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大戰臨近,Waymo 準備如何“工業化”自動駕駛技術

大戰臨近,Waymo 準備如何“工業化”自動駕駛技術

Waymo CTO Dmitri Dolgov

雷鋒網新智駕(微信:AI-Drive)按:對 Waymo CTO Dmitri Dolgov 來說,他人生最重要的好戲馬上就要上演。

彙集了大量工程師 10 年心血的谷歌自動駕駛項目(Waymo 是其商業化繼承者)就要振翅高飛了。

說實話,Waymo 的付費打車服務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畢竟今年 3 月 Uber 的測試車闖了大禍,而車禍發生地離 Waymo 測試車的運營區域並沒有多遠,這次致命事故讓公眾大跌眼鏡,最近媒體甚至還在 Waymo 後院煽風點火,稱業界最先進的 Waymo 測試車連“左轉”都不會。

不過,當你詢問 Dolgov,這些 Pacifica 測試車上的人工智能“大腦”是否準備好完成日復一日的工作時,這位生在俄羅斯的科學家還是信心滿滿的表示:“當然。”

雖然在鳳凰城只有 600 輛車,但 Waymo 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據雷鋒網新智駕(微信:AI-Drive)瞭解,未來幾年 Wymo 的自動駕駛車隊將陸續有 8.2 萬輛 Pacifica 和捷豹 I-Pace 加入。但也別過於樂觀,Waymo CEO John Krafcik 就警告稱,自動駕駛的紅旗插遍全球“恐怕比你想象的時間要長”。

對 Waymo 來說,如何將自動駕駛打車服務擴展到美國甚至海外城市,是它下一步的進化方向。想用高效且安全的方式完成這一任務,就意味著所有事情都得擴大規模。

大战临近,Waymo 准备如何“工业化”自动驾驶技术

“想達到必要的高度,就意味著有三個問題必須同時解決。首先,你得繪製地圖並對它進行維護,這是自動駕駛服務落地和擴大規模的關鍵。其次,你還得設計並製造自動駕駛硬件,如激光雷達、雷達、攝像頭和計算機等。最後,你還得成功部署完整的軟件堆棧。”John Krafcik 說道。“這是一套三位一體的系統,Waymo 正試圖推動它完成工業化。”

在外行看來,對同時擁有谷歌地圖、街景和地球的谷歌來說,整合一套地圖不是小菜一碟嗎?但事實上這些我們熟悉的產品跟自動駕駛汽車“不太對付”。

“自動駕駛汽車用的地圖可不一樣,它分辨率更高也更逼真。好在谷歌在這方面經驗豐富,因此上手這項工作要簡單的多。”他說道。“不過,我們還是得不斷派車出去採集數據。從更基礎的層面來看,想進入規模化階段,必須得有技術訣竅。在大家看不到的後端,其實有很多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此外,數據採集工作只是一部分,你還得搭建基礎設施和消化各種數據的管道。”

同時,Waymo 使用的先進硬件,特別是激光雷達傳感器,也售價昂貴且難以規模化量產。

“自動駕駛產業並不成熟,即使手上有錢也不一定能隨便買到需要的產品。直接找供應商下單 10 萬套某產品也不現實。”Dolgov 說道。

一直神秘兮兮的 Waymo 從來沒有對外透露它的測試車成本幾何,畢竟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傳感器甚至計算機都是 Waymo 自行設計的。Krafcik 曾宣稱公司已經將激光雷達成本砍掉了 90%,至於其他零部件,Dolgov 則表示 Waymo 還在努力中。

其實 Waymo 還有一大優勢,那就是背靠 Alphabet。因此,它就能共享母公司的供應商網絡,各種高科技硬件觸手可得。

又是一位 DARPA 老兵

Dolgov 有著幾乎完美的教育和專業背景,2016 年穀歌自動駕駛部門發生人事變動時,他原本有機會成為這個傳奇的男一號,當時包括 Chris Urmson 和 Anthony Levandowski 等元老在內的業內大牛都選擇了單飛(背景是這些大牛都已經拿到了谷歌誘人的獎金)。不過,由於谷歌自動駕駛部門的目標(從研發轉向商業化落地)也一併改變,他最終還是將位置讓給了 Krafcik。

