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文藝復興會選用古希臘古羅馬的式樣?

荼蘼未盡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既是藝術史的問題,也是文化史的範疇,同時也帶有一些哲學上的思考。或許,這個問題本身很簡單,但解釋起來又非常困難。如何將一個宏觀的世界史問題表述清楚,並剖析其內在的必然性,是對每一個答主的考驗。在此,我簡單來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首先跟大家聊聊什麼是“文藝復興”。

按照史學界的一般定義,文藝復興是指,發生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這個說法很寬泛,但卻也告訴了我們四個信息:

  1. 這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

  2. 它的時間是在14世紀到17世紀;

  3. 它的地點是歐洲範圍內;

  4. 它的所代表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主張。

當然,僅有這個定義,是不足以理解為何文藝復興要“選用古希臘、古羅馬的式樣”。必須要知道這場運動是如何開展的,到底創作和主張了什麼。而瞭解了這些,必然就明白這個題目的答案了。

文藝復興的思想與藝術形式。

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一個翻譯過來的詞彙,大致的內容是強調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類的人性尊嚴,提倡寬容的世俗文化,反對暴力與歧視,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

可能大家覺得這段話有些“文縐縐”,很泛泛,甚至有些空洞。這是因為我們還對當時歐洲的歷史環境不瞭解,因而無法從字面上感受到人文主義到底“牛”在哪裡。打個比方來說,在當時的歐洲,就像是一個封建的大家族,宗教系統和王權就像是這個家族的首領,他的思想僵化,處處約束家族的人,甚至禁錮年輕人,不僅嘴上叨叨,而且還時不時地動用家法。

而在一個大的家族裡,孩子總會長大的,並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且必然要為自己爭取“自由”和“權利”。這個孩子,就像是當時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當新興的資產階級逐漸強大,並日益厭倦宗教和王權的時候,自然要通過某種形式表現出來,並進行抗爭。

人文主義,便是新興資產階級的理念,而文藝復興就是他們鬥爭的形式和工具。

中學時期度過簡單的哲學的朋友都還會記得,新生事物必然是要戰勝和取代舊事物的,只是,這條道路必然充滿了崎嶇和坎坷。同樣,當時歐洲新生的資產階級還不足以直接向舊傳統、舊勢力宣戰,便必然用一種委婉的形勢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和實現自己的目的,為將來的創造條件。

這時候,從藝術和文化上強調對人的個性的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類的人性尊嚴,提倡寬容的世俗文化,反對暴力與歧視,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不就是在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抗爭麼?

所以,人文主義是當時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的理念,而文藝復興則是他們與舊勢力、舊思想和舊傳統做鬥爭的形式。

藝術和文化總是需要通過某種形式來創作和推動的,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與人文主義思潮相吻合,而且同屬一個地域範疇,自然成為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外在形式。

思想是一種抽象的力量,這股力量必須通過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而藝術便是文藝復興運動最先採用的形式。就當時而言,神學理論和宗教思想籠罩著整個歐洲大地,直接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或採用全新的創作風格,必然會遭遇重重阻力。


這個時候,從古老的藝術中尋求創作靈感,並賦予其新的思想和內涵,成為了文藝復興運動的首選。從地緣關係上講,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同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意大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意大利也曾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化淵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更為重要的是,古希臘文化中始終注重對人體的表現,創作了大量的人體雕塑,而古希臘文化的許多內容又被古羅馬文化所繼承。所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的有不少是關於“人”的藝術遺產。這樣的表現形式,自然一下子啟發了當時歐洲的藝術家。

文藝復興運動是借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形式來宣揚自己的主張,並非簡單的複製和照搬,是在不斷的突破和創新中進行的。

從藝術主張上來講,文藝復興的大師們強調要以古典為師,恢復古典的光輝,但實際上卻是“借屍還魂”,或者說是用舊瓶來裝新酒,推崇的是人本主義、理性主義和現實主義,反對的是中世紀的教會藝術,代表的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益。

所以說,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不過是文藝復興運動中藝術創作的表現形式和靈感源泉。而學習古典文化也並非是生搬硬套和簡單的復古。講到這裡,大家也就明白為什麼文藝復興運動會“選用古希臘古羅馬的式樣”了。

