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評價李宗仁,何應欽?

兩個黃狸嗚翠柳


李宗仁和何應欽應該如何評價,李宗仁有野心,但也有能力,何應欽能力比李宗仁差些,但後半生忠於蔣介石,也算善終,下面,就分別給大家講講李宗仁和何應欽。



李宗仁

一 軍閥混戰時期

1891年,李宗仁出生於廣西桂林農民家庭,1908年入考入廣西陸軍小學讀書,1911年因辛亥革命被遣散回家,在家鄉幹起了體育老師。

1918年李宗仁加入護國第一軍,在護法運動中,隨陸榮延升任營長。護法運動後李宗仁部退到六萬大山,養精蓄銳。1924年6月拿下南寧,勢力大增,9月李宗仁擊敗統治廣西10多年的陸榮延,11月,李宗仁接受廣東革命政府任命,於1925年2月1號擊敗沈鴻英部,7月,擊敗唐繼堯滇軍,至此,李宗仁成了廣西新主人。

1926年在國民黨二大上,李宗仁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接受廣東國民政府領導,並發表(兩廣統一宣言)。

北伐期間,為了贏得李宗仁信任,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參謀長,在此期間,李宗仁勢力大增,而在此期間,李宗仁與蔣介石關係融洽,還結拜成了兄弟,但在利益有衝突後,兩人的兄弟就成了紙糊兄弟,蔣介石想培養嫡系,李宗仁偏袒自己的桂系。

1927年蔣,李攜手反共,但隨著桂系勢力大增,蔣介石有所顧忌,武漢汪精衛政府與南京蔣介石政府分治,蔣介石無奈被何應欽和李宗仁逼下臺,1928年蔣介石復位,6月李宗仁被蔣介石逼出廣西,李宗仁逃亡西貢。

然而沒有李宗仁的廣西一片混亂,1929年10月李宗仁重新回到廣西,在白崇禧幫助下擊敗中央軍,與蔣介石形成對峙,此時,出於剿共需要,蔣無奈最終認可了李宗仁。在圍剿紅軍期間,李宗仁的桂系在白崇禧領導下保存實力,對蔣介石的命令一直打折扣,1935年,李宗仁被國民政府授予一級上將。



二 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號,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全面抗日開始,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率部隊圍殲了磯谷軍團,取得臺兒莊大捷。1938年5月,徐州失手,6月到10月參加了武漢保衛戰,1939年4月5月參加隨棗會戰,1941年1月2月參加豫南會戰。

三 解放戰爭期間

1946年國民黨舉行(制憲國大),宣佈於1948年選舉產生總統副總統,1948年1月8號,李宗仁在一次外籍記者招待會上宣佈參選,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也認為李宗仁“資望盛高”有美國人支持,李宗仁於3月11號宣佈參選。蔣介石為了阻止,讓孫科參選,但最終李宗仁當選,但蔣介石不甘心,告訴李宗仁在就職典禮當天穿軍裝,而蔣介石穿了便裝,李宗仁站在蔣介石旁邊像極了他的警衛。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總統,但卻始終鬥不過蔣介石,張治中勸蔣介石出國,蔣介石不答應,1949年11月,李宗仁以代總統身份前往美國求援,而蔣介石則前往臺灣,李宗仁在美國一直不放代總統這個職務,蔣介石於1954年召開“國大”會,將李宗仁罷免。

四 解放戰爭後

李宗仁在美國孤獨度過十幾年,1965年在共產黨多次號召愛國一家,不分下先後感召下下決心回國。1965年4月李宗仁在美國辦理旅遊簽證,6月飛往瑞士,不久飛往巴基斯坦,在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幫助下,李宗仁於7月17號抵達廣州,一路上國民黨多次暗殺,均失敗。

1969年,李宗仁逝世,享年78歲,臨終前,他給黨和國家寫了一封信在我快要離開人世的最後一刻,我還深以留在臺灣和海外的國民黨人和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前途為念。他們目前只有一條路,就是同我一樣回到祖國懷抱,或為解放臺灣做貢獻,此外沒有別的選擇。



李宗仁國民黨中的一代梟雄。



何應欽

一 軍閥混戰

何應欽1890年出生於貴州,17歲考入貴陽陸軍小學,1909年選派日本留學,與蔣介石成為同學,1911年回國參加武昌起義,1913年赴日本繼續學習,1916年畢業回貴州老家任團長,由於在貴州經常受到排擠,1924年,何應欽前往廣州投奔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教官。深受蔣介石喜愛,黃埔第一期畢業後,何應欽被任命為教導團團長。1925年,陳炯明叛變革命,廣東政府決定東征,何應欽教導團作戰勇猛受到蔣介石讚許,後蔣介石將兩個教導團擴編為教導師,蔣介石任軍長,何應欽任第一師師長,這是蔣介石嫡系部隊的雛形。