雖然已是 Waymo CTO,但看起來較為瘦弱的 Dolgov 其實才 40 多歲,不過他已經稱得上是一位功勳工程師,我們甚至可以稱他為“職業軍官”。Dolgov 不但有莫斯科物理與技術學院的碩士學位,還在密歇根大學拿到了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隨後他又在斯坦福獲得博士後學位。整個職業生涯中,Dolgov 已經拿到了超過 90 項重大專利。

與其他大牛一樣,Dolgov 的履歷上也有 DARPA 自動駕駛挑戰賽這個經歷,參與該項目時他是 Sebastian Thrun 團隊(斯坦福大學)的重要一員。

在結束了自己的學生生涯後,他加入豐田研究所任高級科學家,不過 2009 年他還是被老恩師 Thrun 引薦到了谷歌自動駕駛汽車部門。

對谷歌自動駕駛部門居功至偉的 Dolgov 對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技術相當有信心。當然,他也有吹噓的資本,畢竟他手下的測試車已經累積了 900 萬英里的道路測試和數十億英里的計算機模擬。

除此之外,Waymo 還在自家測試場 Castle 完成了結構化測試,車輛在這裡遭遇的麻煩事可不比公路上少。

大战临近,Waymo 准备如何“工业化”自动驾驶技术

對 Waymo 來說,測試場、公路和模擬器裡的魔鬼訓練對 AI 能否掌握各種複雜情況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它還在藉助車輛之間經驗的無縫分享來保證性能的一致。

鳳凰城人真的恨死 Waymo 了?

即使如此,外媒 The Information還是爆料稱 Waymo 有時會在最基本的駕駛動作上“卡殼”,比如在丁字口轉彎、無保護的左轉和在高峰期匯入車流。在 Waymo 庫房附近工作和生活的人甚至表示自己“恨死 Waymo 測試車了。”

The Information 的爆料甚至驚動了鳳凰城官員和其它當地居民。不過,錢德勒市政府發言人 Matt Burdick 澄清道:“我們還未在市議會或類似的公共論壇上收到過錢德勒居民對 Waymo 或自動駕駛測試的抱怨。”

錢德勒警方發言人 Seth Tyler 也持相同口徑,他表示警局沒接受到過有關 Waymo 及其測試車的申訴。

一直負責跟蹤 Waymo 及其自動駕駛研發的 Gartner 分析師 Mike Ramsey 就表示:“無論 Waymo 資歷有多深,恐怕它的服務剛落地時也會出不少問題。在我看來,這些服務的規模和運營範圍最初都會有所限制,就像飯店試營業那樣。”

幾個月前,《福布斯》記者也在錢德勒體驗過 Waymo 的自動駕駛汽車,當時測試車跑的行雲流水。不過,由於行程較短,因此記者也沒得出什麼實質性的深度體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熟悉的路線上,自動駕駛汽車絕對沒問題。此外,The Information 提到的各種問題車輛其實都能處理自如,即使被自行車和汽車左右包夾,它也能謹慎的左轉成功。

The Information 的爆料文發表後,Waymo 也為自己做了辯護,公司發言人稱測試車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在庫房前左轉早已不是問題了。

“Waymo 創建伊始就秉承‘讓我們的道路更安全’這一理念,這也是我們的車輛行事謹慎且實時採取防禦態勢的原因。”Waymo 在一份聲明中寫道。“為了負責任的部署全自動駕駛技術,我們做了大量測試和驗證。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就會破壞車輛安全性,對自動駕駛技術來說這更是自掘墳墓。

大战临近,Waymo 准备如何“工业化”自动驾驶技术

Dolgov 也承認,左轉、併線、變道和建築工地等都是自動駕駛汽車的軟肋。“有些人類開起來都困難的路況自動駕駛系統也會非常吃力。”他說道。“舉例來說,在那些狹窄的街道車輛就會遭遇瓶頸,到底誰先過呢?這可是個‘鬥智鬥勇’的麻煩事。”

“併線也是,我到底是該讓你先過還是直接並過去呢?這個過程會有很多信號參與,同時還涉及兩輛車駕駛員的習慣問題。對自動駕駛汽車來說,理解他人的意圖並作出預測和合適的反應可並不容易。”Dolgov 說道。

美國大作家馬克·吐溫曾打趣道,“我的死亡被無限誇大了。”現在的自動駕駛行業恐怕就感同身受,在別人口中它們正在陷入“幻滅的低谷”。事實上,真正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從業者手中,比如 Dolgov。

探訪神秘倉庫:記 Waymo 自動駕駛車隊繁忙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