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何文艺复兴会选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式样?

荼蘼未盡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既是艺术史的问题,也是文化史的范畴,同时也带有一些哲学上的思考。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很简单,但解释起来又非常困难。如何将一个宏观的世界史问题表述清楚,并剖析其内在的必然性,是对每一个答主的考验。在此,我简单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

首先跟大家聊聊什么是“文艺复兴”。

按照史学界的一般定义,文艺复兴是指,发生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说法很宽泛,但却也告诉了我们四个信息:

  1. 这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2. 它的时间是在14世纪到17世纪;

  3. 它的地点是欧洲范围内;

  4. 它的所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主张。

当然,仅有这个定义,是不足以理解为何文艺复兴要“选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式样”。必须要知道这场运动是如何开展的,到底创作和主张了什么。而了解了这些,必然就明白这个题目的答案了。

文艺复兴的思想与艺术形式。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个翻译过来的词汇,大致的内容是强调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

可能大家觉得这段话有些“文绉绉”,很泛泛,甚至有些空洞。这是因为我们还对当时欧洲的历史环境不了解,因而无法从字面上感受到人文主义到底“牛”在哪里。打个比方来说,在当时的欧洲,就像是一个封建的大家族,宗教系统和王权就像是这个家族的首领,他的思想僵化,处处约束家族的人,甚至禁锢年轻人,不仅嘴上叨叨,而且还时不时地动用家法。

而在一个大的家族里,孩子总会长大的,并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必然要为自己争取“自由”和“权利”。这个孩子,就像是当时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当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强大,并日益厌倦宗教和王权的时候,自然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进行抗争。

人文主义,便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念,而文艺复兴就是他们斗争的形式和工具。

中学时期度过简单的哲学的朋友都还会记得,新生事物必然是要战胜和取代旧事物的,只是,这条道路必然充满了崎岖和坎坷。同样,当时欧洲新生的资产阶级还不足以直接向旧传统、旧势力宣战,便必然用一种委婉的形势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实现自己的目的,为将来的创造条件。

这时候,从艺术和文化上强调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不就是在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么?

所以,人文主义是当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理念,而文艺复兴则是他们与旧势力、旧思想和旧传统做斗争的形式。

艺术和文化总是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创作和推动的,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文主义思潮相吻合,而且同属一个地域范畴,自然成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外在形式。

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力量,这股力量必须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艺术便是文艺复兴运动最先采用的形式。就当时而言,神学理论和宗教思想笼罩着整个欧洲大地,直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或采用全新的创作风格,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


这个时候,从古老的艺术中寻求创作灵感,并赋予其新的思想和内涵,成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首选。从地缘关系上讲,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意大利也曾是古希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渊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更为重要的是,古希腊文化中始终注重对人体的表现,创作了大量的人体雕塑,而古希腊文化的许多内容又被古罗马文化所继承。所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的有不少是关于“人”的艺术遗产。这样的表现形式,自然一下子启发了当时欧洲的艺术家。

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形式来宣扬自己的主张,并非简单的复制和照搬,是在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中进行的。

从艺术主张上来讲,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强调要以古典为师,恢复古典的光辉,但实际上却是“借尸还魂”,或者说是用旧瓶来装新酒,推崇的是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反对的是中世纪的教会艺术,代表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

所以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不过是文艺复兴运动中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和灵感源泉。而学习古典文化也并非是生搬硬套和简单的复古。讲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会“选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式样”了。

文艺复兴是新气象,体现在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甚至科学等各个领域,但尤其以绘画的成就最为绚丽夺目。

在绘画领域,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先驱首推佛罗伦萨地区的乔托,继而当地又涌现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艺术三杰”。除了佛罗伦萨地区,威尼斯地区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比如绘画大师提香、丁托雷托、韦罗内塞等人。

除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三杰”,威尼斯画派中的提香或许足以让大家认识到文艺复兴运动的色彩与魅力。在世界画坛中,提香极为长寿,甚至有长达七十余年的绘画生涯。这更使得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提香的代表作《乌比诺的维纳斯》为例,画卷中美神维纳斯已经完全褪去了中世纪教会文化的刻板与呆滞,完全是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整副画的构图比较简单,但在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女性丰满的躯体显得极为夺目,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如果说,拉斐尔笔下的圣母,第一次带有了人间的温情,那么提香画布上的女神,则以完全成为了有血有肉的凡人。而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色。当然,这一时期的画技和画风,也是具有开创性的,对后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法国的启蒙运动,为欧洲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艺术除了能满足审美的需求,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如果说文艺复兴还比较含蓄,那么法国西蒙运动及其之后的艺术,则更具有号召力,甚至于战斗力。

