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股市風雲錄:臺灣股市四大天王之一威京小沈

天下風雲出我輩, 一入江湖歲月催;

皇圖霸業談笑中, 不勝人生一場醉。

一首李白的《江湖行》唱盡豪氣干雲,英雄感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無盡傳奇,資本市場—這個天堂與地獄的江湖,曾經出現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傳奇,無論英雄、梟雄、草根譜寫一部部腥風血雨的可歌可泣故事,我們多數人匆忙擁擠在奔向天堂的路上,後來才知道天堂在另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而多數投機者永遠以失敗的身份悄然退出;以史為鑑,通過這些經典傳奇,深刻解剖自我的人性、心理、投資理念和境界,值得深思、給人啟迪!

學習成功大師的優點可以增加致富的機會,那只是初學者的入門之功;如何借鑑前人的痛苦經歷,反而是每一個成熟的投資人所應該必修的一課!

股市風雲錄:臺灣股市四大天王之一威京小沈

臺灣股市四大天王之一威京小沈

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資本市場上曾經活躍著這樣四位精英,他們的每一次交易都能絕對影響股市的走勢;臺灣當局託市之前需要得到他們的承助;十幾年過後,每逢經典的行情出現,人們仍然將他們當年的情形拿出來對照。他們曾被人們封為臺灣股市“四大天王”,聲名遠播。當年“四大天王”的風雲事件如何精彩?而如今風平浪靜之後的各路英雄又在何處風光?風雲舒捲的十年曆程之後,誰的投資理念更勝一籌!

臺灣股市風雲人物

1998年元月,亞太區金融圈爆出了一大新聞———臺灣京華證券擊敗眾多競爭對手,一舉收購了日本山一證券香港分公司,從此綽號“威京小沈”的威京集團掌門人沈慶京,便在亞太區金融圈裡成了響噹噹的字號。當然,有關沈慶京的故事還很多,比如他攜25億元新臺幣進入臺北股市,以從不看盤從不調研和“強買強賣”的兇悍風格上過“天堂”,也下過“地獄”;他也曾以其個人的影響,聯合其他機構,在臺北股市跌入谷底時進行了有效的救市;他屬下的證券機構是首家獲准進入大陸的臺資證券公司…

沈慶京自稱“威京小沈”,且30年不變。他既是一個成功人士,又是一個“經濟戰士”。在臺北,你要打聽沈慶京,不一定人人知道,但要提起“威京小沈”的名字,那知道的人就會有很多。談起當年他帶著25億元(新臺幣)資金首次入股市的情景時,他用“驚心動魄”來形容股市的兇險。

邁進臺北股市

沈慶京,1947年出生於南京,後舉家遷至臺灣,少年生活極為不羈,打打殺殺、混幫派、搞械鬥,並因此入獄三年。出獄之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開始了環遊世界做船員的生活。1974年,上岸開始進行配額交易,並在短短的三年之中脫穎而出,成為臺灣有名的“配額大王”,事業中的第一桶金也由此獲得。

1985年,攜數十億資產、戴著“臺灣紡織品配額大王”的桂冠,沈慶京退出了報關行,從此轉型並組建了威京集團的第一家公司———威京開發公司。1987年3月,在新公司業務進展不大的情況下,為使公司資產保值,他攜帶著25億元資金,第一次邁進臺北股市的大門。其實,早在1985年7月,當時臺灣股市跌到600多點時,沈慶京就曾用2億元買過紡織類股票,從而獲利數千萬。他說,那次不算,只是玩玩,這次才是真正的入市。

25億元投入股市動靜自然不小,而他每次進出也都在十幾億元之間,當時的臺灣股市每日的交易額也不過在30億至50億元之間,如此大筆資金的進出,立即引起媒體和投資人的側目,加之他買的幾隻股票又多能上漲,一些人還以為他有“呼風喚雨”之能。一個月後,“大戶”的稱號在股市中不脛而走,而媒體則將其與其他3人一起稱之為臺灣股市“四大天王”。

“大戶”也好,“天王”也罷,用他的話來說,其目的就是為使公司財產保值。殊不知,這位臺灣股市“天王”卻從不看盤、不操盤,從不與上市公司打招呼,拿了錢就買,賺了錢就拋,他這匹在股市中獨往獨來的“黑馬”,給股民留下了“悍、強勁”的深刻印象,以至於他所買的所有股票,經媒體報道後,都使得市場上的中小投資人蜂擁跟進。他說,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希望每一筆錢都賺得光明磊落,而非坑殺散戶。他在解釋不看盤、不操盤的原因時說,因為對此一竅不通,所以就更怕麻煩,向他這樣一點專業知識都沒有的“大戶”,可能在臺灣股市也是前所未有的。