1926年,國民政府決定北伐,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率部隊拿下福建,浙江,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後,與汪精衛武漢國民政府相對立,桂系白崇禧,李宗仁趕蔣介石下臺,手握軍權的何應欽在會上一句話沒有說,蔣介石無奈下野,但不久,各軍閥出於各種考慮,同意蔣介石重新復職,但閻錫山,馮玉祥的復職申請都發出來了,但被蔣介石視為嫡系的何應欽卻遲遲沒有反應,在別人勸說下,才慢吞吞發了電文。1928年2月,蔣介石抵達何應欽駐守的徐州,突然宣佈解除何應欽所有職務,調任司令部參謀長,由於何應欽的部隊上是黃埔嫡系,所以對蔣介石的忠心遠大於何應欽,他雖然不滿但也不得不認。但此事對蔣介石卻影響很大,蔣介石對部下說沒有我蔣中正,決不會有何應欽,此次拆我的臺,他必須知道,沒有我就沒有他,他可以滾,去出洋,看我沒有他行不。何應欽此後對蔣介石開始忠心耿耿。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何應欽協助蔣介石多有戰功。1931年九一八後何應欽堅決執行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指揮了第二,第三,第四次圍剿紅軍,但均失敗慘痛,何應欽害怕再次失敗,前往北京,接替因熱河失守而引咎辭職的張學良,開始掌控華北軍政大權。然而,他在華北,指揮抗日的長城會戰,三戰皆敗,不得以與日本簽署恥辱條約塘沽停戰協議,這個條約承認日本攻佔的東三省與熱河合法,並將冀北設為非武裝區,但日本軍隊可以自由活動,從此中國華北門戶大開,外界一片譴責,何應欽辭職並前往南京做了工作報告。回到南京後任軍政部部長。

1935年,何應欽被授予上將軍銜。



二 抗日戰爭時期

何應欽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幾乎所有重要戰役,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入緬作戰,湘西會戰等等,羅斯福總統授予他司令勳章,蔣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但他也參與了皖南事變,對抗日造成了損失。

三 解放戰爭

日本投降後,何應欽作為中國戰區領導人蔣介石代表於9月9號簽署了日本的投降協議書。之後積極協助蔣介石對抗共產黨。在此還有一個小插曲,羅斯福曾經問蔣介石誰會是他的繼承人,蔣介石迫不得已說了何應欽,結果何應欽忘乎所以,蔣介石於1946年6月將何應欽直接調往了聯合國以示不滿。

1947年何應欽回國,先後擔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等職務,但國民黨一敗再敗,1949年,何應欽逃亡臺灣。

四 臺灣歲月

到達臺灣後,何應欽不放棄任何一個吹捧蔣介石的機會,比如,1952年蔣介石66歲生日,何應欽發表蔣總統的遠見一文加以祝賀,1953年,蔣介石67歲生日,何應欽發表總統的偉大人格一文,1954年蔣介石總統第二任期開始,何應欽發表反共抗俄重要保證一書,1956年,蔣介石70大壽,何應欽發表總統在廣州一文……在政治上則堅持反共和反攻大陸。雖然政治上以無實權,但因為表現良好,在臺灣生活待遇在諸多元老中屬於高水平。

蔣介石逝世後,何應欽開始效忠蔣經國,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運動,蔣經國也給予回報,在何應欽90大壽時授予他臺灣最高榮譽國光勳章,兩岸互通後,只要有人去貴州,他就讓他們給他帶貴州土特產,同時打聽親屬情況,後來,大家邀請何應欽去家鄉看看,但何應欽認為是共產黨統戰陰謀表示拒絕。

1987年,何應欽在臺灣去世,享年98歲。



何應欽在政治上對蔣介石也不是百分之百忠誠,在軍事上也沒有太出彩的地方,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就是代表蔣介石接受日本投降。


慕容祁連山




何應欽如何能與李宗仁相提並論?!

李宗仁是能夠與蔣介石平起平坐的人,也與蔣介石鬥了幾十年,蔣恨李恨得咬牙切齒,可是也沒能奈何得了他。

何應欽雖然號稱國民黨二號人物,但也不過是蔣介石養著的獵狗,他雖然不是絕對忠於蔣介石,曾經幾番反蔣,可是蔣介石也能駕馭得住。我們也不要忘了,被稱為“小委員長”的是陳誠,可不是他何應欽。



何應欽:有功,更有罪。

1924年蔣介石奉命創辦黃埔軍校,想到了曾經在日本振武學校的同學、此時很不得志的何應欽,於是拉攏何應欽到黃埔軍校當了個副總教官,後來成了總教官。

蔣介石顯然是何應欽的貴人,如果沒有蔣介石的賞識,何應欽搞不好縮在雲南沒有出頭的機會。蔣介石對何應欽很信任,軍校兩個教導團,蔣介石給了他一個;國民革命軍建成後,蔣介石以黃埔學生編成國民革命軍第1軍,蔣親任校長,何任師長;中山艦事件後,何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教育長;北伐時,何任第1軍軍長,後又被任命為東路總指揮。