例如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整个画卷总能带给人力量和勇气。这幅画是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所表现的内容也是当时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为追求自由而战斗的场面。虽然时隔几个世纪,但这种力量却未曾衰减。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不断成熟,自己的力量也不断壮大,而艺术始终是斗争的有力武器。说到这里,或许大家能对此问题有一些感悟。不知不觉,一个下午的时间用在了回答此题上,虽然觉得意犹未尽,但也不得不就此打住。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艺术不仅仅是华而不实的裸露,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样可以作为宣传和斗争的工具。


史海烂柯人


中国有句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欧洲在经历了漫长的自称为“最黑暗时期”的中世纪以后,滨临地中海的意大利工商业渐渐兴起,新的经济方式催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对封建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禁锢越来越不适应,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文化来代替。而这时宗教神学还居于统治地位,势力还相当大,直接否定是不可能的,而且当时也找不到新的理论来支撑。恬在这时,有人提出了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

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是欧洲历史进程中辉煌灿烂的一页,是欧洲人非常引以为豪的。于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艺这个倡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人们的响应,而代表封建愚昧文化的宗教势力也不好干涉阻挠。很快,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一场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艺的文化浪潮开始涌起,进而席卷到全意大利,进而影响到西欧和整个欧洲,成为欧洲近代史的华丽开篇,成为欧洲近现代文明的重要启蒙。

文艺复兴名为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艺术,实为宣传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实质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近现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波里切利



灯影书画


谢谢你的精彩提问。文艺复兴是后世对欧洲古典文化的重新认识。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是意大利。

你提到的对神的认识问题。事实上,神永远是欧洲的文化。但是怎样诠释神,这是历史上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


也就是说,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怀疑神,恰恰相反,对神的信仰一点也没有减少,只不过有了与禁欲主义不同的新的神的诠释而已。

文艺复兴时期的神,更具有人性,而不是有悖人性。

那么,为什么文艺复兴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而是借古喻今的一股潮流呢?


这是因为世界最伟大的文化都产生于大体相同的历史时期,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儒教以及希腊的哲学。

希腊哲学属于欧洲文明的源泉,希腊衰落以后,意大利的罗马继承了希腊文化。

一般把希腊罗马文化合在一起看待,因为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范式。


但是,进入中世纪的罗马的宗教文化,已经不是希腊罗马时期的开放自由的文化而是越来越封闭禁锢的文化了。

这种文化与社会进步是非常不适合的,成为促进和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相反的社会力量了,所以,需要提出改革。

欧洲当时已经进入一个历史上引领世界发展的新时期。

社会的自然发展已经从封建制度的土壤上,产生了新型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在加速成长。


这就促进了商业文化的发达。手工业作坊不断增加,寻找市场和招收工人,需要接触更多的社会关系,个人的社会交流范围有所扩大。

这就必然要求宗教要为这样的社会发展服务。

而宗教文化还是一种禁欲主义的文化,例如,妇女不能工作,不能与男人接触交流,否则就是伤风败俗。

但是,初期的宗教并没有这样的禁欲,希腊文化又是多神论者,诸神平等,这些文化给突破现实宗教宣扬的一神论,找到了理论依据,所以,他们就要高举回到古代的旗帜在文化上以古代的精神我理想世界。

从薄伽丘,但丁到意大利三杰,他们的人文精神都是一致的。


千千千里马


简单地概括一下,就是文艺复兴的发起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而当时意大利的城邦的主要统治力量仍然以封建专制为主,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到了由内而外的政治苛求,为了实现这种政治上的愿望,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光辉的希腊和伟大的罗马”。



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发现,封建主义和专制的教会并不能解决当前社会的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力量主要依托于生产力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作用突出到了首要地位。

简单点说,就是老百姓已经不相信教会那一套神鬼治国的说辞,他们更愿意所谓的神拥有与人一样的人性,而人性则渴望民主与自由的精神。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起者们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人文思想和民主意识。

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古希腊古罗马就是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古希腊古罗马公民思想获得了文明程度极高的建树。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论共和国 论法律》、《神学大全》等著作,都体现了这一点。



总的来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精髓就在于对理想主义、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追索。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之努力和探索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并没有因为两者的消亡而消失,相反,经过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将西方文化文明的连续性构建的更为紧密。



我们看到,古希腊人所强调的人文精神和古罗马人所强调的理性的国家秩序的建设,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这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所向往的生活状态——即人性的自由和理性的国家治理与秩序的建设。

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所渴望的国家治理的典范式样。


布谷公社


文艺复兴选择什么形式的原因,首先要从文艺复兴的目的考虑。文艺复兴并不是一场偶然现象,欧洲封建国家中开始出现手工业、商业的雇佣关系和银行业,城市市民中形成最初的资产阶级,地理大发现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为经济实力的代表,而在政治上却没有话语权。文艺复兴正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精神领域反封建反教会,争取话语权的解放革命。

