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世界第一的战列舰大和号,460口径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谁闻风丧胆

世界第一的战列舰大和号,460口径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谁闻风丧胆

大和号战列舰(日文:やまと,英文:Yamato,中文:大和号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曾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

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特攻作战精神的炮灰。大和号的沉没,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沉没超过半世纪后,该舰仍然以不少ACG题材的形象出现,继续深深地影响着日本和整个世界。

世界第一的战列舰大和号,460口径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谁闻风丧胆

说这个大和影响了日本和整个世界绝对没什么问题

全舰重量分配如下: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口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雷发射管,6-10条鱼雷也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

大和舰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7,2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日本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该舰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速度。

世界第一的战列舰大和号,460口径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谁闻风丧胆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主炮为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3联装主炮塔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吨,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为1,720吨,加上炮塔装甲(7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为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未计算弹药时的重量),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每发炮弹重1.5吨。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2分钟三个齐射,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5吨,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

世界第一的战列舰大和号,460口径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谁闻风丧胆

这张照片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战舰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张详细的舾装照片,摄于1941年9月22日吴工厂舾装舰桥,画面右边的是凤翔号航母【遮风栏呈竖起状态】,凤翔远方为间宫号给粮船,背景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驱逐舰群。左侧可见第6战队的重巡洋舰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设给油船。46cm三联装后主炮,此时大和舰尚在舾装期间, 后主炮塔右炮位达到最大仰角+45°

该炮由吴海军工厂舰炮部负责研制。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齐射,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日舰船设计部门为减小冲击波的影响煞费苦心,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由于希望缩短建造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在建造期间使用了模组作业并取得成功。而建造大和型时使用的技术及生产管理,成为在战后日本工业的基础参考。

大和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内置炸药33.85公斤),发射时膛压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飞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时,射程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公斤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大和舰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94式主炮的发射速度较低,为1.8发/分钟。

世界第一的战列舰大和号,460口径的主炮威力巨大,任谁闻风丧胆

陈列在吴港“大和馆”内的460mm九一式穿甲弹和三式通常弹(分别为左起一、二),左起第三枚为截去风帽的九一式穿甲弹,第六枚为剥掉弹壳的410九一式,第八枚是去掉外壳的410三式,第十、十一枚是203,第十二枚是155,最右边是127或100。后方是重巡青叶的203炮炮身。

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大和舰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那门炮的发射时间比边上2门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大和舰装备的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依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式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460毫米舰炮在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大和舰主炮无疑要比“依阿华”主炮有着更强的装甲穿透力。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单纯从数据来看,这种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如果考虑到双方的装甲防护水平,大和舰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这是战列舰一般采用的远程炮战距离)已经可以贯穿“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也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而“依阿华”级的主炮却还难以做到这一点。有认为大和舰的460毫米炮精度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怀疑94式炮的实战效能。关于大和舰的主炮火炮精度,由于大和号实战经验少,并未有发现过证明其精度较差的可靠证据。而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来说,其身管寿命200~250发,而火炮膛压小得多的衣阿华级的Mk7型主炮身管寿命也只有 290~350发,这说明94式的身管强度并不差。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战列舰火炮射击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无疑比舰体细长的衣阿华级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