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民日報旗下國際金融報稱“救市應儘量採取市場化手段”,你怎麼看待“救市”這個話題?

牛哥說投資


如果懂得一點財經的人,或者說看懂股市的真正問題,那麼就知道股市的真實情況!

比如按正常的深圳指數看上證指數,那麼上證指數應該現在在2200點左右,所以很多股票都跌破最低點了,如果上證指數補跌到2200點,那麼股票更加難看了。

現在股市體量太大,一般要運行10年才會走出一波行情,當2005年證券公司都付不出盒飯錢的時候,就是最低點了。

現在還不是進入股市的時候,當人們羞於談論股市的時候,那麼隨便買點,就可以了。



清請情感


救市,到底救不救,怎麼救?到底是救什麼?需要針對這個問題好好討論!!!因為15年股災以來的救市,給投資者留下了巨大的傷害,首先需要討論15年救市的弊端!

15年的救市,救的是什麼?因為肖剛的人為人禍,造成了市場流動性突然喪失,原本高估值的市場,自身風險就已經積聚,但是最後被人為暴力去配資槓槓導致全市場流動性對比合理正常的均衡突發成為一邊倒的沒有買盤導致連續千股跌停,也就是人為造成了股災,所以要就,否則,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包括銀行體系,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15年的救市,存在巨大的道德風險,主要有:

第一,救市組織者,堅守自盜,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救市組織者內幕交易漁利投資者!

第二,所謂證金國家隊,他們頻繁高賣低買,且因為持股量巨大,導致市場不僅在心態情緒上受到證金進出報道的影響而出現巨大波動,事實上也造成了因為他們的巨量買入和賣出引發的巨幅波動。

第三,政策的道德風險,一則,監管者說兩三年內不會考慮證金的退出問題,4000點以下不發新股,但是卻食言自肥,二則他們炒高了高估品種後,大幅拋售,同時,又在監管的窗口指導下巨幅買入藍籌,從而有了16-17年乃至於18年初的藍籌泡沫,且在18年初,高位大幅套現,引發長線的機構投資人的跟風,從而導致了市場走出從3500點以上持續暴跌的至今依舊的熊市走勢!

總結這幾點,可以看出:

救市,救的是什麼?資金的構成性質以及救市的退出機制,監管的道德風險,這幾點是15年股災以來救市留下的巨大課題,所以,本輪股市即將刷新15年股災以來的低點後,市場既希望救市,也害怕救市,就是怕巨大的道德風險再次引發投資者更大的損失!

如今,面臨著國內經濟失速和國際經濟形勢不明朗的重大格局,如果再度討論救市,我覺得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第一,首先,高層要樹立一個資本市場的正確格局和規劃。

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是一個國家資本定價能力和國際定價能力的爭奪戰中的重要戰略價值。

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自身存在巨大的資源配置和重組產業價值,並不是資本市場只為了融資者而存在。

融資者提供了很好的產業機會,但是,沒有投資者和投資者的獲利的長期示範效應,就不會源源不斷地吸引長線的價值投資資金和價值投資的觀念的形成。

再則,一個損失掉動則數以十萬億計的市值財富的損失,他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並不會比你融資幾百幾千億對國家經濟貢獻更大,孰輕孰重,這點戰略眼光和判斷能力都沒有,怎麼能發展好?

第二,資本市場缺乏清晰的規劃和發展規劃!

三十年來,連基礎的交易,新股發行,操縱股價等規則,以及槓槓融資的合理合法的規則,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始終處在不斷和頻繁變更規則的過程之中,連港人都懼怕我們規則不明朗規則多變!連續漲停,有的臨停,有的不停,究竟是什麼規則?股價大幅波動,有操縱嫌疑的賬戶凍結進行核查和追究法律責任,為什麼要股票臨停而剝奪其他合法的交易者的交易權?

總是半夜雞叫,究竟是臨時或者應急措施,還是管理者的威權意識?