西方文明的两希文化源头,与中世纪《圣经》为主导的禁欲主义相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核心是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希腊民族是最早探索人类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注重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追求现世的幸福,希腊神话是世俗性的,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的神不像《圣经》中的上帝无所不能,神有做不到的事,有达不到的欲望,会做出人一样的错事,也会受到妄行的惩罚。英雄人物也不是摩西般的忍耐,阿喀琉斯凭心情出战,胜利为了个人荣誉,而不是为国家或者神做出贡献。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正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追求精神解放的要求一致,而且具有相当的历史地位和说服力,因此成为资产阶级最好的利用工具。

(宙斯化身白鸟引诱仙女勒达)

(赫拉捉奸宙斯)

需要一提的是,对文艺复兴起到重要作用的国家还有阿拉伯。公元10世纪,阿拉伯掀起过“百年翻译”文化活动,将欧洲的典籍翻译为阿拉伯语。在马其顿帝国的征伐中几乎被全毁的古希腊罗马典籍,有很多是以阿拉伯语保存在中东地区的,文艺复兴时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内容大部分是又从阿拉伯语翻译回来的。


杨早讲史


首先纠正一下问题阐述:

  1. 文艺复兴并没有轻视神,直到现在都没有轻视过,只不过是重新定义了宗教在世俗社会中的干预程度而已。

  2. 古希腊也并不是重神。古希腊是一个多神论国家,而那种神更类似于中国的世俗神,什么妖魔鬼怪啦,财神啦,阎王啦,孙悟空啦之类的。这一类神是非常世俗的,他们不统治也不约束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为了给各行各业各色人等保平安用的。说白了,这种神正是世俗化和注重人本的希腊人的最好体现。


其实纠正了上面两个问题,这个问题就非常好理解了。

文艺复兴之所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正是因为要复兴这种人本的光辉。

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很好的从至今保存的艺术作品里得到印证。

做几个对比:

文艺复兴前的教堂

  • 主要以哥特式为主,尖顶直冲云天,给人以庄严感,让人觉得天界高不可攀。

文艺复兴后的教堂

  • 从温润实用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到巴洛克建筑,整个风格开始平民化,亲民化,到后来的巴洛克,直接搞的跟艺术品一样,教堂从精神束缚变成了人的精神享受。去教堂不再是为了忏悔,为了觉得自己渺小罪恶,而是为了获得精神的救赎和释放。宗教还是原来的宗教,但是用法可大大不同了。


文艺复兴前的宗教画

文艺复兴后的宗教画

我想这种区别不用我多说,你也能看出来。

我还特意选了两幅同一个题材的《圣母领报》。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文艺复兴后,画中的人物更像真实的人了。这种对人身体的描绘,而不是仅仅是对教义的阐述,就是文艺复兴前后宗教画最大的区别,也最能看出文艺复兴对于古希腊艺术的复兴。


旅读欧洲


“认识到人的理性、回归到人”并不等于“轻视神”的学说,即便在现代社会,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都可以是并存的双重标准。

⬆️《基督将钥匙交给圣彼得》,宗教画背景处对古罗马凯旋门的科学地再现

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日心说的提出人们是开始重新认识世界,重新思考人类的历史、城市的历史、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反映在艺术领域中就是要找到一些自己民族艺术的形式语言。而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流行产生于法国的哥特式艺术(通过法籍教皇和艺术家传到意大利)。

⬆️图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艺术家们齐聚一堂,从主题思想到艺术样式,表达了继承传统的坚定立场



其实,当时普遍流行的“人文主义”思潮也包括考据似的治学态度。许多人文主义者开始收集古代的遗留物,最早的考古学和博物馆的兴起都始于那个时期。



而这些人文主义者和倡导新风格的艺术家,还有具有先进思想的赞助人们实际上都来自一个圈子。比如米开朗基罗常常受美第奇家族的赞助,接受了人文主义学者的影响,所以,他会说拉丁文,会写十四行诗,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观念,也正因为如此,现代意义上的智性艺术家成正式产生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最便捷的尚古方式便是去罗马考察,而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到的希腊建筑无疑又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所憧憬的原型。加之在罗马见到的大量希腊雕塑复制品(如今大家在罗马梵蒂冈看到的雕塑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罗马复制品),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方面的复兴是始于建筑和雕塑领域中对古希腊罗马样式的复兴。

⬆️图米开朗基罗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据说是依据古希腊雕塑制作的

反映在绘画领域中就是对建筑空间和雕塑体量的再现,于是发展出文艺复兴绘画不仅复兴了希腊罗马的艺术主题,还产生了透视(再现空间)和明暗(再现体量)