這時的蔣介石確實對何應欽很厚愛,結果蔣介石沒想到的是何應欽居然會翻臉不認人,在1927年配合“李白”、馮玉祥逼迫自己下野。1928年蔣復出後,雖對何有怨言,但是因為確實需要何的支持和賣命,同時黃埔學生也還沒成長到何以取代何的位置,所以並沒有過於追究何應欽的責任,當然那句“沒有我蔣中正,絕沒有你何應欽”也是對何應欽最大的警告。

但是何應欽仍然沒有領會到蔣介石那句話的真諦,1936年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囚禁蔣介石後,何應欽居然發兵圍攻張學良,讓蔣介石陷於危險之中。這件事讓蔣介石意識到了何應欽確實是頭養不熟的白眼狼,所以開始培養和扶持陳誠去取代何應欽,等到陳誠資歷夠了後,何也迅速地被蔣踹開了。



何應欽1945年9月以中國陸軍總司令的身份在南京代表國民政府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但是這廝卻很快用這份榮耀做了件不可原諒的齷齪事!

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惡,即使在日本東京已經向他傳達了日本將會投降的消息後,他仍然堅持作戰,想要實行所謂的“玉碎”計劃,日本投降後,他被劃為甲級戰犯。但是,何應欽為了營救這位日本好友,竟然說服了蔣介石將這個曾經侵略中國、殘害無數中國百姓的戰犯僱為高級秘密軍事顧問。岡村寧次不僅沒受到制裁,反而得到了善終,全是拜何應欽所賜!

只憑這點,何應欽有什麼資格與李宗仁相提並論?

何應欽不過是投機鑽營的民賊罷了。



李宗仁:英雄當歸。

唐德剛先生在《李宗仁回憶錄》的序言中寫到:

李宗仁先生畢竟是在中國歷史上做過“一朝天子”的人物,他也是“近代中國”這座高樓大廈中的一根主要支柱。沒有這根柱子,則今日這座大廈,可能又是另外一棟不同的建築了。

李宗仁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影響不是何應欽可比的,何應欽的命運受到蔣介石的支配,李宗仁誰不能為所欲為,但卻能主導自己的命運。

李宗仁能夠聯合白崇禧、黃紹竑擊敗陸榮廷、沈鴻英這些舊桂系軍閥,創立新桂系,然後打穿湖北將自己的勢力直趨華北,讓蔣介石如臨大敵,這份能耐能有幾個人有?在“李白”的構想中,拿下華北中原之地,然後南下取蔣介石所佔之地,中國自古無不由北取南,當時李宗仁的成功率是很高的。只可惜李宗仁低估了蔣介石的手段,也高估了那個時代裡的小軍閥們的忠誠度和節操,李宗仁給蔣介石準備的強大軍事攻勢居然在蔣的金錢攻勢下瞬間瓦解,毫無抵抗力可言。



李宗仁錯過了取代蔣介石的最好時機,蔣介石也始終奈何他不得,但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宗仁則暫時擱置了他與蔣介石的爭鬥,或者說是將明爭變成了暗鬥,然後“聽從”蔣介石的指揮,積極參與抗戰。

桂軍是李宗仁與蔣介石爭鬥的底牌,可是為了抗戰,他將這副底牌用在了抗日戰場上,最後竟然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當然,最後他還是坐上了“代總統”的位置,雖然只是過了過癮,但是他與蔣介石鬥了幾十年,不正是為了這個位置?不管是不是有名無實,在抗戰勝利後他總算是了了自己幾十年以來的心願。

1949年李宗仁以治病為由,帶著“代總統”的皇冠去了美國,因為他知道去了臺灣蔣介石不會給他好果子吃,正如白崇禧被蔣介石監視到死,他想要保留自己的尊嚴!

在美國的李宗仁看到祖國越來越好後,看到曾經的國軍將領不斷被特赦後,看到中國抗美援朝勝利後,看到中國西北升起了蘑菇雲後,又毅然地回到了祖國。

不管幾年後的那場浩劫對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或者傷害,他的愛國情懷是始終值得我們尊敬的。


寧糊塗


何應欽和李宗仁,這兩人一個是國民黨內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一個是蔣介石黨內最大的政敵——桂系軍閥首領。就這個意義而言,倆人絕對少不了你死我活的爭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兩人,似乎更有意義。兩人都是國民革命軍中的驍將,都為國民政府立下赫赫戰功。所不同的是,何應欽的戰功多在國民政府統一全國時的軍閥混戰中,而且多半都是以打敗李宗仁所得,而李宗仁的戰功多在抗日戰爭時期。相同的是,兩人都有善於協調指揮雜牌軍的能力。

早在廣州國民政府東征陳炯明時,何應欽曾擔任團長率部參戰,在棉湖之戰中力戰十倍於己之敵,使幾乎全軍覆沒的東征軍轉敗為勝,因此深得蔣介石倚重信任。國民黨黨內軍內從此也就有“蔣何”之稱。

