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和歐洲面積差不多大的中國是統一的,而歐洲是分裂的?

幾米光陰_


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回答,第一是歐洲這個概念其實是不斷擴大的,第二是歐洲在地理上就不具備統一的地理環境,第三是歐洲沒有統一的動力。解釋清楚了這三點那麼歐洲為什麼沒有統一就基本上解釋清楚了。

(歐洲看起來很大但其實歐洲的範圍是不斷變動的)

首先歐洲和亞洲這兩個概念就是從西方來的,古希臘人創造這樣的概念的時候絕對沒想到亞洲有這麼大。對古希臘人來說過了赫勒斯龐海峽就是亞洲,也就是說基本上就是小亞細亞半島和敘利亞,而埃及和地中海南岸被看作是非洲,非洲之後通過航海被大幅度的向南延伸,就像亞洲和歐洲被路上貿易無限的向東和向西延伸一樣。

對希臘人來說地中海北岸、赫勒斯龐海峽以西就是歐洲,但是希臘人並不知道阿爾貝山以北到底有多廣闊。通過黑海上的貿易希臘人知道頓河和伏爾加河,也知道在那裡有廣闊的森林、沼澤和池塘,但這些土地成為歐洲是非常晚的事情了。希臘人和羅馬人的貿易點車繩主要是用來和那些沿著伏爾加河來到黑海邊販賣蜂蠟和琥珀的人做生意,順便流放犯人用的。你跟那時候的人說那裡也是歐洲他們可能會同意,但是肯定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同樣的當地中海世界的霸權從希臘移動到羅馬的時候,阿爾卑斯山就成了羅馬人的前線,但那裡其實並不適合羅馬人的耕種技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羅馬人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只建立了幾個永久性兵營和貿易據點。一直到羅馬人在地中海周邊建立起霸權,他們才真正跨過阿爾卑斯山去征服今天的法國和萊茵河兩岸的領土。凱撒曾經進軍過不列顛,但是之後就撤出了軍隊。到奧古斯都時期羅馬人才決心向東挺進把東北邊界推進到易北河,但卻在日耳曼森林裡蒙受了慘敗。之後羅馬人的統治就固定在萊茵河兩岸。

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那麼羅馬人只是統治了歐洲的西部和南部,但如果對羅馬人自己來說其實他們已經征服了歐亞非三個大陸的大片領土,更多的地方根本沒有價值。真正把歐洲的範圍向萊茵河以東擴張的是查理曼,他對薩克森人的戰爭第一次讓“羅馬帝國”深入到羅馬人從未到過的領地。法蘭克人對德意志人的征服之後,是德意志人自己進一步向東殖民,這就是德意志人東進運動。通過這個運動德意志人深入到今天的波蘭、匈牙利甚至羅馬尼亞。建立起一系列依據德意志人的城市法自治而且講德語的城市。另一個讓歐洲擴張的事件是維京人的入侵,維京人從北方沿著海洋和河流揭露,有河划船沒河扛著長船找河。在西方他們劫掠德意志、法蘭西和不列顛,在東方他們沿著第聶伯河、伏爾加河一直到達黑海,最後到達君士坦丁堡。他們的出現讓北歐進入了歐洲的範圍。還有就是這些維京人在伏爾加河上建立的一系列城市國家,最終崛起為強大的羅斯國家,從而讓歐洲人第一次認識到黑海北岸的廣闊世界的存在。但當所有這些強權都興起的時候,再由其中的某一個勢力來統一整個歐洲實際上已經不可能了。這是歐洲範圍不斷擴大的原因。

(歐洲的邊界在北方和西方是封閉的,但是南方和東方尤其是黑海北岸的這片大平原幾乎成了每一次民族前期和草原帝國擴張的最後一站)

下邊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歐洲的地形,如果我們把比利時放的夠大,我們就會發現實際上歐洲是歐亞大陸的一個邊緣,歐洲整體其實就是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因為歐洲和亞洲在面積上完全不成比例。從面積上說其實它是具備統一的可能性的。但是為什麼歐洲始終沒有統一起來呢?