文藝復興是新氣象,體現在繪畫、雕塑、文學、建築甚至科學等各個領域,但尤其以繪畫的成就最為絢麗奪目。

在繪畫領域,文藝復興運動的偉大先驅首推佛羅倫薩地區的喬託,繼而當地又湧現了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藝術三傑”。除了佛羅倫薩地區,威尼斯地區也湧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比如繪畫大師提香、丁託雷託、韋羅內塞等人。

除了佛羅倫薩的“藝術三傑”,威尼斯畫派中的提香或許足以讓大家認識到文藝復興運動的色彩與魅力。在世界畫壇中,提香極為長壽,甚至有長達七十餘年的繪畫生涯。這更使得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以提香的代表作《烏比諾的維納斯》為例,畫卷中美神維納斯已經完全褪去了中世紀教會文化的刻板與呆滯,完全是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整副畫的構圖比較簡單,但在暗色背景的襯托下,女性豐滿的軀體顯得極為奪目,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如果說,拉斐爾筆下的聖母,第一次帶有了人間的溫情,那麼提香畫布上的女神,則以完全成為了有血有肉的凡人。而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特色。當然,這一時期的畫技和畫風,也是具有開創性的,對後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歐洲的文藝復興,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到了法國的啟蒙運動,為歐洲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藝術除了能滿足審美的需求,同時也具有巨大的啟蒙意義。如果說文藝復興還比較含蓄,那麼法國西蒙運動及其之後的藝術,則更具有號召力,甚至於戰鬥力。

例如法國著名畫家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整個畫卷總能帶給人力量和勇氣。這幅畫是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而創作的,所表現的內容也是當時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為追求自由而戰鬥的場面。雖然時隔幾個世紀,但這種力量卻未曾衰減。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歐洲資產階級的思想不斷成熟,自己的力量也不斷壯大,而藝術始終是鬥爭的有力武器。說到這裡,或許大家能對此問題有一些感悟。不知不覺,一個下午的時間用在了回答此題上,雖然覺得意猶未盡,但也不得不就此打住。


最後,想告訴大家的是,藝術不僅僅是華而不實的裸露,除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樣可以作為宣傳和鬥爭的工具。


史海爛柯人


中國有句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歐洲在經歷了漫長的自稱為“最黑暗時期”的中世紀以後,濱臨地中海的意大利工商業漸漸興起,新的經濟方式催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對封建宗教神學的思想文化禁錮越來越不適應,需要一種新的思想文化來代替。而這時宗教神學還居於統治地位,勢力還相當大,直接否定是不可能的,而且當時也找不到新的理論來支撐。恬在這時,有人提出了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

古希臘羅馬文化藝術是歐洲歷史進程中輝煌燦爛的一頁,是歐洲人非常引以為豪的。於是,復興古希臘羅馬文藝這個倡議一經提出,立即得到了人們的響應,而代表封建愚昧文化的宗教勢力也不好干涉阻撓。很快,從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開始,一場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藝的文化浪潮開始湧起,進而席捲到全意大利,進而影響到西歐和整個歐洲,成為歐洲近代史的華麗開篇,成為歐洲近現代文明的重要啟蒙。

文藝復興名為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藝術,實為宣傳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實質上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對近現代歐洲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波里切利



燈影書畫


謝謝你的精彩提問。文藝復興是後世對歐洲古典文化的重新認識。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是意大利。

你提到的對神的認識問題。事實上,神永遠是歐洲的文化。但是怎樣詮釋神,這是歷史上永遠爭論不休的話題。


也就是說,文藝復興時期並沒有懷疑神,恰恰相反,對神的信仰一點也沒有減少,只不過有了與禁慾主義不同的新的神的詮釋而已。

文藝復興時期的神,更具有人性,而不是有悖人性。

那麼,為什麼文藝復興沒有自己的思想主張,而是借古喻今的一股潮流呢?