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昔日並肩作戰的桂系軍閥首腦李宗仁率先挑起反蔣戰爭。在蔣桂戰爭中,何應欽擔任參謀長,全面運籌方略,聯合粵軍張發奎,一舉將在北伐戰爭中橫掃千軍、出盡風頭的桂軍打敗。蔣桂戰爭熄火沒半年,不甘心失敗的李宗仁又聯合北方的軍閥大佬馮玉祥、閻錫山發動中原大戰,再次向蔣介石政府挑起戰端。蔣介石和何應欽一北一南,分頭抵禦,所不同的是中央軍精銳全部被蔣介石帶去北上,留給何應欽的只是以湘軍、粵軍為主的一些剛剛收編過來的雜牌軍。對手則是李宗仁率領的發誓要報仇雪恨的廣西狼兵——桂軍!

出人意料的是,李宗仁再次慘敗於何應欽之手,而且比上回輸得更慘,桂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只到抗戰前再沒有恢復元氣。靠著軍功起家的何應欽一下子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層人物,但在以後的軍政生涯中除了在抗戰勝利後作為中國政府全權受降代表風光過幾天外,似乎再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行動了。抗戰中曾做到過總參謀長、戰區司令長官一級,也參與過個別大型會戰的指揮,但是總體上是勝少敗多。而更多的則是奉蔣介石之命代表國民黨政府與日本人周旋於談判桌,《何梅協定》、《塘沽協定》……一份份喪權辱國的印記!

而那位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兩次被何應欽打掉老本的李宗仁,在蟄伏了近10年後,於抗日戰爭中復出,重新續寫桂系的輝煌。

全面抗戰爆發後,李宗仁率桂軍北上華東,加入淞滬戰場。懷抱著殺敵報國熱情的廣西狼兵加入第三戰區,由蔣介石、顧祝同指揮,結果在毫無現代化戰爭經驗的情況下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軍隊交火,只一個回合就折其大半,被迫調往後方整補。而李宗仁正是帶著苦惱走馬上任雜牌軍雲集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

上任第一戰就是帶領雜牌軍迎戰日本軍隊4支精銳部隊第5、9、10、13師團南北夾擊的徐州會戰!蟄伏這麼多年的李宗仁依然寶刀未老,一戰淮河,廣西狼兵施展山地戰的優勢,頂的南京大屠殺的劊子手——第13師團一個多月未能前進一步。二戰臨沂,李宗仁指揮在華北戰場上一潰千里的西北軍將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就在中國大地橫行霸道的板垣徵四郎打的丟盔棄甲。三戰臺兒莊,李宗仁狼頭髮威,將在華北橫衝直撞的日軍第10師團來了一次毀滅性打擊,讓狂妄兇殘的日本軍隊開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

徐州會戰後,李宗仁率第五戰區向華中轉移,在更大規模的武漢會戰中重創南京大屠殺的首惡元兇——日軍第6師團。雖然武漢會戰最終以中國軍隊再次戰略轉移而告終,但是李宗仁和他的第五戰區以及廣西狼兵從此留在華中,拱衛西南大後方,始終堅持奮戰在抗日的第一線,對手又多是日軍在中國戰場最精銳的兵團。隨棗會戰、冬季攻勢、棗宜會戰,第五戰區一次次挫敗日軍直取重慶的企圖。


大將軍威武K


將李宗仁和何應欽放在一起的評價,還是比較少見的。兩個人在國民黨內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李宗仁是新桂系的首領,也是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最大的對手。而何應欽則是國民黨軍隊黃埔系的2號人物,在國民黨軍隊中,更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同為國民黨大佬,兩個人卻有巨大的不同。

第一,起家方式不同。李宗仁是典型的白手起家,李宗仁在陸榮廷的舊桂軍中,從基層軍官做起,面對廣西一片混亂的局面,李宗仁抓住機會,聯合黃紹竑和白崇禧,以只有幾千人的兵力,先後剪滅群雄,擊敗滇軍,成為廣西的統治者,簡直如小說主角模板一般的人物。

而何應欽則是典型的學院派人物。日本留學歸來後,輾轉貴州、雲南多地後,何應欽終於時來運轉,以黃埔軍校總教官的身份深入參與了黃埔軍校的建立、崛起和發展。也因此,隨著黃埔軍校的急劇壯大,何應欽也成為國民黨軍隊的2號人物,在國民黨軍隊內一直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二,對於日寇的態度不同。李宗仁是堅定的抗日派,無論是李宗仁的言論,還是行為都證明了這一點。尤其在全面抗戰爆發後,李宗仁率領桂軍與日寇浴血奮戰,打出了中國軍隊的氣勢。而在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時,更曾指揮中國軍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捷,李宗仁是名副其實的抗日名將。


而何應欽恰恰相反,他是國民黨內著名的親日派和媚日分子。除了黃埔軍校前期何應欽曾帶兵打仗之外,其後的漫長歲月裡,何應欽一直在國民黨中央,不再指揮作戰。但是這卻並不影響何應欽的親日行為。無論是何梅協定還是在侵華日軍投降儀式上的彎腰,亦或是崗村寧次最終被“無罪”釋放,無不體現了何應欽令人噁心的媚日行徑。

