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劉博——一個身材頎長、皮膚微黑、眼睛可以笑成一條縫的大男孩。他自己還有一篇文章就叫《小眼看世界》,以“小眼”入文題,這雖半是調侃,也大體是事實。劉博是中文專業2014級的在校生,暑假中的某天,他拿來一本自己剛出版的書讓我來看。閱後,頓時讓我對他另眼相看。通讀其書,不僅令人可感受到他出色的寫作水平,也能感受到他豐富而朝氣蓬勃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在我們這個非“入流”大學而生活和學習的精神與品格。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近些年來,常發現有學生連通順的話都寫不出來,連《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名著的作者也會弄混,不免常常感慨今日大學生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的滑坡;而劉博的新作擺在面前,無疑使我眼前一亮,心內一陣。這本新書最初名叫《怪力先生文集》,取《論語》“不談怪力亂神”之語而用;現據我的意見改為《雛語集》。此書不是經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而是他自費找人印製的。雖說自印,而書從裡到外,與正規出版的書籍並無二致。此書是作者進入大學之後的作品自選集,共分《小說篇》《隨想錄》《政論篇》三部分,總計15萬字左右,有小說、詩歌、短劇、隨筆等不同文體。全書各篇語言通順、表意清楚、抒情自然生動;有些記事寫人的篇章,也能敘述有序、筆墨簡潔傳神,具有較好的藝術效果。如《村裡的醃菜》《收穫》《那時候》《寄給遠方的你》《修路》《殘葉》等篇,應為具有較高水平的佳品。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這部文集是作者近期一段段生活場景的匯聚,也是他在大學這個特殊的人生成長階段,所產生出的種種思考、困惑和情感變化。內中有他對未來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有他對愛情的理解和體認,以及對友誼的珍視;還有著他對曾經走過歲月的追思,有著他對家鄉和親人們的思念與眷戀;還有著他剛剛接觸和認識外面社會時,所產生的新奇、困惑,甚至不滿;也有著剛剛觸涉人生所感受到的沉重、責任與擔當。

作者是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農村的生活場景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的不少好作品也出自這裡,他放於書前的幾篇小說主要是寫農村的。作品裡寫到計劃生育政策對農村生活的影響、寫到農村婦女的家庭地位與生活艱難、還寫到城鎮化給舊鄉村所帶來的複雜變化,還寫到了舊日自己所做的一些荒誕事情和父母對他的疼愛與關切。寫到這樣的方面,作者的視角是深入的,感情是極為熱灼而真摯的。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作者在作品中並不迴避與掩飾他作為農村孩子的身份,這樣的家庭背景與生活狀況首先給他帶來了較大的心裡壓力與失衡,併產生他心理上的自卑與困惑。如在《一個人的路》中,當那個農村的大男生被女生追問“沒有樓住哪兒”時,其心內的痛處應是很深的。另一篇《一個人的夜》中的主人公借酒買醉消愁,部分也有作者的影子在。

但作者並未由此而消沉或自棄,而是更多地激發起他的自尊、自立與自強,進而形成他強烈的正義感和進取意識,以及作為一個男子漢的擔當。如他在《隨想》一文中說:“是的,我一直強調是農村,在我家村邊上,有幾處廠子,我家的生計被那幾處廠子操控著,只要那幾處廠子有一點閃失,我家的經濟收入就沒有了。”“當然,也有很多是農村的,但是農村和農村不一樣,有的地方的農村是一幢幢小樓,有的地方是一排排土房,而我家卻是後者,我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更不是現在的拆遷戶,我什麼都沒有,我有的是一顆炙熱的心,我能拼。”受如此意識和精神的撐支,作者可以鄙棄依靠“錢的厚度”來踐踏她人青春的老闆,可以為自己一次性連打72小時的工而大感自豪。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打工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本來是在上學之餘且是為輔助上學而做的活動;但作者筆下的“我”卻使之成為主業,不僅工作的環境十分惡劣,而且常常要工作到凌晨1、2點,在假期甚至還出現了72小時連續的現象。如此瘋狂地工作,是其對自身農民出身的一種掙脫,是欲報答父母並解救他們走出貧困窘境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書中的“我”實現自身價值和理想的一種主要方式。

