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追問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道德經》第28章按順序對應《周易》復卦。復卦卦象有兩個概念:一、初九在內為家,五陰在外,有外復歸於內之象;二、初九被五個陰爻壓迫,有受辱之象。本章提出三個理論:一、老子看到學習知識的人在社會大變革中都心性浮躁,功利性強,故主張重新學習,迴歸本性,提出了由實踐到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哲學思想。二、老子根據初九被眾陰壓迫的卦象,提出胸襟開闊的人才能成就大業。三、指出聖人治理國家的思想不是用語言來表達的,而是體現在國家的各項政策和民眾的日常行為中。本章依照漢帛本抄錄解之。

文 | 楊吉德

話說《道德經》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蹊)。

(注:溪通蹊,路徑。)

尹喜:“知道自己的雄健,卻守護著自己的陰柔。老師開篇如此寫,不知從何而起?”

老子先劃了一個復卦卦符,

追問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說:“本章是從《周易》的復卦寫起。復卦五個陰爻在上、在外,初九陽爻在內、在下,就產生了兩個含義:一個是眾陰小之爻象徵年輕人,都是從初九這裡出去,或者再回到初九這裡來,因為初九是陰爻的根;二是五個陰爻象徵邪惡,在上面壓迫初九,初九作為唯一的陽爻含冤受辱。這篇文章都是圍繞這兩個主題展開的。

初九本身剛健,主動,為‘知其雄’。但作為在外眾陰爻的家,又從靜,不動,所以為‘守其雌’。”

尹喜:“‘為天下’是治理天下;‘蹊’指路徑。這是治理天下的路徑,怎麼理解?”

老子:“學習知識才能具備治理天下的能力,有著滿腹經綸的人,自己並不一定要出仕做官,可以培養更多的學生走向社會。這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們要上升高度,把它看作是治理天下的一種路徑。”

為天下溪(蹊),恆德不離(罹)。

(注:離通罹,災難。)

尹喜:“這兩個‘為天下溪’有什麼不同嗎?”

老子:“主語不同。前一個指開闢路徑的人,後一個指走在路徑上的人。”

尹喜:“離(罹)是災難。許多學成出仕的學子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又求功心切,常常出現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情況,給自己招來災難。‘恆德不離’是要求始終堅持用知識服務於社會,多做實事的思想,才不會招致災難。”

恆德不離(罹),復歸嬰兒。

尹喜又問:“這兩個‘恆德不離’又有什麼區別呢?”

老子:“前一個是要求這樣做,後一個是在實踐中做到了。”

尹喜問:“‘復歸’怎麼講?為什麼又‘復歸嬰兒’呢?”

老子答:“復卦卦辭寫:‘出入無疾’、‘反覆其道’,就是指要在實踐中反覆驗證所學知識。出去再回來才沒有災難,指從老師那裡學到知識走出去,一旦到了社會這個大染缸裡,就跟著變了顏色,容易跟著別人的路線走了,自己是沒有主心骨的,所以要再從心靈上重新修行。把複雜的心智變得像嬰兒那樣純潔,就不會淹沒在社會貪圖名利的洪流中了。”

追問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谷)。

尹喜:“知道自己的清白,卻忍受著屈辱,這句話從何談起呢?”

老子:“復卦卦象初九是唯一的陽爻,而且位正,卻被五個陰爻欺壓在下面,說明很多時候掌握真理的人總是被冤屈的。一旦形成冤屈的事實,你是擺脫不了的。成大事的人就得有忍辱負重的胸懷。”

尹喜:“明白了,如果能做到‘知其白,受其辱’,就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胸懷。”

為天下浴(谷),恆德乃足。

尹喜:“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胸懷,說明學以致用的思想才完全領悟到。”

◎恆德乃足,復歸於樸。

尹喜問:“樸是原木。上一句寫‘復歸嬰兒’,這一句寫‘復歸於樸’,兩者有什麼區別?”