回憶當時的情景,1987年,臺灣已經進入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階段,經濟開放的大環境已定,上市公司表現優異,上市股票潛力看好,他同時感到了企業界蠢蠢欲動的心態,因此相信臺灣股市一定有成長的空間,他說,此時入市乃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他當時還預測說:“股票近期在臺灣將成為全民運動”。

深陷南港輪胎

沈慶京入市半年後,由於投入巨大,不僅其財產得到保值並升值,而且還當上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如光寶電子、臺灣紙業、士林紙業等,可謂春風得意。

沈慶京第一次正式介入的股票是1987年3月投資的光寶電子。光寶電子當時的資本額在2億上下。當得知光寶的董事長宋恭元被房地產套牢,急於將股票脫手以解決鉅額債務的時候,沈慶京不動聲色地在市場上連續買進了幾百萬股光寶,不久市場就傳來“小沈在炒作光寶”的風聲。

這時,光寶電子公司開始派人馬對付收購,本無心入主光寶的沈慶京將計就計,繼續在股市上吸入,直到持有700多萬股的時候,真正進入董事會。這時,光寶電子的股價已經身價凸顯。沒過多久,沈慶京將手中的股票全部成功出貨。繼而又如法炮製了臺紙、士紙、南港等股票。僅光寶和臺紙兩隻股票就為小沈帶來近20億的利潤。

但收之東隅,失之桑榆。士紙股票的冷門操作使沈慶京至今都不寒而慄。1987年10月,沈慶京第一次因朋友的介紹在市場之外以8.5億元的價格收購1000萬股(佔總資本額的10%)士紙股份。消息傳出之後,一向冷門的士紙股份立刻由冷轉熱,第三天就漲停板到115元的高價。

在沈慶京的投資過程之中,也有因為誠篤的個性而招致全盤皆輸的滑鐵盧,南港輪胎就是一例。當初投資南港輪胎,是因為其屬下擁有一塊非常具有投資價值的土地,沈慶京從1988年開始購入該股票,起初僅佔有3%的股權,但股票一路下跌,只好一路買進,半年之後小沈手上的股票已經達到2000萬股,佔到33%,這時他手中的股價由當初的26元,一路買到38元。南港輪胎是家族企業,由於小沈的股權比例已經是7倍於許家的股本。

為了防止被套牢,小沈對外宣佈接管。此言一出,許家立刻出面談判,要求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回。這同小沈的60元開價相差甚遠。經過艱苦的談判,許家願意讓小沈以每股30元的價格將股票轉賣給日本橫濱護膜集團,同時將南港廠的土地以每坪20多萬的價格出讓給小沈。

雖然股票的價格連融資的利息都不夠支付,但是考慮到日後進軍房地產業的長遠規劃,終於決定讓步。但是後來才發現,南港的土地緊鄰的一片仍是另外一家的財產,如果不購買的話,南港土地的利用價值也微乎其微。反覆斡旋之後得到土地的時候,贖回價格已經每坪攀升到了130萬。而那時,南港的股票市值已經達到了60元。為了堅守信用,小沈仍然以每股30元的價格置換。這是小沈在股票市場上最嚴重的一次挫敗。

郭婉容事件

但是,在他入市後的第7個月,也就是1987年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發生了空前的金融風暴,致使全球股市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即被稱之為全球金融史上的“黑色星期一”。

從1987年到1989年期間,股市成了全臺灣最熱鬧的地方,股市氣勢如虹,幾近瘋狂,股市氣勢如虹,其股指一度成為全世界第二高,使全島為之瘋狂,幾乎每天都有千餘人入市開戶。為了控制這種局面。1988年9月24日股市收盤後,當時任臺灣“財政部長”的郭婉容宣佈重新徵開“證所稅”,以藉此方法控制股市。

但是事與願違,19天近乎休市的無量下跌讓無數投資者膽戰心驚。19天中,沈慶京手中40億市值的股票,每天一開盤就損失5%,換算成現金,就是每天賠2億元,到最後,不但損失了當初的利潤,連帶成本倒賠了七八億。

