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日本為什麼能夠成為發達國家?

視野新觀


很多答案說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知道題主問的是二戰前的日本還是戰後日本,姑且認為問的是戰後日本吧。

首先,要明白髮達國家的本質指的是發達工業國,只看人均收入等指數就算很高,也算不得發達。

日本能成為發達國家我思考了下有三個因素,底子好,環境好,機遇好。

底子好就不用說了,雖然二戰時日本被美國炸的差不多,但還是留了點東西。特別是產業工人和制度體系都被相對完整的保留了下來,使美國準備產業轉移的時候日本有能力去接美國的產業,否則怎麼不給鐵桿菲律賓非要給仇人日本。


環境好也很重要,日本兩次能夠崛起都沾了中國的光。戰後進入冷戰環境,美蘇兩個大國都認為戰爭不可避免,紛紛開始武裝小弟,以雁陣型向歐洲亞洲轉移重裝備生產線。本來美國的計劃是武裝老蔣,誰知道順風局讓老蔣轉進臺灣。且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不得不把目標放到日本,讓日本撿了個便宜。


這裡特別注意,這一次是重工業轉移,歷史上沒有,未來估計也難有。改開後中國承接西方產業轉移是輕工業,工業文明真正的核心是重工業,一般沒有什麼國家願意轉移,如果不是備戰,兩大國也不會把重工業轉給戰略盟友。

這也是很多國家比如拉美等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國家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第二次工業革命被迫中斷,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第三就是機遇好,鄧公有句話說得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二戰時美國通過掠奪和高投入積累了大量技術,戰後技術支持隨著工業轉移一起到了盟國手中。50年代進入黃金十年,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以德日為最受益國。通過新興產業日本經濟進入快速增長,工業能力傲視全球。

通過這三點日本成為發達工業國,在世界市場上佔據了上游優勢位置。隨著戰後產能過剩爆發,日本一是把勞動密集型轉移出去,二是開始轉向民生維持穩定。



體現在進入金融資本階段,日本政府通過高負債和重工業收益維持現代制度,通過高福利維持中產階級穩定。當然本質依然是勞動力被資本定價並排斥,教育和技術異化於勞動力,中產階級始終處於被剝削地位,不可自拔並逐步墮入深淵。


臥家人


日本為什麼是發達國家?

從一個例子可以看出來,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退休後生活拮据,不僅買不起東京的房子,而且就連保姆都僱不起,91歲了還要騎著破自行車買菜,其他日本官員也沒好到哪去,工資基本上與當地平均工資同一水平,而且一旦受賄,將會面臨嚴厲處罰,日本公務員能做的也就是為民眾服務了。

制度是日本發展的前提保障,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比較廉潔,比如美國,四星上將威廉•沃德因為用公車送老婆購物,結果降級為三星上將,同時免除一切職務。

在制度優良的前提下,想要成為頂尖發達國家,必須重視教育,日本大學校長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甚至不亞於首相。

1957年日本開始免費的義務教育,等到第一批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畢業,日本開始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教育涵蓋所有日本兒童,即使位於偏遠山區也同樣可以享受與大城市兒童相同的教育。

日本飛鳥島因為沒有學生,所以僅有的一所中學關閉了,但是一名叫做澀谷新的初三學生跟父母來到飛鳥島,關閉已久的中學重新開門,繪畫、音樂、國語、英語等所有科目一應俱全,除了沒有同學,澀谷新與其他所有日本學生沒有任何區別,此外學校還會定期組織與其他學校的活動,讓澀谷新與外校學生交流。



除了一個學生的學校,日本還有專門為一個學生留著沒有拆除的車站,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能夠與日本比肩的,恐怕只有以色列了。 日本在20世紀末定下了一個目標,50年內要獲得30枚諾貝爾獎牌,截止2018年,日本已經獲得18枚,完成目標幾乎沒有任何問題。每一個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除了得到獎勵以外,還可以得到民眾自發的夾道歡迎,不要說日本明星,就連首相都沒有如此高規格的待遇。


重視教育的結果是日本科技領先,今年7月,日本製裁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禁止向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韓國立刻陷入困境,因為半導體產業幾乎被日本壟斷了,全球70%的半導體硅是由日本公司提供的,全世界前十半導體設備生產廠家,日本有5家。

日本為什麼是發達國家?兩點原因,第一,制度優良,第二,重視教育,重視科技。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政治清明,科技發達,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指明道路,而且連過河的橋都建好了,就看你是走橋還是趟河。