這就不得不說歐洲的邊界了,歐洲面向西部的邊界其實是封閉的,因為在人類的航海技術發達以前大西洋是不可跨越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歐洲不會受到來自西方的威脅和影響。歐洲的北方邊界,如果按照羅馬人的標準無疑是開放的,因為無論是多瑙河還是萊茵河其實都是貿易路線,而且這兩條河兩岸的土地還相仿肥沃,適合耕種所以這兩條河周邊往往人口增長很快成為城市眾多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自然也就成為所有勢力想要爭奪的對象。但假如按照今天的範圍來看,那麼北冰洋實際上也是封閉的,即使到今天北冰洋航路都不算是一個忙碌的航路。歐洲如果想要統一北方和西方其實不是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歐洲不能統一的原因在哪裡呢?關鍵在於東部和南部的邊界是開放的。歐洲的南部邊界是地中海,但是我們知道地中海在歷史上幾乎從來沒有成為一個起隔絕作用的海。地中海相比其他大洋實在太小是第一,第二是相比其他大洋地中要平靜而安全的多。所以即使在古代世界技術非常落後的情況下,古希臘人和羅馬人都可以在地中海上航行,並且通過船隊在地中海周邊建立起非常高度的國際分工。埃及的小麥,北非的橄欖和椰棗。北非的橄欖被榨成油之後使用的瓦罐是高盧和西班牙的作坊生產的,而所有這些產品最後都被運往羅馬,羅馬人亂扔的高盧陶罐能夠形成一個驚人的垃圾場。

這一點就決定了地中海其實起的是一個吸引它周邊的文明和人群彼此接近的作用。查士丁尼皇帝想要光復羅馬帝國的時候,他首先進軍的是北非而不是意大利。當阿拉伯帝國的伍麥葉王朝被阿巴斯王朝滅亡的時候,最後的伍麥葉王子能夠逃到西班牙去建立後伍麥葉王朝,也說明了地中海對於生活在它周邊的人來說從來不是一個障礙。

(阿拉伯人曾經一直推進到巴黎南方的普瓦迪埃,這在今天是難以想象的)

地中海在南部把歐洲和非洲和亞洲聯合在一起,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三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存在就說明了這一點。而歐洲的東部實際上是一個廣闊的大平原,歐洲東部的大平原地勢幾乎沒有起伏,在這片平原上點綴著樹木、池塘和沼澤。《俄國史教程》的作者克柳切夫斯基在第一卷裡綜述俄國西部的地理的時候曾經說過,整個東歐大平原在遠古是一片大海的海底,隨著海平面下降海洋退去變成今天的黑暗和波羅的海,這片平原才露出海面變成平原。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片東歐大平原其實和中亞草原是連成一片的。當那些在中亞興起的草原帝國一路向西挺進的時候,來到今天的東歐大平原上他們不會感覺到環境有任何變化。跟河網密佈,山脈縱橫的西歐相比,東歐平原簡直就是地殼變動偷工減料的產物。在這裡空間開放,沒有河流來分割戰場是輕騎兵天然的舞臺。而在機槍發明以前輕騎兵如果在適合自己施展的舞臺上幾乎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每一次民族遷徙,每一次草原帝國的擴張都幾乎不可避免的波及到東歐。蒙古騎兵進入俄國和波蘭如入無人之境,一直到奧地利才開始感覺到環境對自己不利。同樣的莫斯科公國曾經長期是金帳汗國的藩屬,而克里米亞汗甚至能夠生存到近代俄國興起。就說明了這一點。