第三,兩人地位和權力不同,結局也大不一樣。李宗仁是桂系的首領,作為勢力強大的一方軍閥首領,他的自主權相當大,甚至必要的時候可以對蔣介石聽調不聽宣。而何應欽雖然是黃埔系的2號人物,但他也只是2號人物,他沒有完全聽命於自己的嫡系部隊,他的權力自然遠不如李宗仁。



而且國民黨敗退臺灣後,李宗仁審時度勢,先到美國後回大陸,結局頗為不錯。而別無選擇的何應欽只能到達臺灣,從此被蔣介石徹底冷落,晚年已毫無權力可言。

雖然兩個人出身低微,擅長領域都有巨大的不同,但兩個人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都有一顆當“老大”的心。蔣介石的一生三次下野,都以李宗仁的桂繫有直接的關係。李宗仁最接近成功的時候,就是在1948年成為了“代總統”,然而他終究不是蔣介石的對手。



而何應欽坐穩了黃埔系2號人物的位置後,也開始滋生了野心,坐二望一。在1928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之時,本來何應欽完全有機會留住蔣介石,他卻一言不發,令蔣介石極為憤怒和寒心。而在西安事變中,何應欽一力堅持武力解決西安事變,其內心未必沒有趁機炸死蔣介石,取而代之的想法。

當然,何應欽的種種“不安分”行徑,也成為他日後被蔣介石排擠和最終失去權力埋下了伏筆。何應欽先是被“小委員長”陳誠取代地位,到臺灣後更是隻有虛職,再無國民黨軍隊二號人物的權勢和威風。


鳶飛九天2018


李宗仁將軍實在偉大!當國軍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連戰皆敗,損失慘重,京城喋血,舉國悲哀,日軍驕橫不可一世,全國抗戰低潮之際,竟以國軍地方雜牌系列部隊,在臨沂、臺兒莊以國軍將士血肉之軀將裝備火力強大的日軍精銳之師,板垣第五師團與磯谷第十師團一舉打殘,徹底喪失戰鬥力,倉惶大敗而逃,取得了殲滅日軍近三萬、驚天動地第一次巨大之勝利。她的勝利極大振奮了全國抗日軍民,狼狼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其勝利價值無法估量!臺兒莊犧牲將士們英靈永存!中華兒女將永遠銘刻在心。對另一位,不與評價…實無評價之必要。


高友峰1


縱橫還是第一次看到把他們放在一塊進行對比評價,著實有點困難,今天縱橫就硬著頭皮分析分析。

很多人認為兩個人沒有什麼可比性,實際上二人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國民黨中位高權重之人,在個人素養上都具有很好的品性,並且都是能文能武,李宗仁最高位居中華民國副總統,而何應欽擔任過中國陸軍總司令,在軍銜上兩人都是中華民國一級上將。

當然本文要點評的是二人的不同之處,說得不好,還請高抬貴手。

李宗仁與何應欽的地方和中央

李宗仁代表了實力強勁的地方,而何應欽代表了國民黨中央,如果把他們放在一起做比較的話,其實用地方和中央來對比更好一些,為什麼,李宗仁最大的標籤是國民黨中新桂系的扛把子,實際上代表了國府中勢力最強的地方軍閥;而何應欽則是中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部分時間都是國民黨中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其主導的黃埔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讓老蔣都很忌憚,老蔣的五虎上將中的顧祝同和劉峙也是何應欽的哼哈二將。

在抗戰中,儘管李宗仁的實力很強,但是在職務上,何應欽的國防部長還是能夠壓李宗仁的戰區司令官的,當然,桂系並非全聽老蔣的安排,也許何應欽的話在李宗仁的耳朵裡不過是放屁。

李宗仁與何應欽的反蔣和擁蔣

實際上如果把老蔣拉出來,兩個人的對比就更明顯了,李宗仁是絕對的反蔣鬥士,儘管何應欽在對蔣的問題上有些反覆,但大多時候還是擁蔣的。

桂系和老蔣之間鬥爭與合作,都能寫一部小說了,分分合合,鬧的是不亦樂乎,老蔣前後總共下野三次,兩次是被桂系攆下去的,第一次是在北伐成功一半的時候,寧漢分流,汪精衛和蔣介石在武漢和南京對雷,當時新桂系從中作梗,讓老蔣不如把權力交出去,老蔣當時很氣憤,後來和宋美齡結果後,又重新上臺。

(何應欽、蔣介石、白崇禧)

在北伐成功後就開始蔣桂大戰,把當時如日中天的新桂系一下子打回了廣西老家,兩家在抗戰期間沒有衝突,到解放戰爭時期,老蔣一敗再敗,新桂系又從後面使壞,迫使老蔣下野。

何應欽則是老蔣前期發跡的福將,當時在東征陳炯明的時候,老蔣與何應欽被包圍,何應欽硬是擋住了攻擊,保住了老蔣的命,這可以說是經歷過生死之交了,蔣介石曾經說過,只要有我蔣中正,就必有你何應欽,可見二人之間的關係。

