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時沒有味精也沒有雞精,做菜怎麼調味?

大灰狼yyj


說實話,味精、雞精等等這些穀氨酸鈉的鮮味調料,即便是在當代,也有不少名廚會拒絕使用的,他們更多的在使用雞鴨以及菌類熬製成的高湯來給菜餚提味。

而在古代,你也不要想當然的認為大家都不會“嚐鮮”😁壹周君曾經查閱過不少史料,可以說,古人的鮮味製作技術和現如今同樣發達!只是老祖宗理論知識欠缺,只會懂技術流程,不曉得實際原理罷啦😁

至於古人如何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壹周君就舉兩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吧,參考文獻就是——《紅樓夢》!

書中第三十五回,鳳姐提到了舊年備膳的時候,說了一句“借點新荷葉的清香,全仗著好湯”,這就是說古人已經開始用蓮葉這類的植物,當做香料給菜餚提味啦。

還有書中第四十一回,這個是大家更加熟悉的場景,鳳姐對劉姥姥提起的那道名菜——茄鯗,“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肉脯子合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乾子、各色乾果子,都切成釘兒,拿雞湯煨乾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裡封嚴了。要吃的時候兒,拿出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看見沒,這是典型的古人沒有味精、雞精,卻做出鮮味十足菜品的例子。

壹周君總結一下,現如今的鮮味製品,其實就是將古代製作方法變得更便捷、低成本啦。

而古人會用各種食材發酵制黴來產生蛋白酶,比如米麴黴;會用水解大豆蛋白質來取味,比如豆瓣醬、醬油、豆腐乳;還有深度發酵的魚露、蠔油、蝦醬等等這些,無不用其極。

所以比起現代人用的味精、雞精和雞粉這些,古人的生活品質貌似還更高的😁


武漢壹周


不要說在古代那麼遠,我們小時候家裡根就沒看到過味精,雞精,以極現在什麼瓶瓶的調料,那時候媽媽炒出來的菜都是原汁原味的。肉有肉的香,魚有魚鮮。可是到八十年後,爸爸從商店來回來了一包叫味精的東西,於是不管什麼菜都要放點味精,我的味蕾都被味道統一了,感覺吃什麼菜都是一個味道,再也吃不出菜的原味了。其實我們還是用過去方法做菜,燉些豬大骨,雞骨頭什麼的,再用中國最始的香料八角,香葉,茴香,肉桂,草果等等做菜對我們的身體是大有好處的。


詠雪48807


小時候雖然沒有雞精品味精,母親也會把每頓飯菜做的有滋有味,其實在過去除了味精雞精也有很多調料能滿足我們的味蕾,比如蔥薑蒜,八角,茴香,花椒,辣椒,香菜等,不同的菜餚就用不同的材料調味,既建康又美味,不像現在的雞精味精做什麼菜都一個味。我們家過去在冬天用大缸醃菜,到了春天把菜撈出來,放在太陽光下涼曬,把菜湯進行過濾,然後放入鍋中,放入八角茴香花椒慢火熬製,叫熬老鹹菜湯,需要半天時間就可以了,這時候的菜湯已成深紅色,香味濃厚從街上就聞到了,把熬好的菜湯倒進缸裡起來,每次燉肉,魚都要放上一些,那種香味沒有那個調味能調的出來的,我想這大概是最原始最天然的調味料了。


鄉村糧油坊


古代沒有像現在這麼多調味品,古代人除了鹽,還有很多提鮮的方法。比如很早就有記載一種名叫“醢“調鮮品,醢製作複雜,比我們現在用的味精,雞精可要鮮美多了(現在的多為化工品),所以也更加純天然,醢醬的做法分好幾種,有用螞蟻卵製作的也有用魚蝦製作的。周代時古人就用魚蝦做為原料,將魚蝦磨成粉,加梁曲、滷鹽、白酒,放在密封的容器裡醃製百日,做出來的醬鮮美無比。後來也出現了簡化版本,將魚磨成粉,加入鹽和各種香料,也是特別鮮美分分鐘秒殺雞精。但古人這種調味品十分複雜而且很多早已失傳,再有就是老湯的使用。老湯是一種使用多年的,滷煮禽、肉的湯汁。而且時間越長,其內含營養成分和芳香物質越豐富,煮製出來的肉食風味愈鮮美,而且凍起來會成為膏狀,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打字很慢😜。再說一種可以代替雞精味精的調味品,有時間的小夥伴可以自己試著做,畢竟雞精、味精都是多吃不宜。做法如下↓↓↓

☆蝦皮粉☆

準備食材:蝦米,香菇幹

做法:蝦米先放太陽底下曬兩三天,除淨水份。或者用鍋,開小火烘乾。待蝦米完全沒有水份的時候。將蝦米用擀麵杖擀成粉,香菇幹也擀成粉。將香菇粉和蝦米粉混合做成粉末之後密封保存。

備註:蝦米粉怕潮溼。鮮味和雞精差不多可以替代雞精,雞精是用味精加入各種化學調料製作成的,不是雞身上提取的,還是吃些天然、安全的吧😍。


流觴美食





在古代這些東西是沒有的,但是,很多食材中是可以提取鮮味的。

陸地動物中的鮮味 : 比如新鮮的肉,老母雞湯、排骨湯。

素菜:各種蘑菇,菌類!