股市由24日以前的8800多點跌到了5500點,當局已經承受不住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趙孝風致電沈慶京,希望他能連同其他股市中的大戶幫助當局救市。雖然已經對股市失去投資信心,但是沈慶京還是打起精神連同其他大戶出面整頓股市。整整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才恢復元氣,1989年8月,股市不但越過“郭婉容事件”之前的8800點,而且一直衝破10000點大關,其股指到1990年2月,又升到12600點的高峰。

挽救股市一舉使沈慶京的知名度水漲船高,原先就已經聞名全島的“四大天王”此時更是聲名遠播,連香港都知道臺灣有個“威京小沈”。照理,小沈應該趁此機會將當初的損失賺回來,但是,小沈清楚地看到這次由於當局干預所引發的股市回暖是一種異常的狀態,不用多久一定會回落。

而當局一些非專業的官員對經濟的干預,使其對股市感到心寒,因而決定急流勇退,就此退出股市。到1990年3月,股市由12000點陸續跌到8000點的時候,沈慶京已經將手中的股票全部拋空。

收購日本山一證券

20世紀八十年代,臺灣只有14家證券商,在股市狂飆期,擁有一張證券商執照,就好比擁有了一部印鈔機。因此,民間要求開放證券執照的呼聲一日高過一日。1988年,當局迫不得已開放了一批證券商營業執照,沈慶京也搭上了這趟車,並於1988年9月成立了京華證券。

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京華證券在成立後的第二年,就成為可發展多項業務的綜合證券商,同時向全島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1989年4月,臺中“京都證券”成立;5月,新竹“京城證券”成立;1991年,高雄分公司成立;1992年,京華證券投資信託公司成立;1993年2月,香港京華證券國際公司成立……很快,京華證券已成為臺灣地區四大證券商之一。

京華證券成立以後,正趕上臺灣當局調整經濟格局,有意將眾多官營企業民營化,因此,承銷官股成為當時島內眾多券商追逐的目標。1993年,京華證券取得了“交通部”所屬陽明海運的承銷權,並一舉獲得成功,鞏固了年輕的京華證券在島內券商中的地位。之後的幾次官股承銷案,京華證券均獲得成功,從而創下了島內官股承銷的輝煌紀錄。

到1995年,京華證券已躍升為臺灣最大的承銷商,同時,也是業績最好的官股民營化承銷商。此後,威京集團所屬香港京華證券國際公司取得了上海證交所B股經紀資格,成為首家開啟臺灣證券業者與大陸連結業務的臺灣券商。1997年6月,京華證券取得了當局核准受託買賣外國有價證券營業許可執照,成為臺灣第一家獲准經營該項業務的綜合券商。

1997年下半年,亞洲金融風暴席捲了東南亞各國,就連日本這個經濟強國也未能倖免。其中,日本著名的百年老店、第四大證券公司———山一證券也在該年底宣告破產倒閉。當時,甫走出財務危機的威京集團,以京華證券的名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經過激烈競爭,完成了接手日本山一證券香港分公司的購併案。此舉一時轟動了亞洲金融界,京華證券也藉此率領威京集團邁出了其國際化的第一步。

1998年1月19日,沈慶京率臺北和香港京華證券的一班人馬來到日本,當時已是春節前夕,東京卻籠罩在一片低迷的氣壓中,因為在凜冽的寒風中,日本的經濟也跌至前所未有的谷底。而此時的沈慶京內心卻澎湃激昂,因為他即將成為第一個併購日本跨國公司的中國人,他懷著興奮的心情,率同仁來到山一證券位於東京的總部。

現在,威京集團以4家上市公司、十幾家關係企業、雄厚的資產而穩固於臺灣島內及香港和東南亞地區,其證券機構已在北京、上海分別設立辦事處…… 在逐步從股票市場抽身而退的過程中,沈慶京開始把投資目光轉向一級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化工、建築等實業上面,並從此擴展了另一番天地,成為“四大天王”中投資轉型最為成功的代表。

塵埃落定之時,沈慶京回憶說:“股市不是我的舞臺,因此決定急流勇退,揮別投機歲月。瀟灑走三年的結果,並沒有從股市中獲利,惟一有的就是‘股票天王’的封號。對我而言,好壞各半,而我並不喜歡這個封號。”

下期精彩:臺灣股市四大天王之二—阿不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