李宗仁與何應欽的抗日和媚日

李宗仁與何應欽最大的區別應該還是在抗日的態度上,李宗仁和他的新桂系都是積極抗日,在九一八事變後,反蔣鬥士和老蔣達成和解,要一同抗日,知道誰是敵人,誰是兄弟,沒有外患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打,但是有外敵來的時候,一定要團結起來,日本人固然兇猛,只要上下齊心,必然齊力斷金。

在1936年全面抗戰爆發前,李宗仁就發表了《焦土抗戰論》,指出,要有計劃,進行長期的消耗戰,並且和陳濟棠發動反蔣事變,要北上抗日,在全面抗戰爆發後,李宗仁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主持了徐州會戰,嚴重的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並且為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李宗仁也被看作是抗日名將。

何應欽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其抗日態度,其媚日、恐日的態度讓人憎恨,人人都說張學良一槍不放丟了東北,當時主管華北的何應欽,更是對日本百般諂媚,還不如張學良打不過就跑呢!再次期間何應欽與日本人簽訂《塘沽協定》與《何梅協定》也都是喪權辱國的條約。

當然,在抗戰前中國打不過日本,該慫的時候得慫一下,但是抗戰都勝利了,何應欽主持受降,在受降儀式上,岡村寧次代表戰敗國日本投降並且鞠躬時,這個時候作為戰勝國受降官何應欽竟然起立,微微彎腰接過投降書,簡直是丟盡了戰勝國軍人的臉面。

這就是史論縱橫對李宗仁與何應欽的對比!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與支持!


史論縱橫


這二人的沒有可比性,換句話說。李宗仁在各個方面都遠勝於何應欽。無論是從資歷。能力,戰功。指揮水平,乃至二人的職務李宗仁都遠遠高於何應欽。李宗仁幾乎和蔣介石並駕齊驅,而何應欽讓蔣介石管束了一輩子。李宗仁是國民黨最大派系桂系的首領,而桂系和蔣介石一直鬥到49年解放,而何應欽卻無派無系、一生為蔣介石馬首是瞻。

先說何應欽,何應欽,生於1890年,字敬之。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貴州省興義人。是蔣介石麾下八大金剛之首,畢業於日本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完全徹底的親日派。黃埔軍校總教官,可以說在黃埔的資歷僅次於蔣介石,也就是由於此。何應欽被蔣介石防範了一輩子,何應欽自從當了所謂的國民黨軍隊的二把手後,就再也沒有直接指揮過部隊,更別說親臨一線指揮軍隊打戰了。就何應欽一生的軍旅生涯而言,何應欽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沒有自己的嫡系將領,更沒有自己的派系。始終老老實實地待在老蔣身邊當副手,難怪白崇禧大罵何應欽是童養媳婦。是奶媽,天天給人家養軍隊,看家。閻錫山也說,何應欽見老蔣就會打立正。何應欽幾乎做了國民黨所有的黨政機構的二把手,從行營主任到軍政部長。從三軍總長到行政院長。但實力上他既沒有兵權,也沒有行政權,被蔣介石高超的政治手腕控制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在西安事變雄起一把,但結果卻是老蔣平安回來。雖然他是想致蔣介石於死地,進而取而代之,但蔣介石回來以後,依舊重用蔣介石,可見何應欽做官的本事。最後隨蔣介石前往臺灣。

李宗仁。李宗仁生於1891年。字德鄰,廣西桂林人。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黨最大地方派系“桂系”首領,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兩廣是李宗仁的發家地和地盤,終蔣介石字阿大陸一生也未曾染指廣西一步,同樣,日本軍隊也未成踏入廣西一步,而且整個廣西是全全國唯一沒有出現偽軍的地區,由此也可見李宗仁的能力,而且李宗仁會同北伐軍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在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取得國民黨正面戰場最大的抗日戰役勝利,,臺兒莊戰役,1948年國民黨首次行憲選舉,李宗仁高票當選副總統。在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達到個人和桂系的政治巔峰。後來後出走美國,但最終迴歸大陸。

就二人的性格比較,李宗仁豪放。何應欽內斂,李宗仁豁達大度,何應欽沉穩深沉,就軍事指揮能力而言,李宗仁雖然不如白白崇禧。但高於何應欽與蔣介石,何應欽無論在抗日還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根本沒有指揮過一線作戰,這也許和他長期在軍事中樞機關有關,蔣介石不放心也是一個原因,在蔣介石嫡系高級將領裡。基本上都瞧不起何應欽,覺得此人太面,沒有氣魄,完全是依靠資歷做到一級上將的。在1947年蔣介石改組軍事機關,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都沒有何應欽的份,被遠放到聯合國,國防部長卻是蔣介石死對頭李宗仁的人,可見,就軍事能力而言蔣介石也不看好何應欽。