老子:“‘復歸嬰兒’是反覆磨練人的意志,保持人的本性;‘復歸於樸’是磨練成材,仍不失本心。”

追問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尹喜:“明明自己是清白的,卻勇於承擔別人的錯誤,這是治理天下的樣板。通過‘知’和‘守’的遞進式成長,是不是就可以做聖人了?”

老子高興地說:“你理解的很對。知是本性。所謂‘知’和‘守’,都是指人的本性戰勝慾望,理智戰勝情感。第一個‘知其雄,守其雌’,體現了人的責任感;第二個‘知其白,受其辱’,體現了能夠忍辱負重的優秀品質;第三個‘知其白,守其黑’,體現了包容、諒解、勇於承擔責任的高貴品質。這三種思想境界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難以做到。‘為天下式’就是聖人的樣板。”

為天下式,恆德不貸。

(注:《說文》:“貸,施也。”施予。)

尹喜:“貸是施予。為什麼不把自己一貫堅持的德行施予別人呢?”

老子說:“這句話談的是聖人,如果自己去幫助別人,還要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的德行,等於是做好事獲得了名譽的報酬,是相抵消的,這是普通人做好事的境界。而聖人不一樣,聖人使普天下得到了好處,天下人並沒有感覺到是別人賜予的,而是自己為人處事或勤勞所得的,這就叫‘恆德不貸’。”

恆德不貸,復歸於無極。

尹喜想了很長時間,問:“‘無極’怎講?”

老子:“‘無極’就是沒有中心,沒有邊際,沒有顯現,卻又無處不在。聖人思慮天下、博愛天下,但不是以語言出現的,而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存在於每個人的行為中,存在於社會各個角落。復歸到無極的狀態,只有聖人才能夠做得到。”

追問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

尹喜解釋:“把原木分解開,做成各種部件,才能變成器物。這與前面講的‘復歸於樸’有什麼呼應嗎?”

老子點點頭:“有啊!成材的原木才為樸,把樸分解開再組合,才能起到器的作用。學者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就達到了概括性的真理,聖人把真理拆解成各個階層、各個行業的規範,就體現出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反過來說,不管是風俗也好,法律制度也好,人們日常行為的評價標準也好,都應該體現出聖人那無處不在的治世思想。”

尹喜似乎明白了:“聖人正是用這種規律去推行治世,把它落實到各級官員的工作作風中,把思想轉換成自覺遵守的行為規範,以此來管理官員。”

夫大制無割。

尹喜:“‘制’是體制,何謂‘大制’?”

老子:“‘大制’是完整的國家管理體制。國家管理有橫向管理體系,縱向管理體系,各行其職,互不干預。但聖人的思想是以‘無極’存在的,會貫穿在所有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程序中。真正的聖人思想是不會割裂的。如果聖人的思想被割掉了,不存在了,就是沒有靈魂的社會,要出大問題的。”

追問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今譯解讀

知道自己的雄健之性,卻堅守自己的養育之能,由此開闢了治理天下的新路徑。

走上了治理天下的途徑,只有堅持服務民眾的思想,不為名利改變自己的初衷,災難才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由於堅持自己的本性,在社會實踐中災難會遠離自己。還需要反觀自己,加強修養意識,實現純真的心態。

知道自己清白位正,卻能忍辱負重,這是治理天下應該具有的胸懷。

有了治理天下的胸懷,自己堅守的本性才得以充足。

實現了本性的充足,再反身修習,就是保持著純真的大才。

知道自己的清白,卻勇於承擔別人的過失,這就可以作為治理天下的榜樣。

作為治理天下的領導者,應該堅守為民眾服務的情操,而不僅僅是從語言上對民眾做施予的許諾。

為民眾服務的意念,不是從語言上讓人們去感受,而應該讓它歸結為看不見、聽不到的、又無處不在的日常工作的作風,並浸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

將原木分解開製作成部件,才能組裝成器物使用。

聖人根據這個原理,將自己的治國理念變換成官員的行為準則。

所以作為國家的大政方針不能沒有執政理念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