不避讳地说:“老蒋的老本丢得差不多,再搞不下去了,我们要老蒋下野,德公上台。”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当然也不肯就范,但是“李白”已经摆明了车马,你是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他们甚至还逼迫张群、张治中这些人去“奉劝”蒋介石下野,让蒋很丢颜面。不过,蒋介石后来转念一想,干脆来个“以退为进”,所以在为日后的复出铺好路以后,他辞职了。

但是不管怎样,蒋介石与白崇禧的仇是解不开了。

当时这么多军阀,反对过蒋介石的也有很多,但是能将反蒋从头贯彻到尾的唯有桂系!

桂系能让蒋介石这么头疼,当然少不了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的功劳!



去台湾后,蒋介石更是时刻不敢放松对白崇禧的警惕,生怕在美国的李宗仁和白崇禧来个里应外合,所以24小时派人盯着他。最后他忍无可忍之下找陈诚说这事,陈诚说是为了保护他,白崇禧为此说了句气话,说副总统才需要保护,我不需要。难道白崇禧真不知道是蒋介石安排人监视他吗?当然知道。这时候的白崇禧表面上看去已经没了威胁,蒋为什么还这么忌惮他?

当时美国人一直有换“代理人”的想法,孙立人就是因为这事被蒋软禁的,可是那时候李宗仁却正好在美国,蒋就是怕李在美国寻求帮助,然后......

所以,白崇禧只能活在蒋介石的监视之下,没有秘密地活着!

论政治,白崇禧不如阎锡山,更不如李宗仁。

在白崇禧死后李宗仁更是损道:“这人太自负,其实在政治上没有什么远见,否则也不可能以那种丢脸的方式去世。”

一个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一个仍然隐藏着可能改天换日的威胁,这也是蒋介石给了阎锡山和白崇禧不同“待遇”的原因。


宁糊涂


单独从表面上来看,两人来到台湾之后确实有所不同。阎锡山还有着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位,白崇禧啥都没有不说,家门口甚至都有个警察局。后来台湾召开“全代会”推选新的中央委员的时候,唯独白崇禧被落了下来。

▲白崇禧与阎锡山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两人来到台湾之后受到的待遇差别不大。虽然阎锡山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位,但是权利没有多少。他自己也很明白蒋介石的用意,干了没多久就跑到“身上老林”里面养老。从这点来说和无职无权的白崇禧没区别。

而且蒋介石为了两人的安全,还派遣警卫进行每天24小时贴身保护,保护到这个程度可见对两人的“关爱”了。然而如果你想硬掰两人不一样,那我就和你好好说道说道。

白崇禧、阎锡山与蒋老板的爱恨情仇

我们先说阎锡山,他和蒋介石最大的矛盾其实是中原大战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联合冯玉祥以70万大军去打蒋介石的30万。蒋介石自知不敌写信去求阎锡山,最后阎锡山也没给他面子,后来还发展到在两人在报纸上展开了对骂,最后当然是该打当然要打。

▲阎锡山、蒋介石、冯玉祥(中原大战)

最后当然是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蒋介石才挽回了败局,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作为战败方的阎锡山,最后选择的是通电下野。而通电下野这种手段其实是民国时期军阀的惯用手法,对于军阀势力的影响不大。 毕竟投入的110万战力,最后死伤才20多万,根本没有伤筋动骨。

因为民国时期各方军阀混战,说到底都是打着民国政府的旗帜,也就是所说的“内战”。不像是楚汉之争,争得是你死我活。中原大战是“地盘”的争夺,最后不会“死人”。他们这种争夺在没有出现最后的局面之前就认输,损失根本不大,选择通电下野只是为了保持实力。

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蒋介石做人特别的“大度”。他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所以说在他重新掌握权利后,对于山西的阎锡山并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做法。