視野新觀


日本是被別人打成發達國家的,日本第一次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開始。在此之前,日本一直是一個剛剛從封建和分裂中統一出來的落後國家,日本1830年代比我國還要落後。

圖為日本繪畫中的美國黑船形象,通過這些繪畫,我們看見的是一艘帶著外露式蒸汽輪機的老式風帆戰艦,可是就是這些改變世界歷史的機器輪船的雛形,改變了日本歷史。


在1840年,清朝被鴉片戰爭打得一敗塗地,天朝威風掃地進入百年屈辱史的時候,日本也在閉關鎖國,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愚昧而封閉,但是當清朝戰敗的消息傳到日本時,依然引起了軒然大波,日本開始決心向西方看其,其中的以薩摩為首的西南雄藩首先開始對外開放,並且脫離了幕府的控制,就在這個時候,美國人打了進來。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也就是一個封閉的封建國家,落後、愚昧。


不可否認,在東亞各國的藩主清朝被擊敗後,整個東亞地區濃濃的血腥味就傳到了帝國列強的鼻子裡,既然藩主國都能被擊敗,那麼朝鮮、日本等國對西方而言更是易得的美味了,於是美國人開著"黑船"(日本本國曆史裡的說法)來到了日本,並且炮擊了日本陸地上的要塞,百年幕府統治一朝被打破,幕府戰戰兢兢的獻上了貢品,打開了國門,日本歷史進入新的時期。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抓住了帝國發展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機會,當時一個國家的崛起非常容易,機器化大生產可以帶來工人階級,使得國家趨於現代化,組織化,日本趕上了末班車,在1860年代崛起,圖為當時日本的工廠和軍訓。


如果日本的歷史到現在,那麼他和清朝走過的路是一樣的,一個封建的封閉國家,被列強打破國門,被迫開放,但是歷史在這裡給予了中日兩國同樣的機會,清朝卻錯過了。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清朝的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接連失敗,標本都不治,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始後,標本兼治,全盤照學西方,當然者也有船小好掉頭的優勢,本來日本就是小國,說變也就變了。

甲午戰爭中,日本擊敗了清朝,開啟了列強階段,日本正式宣告崛起。


從此日本成為一個工業國家,開始發展西方的政治經濟體制,建立軍部、參謀機關,建立國會、議會,建立了新的政體,日本開始崛起。這要歸功於西南雄藩,畢竟明治維新是在他們的操控下進行的,這些雄藩打敗了北方的弱藩和幕府的老弱部隊,包括後來幕府殘部建立的蝦夷國,統一了日本,也控制了明治天皇,改革得以順利推動。

馬關條約的簽署,是這兩個國家命運的分水嶺。


從1840年代日本被打破了國門,到1860年代日本完成統一,開始明治維新,再到1890年代日本戰勝清朝,打贏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成為列強,日本用了50年,從明治維新算起,日本用了30年,這30年的歷史轉折,意味著日本贏得了崛起的寶貴機會,為此後成為一個發達國家,奠定了基礎。


海事先鋒


一個日本人與一箇中國人比,日本人比不過,可三個日本人和三個中國人比,中國人就不如了。因為日本人非常注重團隊協作,中國人缺乏合作精神,都希望自己是團隊裡的核心人物。在日本,有人看到家庭主婦熨燙衣服時,電熨斗上的電線繞來繞去很不方便,於是有人發明了無繩電熨斗,結果非常暢銷。有人看到歐美人鼻樑高,喝酒時酒杯邊老是碰鼻子,於是就退出了斜口酒杯,很受歐美人的歡迎。日本人通過一張鐵人王進喜的照片,推斷出了中國當時大慶油田所在區域及產量,隨後給中國出口了一批油田設備及配件。有人說的好,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富人總是能找到金子藏在哪,窮人之所以貧窮,是因為金子擺在面前也視而不見。


章寒池


發達的標準是按人均GDP來劃分的,根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人均收入在12276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屬於發達國家。日本人均38000多美元,遠高於高收入國家標準,所以是發達國家。中國人均不到一萬美元,屬於中等偏上收入水平,還算不上發達國家。雖然中國GDP列世界第二,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標準,我們稱為發展中國家。