歐洲的邊界在東方和南方是開放的同時,它的內部卻被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爾巴阡山所分割。而且如前所述西歐河網密佈是由一系列彼此鼓勵的空間組成的。對這一點費爾南-布羅代爾在《法蘭西的特性》裡說的最清楚,他說法國的河流就像輪副一樣把法國切割成一個一個彼此割裂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裡輕騎兵是難以施展的,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迂迴機動的空間,在這樣的戰場上作戰最重要的就是生存能力,機動能力是次要的。所以西歐形成了重甲騎士戰術,但是在東歐大平原上面對快速移動甚至還邊移動變放箭的輕騎兵,重甲騎士幾乎就是活靶子。所以西歐有效的戰術在東歐無法施展,東歐有效的戰術到了西歐就施展不開,也決定了歐洲無法統一。

在地理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今天已經很難理解了,那就是歐洲的森林。一直到1800年一支鳥從巴黎飛到莫斯科還可以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而完全不會落地。森林在古代的影響就更大,森林是阻止一支軍隊前進的最好堡壘,因為森林裡沒有人煙無法獲取補給,沒有充分的陽光導致前進速度下降。而且森林的各個部分幾乎沒有明顯的區別所以很容易迷路,還容易讓對手找到機會伏擊。羅馬將軍瓦魯斯就是在黑森林裡遭到日耳曼人伏擊而全軍覆沒的。而這些大森林把所有的定居者都封閉在自己的環境之內。也就導致了歐洲不能統一的第三個原因,那就是沒有統一的必要。

任何一個地區要統一的前提都是頻繁的聯繫和彼此的親近感。哪怕是互相殺戮和征服,也得首先知道你這個地方的存在,其次知道你們這裡有得可搶。而在任何民族的古代實際上農耕民族的活動半徑都非常小。大部分中世紀的歐洲人一輩子都不會超出一天之內可以打一個往返的空間。因為一旦入夜,在毫無公共照明而且到處是森林的地方活動就可能丟命。

著名的學者日後的教皇西爾維斯特二世是中世紀一個著名的喜歡四處遊蕩的學者,為了看到那些珍惜的手抄本他幾乎走遍了西歐各地。而他居然沒有死,大家就把這個奇蹟歸結於他向魔鬼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皇帝腓特烈二世自己就是一個高度穆斯林化的君主,他雖然是德意志人的國王,但卻在西西里長大,從生活方式到習慣都已經穆斯林化,所以被德意志諸侯叫做“世界奇人”)

在近代大君主國誕生以前歐洲的人口其實非常少,而且居住的非常分散,相比之下英國和法國各有一個不言而喻的首都,倫敦和巴黎其實非常不尋常,因為德意志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首都。因為德意志所有的城市都供應不了皇帝的宮廷。所以皇帝只能率領他的宮廷不斷的在各個城市、行宮和城堡之間搬來搬去,這被叫做“帝國巡行”,而且幾乎每一個皇帝都因此成了旅行家。在一生中走出了一個驚人的距離。

這樣彼此分散而且全無交流的環境是不可能誕生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的。而且還會讓人民對國家根本缺乏認識和了解。只有瞭解了歐洲這個局面才能理解為什麼人們可以接受一個僅憑繼承權而登上王位的統治者,幾個國家因為婚姻和血統繼承就結合在一個根本不懂這個國家的語言的統治者手裡。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皇帝其實根本不會說德語,他在德意志帝國等級會議上召見馬丁路德的時候,馬丁路德慷慨激昂的為自己聲辯了幾個小時,帝國的諸侯都聽的熱情洋溢,只有皇帝不為所動,因為皇帝根本不知道這個瘋修士在說些什麼。於是馬丁路德只好用拉丁語給皇帝再重複一遍。

(沃爾姆斯今天有一個紀念這件事的塑像,但是馬丁路德當年連著講兩邊肯定是累壞了)

而且歐洲的幾天主要河流,南北向的萊茵河、易北河、威悉河,東西向的多瑙河都是比較穩定的河流,並不會有大規模的水砸,所以即使是住在這些河流之間的人們也沒有為了共同的水患而聯合起來的必要。

所以歐洲沒有統一其實是文化、地理、和自然環境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宗教和民族反而是次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