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對於80後來說,改革開放這個詞應該有些模糊,除了見證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應該是與某些愛好有所關聯。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我出生於1988年,雖然香港還沒回歸,但深圳經濟特區的規劃已有了眉目。只是這些影響深遠的國家大事,很難讓一個孩子提起興致,更想不到今後會有怎樣的時過境遷。我兒時最關心的,應該只有院子裡的桑葚和父親的飛鴿自行車。

但從小學開始,我的興趣點有所轉變,起因則是接送我上學的通勤工具,換成一臺名為建設50的兩輪摩托車。即便我並不理解它名字的具體含義,但也當作一個很厲害的名詞死記硬背了下來。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重慶生產的建設50摩托車。其實在那個時期,正是中國摩托車蓬勃向上的階段。比如金城AX100、嘉陵70、本田CG125還有木蘭等耳熟能詳的經典車型相繼出現。國內摩托車市場,也終於擺脫了只有長江750和幸福250的尷尬年代。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嘉陵70摩托車,這也是非常受復古愛好者歡迎的車型。國內有很多出色的改裝案例,且大都以本田的Benly 50s為原型。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針對當時中國等國國情打造的本田CG125,不僅性能出色也具備很強的耐用性。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很多人對於踏板車的認知,都是從這臺標誌性的木蘭開始的。1960年,幸福250摩托車出現,成為首個國產摩托車品牌。它借鑑了捷克生產的JAWA250摩托車。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可以說幸福250承載了父輩一代人的夢想和願望,也開啟了屬於中國的摩托車時代。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來自捷克的JAWA350。那時候擁有一臺JAWA250摩托車,絕對算是財力的象徵。

我還記得第一次坐在建設50上,眼睛被風吹得睜不開的情景。不過那時,我對於摩托車還談不上喜歡,只覺得比自行車能更快到家罷了。在那之後,總感覺馬路上的摩托車越來越多。人們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的過渡,應該也算是經濟騰飛的一種體現吧。

不過即便是現在,摩托車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沒有積極向上的形象。它危險係數高以及道路限制等政策影響下,讓摩托車在國內一直是不溫不火的狀態。而我父親的那臺建設50,也在1年之後下了崗。原因自然母親口中的危險,並且排氣管還燙過我的腿,儘管這些責任都該歸咎於人。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嘉陵CJ50ZC,這臺殘疾人專用車以強大的功能性,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摩托車市場。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曾經伴隨我6年的嘉陵CJ50-ZC現在依然存放在家中。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這些曾經佈滿大街小巷的摩托車再無用武之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臺不怎麼拉風,但相對實用和安全的三輪摩托車,準確來講應該是一臺殘疾人專用車,只不過它的大部分駕駛者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人。也許同齡人對它會有些印象。

所以在我小學時代的回憶中,有著很多這臺嘉陵的身影。而它至今也安靜的停放在我的家中,偶然來了興致騎上一圈,也是別有一番滋味。雖然很小就接觸到了摩托車,但真正讓我感興趣的,還是來我家“寄宿”了半年的湘江750,北京人都叫它挎子。相比駕駛,我其實更喜歡坐在挎鬥裡的感覺。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洪都機械廠生產的長江750,是很多復古摩托車愛好者眼中的上品。它的設計風格源自前蘇聯的烏拉爾M72,因此也與寶馬R71頗有淵源,有著一股濃郁的二戰風格。無論是水平對置發動機、彈簧座椅以及硬派的線條,都具備著得天獨厚的復古底蘊。這也是很多外國人願意高價收購的主要原因。不過那個時候,基本已經是750挎斗車的生命末期了。

在70年代,各類750排量的挎斗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也只有洪都機械廠生產的,才能真正稱之為長江750。

1995年上映的香港電影烈火戰車,相信是很多競速摩托車愛好者的啟蒙,而大約在我的高中時期,國內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排量摩托車。比如被奉為圖騰的鈴木隼、川崎忍者6R/10R、雅馬哈R1/R6、本田CBR1000/F5等等。不過也都以更廉價、耐用的日本車為主。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鈴木隼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2009款川崎忍者ZX-6R。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2006款本田CBR1000RR。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2007款雅馬哈YZF-R1。我真正擁有自己的第一臺摩托車,是在大四的2012年。那時候,微博、微信的風生水起,也讓復古摩托車有了自己的快速傳播渠道。Bobber、Chooper和Café Racer等改裝風格,成了愛好者們的主要談資,同時也造就了一些具備獨特改裝潛力的“網紅車”。其中本田的CB400SS(棍王)和雅馬哈SR400,是最具代表性的。無論排量、保有量還是價格,都更容易被大部分愛好者接受。不過摩托車二手交易市場與汽車截然不同,它的價值不能僅用車況和出廠日期來衡量,更多的是興趣使然。所以賣車掙錢這種事兒,在復古摩托車二手交易中比比皆是。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對於還沒畢業的我,能擁有一臺摩托車已是奢望,所以更談不上改裝潛力和風格一說。在經過漫長的尋找後,我終於收穫了一臺90年代的本田CG125。

90年代的CG125大部分進口零件國內組裝,所以品質很有保證,即便是10餘年的摩托車,在我手中也從沒出過任何故障。之所以選擇CG125,除了價格之外,還有它非常多變的改裝風格。在國外有很多的實例,我在有限的資金下,對人生的第一臺摩托車著實費了不少心血。

上班之後,對於摩托車的喜愛越發狂熱,加上有了穩定收入,我開始覬覦此前不敢妄想的車型。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在2013年年底,我賣掉CG125換來了本田的CB400SS,也就是香港人口中的棍王。

同樣是一臺91年的車型,純機械式啟動,復古的魅力相當誘人。我喜愛它的純粹和年代感,所以沒有對其進行任何改動。

藉著復古風的大熱,開始出現了以鑫源400為代表的國產復刻車型,當然也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而像錢江、春風集團也開始在摩托車領域大量投入,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黃龍600以及春風代工的KTM系列。

當然,國內摩托車市場的興起,也吸引了眾多進口品牌。如比亞喬集團、川崎忍者、哈雷戴維森、勝利和印第安等等。而這之中,最為成功的當屬意大利豪華品牌杜卡迪。它憑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出色的品牌效應,在國內收穫了大批車主及車迷。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改革開放40週年 80後眼中的摩托車變遷

編輯點評:近兩年,交通法規和摩托車市場更加規範化,也讓這個圈子逐漸多元。比如以杜卡迪、奧古斯塔為代表的競速愛好者;忠於哈雷、印第安和凱旋等品牌文化的復古型男;當然還有寶馬、KTM系的摩旅越野派。良好的氛圍自然是車迷們喜聞樂見的,並且有更多城市開始解除了摩托車的禁令,摩托車市場開始步入規範、有秩序的發展節奏中。那麼下一個40年,我們會以怎樣的狀態回憶當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