日本戰前就是亞洲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儲備大量的技術,完善的標準,這些東西都不是一兩天能建立起來的,就像造萬噸巨輪戰後日本很容易就搞出來,只要把以前的軍艦一轉過來,日本有大量輕車熟路的設計人員、工藝管理、施工工人對他們來說只是小意思,而對中國來說確是一件大事,造好一條船國家領導都要祝賀,更別說亞洲其它國家了,和日本一樣的還有德國,雖然他們在二戰中受到巨大損失,但是隻要人還在,恢復只是時間問題,我覺得早期的中國最大成就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普及了基礎教育,中國有今天的成就也和普及基礎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Chavvot


日本的面積不到38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2億,資源匱乏人口稠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然而日本卻是全球僅次於美國與中國的第三大經濟體,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列,對外移民率極低,人類發展指數超過0.9,在全球屬於極高水平。

什麼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並不是說單純的富有或者強大就是發達國家。強大的俄羅斯,或者富有的海灣國家都不是發達國家。



發達國家的衡量指標主要有四個: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生活品質與工業化水準。很顯然,日本全都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資本主義世界二把手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近代成為亞洲唯一擺脫被殖民命運,還躋身列強的國家。二戰以後,憑藉美國的扶持與日本人本身的實力,迅速崛起成為了僅次於美國,資本主義第二大經濟強國。


雖然總量上被我們超越,但畢竟日本只有1.2億人口,仍舊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其人均GDP與純粹的國民收入也相當高。

人類發展指數極高的國家

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峰,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上游,在電子、造船、鋼鐵、機械、汽車等高科技工業領域擁有強悍的主導地位。


現在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發達,並不單純,日本雖然災害頻發,但是日本對外移民率卻非常低。日本的森林覆蓋率、環境質量、國民生活水平、社會福利制度等都相當高。

日本的教育、醫療、就業保障等體系都相當完備,傳統文化得到了非常有效與長足的繼承發展。雖然如今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國都被部分視作發達國家,然而爭議不斷。唯獨日本做法亞洲的發達國家,地位無可爭議。



澹奕


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由於剛經歷戰敗,日本經濟其實是十分落後的,可以說是民不聊生。二戰當中,包括東京在內的多座城市遭到美軍轟炸,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還遭遇了原子彈的毀滅性打擊。超過50%的製造業能力遭到破壞,農業水也下降到二戰前的78%。

下圖為二戰後的日本東京街頭,隨處可以看到有人把家裡衣服傢俱等生活用品拿到黑市上去換取食物來維持生計。

面對窘境,日本政府決定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採取了傾斜的生產方式推動經濟的復甦,優先把資源投放到煤炭、鋼鐵、電力、肥料基礎工業中,以此率先推動工業的發展。同時,通過農地制度改革、解散大財閥等一系列措施來確定市場競爭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為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在這期間朝鮮戰爭爆發,日本為美軍提供了大量的後勤物資,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活躍起來。到了1953年,日本的經濟恢復到了二戰前水平。

日本經濟真正的崛起開始於1955年,從1955年到1957年之間的31個月時間內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12%,這是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經濟發展高潮期,史稱“神武景氣”。

接著,從1958~1961年,日本又迎來了一段長達42個月的經濟發展高潮期,史稱“巖戶景氣”,這段時期內日本大量生產汽車、電視及半導體收音機等家用電器,鋼鐵取代紡織品成為主要出口物資。

然而這兩段經濟高潮期,都是由設備投資帶動的,的確也讓許多國民享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人民開始用上了洗衣機、黑白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但是,經濟短暫高速增長的過後,所要面臨的卻是產能過剩、社會貧富差距加大、失業率居高不下、產業結構不均衡的現實。這樣的局面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是似曾相識?

1960年池田內閣上任,他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於是,舉世聞名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便應運而生。這個計劃的主要內容就是要實現經濟和國民收入的同步增長以及國民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進步的協同並舉。

具體措施有:產業結構高度優化,提高高生產率部門在產業中的比重;培訓人才,振興科學技術;充實社會資本;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緩和二重結構,確保社會安定。

1960年日本迎來了發展的黃金十年,期間日本的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了11.3%,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而我們的國家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了浩劫,經濟倒退,民不聊生。

1961年,日本GDP超越中國。

1968年,日本的GDP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一直保持到了2010年被中國超越。下圖為上世紀60年代的東京。

到了1975年以後,日本經濟轉為中速增長。儘管遭受到了石油危機的衝擊,從1975年到1990年的15年間,日本GDP平均增速也保持在4%左右。下圖為上世紀70年代的東京街頭。

