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追问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道德经》第28章按顺序对应《周易》复卦。复卦卦象有两个概念:一、初九在内为家,五阴在外,有外复归于内之象;二、初九被五个阴爻压迫,有受辱之象。本章提出三个理论:一、老子看到学习知识的人在社会大变革中都心性浮躁,功利性强,故主张重新学习,回归本性,提出了由实践到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哲学思想。二、老子根据初九被众阴压迫的卦象,提出胸襟开阔的人才能成就大业。三、指出圣人治理国家的思想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体现在国家的各项政策和民众的日常行为中。本章依照汉帛本抄录解之。

文 | 杨吉德

话说《道德经》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蹊)。

(注:溪通蹊,路径。)

尹喜:“知道自己的雄健,却守护着自己的阴柔。老师开篇如此写,不知从何而起?”

老子先划了一个复卦卦符,

追问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说:“本章是从《周易》的复卦写起。复卦五个阴爻在上、在外,初九阳爻在内、在下,就产生了两个含义:一个是众阴小之爻象征年轻人,都是从初九这里出去,或者再回到初九这里来,因为初九是阴爻的根;二是五个阴爻象征邪恶,在上面压迫初九,初九作为唯一的阳爻含冤受辱。这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的。

初九本身刚健,主动,为‘知其雄’。但作为在外众阴爻的家,又从静,不动,所以为‘守其雌’。”

尹喜:“‘为天下’是治理天下;‘蹊’指路径。这是治理天下的路径,怎么理解?”

老子:“学习知识才能具备治理天下的能力,有着满腹经纶的人,自己并不一定要出仕做官,可以培养更多的学生走向社会。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要上升高度,把它看作是治理天下的一种路径。”

为天下溪(蹊),恒德不离(罹)。

(注:离通罹,灾难。)

尹喜:“这两个‘为天下溪’有什么不同吗?”

老子:“主语不同。前一个指开辟路径的人,后一个指走在路径上的人。”

尹喜:“离(罹)是灾难。许多学成出仕的学子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又求功心切,常常出现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情况,给自己招来灾难。‘恒德不离’是要求始终坚持用知识服务于社会,多做实事的思想,才不会招致灾难。”

恒德不离(罹),复归婴儿。

尹喜又问:“这两个‘恒德不离’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子:“前一个是要求这样做,后一个是在实践中做到了。”

尹喜问:“‘复归’怎么讲?为什么又‘复归婴儿’呢?”

老子答:“复卦卦辞写:‘出入无疾’、‘反复其道’,就是指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所学知识。出去再回来才没有灾难,指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走出去,一旦到了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就跟着变了颜色,容易跟着别人的路线走了,自己是没有主心骨的,所以要再从心灵上重新修行。把复杂的心智变得像婴儿那样纯洁,就不会淹没在社会贪图名利的洪流中了。”

追问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

尹喜:“知道自己的清白,却忍受着屈辱,这句话从何谈起呢?”

老子:“复卦卦象初九是唯一的阳爻,而且位正,却被五个阴爻欺压在下面,说明很多时候掌握真理的人总是被冤屈的。一旦形成冤屈的事实,你是摆脱不了的。成大事的人就得有忍辱负重的胸怀。”

尹喜:“明白了,如果能做到‘知其白,受其辱’,就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胸怀。”

为天下浴(谷),恒德乃足。

尹喜:“具有了治理天下的胸怀,说明学以致用的思想才完全领悟到。”

◎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尹喜问:“朴是原木。上一句写‘复归婴儿’,这一句写‘复归于朴’,两者有什么区别?”

老子:“‘复归婴儿’是反复磨练人的意志,保持人的本性;‘复归于朴’是磨练成材,仍不失本心。”

追问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尹喜:“明明自己是清白的,却勇于承担别人的错误,这是治理天下的样板。通过‘知’和‘守’的递进式成长,是不是就可以做圣人了?”

老子高兴地说:“你理解的很对。知是本性。所谓‘知’和‘守’,都是指人的本性战胜欲望,理智战胜情感。第一个‘知其雄,守其雌’,体现了人的责任感;第二个‘知其白,受其辱’,体现了能够忍辱负重的优秀品质;第三个‘知其白,守其黑’,体现了包容、谅解、勇于承担责任的高贵品质。这三种思想境界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以做到。‘为天下式’就是圣人的样板。”

为天下式,恒德不贷。

(注:《说文》:“贷,施也。”施予。)

尹喜:“贷是施予。为什么不把自己一贯坚持的德行施予别人呢?”

老子说:“这句话谈的是圣人,如果自己去帮助别人,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德行,等于是做好事获得了名誉的报酬,是相抵消的,这是普通人做好事的境界。而圣人不一样,圣人使普天下得到了好处,天下人并没有感觉到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为人处事或勤劳所得的,这就叫‘恒德不贷’。”

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尹喜想了很长时间,问:“‘无极’怎讲?”

老子:“‘无极’就是没有中心,没有边际,没有显现,却又无处不在。圣人思虑天下、博爱天下,但不是以语言出现的,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每个人的行为中,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复归到无极的状态,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得到。”

追问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尹喜解释:“把原木分解开,做成各种部件,才能变成器物。这与前面讲的‘复归于朴’有什么呼应吗?”

老子点点头:“有啊!成材的原木才为朴,把朴分解开再组合,才能起到器的作用。学者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就达到了概括性的真理,圣人把真理拆解成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规范,就体现出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反过来说,不管是风俗也好,法律制度也好,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标准也好,都应该体现出圣人那无处不在的治世思想。”

尹喜似乎明白了:“圣人正是用这种规律去推行治世,把它落实到各级官员的工作作风中,把思想转换成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以此来管理官员。”

夫大制无割。

尹喜:“‘制’是体制,何谓‘大制’?”

老子:“‘大制’是完整的国家管理体制。国家管理有横向管理体系,纵向管理体系,各行其职,互不干预。但圣人的思想是以‘无极’存在的,会贯穿在所有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程序中。真正的圣人思想是不会割裂的。如果圣人的思想被割掉了,不存在了,就是没有灵魂的社会,要出大问题的。”

追问式的分析,是理解老子思想的最佳方法

今译解读

知道自己的雄健之性,却坚守自己的养育之能,由此开辟了治理天下的新路径。

走上了治理天下的途径,只有坚持服务民众的思想,不为名利改变自己的初衷,灾难才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由于坚持自己的本性,在社会实践中灾难会远离自己。还需要反观自己,加强修养意识,实现纯真的心态。

知道自己清白位正,却能忍辱负重,这是治理天下应该具有的胸怀。

有了治理天下的胸怀,自己坚守的本性才得以充足。

实现了本性的充足,再反身修习,就是保持着纯真的大才。

知道自己的清白,却勇于承担别人的过失,这就可以作为治理天下的榜样。

作为治理天下的领导者,应该坚守为民众服务的情操,而不仅仅是从语言上对民众做施予的许诺。

为民众服务的意念,不是从语言上让人们去感受,而应该让它归结为看不见、听不到的、又无处不在的日常工作的作风,并浸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将原木分解开制作成部件,才能组装成器物使用。

圣人根据这个原理,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变换成官员的行为准则。

所以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没有执政理念的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