▲阎锡山

如果说蒋介石真的记仇,他完全可以派中央军驻扎在山西,把阎锡山压的死死的。就算是阎锡山再厉害,也不可能重新掌握山西大权。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蒋介石并没有把那次中原大战当回事,毕竟自己被迫下野的情况多了去了。这也就解释了蒋介石最后为何没有为难到了台湾的阎锡山,毕竟两人没啥生死矛盾。

而反观白崇禧这边,作为桂系军阀的重要代表人物。虽然表面上是归蒋介石管辖,但是自理程度很大,其实更加听从老大哥李宗仁的号召。白蒋之间的矛盾,其实要比阎蒋之间要大。

白崇禧与老大哥李宗仁早在1924年就联合到了一起,革命友谊不可谓不深厚。而在早期的时候,其实白崇禧还是很支持蒋介石的工作。比如北伐战争的时候,他就在蒋介石的请求下指挥作战。

▲白崇禧

虽然说后来白崇禧也出兵打过蒋介石,然而蒋介石也是干过“拉胡倒桂”的行经。大家都不怎么干净,也没必要说谁对谁不好或者谁阴过谁。至于这一点,蒋介石也和对待阎锡山的中原大战一样。说到底都还是小问题,都可以原谅。因为大家“都是”军阀,打来打去都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总而言之,从之前这些小矛盾来看,两人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问题。如果真的只是做了这些事情,两人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虽然大官做不了,但是还是有很大机会掌握点实权。但是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临走前的“突生意外”

还是一样我们先说阎锡山!阎锡山在失去山西以后,就跑到了南京投靠蒋介石。但是好巧不巧,当时恰逢李宗仁联合美国,准备推翻蒋介石。而自古以来关于站位的事情,一个处理不好就是万劫不复。

▲李宗仁

而阎锡山的选择和古代手握大权的人很像,你们争你们的我不说话。但是阎锡山做了几十年山西土皇帝,那肯定有自己的道道。所以虽然说李宗仁最后成功上位,但是阎锡山择是两面押宝。

李宗仁布置下来的事情,他也会去做,但是做之前会和蒋介石商量。这正能体现阎锡山的精明之处,当时我党的大好局势之下,其实换作任何一个人都很难翻盘。所以既然知道注定要失败,肯定要为失败之后做打算。

至于投靠我党的情况,因为毁了阎锡山山西整个基业,虽然双方血海深仇算不上,但是投靠是不可能了。战败后是跟谁跑好?蒋介石还是谁?

他当时没决定好,所以说要两边讨好。然而正是此举最后救了他一命,但是也只是救了命,其他就不能再多了。 (如果破釜沉舟,对于蒋介石死撑到底,到了台湾就是另一个说法。)

▲白崇禧与李宗仁

再看白崇禧就不一样了!白崇禧作为李宗仁的铁杆小弟,当时李宗仁为了推翻蒋介石,除了联系美国,国内支持肯定少不了。当然是找上了早已经有了合作基础的小弟白崇禧了,为了让他死心塌地还给他画了一块大饼。

白崇禧为了更好的未来,确实跟着李宗仁大干一场。但是当推翻了蒋介石以后,白崇禧有点后悔了,因为他发现了李宗仁是在骗自己。饼画的很好,但是终究还是充不了饥。眼看着我党打过长江,李宗仁还是改变不了局面,而白崇禧的势力也是被一点点被蚕食。

幸亏发现的早,要不然他到台湾后就不是简单的无职无权了。所以自从扶持李宗仁夺得政权之后,白崇禧就选择什么都不做了。而蒋介石也是精明的人,他也知道两人之间的尴尬情况,于是选择跟白崇禧示好。“我马上准备跑路到台湾,但是我支持你在大陆上继续到底。”

▲蒋介石与白崇禧

白崇禧没想到蒋介石竟然可以不计前嫌,甚至还愿意支持自己。所以临逃跑的时候,李宗仁劝他去美国,否则到了台湾蒋介石肯定不会给他好下场。但是白崇禧对于这个欺骗自己的老大哥很失望,还是毅然决然地跑到台湾。