日本能夠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時間內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點:

一、日本實施“科技立國”的戰略,重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催生了一批科技企業和高科技產品,一舉扭轉低劣產品印象,成為高科技的代名詞。

二、高度重視教育,把發展教育定為國策。堅持把義務教育的時間從6年延長到了9年,並增加教育經費,為改善國民素質奠定了基礎。

三、作為二戰戰敗國,日本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這一規定為日本“節約”了大量的軍費。

四、美國的扶持。二戰時日美互為敵國,但二戰後,美國確定日本為遠東的“反共堡壘”,日本為朝鮮戰爭美軍提供後勤物資。另外,美國還一再削減日本對美國的二戰賠償,到1954年甚至全部取消日本的賠款。

順便說個題外話,1994年由於日元大幅升值,日本GDP達到49083億美元,而中國只有5643億美元,中日兩國經濟差距達到有史以來最大值。

2010年,在被日本GDP超越50年後,中國終於實現在經濟總量上實現對日本的反超。

2017年,中國GDP為13.17萬億美元。日本GDP總量為4.34萬億美元。如今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已經是日本三倍,不過人均GDP還大幅落後,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熊貓愛飛行


日本風水之再談

宛在生活 2017-03-29 23:12

關於《日本國旗隱藏的風水玄機》問題,我曾經在頭條發過此類文章,今天在以前的基礎上對日本的國旗進行全面更深一點的解讀。

日本國旗——日之丸旗

上圖是日本國旗——日章旗,也叫日之丸旗。旗面上一輪紅色的太陽居中輝映著白色的旗面.太陽在我國古代被稱為“金烏”也稱“三足烏”,白色的旗面代表了“汪洋大海——太平洋”,借用《推背圖》中的一句詩“金烏隱匿白洋中”隱喻日本人囂張的氣焰不會長久。

在我國傳統文化周易八卦中,紅日代表離火,白色的旗面代表乾金或兌金,以太陽離火為體,日本的國旗呈現出一個離火克金局。如果對白色的旗面進行比較精準的定位用兌金是最恰當不過了,因為兌金在三元九運中屬於七赤運顏色上可以為紅色,而兌卦在萬物類象中為毀折為殘缺不全,那白色的殘缺的旗面中間拼湊著一輪紅日。“日本”它的太極點(也就是中心點)當然以“日”字為主,因為在後天八卦中正東的震卦位對應先天八卦中的離卦;先天在上,後天在下,上為天,下為地,天上出太陽,地下有日本。

三元九運

下面以離火為太極點,結合三元九運排出大運:

從1864年——2043年,日本慢慢走向了強國的180年好運。

日本從1864年——1883年走上元一白貪狼星坎水正官大運。水火既濟卦主之。

在國事上會克服種種困難,扭轉局面,有一番大作為:

1868年歲在戊辰,納音大林木生助離火,加之正官坎水入辰庫。 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明治天皇登基開創了明治維新時代。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逐漸恢復秩序。以福澤渝吉為首提出“脫亞入歐”理論,推動了近代化進程。

1871年歲在辛未,納音路旁土剋制正官坎水。日本通過“廢藩置縣”“奉還版籍”,強化了中央集權。

1879年歲在己卯,納音大驛土剋制正官坎水,卯木生助離火,染指清政府朝貢國—琉球,並改設為沖繩縣。

1884年——1903年走上元二黑巨門星坤土食神大運。火地晉卦主之。

走科技文化強國大運。向西方學習了先進的科技文化軍事實力不斷壯大。

1894年歲在甲午(納音沙中金)甲木生助離火加之午火幫身掘得沙中金,對清政府進行了甲午中日戰爭,獲取大量黃金白銀。

1904年——1923年走上元三碧祿存星震木正印大運。震木生助離火,國力不斷強盛。雷火豐卦主之。

1904年甲辰龍年覆燈火年比劫幫身,氣焰囂張發動了以少勝多的日俄戰爭並取得勝利。

1910年庚戌狗年釵釧金年加之離火入戌庫,吞併朝鮮。

1912年壬子鼠年桑柘木年,枝頭碩果雖生助離火卻逢子午相沖,加之壬水子水剋制離火,不利首長。明治天皇駕崩,兒子大正天皇即位,陸軍倒閣引起大正民主護憲運動,開始出現分權的政黨政治。

