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 輕鋼結構房屋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

摘要:輕鋼結構體系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建築結構體系,它具有自重輕、抗震性能好、保溫隔熱性能良好、施工速度快、空間利用率高、環境汙染小、回收率高等優點,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要求和環保建築施工的要求。

輕鋼結構房屋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應用

一、我國農村住房的現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至2008年期間,全國農房竣工建築面積保持了每年4-5億平方米的較高水平,新建住房農戶戶均建築面積超過100平方米;農房年末實有建築面積由222154億平方米增加至236156億平方米,磚混及以上結構農房由90193億平方米增加至144137億平方米,佔到61%;農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27106平方米快速提高到32181平方米。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的持續加快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序推進,我國農民住房建設行為及特徵變遷日趨明顯;農民建房行為特徵由富而建房、需而建房向多樣化目的方向轉變;農民建房目的由以單純增加使用面積向全面提高居住質量轉變;農民建房資金由單一的農戶自籌向農戶自籌與政府扶持、社會多元投入相結合方向轉變。

由於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農村住宅的發展相對城鎮大為落後,建築模式單一、舊房空置,散亂無序現象十分突出。出現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1、村莊無規劃、建築無設計、隊伍無資質、監管無機構

2、傳統農宅牆體承重、結構跨度等設計不科學、不規範造成建築抗震性能較差

3、傳統農宅以磚混結構為主,使得這種建築的密封性較差,門窗漏風嚴重,能耗非常大。因此,轉變現有農村住宅建築建設方式,發展節能綠色新型農村房屋體系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輕鋼結構房屋與傳統農民住房的優勢對比

1、輕鋼結構房屋在結構上的優勢

(1)可合理佈置房屋功能空間

農民住房與城市建築有一個最大區別:那就是農房兼具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雙重功能,既是農民最重要的資產形式和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依託,也是農民基本福利和保障得以實現的基礎。

在建築結構上,傳統的磚混結構自重大,空間利用率較低。根據農民對使用功能要求的需要,建造堅固耐久、多功能、大開間、易於改建、便於拆除的輕鋼結構房屋,是新農村建設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趨勢。鋼結構住宅戶內有效使用面積可提高6%-8%,壽命可達90年以上,成本可降低5%,建築風格更靈活豐富,戶內空間可多方案分割,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2)自重輕、抗震性能優秀

在西南、西北地震帶一帶分佈了很多農村居民,大量的建築住宅位於地震帶上,新農村建設中當地政府應優先考慮採用輕鋼結構房屋。因為相同建築面積的建築樓層,輕鋼結構自重輕,根據比較6層輕鋼結構住宅的重量,僅相當於4層磚混結構住宅的重量。而且剛才具有延性,性能比較好地消耗地震帶來的能量,所以抗震性能好,結構安全度高。

2、輕鋼結構房屋在經濟上的優勢

輕鋼結構房屋所用的輕鋼結構構件,可以實行工廠化生產,現場安裝。由於現場作業量小,對周圍環境汙染少,同時,施工機械化程度高,加快了施工速度。根據統計,同樣面積建築物,鋼結構比混凝土結構工期可縮短1/3,而且可節省支模材料。

3、輕鋼結構房屋在環保節能上的優勢

現在的農房建築多以磚混結構為主,而磚混結構房屋的建築材料絕大部分為不可再生資源,在建築拆除後將變成難以循環再利用的廢棄物,會給周邊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輕鋼結構房屋一般採用新型節能環保建築材料,替代了黏土磚等落後產品,減少了沙、石、灰用量,減少了對土地等不可再生資源的破壞,有利於環境保護。

輕鋼結構房屋是永久性住宅,50年設計壽命,實際使用時間可達70年-100年。輕鋼結構房屋為廣大農村提供成套住房體系,大大減少了建築垃圾的產生,真正實現了綠色居住理念。當房屋使用壽命到期,需要拆除時,輕鋼結構部分可全部回收利用,其他配套材料也可大部分回收,減少灰色建築垃圾,有利於將住宅產業從傳統的“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的線性模式,轉化為“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循環模式,符合循環經濟的長遠要求。

三、輕鋼結構房屋在新農村建設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1、農村普遍認識誤區嚴重,阻礙輕鋼結構房屋在農村進行建設

由於目前輕鋼結構房屋的宣傳力度不夠,開發商、部分政府官員對輕鋼住宅的優越性知之甚少,對輕鋼住宅認識僅限於“單薄”、“造價高”的認識誤區。

為了消除人們對輕鋼結構房屋的片面認識,應加大宣傳力度,比如可以結合汶川震後建築體系震害分析,應對幾乎沒有產生倒塌和重大損害的鋼結構建築體系進行大力度宣傳,並通過適當通俗的建築介紹,使人們打消傳統“誤解”,對鋼結構住宅充滿信心。

四、結語

發展農村節能綠色新型住宅建造體系,推廣輕鋼結構房屋體系,是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