何應欽被蔣介石管束了一輩子,而李宗仁則反抗了一輩子。但二人都沒有擺脫蔣介石的控制,但李宗仁憑藉著自己的勢力始終保持著“獨立”而最終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但何應欽老實聽話卻和蔣介石捆在了一起,但總算平安一生。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李宗仁和何應欽有著極其相似的人生經歷,他們曾經都大權在握,他們都有過輝煌的歷史,更驚人相似的是,他們都有著同一個政治對手,那就是蔣介石。不過何應欽和老蔣卻是黃埔系內的競爭,而李宗仁則是多次挑戰老蔣的領導地位。



老蔣依靠黃埔系發家,他是黃埔軍校的校長,而何應欽卻是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如果說老蔣是黃埔系的頭號人物,那麼第二號人物非何應欽莫屬。其實何應欽的資歷並不比老蔣差,同樣的時期追隨的孫文,但老蔣似乎運氣比他好一點。何應欽雖然在日後官至陸軍總司令,號稱黃埔教官派的領袖,但也只能屈居第二,老蔣成為了他一輩子邁不過的坎。其實老蔣對何應欽還是比較認同的,即使他對老蔣有過多次冒犯,但老蔣愛其才華,始終重用,當然了,何應欽和老蔣一樣,是一個堅定的“反共”主義者,從內心裡充滿對“共產主義”的畏懼,因而他是老蔣“反共”的左膀右臂。



接著來說李宗仁,從國民黨大派系來說,李宗仁無疑是除老蔣中央軍外的佼佼者,從中原大戰到解放戰爭時期,多少大軍閥垮臺,多少派系支離破碎,其中的西北軍、東北軍幾乎都被瓦解,但是李宗仁的桂系卻在不斷壯大。桂七軍的大名是北伐時期就傳開的,而李宗仁以桂七軍為核心,聯合另一個桂系首腦白崇禧從而反抗蔣介石,在抗戰結束後,李宗仁成為了除老蔣外最大的實力派,手下嫡系軍隊桂軍二十多萬,這無疑是他和老蔣叫板的實力。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李宗仁和老蔣鬥了一輩子,蔣桂戰爭中失敗、中原大戰中失敗,連當個代總統都被老蔣擺了一道,不得不說,他的一生只敗在了老蔣手裡。



細看這二位人物,其實都野心勃勃,但結果卻讓人失望,老蔣或許不是個高明的軍事家,但政治手段絕對是一流水平。之後晚年的何應欽靠鼓吹老蔣而活命,繼續著他的政治抱負,而晚年的李宗仁卻隱居了美國,退出了政壇。從這一點來看,他們無疑是個失敗者,但李宗仁卻看透了自己的失敗,何應欽貌似一生在為失敗而奮鬥。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絕筆歷史


在北伐戰爭還未開始之時,李宗仁就前去廣州詢問蔣介石,是時候開始準備北伐了。但是蔣介石當時的態度是果斷拒接,後來還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李宗仁太幼稚,不從全局來看,現在時機未到。但是,李宗仁回去後直接開始起兵,他認為如今是最好的時機,如果不能牢牢把握很可能貽誤戰機。

就這樣,李宗仁率先開始了北伐,而且上來就拿了首勝,一路勢如破竹。蔣介石一看,原來敵人的戰鬥力如此不堪,這才開始北伐。為了展示自己的功勞,他安排李宗仁前去打江西,自己去打武漢。哪想到自己在武漢撞的血肉模糊,而另一面的李宗仁卻捷報不停。




最終蔣介石還是請來了桂系軍隊前來幫忙,所以一時間李宗仁的第七軍被人們稱為“鋼軍”。不久之後的寧漢分裂,加上徐州失守導致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的威信掃地。並且,當時的南京是腹背受敵,北面有孫傳芳的軍隊對峙,西面有武漢的唐生智的東征軍虎視眈眈。

兩隊人馬對南京政府構成了巨大威脅,不過武漢提出了和談條件,要求蔣介石下野。可蔣介石哪兒能同意,明確表態要征伐武漢。但是蔣介石卻沒想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倒逼了自己一把。最終蔣介石因根基不夠,被迫下野。




不過,比起蔣介石的狼狽,李宗仁確實是對北伐戰爭有重要影響,為北伐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毛主席曾經評價李宗仁:“請多多保重身體,共產黨是不會忘記你的。”還曾經說:“據說這幾年沒了南京政府的財政支持,不僅撐得住局面,還被人稱讚為全國的模範省,我看李宗仁是個有本事的人。”


文史長河遠


李宗仁和何應欽之間的對比非常明顯,一個是抗日名將,是領兵作戰的軍閥將領,一個是國民黨內有名的親日派,是蔣介石手下的二號人物,主管著國民黨內部的黨務問題,不領兵打仗。