然而还是他太年轻啊,虽然白崇禧到了台湾没有性命之忧,但是也什么都没了,反倒还被派了警卫24小时保护。

不知道各位认为两人下场惨不惨?当年在自己的地盘都是吆五喝六甚至是土皇帝的存在。来到台湾之后甚至是连自己的警卫队都没有,不可谓不可怜了。但是你看看张雪良、孙立人的下场就知道,这两个人真的好多了,最起码还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其实到了台湾之后,蒋介石对于这种“叛徒”真的容忍很多,不会像韩复渠一样,他放弃济南密谋反蒋,被蒋知道后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枪毙于武昌,并通令全国。

▲韩复渠

但是台湾不同于大陆,大家都是一个绳上的蚂蚱,最后闹掰了对谁都没有好处。那些之前在大陆有小九九的人,就好好的活着吧,我蒋某人大度不去动你,但是想翻身还是做做梦来的实在。

而至于后来很多人说的蒋介石害死白崇禧,也更是无稽之谈了。我们先不说上面这个原因,单独白崇禧去世的时候七十多岁了,也来到台湾十几年了,要是报复早就会报复了。70多岁的老人还能翻出什么浪花?

对于这个传言,其实他的儿子也在后来出来辟谣,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更大。而阎锡山倒是比白崇禧早走了几年,和他一样也是病逝。所以说两人来到台湾后,老蒋对他们的待遇都差不多。


史之策


论军事智商,白崇禧完胜阎锡山;论政治情商,阎锡山完胜白崇禧。白崇禧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若跟定李宗仁,结局要比到台湾追随老蒋强。

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蒋介石依靠自己的权谋手段,成功攫取了国民党内和国民政府最高领袖位置,自然引起其他党内实力派和地方军阀的不满,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和蒋介石在党内的明争暗斗,但他们没有军权,只是没牙的老虎,最后被蒋介石一一收拾。

地方军阀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手里有兵,就硬气的多,老蒋想让他们乖乖听话,让他们服从自己,他们不服气,不是阴谋倒蒋,就是抄起家伙和老蒋真刀实枪地干。

但各路军阀和蒋介石的表现,差别还是很大的。

李宗仁和白崇禧都很聪明,尤其白崇禧号称“小诸葛”,军事上的造诣在国民党内数一数二,登峰造极,桂系军阀的实力也不赖,广西人战斗力很强。

正因为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有野心,总想把老蒋打翻下台,自己取而代之。

除了抗日战争的八年稍微消停点,李宗仁和白崇禧从未停止过“倒蒋”的阴谋和行动。

粗略一数,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倒蒋行动至少有6次:

1,1927年,逼蒋下野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对立,引发矛盾冲突。关键时刻,李宗仁、白崇禧反对蒋介石,蒋介石无奈下野。

2,1929年,蒋桂战争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桂系惨败,李宗仁下野,白崇禧败逃越南,蒋桂再次接下梁子。

3,1930年,中原大战

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发兵倒蒋,李宗仁、白崇禧趁机率兵参加,中原大战爆发,最后还是桂系军阀失利,老蒋大获全胜。

4,1934年,围剿红军

红军开始长征后,蒋介石下令各路军队参与围追堵截,想一箭双雕,既消灭红军,又消耗桂系,但李宗仁、白崇禧跟老蒋不是一条心,对老蒋的命令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严防蒋介石一石二鸟之计,气得蒋介石仰天长叹:“这真是外国的军队呀!”

5,1936年,两广事变

1936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联合广东的陈济棠进攻蒋介石,陈济棠兵败后,蒋介石大兵压境准备进攻广西,后在各方调解下握手言和,共同抗日。

6,1949年,再度倒蒋

1948年年底,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亟需支援,此时手握重兵的李宗仁、白崇禧不但不帮忙,反而“落井下石”,联合各省发电,逼迫蒋介石下野,结果老蒋被迫第三次辞职下野,改由李宗仁继任代总统。

有这么多恩恩怨怨,老蒋早把白崇禧恨得牙痒痒,比恨日本人和解放军更甚,这一点白崇禧自己也知道,他曾经向人说起“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