而传播到其它地区的文艺复兴并不强调建筑样式的模仿,而是学习透视法和明暗法。


最美还是艺术史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得已的情况,也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三。一是欧洲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罗马是当时的政教中心,只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才符合统治者的意志,否则就无法产生,产生了生存下去也是问题。二是当时还是神话流行的时代,大众的认知水平有限,欧洲文艺复兴通过复古的方式进行,是明智的运动,使得这种文化自上而下畅通无阻,得以遍地开花。三是这当然更是时代潮流使然了。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需要一个载体,很明显,这个载体不可能是空中楼阁,通过复古的这艘船,装上了新货,畅通无阻,行稳致远,历史洪流浩浩荡荡而去!








hi123


深刻認識「文藝復興」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胡扯。

一場運動或是改革,都是要有一種好的、符合社會與自然規律理論思想作為指導,才能長久發展與繁榮的。反之,就不會長久,甚至失敗。

過去一直有個觀點,文藝復興就是去掉了上帝的中世紀。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作為整體的文藝復興思想唯一不關心的就是關於上帝的問題,在那個時期,無論思想家們對上帝的理解如何有別於各種形式的宗教信仰,幾乎沒有任何一位思想家否定上帝的存在。他們主要興趣在於道徳的問題,而常常排斥神學和形而上學,排斥自然哲學和其他學科。他們採用「人文學科」這一名詞來定義他們的研究,這一名詞強調了他們是一種系統的方式去關注人的問題。而人的尊嚴理論,倚仗著古典和基督教的源泉以諸多方式來滋養。比如,15世紀,人的美德成為了賈諾佐.馬內蒂和其他著名學者專文寫作的主題。人的尊嚴不僅基於人在聖經中與上帝的相似性上,而且首先基於人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不同成就上。

在16世紀,人文主義並未如许多史學家聲言的-被新教和天主教改革所替代,相反,由於它不是神學,而是一種文學、藝術和學術傳統,因而它既能在天主教國家、也能在新教國家裡幸存。直到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都被廣泛閱讀,且一直滋養著那一時期的諸多次要的思想和文學藝術傾向。20世紀,人文主義教育理想主導著西洋的中學教育。

當然,現如今,人文學科處於守勢,因為,這是講求實用的世界,它的科學、宗教和藝術都失去了思想內涵。相比文藝復興時期見到的恢弘的人文學科—它是世俗的,部分獨立於實用生活之外,但它轉而對人類活動的其他領域產生了深遠與卓有成效的影響。社會發展是輪迴的,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離開了人文學科的思想,社會肯定是不完善的,也不會走得遠~





填格


如果从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更容易理解。

文艺复兴起端于从1世纪初期,到17世纪末期退出历史舞台,总共历时300余年,对西方的影响不可估量。

文艺复兴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否定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时期遗留下的不合理做法,唤起了人们对自由精神的追逐。

米隆《掷铁饼者》

产生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新阶层获得经济自由后,对神学思想所建立的规矩不再唯命是从。当14世纪初期,有钱有闲的新阶层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出现后,他们的精神诉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怀疑神学思想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很快就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达芬奇《蒙娜丽莎》

在文化艺术上,新阶层则倡导回归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那种自由公正的艺术氛围,用自由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理念来进行艺术创作。

因为在文艺复兴之前漫长的将近1000年时间里,是中世纪时期,这时期随着教会权利的不断增大,神学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教廷为了自己利益,不断给人们灌输神学思想,认为人的一切都是拜神灵所赐,人们要对神灵唯命是从,要向神灵多唱赞歌,多祈祷,才会得到生活所需。

拉斐尔《圣母子》

而中世纪之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要比中世纪开明许多。这时期,因为不断产生了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大师,他们的哲学思想符合“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

米开朗基罗《摩西》

尤其在文化艺术的创作中,影响更加明显。像柏拉图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许多观点,如,“美是一种自然优势”、“美是真的光辉”、“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等等,这些观点对艺术创作有着直接影响。

经过这些学说的灌输,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认为自然的、本真的、真实的东西是最具有美的作用和力量。所以,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雕塑家)往往以形形色色的、现实中的人物作为创作题材。

古希腊雕塑《拉奥孔》

像《掷铁饼者》、《大卫》等雕塑作品,是参考古希腊运动员的体魄雕塑而成的,《断臂的维纳斯》则取材于雅典一个贵族妇女。因为这些作品的取材都来源于生活,并非用想象力、不切实际的来完成,所以,这些作品流露出强烈艺术美感,今天的观众看到这些作品,也会引起共鸣。

在宏观艺术理念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式样非常贴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创作理念,所以,会自然而然对其产生崇拜,倡导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