李宗仁

李宗仁是新桂系的軍閥,他和白崇禧等人聯手擊敗了廣西的舊軍閥,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廣西戰隊,在李宗仁的帶領下桂系軍閥投靠了民國政府,成為了民國政府名下的獨立戰隊,部隊的掌控權仍由李宗仁等人獨攬。


在蔣介石發動北伐戰爭期間,蔣介石延續了他大拜兄弟的習慣,向李宗仁遞了帖子,結拜了兄弟。

李宗仁帶領的廣西部隊戰力非常強大,在兩次北伐的戰爭中都作為先鋒部隊擊敗了很多分裂的軍閥,為民國的初步統一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的部隊勢如破竹、無可抵擋,當時中國的所有部隊都屢戰屢敗,但是在臺兒莊的時候,日本人的神話被李宗仁終結了。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取得對日本部隊巨大的勝利,日本的軍隊被殲滅了2萬多人,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數字,因為除了一些中國人組成的偽軍,日軍的部隊都非常的精銳,他們實行精兵策略,所以損失那麼多人對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很心痛的事情。

在這場戰役中,李宗仁手下的部隊也折損了大半,非常的慘烈,死亡人數達到了5萬多人,但也正因為此戰鼓舞了當時中國各部隊的士氣,讓全體中國人知道了訓練嚴格、武器精良的日本人並非是不可戰勝的。

所以臺兒莊大捷成為了一面飄揚的旗幟,為抗日戰爭開了一個好頭,李宗仁作為總指揮因此獲盡了殊榮,和後來的無數場戰役加起來,奠定了李宗仁抗日名將的身份。

何應欽

何應欽是蔣介石在日本認識的同學,他曾在貴州的軍閥手下擔任過旅長,但在老大被殺死之後找到了當時正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通過蔣介石的介紹,擔任了黃埔軍校總教官的職務。


何應欽往後的發跡與他在黃埔軍校中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他在黃埔軍校中成為了蔣介石的心腹手下,因為他有著良好的性格,所以成為了學生們的知心好友。

他的這些學生們也在蔣介石發跡後成為了國民黨的中堅,何應欽因為這些學生們的反哺,成為了國民政府當中的第二號人物,地位僅次於蔣介石之下,蔣介石曾被何應欽背判過兩次,但都因為他龐大的關係,所以被蔣介石輕易的放了過去。

和李宗仁不同的是,何應欽是個典型的親日派,他不領兵打仗所以對日本人的感情一直保存如初,他是在留學期間被日本人的文化深深影響的,即便他後來回到中國擔任了民國政府的高層,卻仍然保持著這種親日的思想。

日軍的中國侵華主將是岡村寧次,在他的帶領下,日本部隊在中國境內大肆燒殺擄掠,無數的部隊因為和日本人交鋒而喪失了生命,無數的百姓也因為日本主將的縱容被日本人殘忍的殺害。

所以說岡村寧次是除了日本天皇之外在中國境內最大的戰犯,在中國犯下了累累的罪行。

但這些事情在何應欽看來卻算不得什麼,因為岡村寧次曾經是他在日本留學時候的同學,在日本時,他就和岡村寧次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所以在日本投降戰敗後何應欽就非常的為自己這個好同學著想。

當時中國對日本人的主受降官是何應欽,原本這個重任是該由蔣介石擔任的,但是蔣介石是中國的最高統帥,而日本的最高統帥是日本天皇,岡村寧次只是日本天皇手下的一員大將,所以如果由蔣介石受降的話,自身的身份會將一個大階梯,所以這個身份就交由何應欽擔任了。

按規矩,日本將領投降後是要獻上他們隨身攜帶的寶貝軍刀的,這些軍刀對於日本人來說就是他們的另一條生命,在他們的武士道精神中刀在人在、刀亡人亡,是最為神聖的東西。

所以作為受降主官的何應欽考慮到了岡村寧次的感受,他在受降前的一天找到了岡村寧次,特意的囑託岡村寧次在受降的當天,千萬不要帶他的軍刀過去,因為一旦帶了就會被收繳,何應欽的提醒讓當時的岡村寧次很是受感動,所以岡村寧次在參加第二天的授銜儀式上,沒有帶上他的軍刀。

在代表投降國的岡村寧次向何應欽鞠躬的時候,作為主受降官的何應欽竟然和岡村寧次互相鞠躬了起來,按照受降的規定,受降方是不需要向投降方鞠躬的,但是何應欽這麼做了,這些都源於他對岡村寧次的尊重以及他和岡村寧次的同學感情,這些讓何應欽忘記了民族大恨。

所以說我覺得何應欽是不能和李宗仁相比的,李宗仁是真正的抗日名將、是民族英雄,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值得我們欽佩與敬重的人,而何應欽在國民黨內部雖然和李宗仁序列差不多,但是他真正為抗日戰爭所作出的貢獻卻是沒有多少的,他掌管著國民黨內部的運作問題,不善於打仗而且還親日,他的一系列親日行為都令人很是不齒,在他的眼中國家的大恨小於個人的私情,對於這樣的人,我覺得他不配與李宗仁並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