当时白崇禧有三个选择,一是留在大陆,毛主席承诺让他继续带兵,而且是带兵30万;二是跟着李宗仁跑到香港,谁也管不着,逍遥自在;三是跑到台湾,追随一生敌人蒋介石。

以白崇禧的精明,按理说会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但他还是失算了。

尘埃落定时,蒋介石跑到台湾,李宗仁跑到香港,白崇禧却选择了追随老蒋。

白崇禧以为蒋介石跟自己是公对公,不是个人恩怨,但他高估了蒋介石的肚量。

一到台湾,蒋介石立刻解除了白崇禧的兵权和一切权力,给了他一个闲职养老,而且派人时刻监视他的住所,对白崇禧一百个不放心,最后白崇禧据说是蒋介石派人毒死的。

跟白崇禧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相比,阎锡山破有些“大智若愚”的味道。

阎锡山会做人,又有自知之明,一生信奉中庸之道,他知道自己的实力不足以跟老蒋掰手腕,就不和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他们瞎掺和了,你们闹你们的,我保持中立。

阎锡山的势力范围是山西,他也没有大的野心,实行的政策就是保境安民,在大事上服从中央,尊重老蒋,不给老蒋找茬添麻烦,也不给老蒋难堪,但老蒋你也不能干涉我山西的事,让我在山西这一亩三分地当土皇帝,所以山西在他治理下日子红红火火。

尘埃落定时,阎锡山也跑到了台湾,但他和蒋介石并无深仇大恨,又会做人,所以在台湾生活地优哉游哉,不是养生钓鱼,就是读书写书,最后寿终正寝。

以白崇禧和蒋介石的恩怨之深,换做我是蒋介石,恐怕也很难原谅他——即便不干掉他,也会让他活的不痛快。可惜白崇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人生最后一个重大抉择时,做出了一个十分错误的选择,充分彰显了蒋介石的爱憎分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白崇禧在台湾的凄惨待遇实在是令人不愿多谈,“桂系双雄”之一,一代“小诸葛”竟然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令人嗟叹。

而阎锡山的下场要好很多,当然,实权是不可能有实权的了,但安乐的日子还是能过的,顶多也就是有些思乡之苦罢了。

为啥待遇不同呢?那自然是因为老蒋更恨,也更忌惮白崇禧了。

“桂系”和阎锡山虽然都是民国军阀中的大派,但他们的目的可是不一样的,桂系是想从“镇南关”平推到“山海关”,控制全国政权,“李白”二人可是老蒋在国民政府内部的最大死对头。

而阎锡山不同,他没那么大的眼界和格局,只想当山西的“土皇帝”,他和蒋介石可没多大仇恨,顶多就是在“中央集权”的问题上有点矛盾。

他们眼界,格局和志向的差别带来了不同的后果,在大陆打江山的时候,“桂系”曾经风光无限,鼎盛时期,李宗仁更是直接当上中华民国总统!

而阎锡山呢?守着山西老窝当“工业党”,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老蒋一般也不怎么把他当回事,甚至直白点说就是看不起他。

但到了台湾就不一样了,对于白崇禧,委员长那是“有仇报仇”;对于阎锡山呢?阎锡山丢了山西,老蒋不也丢了南京嘛,所谓“亡国君臣最道同”,抱团痛哭吧,就别再为之前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怄气了。


国史拾遗


1948年解放前夕公布的国民党43名战犯里面,蒋介石众望所归排名天字第1号,白崇禧排名第4,而独霸山西30余年的阎锡山处于中下游,才排名第32。蒋介石战败后逃往了台湾,阎锡山,白崇禧也跟着逃往了台湾。

论白崇禧和阎锡山,两人都和蒋介石争夺过天下王器归属。阎锡山的晋绥军曾经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联合冯玉祥与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胜出统一全国而告终。此时蒋介石也可以看做一路军阀,正处于势力的上升期,阎锡山可以看成是蒋介石踏向成功路的阶梯。蒋介石统一全国,大局已定,阎锡山独守山西地盘几十年,未曾与蒋介石有过大的冲突。

