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靠邊釣魚,魚獲翻倍!

所謂的“邊”,是指在岸邊近處水域或淺水區域。釣邊,具有釣距近、投竿準、觀標清晰及易於把握提竿時機等優點,最主要的是,岸邊是魚類最常集中的地方,因而上魚機會更高。

靠邊釣魚,魚獲翻倍!

在釣魚界一直流傳著“春釣淺灘”、“秋釣蔭邊”、“一日三遷,早晚釣邊”等關於釣邊的釣諺。為什麼釣邊的上魚率高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十幾年的釣魚經驗談談體會。

一、水溫變化決定了近岸是天然魚場

適宜的水溫是魚生存和覓食的重要因素,魚的體溫與水溫平衡時攝食最活躍。拿我們常釣的鯽、鯉、鰱、鱅、草等魚來說,在水溫15℃~25℃時食慾最旺盛、遊動最活躍。當水溫降到10℃以下,除鯽魚和鯉魚外基本都不攝食。

水溫的變化受氣溫制約,不過水溫要比氣溫變化緩慢。水越深,水溫變化越慢。不僅不同水域、不同水質的水溫會有差異,就算同一水域不同深淺,水溫也會有明顯的差別。這是因為,水的導熱性能差,日光照射的熱能大部分被1米以內的水層吸收,只有很少一部分才能被傳到深水中。近岸水域水溫變化快,這是因為與陸地相連、水底地形複雜(有溝坎、水草、石頭、腐殖質等),水位相對淺得多。

魚作為變溫動物,自身不能改變水溫,只能依靠自身的遊動來尋找適合生存溫度的水域,調節自己的的生理機能;近岸水溫變化的特點恰恰適應了魚類生存、攝食、繁殖的需要。正因如此,春季來臨之際,氣候變暖,下有地氣,上有日照,近岸的水溫迅速上升,形成一個溫水區;各種水中微生物滋生,魚類因此從深水區遊向淺水區,到岸邊覓食、產卵,戲水。夏季天氣炎熱,水溫升高,一早一晚,魚有兩次攝食高峰,它們同樣會選擇到岸邊淺水區覓食。深秋由於氣溫下降,水深處太陽照不透,魚又再次遊向水溫相對較高的岸邊淺水區。

可見,一年中春、夏、秋三季,魚在早晚都要到岸邊活動,而且活動時間長、攝食慾望強烈,這就為手竿釣愛好者提供了機會。

靠邊釣魚,魚獲翻倍!

二、近岸是魚類洄游之路

首先,由於颳風下雨,使陸地的水流入河中,水位的變化使岸邊的土壤變得又松又軟,掩埋在水中微生物會露出地面或衝入水中,深水處的魚就會向岸邊靠攏,搶食天然佳餌。同時,沿岸地貌有高有低,有彎有曲;河水有深有淺,水流有急又緩,正是魚洄游的最佳路徑。其次,近岸草木叢生,經常有草葉、草籽、樹木枝葉、昆蟲落入水中;緊鄰河岸的各種農作物種粒也會隨風順水流進河中,這些“美味佳餚”也吸引著魚到近岸爭相搶食。再次,近岸水區水草繁茂,本身就是魚食用的天然食物;水草又是各種浮游生物的食物,這真是“葷素全宴”。這些天然餌料品種繁雜,能吸引到各種魚類前來攝食,再加上自然天成,魚類久食其餌,還會形成季節性和地域性的覓食,這正是“春季淺灘魚兒食慾旺盛、秋季岸邊魚兒飢不擇食”規律形成的根本原因。

靠邊釣魚,魚獲翻倍!

三、近岸是魚類的天然氧吧

水中的氧氣主要是水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它是魚類生存的根本條件。魚類通過攝取水中的氧氣,來維持必須的有機物合成以及身體的正常運轉。如果所處水域氧氣不足,魚就會游到含氧適合的水域和水層。氧氣充足的水域就像磁石一樣,把貧氧水域的魚吸引過來。因此,溶氧量高的地方是魚兒覓食、繁殖的最佳地點。

和水溫一樣,水中的溶氧量在不同水層、不同水體、不同水域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淺水要高於深水,有水草處要高於無水草處,上層水要高於下層水,有陰涼的地方要高於無遮避的水面,活水要高於不流動的死水。這些溶氧高的地方往往都在岸邊近處。另外,水中的溶氧量又會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天氣涼爽會增高,天氣悶熱會下降;颳風下雨會增高,風平浪靜會下降;白天會增高,夜晚會下降。溶氧不斷地變化像是導航燈,指引著水中的魚經常遊動;而水溶氧高的水域對於追氧追食的魚來說,是天然的氧吧。這也正是魚兒好往水草裡鑽、往淺灘裡遊、總圍著岸邊轉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釣邊,不僅是因為近岸具備了魚生存的基本條件,還因為具備了許多其他水域不能替代的特殊條件。在這裡不僅水溫適宜、食物豐富、水流平緩、草木遮光擋風,而且魚類還可躲避敵害,因此,近岸垂釣可以說是在魚道上撒網,收穫也必豐。

靠邊釣魚,魚獲翻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