這是因為世界最偉大的文化都產生於大體相同的歷史時期,例如佛教,伊斯蘭教,儒教以及希臘的哲學。

希臘哲學屬於歐洲文明的源泉,希臘衰落以後,意大利的羅馬繼承了希臘文化。

一般把希臘羅馬文化合在一起看待,因為他們都屬於一個文化範式。


但是,進入中世紀的羅馬的宗教文化,已經不是希臘羅馬時期的開放自由的文化而是越來越封閉禁錮的文化了。

這種文化與社會進步是非常不適合的,成為促進和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相反的社會力量了,所以,需要提出改革。

歐洲當時已經進入一個歷史上引領世界發展的新時期。

社會的自然發展已經從封建制度的土壤上,產生了新型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在加速成長。


這就促進了商業文化的發達。手工業作坊不斷增加,尋找市場和招收工人,需要接觸更多的社會關係,個人的社會交流範圍有所擴大。

這就必然要求宗教要為這樣的社會發展服務。

而宗教文化還是一種禁慾主義的文化,例如,婦女不能工作,不能與男人接觸交流,否則就是傷風敗俗。

但是,初期的宗教並沒有這樣的禁慾,希臘文化又是多神論者,諸神平等,這些文化給突破現實宗教宣揚的一神論,找到了理論依據,所以,他們就要高舉回到古代的旗幟在文化上以古代的精神我理想世界。

從薄伽丘,但丁到意大利三傑,他們的人文精神都是一致的。


千千千里馬


簡單地概括一下,就是文藝復興的發起者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而當時意大利的城邦的主要統治力量仍然以封建專制為主,新興的資產階級已經到了由內而外的政治苛求,為了實現這種政治上的願望,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光輝的希臘和偉大的羅馬”。



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下發現,封建主義和專制的教會並不能解決當前社會的很多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力量主要依託於生產力和商業經濟的發展來解決,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的作用突出到了首要地位。

簡單點說,就是老百姓已經不相信教會那一套神鬼治國的說辭,他們更願意所謂的神擁有與人一樣的人性,而人性則渴望民主與自由的精神。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藝復興運動的發起者們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人文思想和民主意識。

從現在的研究結果來看,古希臘古羅馬就是近現代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和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古希臘古羅馬公民思想獲得了文明程度極高的建樹。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論共和國 論法律》、《神學大全》等著作,都體現了這一點。



總的來看,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精髓就在於對理想主義、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追索。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之努力和探索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並沒有因為兩者的消亡而消失,相反,經過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之後,將西方文化文明的連續性構建的更為緊密。



我們看到,古希臘人所強調的人文精神和古羅馬人所強調的理性的國家秩序的建設,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這也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所向往的生活狀態——即人性的自由和理性的國家治理與秩序的建設。

這就是文藝復興運動所渴望的國家治理的典範式樣。


布穀公社


文藝復興選擇什麼形式的原因,首先要從文藝復興的目的考慮。文藝復興並不是一場偶然現象,歐洲封建國家中開始出現手工業、商業的僱傭關係和銀行業,城市市民中形成最初的資產階級,地理大發現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成為經濟實力的代表,而在政治上卻沒有話語權。文藝復興正是一場資產階級在思想精神領域反封建反教會,爭取話語權的解放革命。

西方文明的兩希文化源頭,與中世紀《聖經》為主導的禁慾主義相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核心是人本主義和理性精神。希臘民族是最早探索人類思想和靈魂的民族,他們注重物質和精神的統一,追求現世的幸福,希臘神話是世俗性的,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臘的神不像《聖經》中的上帝無所不能,神有做不到的事,有達不到的慾望,會做出人一樣的錯事,也會受到妄行的懲罰。英雄人物也不是摩西般的忍耐,阿喀琉斯憑心情出戰,勝利為了個人榮譽,而不是為國家或者神做出貢獻。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神正和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追求精神解放的要求一致,而且具有相當的歷史地位和說服力,因此成為資產階級最好的利用工具。

(宙斯化身白鳥引誘仙女勒達)

(赫拉捉姦宙斯)

需要一提的是,對文藝復興起到重要作用的國家還有阿拉伯。公元10世紀,阿拉伯掀起過“百年翻譯”文化活動,將歐洲的典籍翻譯為阿拉伯語。在馬其頓帝國的征伐中幾乎被全毀的古希臘羅馬典籍,有很多是以阿拉伯語保存在中東地區的,文藝復興時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內容大部分是又從阿拉伯語翻譯回來的。


楊早講史


首先糾正一下問題闡述:

  1. 文藝復興並沒有輕視神,直到現在都沒有輕視過,只不過是重新定義了宗教在世俗社會中的干預程度而已。

  2. 古希臘也並不是重神。古希臘是一個多神論國家,而那種神更類似於中國的世俗神,什麼妖魔鬼怪啦,財神啦,閻王啦,孫悟空啦之類的。這一類神是非常世俗的,他們不統治也不約束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為了給各行各業各色人等保平安用的。說白了,這種神正是世俗化和注重人本的希臘人的最好體現。


其實糾正了上面兩個問題,這個問題就非常好理解了。

文藝復興之所以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正是因為要復興這種人本的光輝。

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很好的從至今保存的藝術作品裡得到印證。

做幾個對比:

文藝復興前的教堂

  • 主要以哥特式為主,尖頂直衝雲天,給人以莊嚴感,讓人覺得天界高不可攀。

文藝復興後的教堂

  • 從溫潤實用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到巴洛克建築,整個風格開始平民化,親民化,到後來的巴洛克,直接搞的跟藝術品一樣,教堂從精神束縛變成了人的精神享受。去教堂不再是為了懺悔,為了覺得自己渺小罪惡,而是為了獲得精神的救贖和釋放。宗教還是原來的宗教,但是用法可大大不同了。


文藝復興前的宗教畫

文藝復興後的宗教畫

我想這種區別不用我多說,你也能看出來。

我還特意選了兩幅同一個題材的《聖母領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文藝復興後,畫中的人物更像真實的人了。這種對人身體的描繪,而不是僅僅是對教義的闡述,就是文藝復興前後宗教畫最大的區別,也最能看出文藝復興對於古希臘藝術的復興。


旅讀歐洲


“認識到人的理性、迴歸到人”並不等於“輕視神”的學說,即便在現代社會,對於許多西方人來說,“科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都可以是並存的雙重標準。

⬆️《基督將鑰匙交給聖彼得》,宗教畫背景處對古羅馬凱旋門的科學地再現

在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新大陸的發現、日心說的提出人們是開始重新認識世界,重新思考人類的歷史、城市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國家的歷史(雖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反映在藝術領域中就是要找到一些自己民族藝術的形式語言。而在文藝復興之前的意大利流行產生於法國的哥特式藝術(通過法籍教皇和藝術家傳到意大利)。

⬆️圖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藝術家們齊聚一堂,從主題思想到藝術樣式,表達了繼承傳統的堅定立場



其實,當時普遍流行的“人文主義”思潮也包括考據似的治學態度。許多人文主義者開始收集古代的遺留物,最早的考古學和博物館的興起都始於那個時期。



而這些人文主義者和倡導新風格的藝術家,還有具有先進思想的贊助人們實際上都來自一個圈子。比如米開朗基羅常常受美第奇家族的贊助,接受了人文主義學者的影響,所以,他會說拉丁文,會寫十四行詩,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觀念,也正因為如此,現代意義上的智性藝術家成正式產生了。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最便捷的尚古方式便是去羅馬考察,而古羅馬建築家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提到的希臘建築無疑又成為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所憧憬的原型。加之在羅馬見到的大量希臘雕塑複製品(如今大家在羅馬梵蒂岡看到的雕塑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羅馬複製品),所以意大利文藝復興在藝術方面的復興是始於建築和雕塑領域中對古希臘羅馬樣式的復興。

⬆️圖米開朗基羅的《酒神狄奧尼索斯》,據說是依據古希臘雕塑製作的

反映在繪畫領域中就是對建築空間和雕塑體量的再現,於是發展出文藝復興繪畫不僅復興了希臘羅馬的藝術主題,還產生了透視(再現空間)和明暗(再現體量)

而傳播到其它地區的文藝復興並不強調建築樣式的模仿,而是學習透視法和明暗法。


最美還是藝術史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不得已的情況,也是一個聰明的選擇,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三。一是歐洲文藝復興源於意大利,羅馬是當時的政教中心,只有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主義,才符合統治者的意志,否則就無法產生,產生了生存下去也是問題。二是當時還是神話流行的時代,大眾的認知水平有限,歐洲文藝復興通過復古的方式進行,是明智的運動,使得這種文化自上而下暢通無阻,得以遍地開花。三是這當然更是時代潮流使然了。一種新文化的興起,需要一個載體,很明顯,這個載體不可能是空中樓閣,通過復古的這艘船,裝上了新貨,暢通無阻,行穩致遠,歷史洪流浩浩蕩蕩而去!