相反白崇禧所在的桂系,虽有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驾马车之说。其核心实则为“李白”组合,李宗仁在前,白崇禧在后出谋划策,所以人称白崇禧为小诸葛。桂系为了争夺天下归属和蒋介石也发生过“蒋桂战争”,结局还是以蒋介石胜出而告终。蒋介石大局已定,统一全国后。桂系并没有像阎锡山一样偃旗息鼓,而是多次卷土重来。解放前夕,蒋介石连续大败,正需要大力支持的时候。桂系拥兵自重,排兵布阵不受国府节制。白崇禧更是出谋划策帮助李宗仁将蒋介石赶下台,李宗仁当了代总统,此举可以看做是白崇禧对蒋介石的落井下石之举。

依战犯排名来看,白崇禧的能为要高于阎锡山,对蒋介石来说威胁也要高于阎锡山。以双方积怨来说,阎锡山认命,白崇禧不认命。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怨恨肯定高于阎锡山。到了台岛,蒋介石改组。原先的地方实力派都成了光杆司令,大多是有名无实的闲职。阎锡山也想重返政治舞台,但是碰壁之后就开始养花种草,脱离政治漩涡,颐养天年。相反白崇禧因李宗仁未到台岛,一直是蒋介石制约李宗仁的棋子,身不由己不能脱离政治漩涡,李宗仁回归大陆,白崇禧处境可想而知。

总的说来蒋介石还算地道,没有向对待陕西王杨虎城和山东王韩复渠这些政治对手一样,对阎锡山和白崇禧痛下杀手。阎锡山在台岛生活11年寿终正寝77岁,白崇禧在台岛生活17年,寿终正寝73岁(蒋介石谋杀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睁眼看西安


其实在蒋委员长的心里,他对阎百川是瞧不起的,但是对白键生却一直很忌惮!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要调自己的黄埔嫡系部队去徐州参战,结果被白崇禧这个华中剿总司令给硬顶回去了。蒋介石气的打电话问白崇禧,我调我的嫡系参战,你凭什么阻拦!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两人在电话两头说着说着就骂起来了,这一骂就是半个多小时。



蒋介石和白崇禧对骂的结果,就是白崇禧对淮海战役的消极应付。当杜聿明和黄维两个集团先后被围后,蒋介石的手上已无兵可调,除了空投弹药和给养外,每天能做的就是对着上帝祈祷。最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王牌主力被全歼在淮海战场。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打输光了,而坐镇武汉的白崇禧却加紧了倒蒋活动,逼着蒋介石让位于李宗仁。蒋介石怒不可遏,大骂:共产党要我的江山,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既要我的江山,还要我的钱!蒋介石曾经想让军统特务沈醉刺杀李、白二人,但苦于看家部队在损失殆尽,江北局势还要桂系收拾,只能忍痛作罢。

蒋介石怒骂白崇禧的话,在八八年拍摄《开国大典》电影时被引用,编剧对蒋总裁的原话做了一些修改。



白崇禧斗胆包天的做法,阎锡山敢干吗?估计给他十个豹子胆才有可能敢吧。阎长官的处事准则就是谨小慎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绝对不咬人。他一辈子,其实就只干了三件爷们事:

1911年起兵反清

1927年起兵反奉

1930年起兵反蒋

除此之外,阎长官再没干过出格之事。基本上就是盘踞在山西,给中央各路大佬当孙子。北洋时代做了十六年孙子,国民政府时代做了十七年孙子,晚年在台湾又当了十年孙子。在认怂当孙子这方面,阎长官是有丰富经验的。既然这么听话,蒋介石又何必刁难他呢?这从侧面也证明了,阎锡山这个人有政治头脑,知进退。在党国内,就属他最会充和事佬。