1923年癸亥豬年大海水年,癸水亥水加之納音大海水,水旺克火,離火式微,發生關東大地震。物資匱乏,加速了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

1924年——1943年邁入中元四綠文曲星巽木偏印大運。木火通明,亦是二十年好運,但做事過於極端。風火家人卦主之。

1926年丙寅虎年爐中火年,大正天皇駕崩,昭和天皇繼位,是為昭和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國內政局為統制派軍人擊倒皇道派軍人從而掌握軍政大權。此後,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以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侵略者。

1944年——1963年日本終於跨入了倒黴的中元五黃廉貞星中土食傷大運。

山火賁卦變地火明夷卦。

1945年乙酉雞年井泉水年,酉金為兌金的坐下地支,兌金在後天八卦中代表西方,日落西山之象。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日本軍國主義國旗有此爆炸之象)。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1964年——1983年中元六白武曲星乾金正財大運 。火天大有卦主之。

日本走向富有國家行列,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1984年——2003年下元七赤破軍星兌金偏財大運。澤火革卦主之。

日本經濟進入低速增長階段, 大多數日本商人加大了通過對外投資來獲取財富 。

2004年——2023年下元八白左輔星艮土傷官 。火山旅卦 主之。

日本經濟處於低迷衰退期。

2024年——2043年下元九紫右弼星離火比肩大運。離為火卦主之。

日本還有二十年文化大運。日本會和我國進行文化競爭而落敗。

九星連珠

2044年——2063年下一輪的上元一白貪狼星坎水七殺大運。火水未濟卦主之。

日本的國運開始衰微!

2064年——2083年下一輪的上元二黑巨門星坤土食神大運。地火明夷卦主之。

好日子到頭了:兵氣全銷運已終,從此不敢稱雄長。

筆者淺見貽笑大方,歡迎大家轉載,但請註明出處。


宛在生活


日本是一個島國,面積僅相當於我國的一個省,人口密集,自然資源又極其貧乏,自然環境也相當惡劣,地震那是家常便飯。起步也是相當的晚,19世紀中葉才被鉅艦大炮轟開了國門,時間點上和我們差不多,之前就是個封建農業國家。

這樣一個開局條件極其不利國家,為什麼被轟開國門後短短几十年,就擊敗當時公認的強國俄國?又順帶吊打了下“亞洲第一海軍”?二戰後國內被炸成一片焦土,又是短短几十年,又成了世界第二?

有人說是美國的幫助等等,總之都是外因,才成就了日本。魯迅曾經說過:內因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魯迅:我沒說過)。題外話:大家可以想想那些犯了錯誤,一個勁的找外因,自己完美無缺的都是些什麼人吧。

那是什麼內因呢?制度?和日本同樣制度的國家多了去,混的慘的比比皆是。

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大和民族的民族性!什麼是民族性?是民族性格的總體表現,不能落實到某個具體人物身上,一個民族每個個體性格一模一樣,可能嗎?

一:不管黑道白道,一旦認定了,就走到底。

二:被強者徹底擊敗後,毫不猶豫的放棄自己原來的道,堅定不移的走強者的道,不會覺得有什麼丟臉的。

三:在他們看來,所有鬥爭都是道的鬥爭,誰勝了就說明誰的道更正確!勝者不會清算敗者,敗者也不會憤憤不平。

比如明治維新,兩幫人打生打死,血流成河,但是一旦打出一個結果了,沒有秋後算賬,沒有清算,失敗方的人可以在勝利方的政府中擔任高官,是不是難以想象?

在很多日本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發現這一點,不論反派如何罪大惡極,兇殘狡猾,一旦被主角團擊敗,彷彿一瞬間就變成好人了,沒有垂死掙扎,不會同歸於盡。


小強168


國際社會對發達國家的認定標準一般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居民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另外,發達國家普遍特徵是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但是藉助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人類發展指數,但是未必屬於發達國家,例如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和等國家。

二戰時期,日本曾經是世界上擁有航母數量最多的國家。日本自身雄厚的工業基礎幫了他自己的大忙,上世紀全世界的發展主流是以工業化帶動經濟建設。在當時,戰後的日本,得到了美國潛移默化的幫助,自己也採取了適合本國經濟的發展策略,從而使得日本經理獲得大發展。1960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395美元,1961年開始實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8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17142美元,一躍而超過美國。當時的世界首富還曾經是個日本商人,日本的國際經濟地位也排在亞洲四小龍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