hi123


深刻認識「文藝復興」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胡扯。

一場運動或是改革,都是要有一種好的、符合社會與自然規律理論思想作為指導,才能長久發展與繁榮的。反之,就不會長久,甚至失敗。

過去一直有個觀點,文藝復興就是去掉了上帝的中世紀。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作為整體的文藝復興思想唯一不關心的就是關於上帝的問題,在那個時期,無論思想家們對上帝的理解如何有別於各種形式的宗教信仰,幾乎沒有任何一位思想家否定上帝的存在。他們主要興趣在於道徳的問題,而常常排斥神學和形而上學,排斥自然哲學和其他學科。他們採用「人文學科」這一名詞來定義他們的研究,這一名詞強調了他們是一種系統的方式去關注人的問題。而人的尊嚴理論,倚仗著古典和基督教的源泉以諸多方式來滋養。比如,15世紀,人的美德成為了賈諾佐.馬內蒂和其他著名學者專文寫作的主題。人的尊嚴不僅基於人在聖經中與上帝的相似性上,而且首先基於人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不同成就上。

在16世紀,人文主義並未如許多史學家聲言的-被新教和天主教改革所替代,相反,由於它不是神學,而是一種文學、藝術和學術傳統,因而它既能在天主教國家、也能在新教國家裡倖存。直到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都被廣泛閱讀,且一直滋養著那一時期的諸多次要的思想和文學藝術傾向。20世紀,人文主義教育理想主導著西洋的中學教育。

當然,現如今,人文學科處於守勢,因為,這是講求實用的世界,它的科學、宗教和藝術都失去了思想內涵。相比文藝復興時期見到的恢弘的人文學科—它是世俗的,部分獨立於實用生活之外,但它轉而對人類活動的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與卓有成效的影響。社會發展是輪迴的,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離開了人文學科的思想,社會肯定是不完善的,也不會走得遠~





填格


如果從文藝復興產生的歷史背景來看待這個問題,就更容易理解。

文藝復興起端於從1世紀初期,到17世紀末期退出歷史舞臺,總共歷時300餘年,對西方的影響不可估量。

文藝復興不論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否定了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時期遺留下的不合理做法,喚起了人們對自由精神的追逐。

米隆《擲鐵餅者》

產生文藝復興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新階層獲得經濟自由後,對神學思想所建立的規矩不再唯命是從。當14世紀初期,有錢有閒的新階層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出現後,他們的精神訴求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懷疑神學思想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所以,很快就產生了“人文主義思想”。

達芬奇《蒙娜麗莎》

在文化藝術上,新階層則倡導迴歸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那種自由公正的藝術氛圍,用自由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理念來進行藝術創作。

因為在文藝復興之前漫長的將近1000年時間裡,是中世紀時期,這時期隨著教會權利的不斷增大,神學思想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教廷為了自己利益,不斷給人們灌輸神學思想,認為人的一切都是拜神靈所賜,人們要對神靈唯命是從,要向神靈多唱讚歌,多祈禱,才會得到生活所需。

拉斐爾《聖母子》

而中世紀之前的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要比中世紀開明許多。這時期,因為不斷產生了諸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大師,他們的哲學思想符合“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本”,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社會。

米開朗基羅《摩西》

尤其在文化藝術的創作中,影響更加明顯。像柏拉圖唯心主義哲學中的許多觀點,如,“美是一種自然優勢”、“美是真的光輝”、“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等等,這些觀點對藝術創作有著直接影響。

經過這些學說的灌輸,在人們的普遍意識中,認為自然的、本真的、真實的東西是最具有美的作用和力量。所以,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雕塑家)往往以形形色色的、現實中的人物作為創作題材。

古希臘雕塑《拉奧孔》

像《擲鐵餅者》、《大衛》等雕塑作品,是參考古希臘運動員的體魄雕塑而成的,《斷臂的維納斯》則取材於雅典一個貴族婦女。因為這些作品的取材都來源於生活,並非用想象力、不切實際的來完成,所以,這些作品流露出強烈藝術美感,今天的觀眾看到這些作品,也會引起共鳴。

在宏觀藝術理念上,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式樣非常貼合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創作理念,所以,會自然而然對其產生崇拜,倡導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