反观桂系的一贯做派,逼宫篡位,什么出格的事都干的出来。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恨,可以用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来形容。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因为蒋介石确实太恨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民国十六年八月中,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白崇禧和何应钦。

民国三十年十二月,蒋介石第二次下野,这一次联名反对他的人里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国三十八年一月,年逾六旬的蒋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后主使,还是桂系。

完了吗?没完……



民国二十五年的两广事变,粤系陈济棠朝蒋介石开炮,桂系又公开支持陈济棠,气的蒋介石牙痒痒!平定广东后,蒋介石调动二十万部队进攻广西。桂系方面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调动下,广西也武装了二十万兵力抗战中央。最后不了了之……

同年的西安事变,刚刚跟蒋介石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当李、白二人听说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后,滴酒不沾的李宗仁,给自己倒了一满杯白兰地,高兴地说:蒋公这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蒋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国人之义愤!蒋介石听后,咬牙切齿。

民国三十七年,因为竞选副总统一事,蒋介石和桂系又杠上了。双方动用了舆论相互攻击对方,蒋介石还暗中派遣特务刺杀李宗仁。最后还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棋高一着,让蒋介石吃了哑巴亏。但是蒋介石也不服输,在总统就任典礼上也让李宗仁也了哑巴亏。一来一往,扯平了。但双方也算是彻底的闹掰了……



以上算是把蒋介石和白崇禧,蒋介石和阎锡山的政治矛盾大体捋了一遍。从互相伤害的程度来看,蒋介石和阎锡山其实没什么大仇,双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阎锡山的生存问题上,也就是蒋介石想不想让他继续在山西当土皇帝;但是蒋介石和白崇禧的仇,那可就大了。双方的矛盾在于蒋介石的领导权,也就是白崇禧总想把蒋介石给搞下台!这就意味着蒋介石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如果白崇禧不是兵败雷州半岛,他和蒋介石的斗争,还会继续下去。这样的人,蒋介石岂能给他好看?到台湾后没杀他,只是做样子给党国同仁看罢了。蒋内心的的真实想法,就是白崇禧一日不死,自己的领导权一天都得不到保障。

其实早在北伐结束时,智囊杨永泰就对白崇禧和阎锡山做过一个非常精准的总结。他对蒋介石说:应该用军事手段(战争)解决桂系;用经济手段(收买)和政治手段(安抚)解决晋系。杨永泰的话,直白的不能太直白了。蒋介石若想坐稳江山,跟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没有调解余地的,只能用武力解决!而阎锡山,他是小肚鸡肠之人,扣扣搜搜的过日子,给点小钱就能收买。论眼界和魄力,阎锡山远远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

杨永泰给出这个论断的时间是1928年,不得不佩服他,说的非常之精准!阎锡山在后来,给点小钱就能打发,只要不动摇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他比谁都忠诚;白崇禧则是截然相反,怎么喂都喂不饱。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人物性格的差异,决定了蒋介石对阎锡山和白崇禧的态度吧。


Mer86


白崇禧与阎锡山败退台湾后,都成了光杆司令,再也对蒋介石构不成威胁。对于这两个当年实力派大军阀,蒋介石还是区别对待。白崇禧基本上是个无权无职的闲人,而且他所住的白公馆,还受到保密局特务日夜监视。而阎锡山虽然挂了两个虚衔,小日子过得满舒坦的,还著书立说。

蒋介石对白崇禧可谓恨之入骨,对阎锡山只是另眼相看。

白崇禧号称“小诸葛”,指挥打仗的确有一套。蒋介石几次拉拢都以失败告终。他和李宗仁称霸广西不说,还多次干预国民党中央的选举 ,蒋介石的几次下野,白崇禧都是冲锋在前。特别是48年以后,国民党败局已定,又是他和李宗仁从中作梗,逼的蒋介石不得不再次下野。这种逼宫之举,让蒋介石刻骨铭心,白崇禧到台湾后,蒋介石焉能轻易放过他。