比如雲南的雞樅油、湖南的寒菌油。

水產品:如海藻,是所有食材當中遊離麩氨酸含量最高的生鮮食材,高達30%。新鮮的魚和甲殼類,比如螃蟹、扇貝、蝦等等,比如蝦頭炸成蝦油,或把蝦皮磨成粉,就是天然的味精。

魚露、魚膏等,蠔油,這不需要多解釋!

魚子 魚卵中含有蠻高的穀氨酸鈉,乾製品比如臺灣特產烏魚子,以及新鮮魚籽都能夠提鮮!

黃豆做的各種豆類發酵產品,提鮮效果非常好,煲湯放一點黃豆進去,湯特別美味!

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特別是關係到吃!!


永濬修緣


在味精,雞精和雞粉等調味品尚未發明之前,我國的先民就用現在人們常見的花椒大料豆蔻小茴香香葉等等天然植物做調味品,其次,過去農村自家釀造的大醬也相當於今天的生抽,老抽,直到今天燉魚,燉豆腐也依然缺不了大醬。再久遠一些沿海的先人有用海產品做調味品的習慣,例如自家圈制的蝦醬,有一股清香撲鼻的味道,可以做湯,拌菜,也可蒸蛋等。聞名遐邇的錦州什錦小萊就是用海鮮經過很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而傳統的朝鮮族辣白菜也是用蝦醬用來提鮮的,直到今天一些朝鮮族老人仍有用蝦醬醃辣白菜的習慣。再次,過去的先人就有高湯(雞湯,骨頭湯)提鮮的習慣了。


洗耳翁1


先說說味精,雞精在烹飪中的主要作用是提鮮,味精又名穀氨酸鈉,加入食物水解成谷氨基酸根和鈉離子,而穀氨酸呈鮮味物質。雞精含有一部分谷氣安酸,肌苷酸等呈鮮味物質。

明白了味精,雞精的呈鮮味原理,那古代人沒有味精,雞精又是怎樣做出美味菜餚的?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

簡單說古人要找到呈鮮味的原材料,古人尋找的呈鮮味的物質有如下三種:

1,動物肉類,骨頭,這些肉類過了屍僵期肉類的蛋白質先分為肽類,然後分解成氨基酸,氨基酸有鮮味,所以古人常用肉或骨頭熬湯,炒菜時加肉湯達到提鮮增香的目的。“唱戲的腔,廚師的湯”原因就在這裡。

2,許多豆類也有呈鮮味物質,一些寺廟的素菜常用豆芽吊湯。

3,菌菇類也含有呈鮮味物質,比如泡發乾香菇的水,有特殊的鮮香味,將泡香菇水沉澱,取上部清水,炒菜時使用別有一番風味。也是寺廟素菜主要鮮香味來源。

原創不易,歡迎愛好美食朋友關注,評論!


順其自燃


我覺得我國古代人的腦洞還是比較大的,影響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四大發明人人皆知,就是對於吃,我們的先人們也是不甘落後的,雖然我不是專業廚師,對吃的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平時沒事的時候也琢磨琢磨做什麼好吃,如果我是古代人,首先想到的是老湯,大骨頭熬老湯,用整隻雞鴨熬老湯,啥也別說啦,那就是一個字“鮮”。所以說古代人沒有味精、雞精,一樣可以做出美味佳餚的。


麥莎21162822


古代即使沒有雞精、味精,同樣也可以做出美味佳餚,要不然那些皇上是吃素的?不好吃肯定不會進食用膳的。

味精的成份主要是穀氨酸鈉和氯化鈉,大自然中有很多東西都含有這種東西,比如蘑菇 或者蜂蜜糖某種條件下也會產生等等,古人用酒 或者 發酵的黃豆 都能產生味精的效果,這種味精也不會說會致癌或者有什麼危害健康的因素。

現在的日常飲食當中建議大家最好少吃雞精或者味精喲,要吃的話也要在菜餚烹飪快要結束的時候放入!


次貨駕到


其實,吃不吃味精只是習慣問題。本人長期不用味精,一家人吃得也是很開心。沒有味精一樣可以過日子。

我平時用的只有大蒜粉、生薑粉,偶爾用有機醬油、礦物千年海鹽作為調味品,通常把鹽分放到合適的程度,做菜也很鮮。

天然食物有其自己的鮮味,如有機土雞肌肉,新鮮的魚和海鮮,利用這些鮮味,做湯都是很好的天然鮮味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