但儘管如此,他的打工也並不是對學業的完全放棄,也非全部淪陷在為金錢而旋轉的體力榨取之中,他在疲憊奔波的同時還在思考著屬於他自己的問題。他說自己是:“白天上課,晚上上班,凌晨寫作。”在《小小一隅》中:又寫道“晚上夜班回來,總想寫些什麼,這是夜班想好的。我自己一個人的夜班,總是那狹小的一隅,不到6平米的地方,那就是我工作之地,拿著水龍頭,沖洗著一個又一個的大盤子,身體是活動的,腦袋是活動的。腦袋動,便知自己是活物,也是這時候,素材總會在大腦中產生!”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關於打工,作者曾回憶說:“暑假,能夠最頻繁見到我的地方就是104國道,因為那裡處於採育出口下高速的階段,並且,從104也可以直達北京,好多北京人來廊坊買樓,如果拉到客戶,104國道的出貨量是相當大的。那個時候,夏天,腦袋上頂著太陽,後背上的汗把衣服浸透,這也很正常,30多度高溫下的生活,使我如此的疲憊。”讀到這段文字,真有心疼得欲落淚的感覺,在無數的象他一樣的孩子都在開著空調還嚷熱的房間裡享福的時候,這個孩子卻要在烈日下散發著傳單,忍受著暴曬。哪怕是他的臉確曾經與其他同齡人一樣白,常在這樣的日頭下被曬,能不變黑嗎?但是,作者並不為此而痛苦叫屈,反而對人生有著很積極的認識,他接下去說:“是啊,人這一生,不就是這樣度過的嗎?風風雨雨,風吹日曬,這不就是一種拼搏的人生嗎?”他反問自己:“我想問,憑什麼在該努力的年紀,而你還在沉睡,你有什麼資格去玩,去揮霍,浪費時間。所以,該拼搏的人生就得去拼搏,不枉入人世走一遭,該奮鬥的時候就奮鬥,不枉人生走一回。”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在如此的艱難與奔波中,作者始終沒有泯滅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且一直存活著很強的正義感與責任感,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以為:“一個人,尤其男人,不管是否有能力,首先要有的是一種擔當,要有夢想”。在《談讀書》一文中,作者總結出三條人生智慧,分別為:勤奮養運氣、寬厚養大氣、淡泊養志氣,均超越於一個窘促學生的認識層面。面對家鄉的落後與發展的緩慢,他甚至想回去擔任村支書與大家一起來改變;面對城市的霧霾與農村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他也表現得憂心忡忡;為了幫助貧困山村的孩子,他還主動收集衣物併為他們打包寄去。面對物質文明發展而精神文明下滑的現實,作者還寫出《文明落後下的悲哀與反思》一文,大膽提出自己的認識和隱憂。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寫了上面很多,絕非僅想說明作者的文學的水平有多高、思想認識能力有多強;同時是更想說明,如果他能有更好的條件去學習,不是為掙錢而熬夜到凌晨1、2點、甚至連續工作72個小時,或者去站路叫賣;而是把這樣的時間都用在讀書、學習、思考、寫作上,應該肯定會比目前的狀態強?對學生的打工,我絕不想鼓勵,但也不願去多指責什麼。只希望社會能再多些公平,再給學生們減少些來自生活上的壓力,讓他們能把精力更多用於自我健康的成長上;當然,同時也希望年輕的學生們能增加自己的定力,不為眼前的種種小利所動,珍惜大好時光,多讀書學習,以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只有不收穫今天,才能成功把握明天。

一個非“入流”大學生的足印與心音——評劉博新書《雛語集》

將來不知道作者是否能以文學為職業,但希望他能永遠葆有文學的情懷,永遠不失詩與遠方;不知道將來他是否會變得富有,但希望他永遠保持如現在一般的拼搏與進取意識,保持著那種責任和擔當。只要如此,我堅信他這個從非“一流”大學走出去的學生,一定能夠取得趕超一流的業績!

真摯希望劉博能以文學為翅膀,在人生的道路上飛翔得更高、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