而阎锡山就与白崇禧的性质大不一样。虽然他和冯玉祥联手发动了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被打败后,阎锡山就变得乖巧多了。他在山西用三分之二的军队来修路,表示他不再穷兵黩武,对蒋介石做出重大决策,表面上是完全拥护。只要能让他做山西的土皇帝,他唯蒋介石马首是瞻。48年后,蒋介石下野,身为行政院长的阎锡山对代总统李宗仁处处掣肘,对蒋介石唯命是从。正是阎锡山把宝压在蒋介石身上,到台湾后,蒋介石才会对他额外开恩。

1960年,阎锡山病逝于家中,终年77岁。

1966年,白崇禧暴死于卧室,浑身发绿,死因不明。时年74岁。


洛水清风


1960年,曾经风光一时的山西王阎锡山,带着对前尘些许遗憾,安然离世,享年77岁。

“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看着阎锡山临终前,送给自己的挽联,也许其心中对最终的结局,还是有所不甘。

可是其与暴毙于床的白崇禧相比,蒋介石待其算是相当客气了,亦算是得以安享晚年了。

至于阎锡山与白崇禧为何所受待遇不同,我觉得还要从两人行事风格迥异说起。

一,生性精于算计的不倒翁阎锡山。

阎锡山自辛亥革命后,能独霸山西38年,应算是军阀中的奇葩了。这皆得益于他精于算计,始终能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真的左右逢源,说其是不倒翁亦不为过也。



我们从他与老蒋关系的变化分析,其铁算盘之精妙可见一斑。他虽与老蒋不和,但其只是在中原大战与老蒋交恶。

他看到无法将老蒋挑下马,就缩在山西能固守自己的地盘就好,无论何时表面都是拥护蒋言。老蒋对其并无太多忌恨。

阎锡山到台后,审时度势面,全然放下权利之争。其安于田园生活,甘于寂寞,著书立说,绝不再插手政事,老蒋对其全然放心。


二,自负不懂融通的白崇禧。

白崇禧因与李宗仁联手,统一广西一举成名,其超强的军事才能亦威名远播,从而也造就了白崇禧一生自负的性情。

白崇禧虽自负,但其天性中亦有一种自律的理性。他始终以太平天国洪杨失败的例子反省,从而他始终恪守着尊李宗仁为先,避免广西内讧。



李白携手几十年,毫无间隙,这亦为白崇禧最终结局打下伏笔。

后来,无论是他倒蒋的蒋桂战争,还是中原大战,他只想把李宗仁推上台去,其倒蒋挺李之心天下皆知。

老蒋虽然忌恨,但又要仰仗其军事指挥才华,不得不利用他解眼前之困难。

两人矛盾在解放战争中,再次被激化。

白崇禧地域观念很重,他在淮海战役中,想保存桂军实力自保,眼见黄维兵团被围绝不打援,老蒋由此对其更为忌恨。

1948年底,白崇禧又倒蒋挺李,将李宗仁推上代总统之位。他其实是在暗中谋划,凭桂军实力划江而治。

只不过他又怎能挡住历史洪流,唯有失败迎接他。不过这次他已经得罪老蒋到家了。

白崇禧被老蒋骗到台湾后,老蒋对他是新帐旧帐一起清算。虽说其他将领亦被夺权受到冷落,但白崇禧是被老蒋最另眼相看的一位。


白崇禧再想表忠心为时已晚。只不过老蒋为牵制远在海外的李宗仁,还未对其下黑手罢了。

随着李宗仁弃暗投明,回归祖国,白崇禧就如一枚弃子,再无利用价值。

第二年白崇禧就暴毙在床。至今其死因,亦是众说纷纭,老蒋阴谋暗害之说,流传最广。

综上所述,性格决定命运,阎白二人同样被老蒋冷落,但阎锡山精于算计,审时度势之功非白崇禧能比,这亦是阎锡山能得善终的原因吧。

斯人已逝,恩怨纠葛,功过是非,留由后人评说。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在台湾,白崇禧和阎锡山的待遇有不同吗?不都是被蒋介石打入冷宫,最多坐个闲职,要说最大的不同就是阎锡山是自己病死的,白崇禧有可能是被蒋介石下令毒死的。而且,除了他俩,在大陆叱咤风云的那些大佬、军阀们,当年都还能跟蒋介石掰一掰腕子,到了台湾基本都被解除了权力,像何应钦、杨森、薛岳等,马步芳更是直接跑外国去了。

蒋介石去了台湾之后,总结失败的原因,深感派系众多、人心不齐,还有就是纪律涣散,不得民心,需要建立自己的绝对专治地位。于是他把阎锡山、白崇禧这些人全部搁置一旁,全力重用黄埔系学生,如陈诚。

阎锡山刚到台湾时任行政院长,还准备大展拳脚,到处发表演讲,批评国民党内的不团结。差点没把老蒋气死,1950年蒋介石改组行政院,把阎锡山的人全换掉了,气的阎锡山打算以退为进,提出辞职,谁知蒋介石直接给批准了。

这下阎锡山只好真的辞职了,辞职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台北地处偏僻的丽水街,开始一心写书,后来又搬到了阳明山边的菁山居住,一边著述,一边除草种地,打发时间,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岁。

白崇禧和阎锡山不同,组开始没去台湾,而是跟着老大哥李宗仁去了香港,结果想来想去还是孤身去了台湾。白崇禧跟着李宗仁,在大陆时就经常反蒋,抗战之前就打过好几仗,抗战后还曾把他从总统的位置下弄下去了,李宗仁成了代总统。

白崇禧到了台湾后,只担任了个“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保密局(以前的军统)甚至在白崇禧公馆对面建了个派出所,对她他行严密监视。

1966年白崇禧去世时属于暴毙,而且尸身发绿,有传闻是被蒋介石下令毒杀。


渔樵讲史


李宗仁向来与蒋的关系不好,是国民党内的最大实力派,多年来白崇禧和李宗仁合作无间,人称〃李白·但是在渡江战役前夕李逼蒋下野加之内部蒋桂矛盾,在退守台湾前夕李宗仁曾被蒋列为刺杀人员行列,李要去台湾很有可能被杀,如白崇僖死因非正常


1950年5月1日白崇禧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7月26日被聘为国民党改造委员会中央评议委员,从此失去职权,受蒋控制摆布,保密局在白崇禧公馆对面设了个派出所,对白的一举一动进行严密监视。

1966年12月2日,副官发现白崇禧死在卧室,尸身发绿,死因不明,时年七十四岁,传言白崇禧为蒋介石派人毒死,官方声称白崇禧死于心脏病,蒋介石亲往白府吊唁,并宣布由国防部负责以军礼治丧。

白崇禧是有野心的,但是阎锡山自从中原大战后学老实了,主政山西,只想当一个土皇帝,自知不是蒋介石的对手,所以并没有和蒋介石争权夺位的想法。为人老谋深算,懂得韬光养晦,军阀混战时期就非常能说明问题。由于阎锡山唯蒋中正之命是从,不把李宗仁放在眼里,李宗仁与阎的矛盾日趋尖锐。从这一点来说,他和蒋介石是一个战线的。



退到台湾的蒋介石,继续盗用中华民国称号,于1950年3月1日宣布恢复伪总统职务。阎锡山辞去伪行政院长,获得伪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两个头衔,居于台北市菁山之麓。他无事可做,乃从事著述,先后写了20多本小册子,其中主要的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的“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1960年5月23日病逝,终年77岁。

两个人都是戎马一生,但最后的结果却截然相反,虽然蒋介石到了台湾以后,整顿国民党内部,大量重用黄埔系。导致各个地方实力派都失去了实权,但是造到蒋介石的清算却是不一样的。正是由于阎锡山的聪明和老道得以善终,而白崇禧虽然有军事指挥才能,可他对于政治的把握却差强人意,因为他过去对老蒋的所作所为,必然会招致报复。沦为政治权利的牺牲品。

我是安寺劲,欢迎大家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