第三,救市,必須明確救的是什麼?是定價權喪失,還是救流動性喪失,還是救信心喪失?

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方案,不是說要麼救要麼不救!!!

第四,救市的退出問題,這個是很嚴重的道德風險的發生點,幾萬億的資金進出,憑什麼不宣而戰?憑什麼以欺騙多數投資者而實現退出?為什麼救市資金需要以實現盈利為目的?只要達成了救流動性或者救信心或者救定價權喪失的救市目標,難道國家是為了賺取投資者的利益而來?為什麼不按照香港盈富基金的模式或者按照美聯儲的救市模式?

這些問題沒搞清楚前,投資者更加懼怕救市!


屠龍刀fei0598


首先,我們來看下最近股市行情:從目前來看,上證指數已經快接近2016年低點2638.30。股市可謂哀鴻遍野,可憐的小散們被割了一刀又一刀,以至於“談股色變”。

今年行情不景氣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中美貿易戰的影響,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制裁;另一方面是由於國內經濟不景氣。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降至6.2%,這是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出現的第一次經濟底部。在經濟短暫回升後,2010年三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從10%的增速逐季回落,到2016年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降至6.7%。在投資回報率不斷降低、槓桿率不斷升高的雙重約束下,經濟下行的壓力仍在繼續加大。


有專家稱:“從經濟週期看,我國經濟有可能在2018年左右第二次探底。”早在2017年,10月的時候,馬雲也曾預測“2018年我們將迎來恐怖的失業潮和倒閉潮”。



而在經濟如此嚴峻的情況下,股市當然好不到哪裡去。於是,很多人就想著政府來救市。其實,真正健康的股市是由市場占主導地位,而不是總要政府插手。這樣本末倒置,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政府的調控作用,只能充當潤滑劑的作用,而股市要良好運轉還是需要靠市場本身。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就像撫養小孩子一樣,不可能總是一輩子養著他。成年之後,還是得靠他自己去打拼,去謀生,否則和廢物又有什麼區別。



不過話用說回來,政府該出手時還是要出手。只是政府在進行調控時,要注意不要違背市場發展機制,要順應市場規律,過多的採取強力行政手段,也改不了市場運行的邏輯,反而會扭曲市場。


總而言之,市場為主,政府調控為輔,兩者要結合起來,雙管齊下,畢竟要結合中國特有的國情和市場環境。


早餐么么


股市最近的表現已打開下降通道,也就是說向下二百點在所難免,再加上特朗普揚言再加徵二千億貿易的稅負,2600點以下是國家隊的成本價,所有的股市大基投資都將面臨虧損。

救市有沒有用哪?肯定有用,但是它是暫時的,它的成本會很高,上次救市的錢還沒有賺回來呢,這又要干預,而且有很多後遺症。所以金融專家也建議不直接干預,而是採用間接方式來救市。間接的方式有很多,隨便說幾個就不得了,比如國際資本申請進入股市的隨便批幾個都有幾千億進來,還有國內的很多基金都想轉正大規模進入,還有些企業辦的基金,還有社保隨便提高几個點的持股比例,又是幾千億進來。

長遠的救市就是在高科技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加大一帶一路的投入,嚴格執行上市和退市的同時,政策引導多批一些對未來一帶一路有幫助,對未來產業有幫助的,房企堅決不批才是根本之道,這樣才能為未來的產業打開通道。近期的策略是對幾億農民工實施調整,把空房子住上人,把農村的房子讓給富人住,因為他們要辦農莊,加大對農業持續增加投入,也是為未來的大漲服務的。


黃蜂二師兄


  • 回答這個問題真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啊。問題是回答了也是於事無補啊。

  • 人民日報旗下國際金融報:救市應儘量採取市場化手段。“在救市過程中,既要精準快速地保證貨幣的流動性,斬斷投機資本的套利路徑,重拾市場信心,又要儘量採取市場化手段,避免傷害政府公信力。”
  • 我想問如何叫做市場化手段?有什麼樣的手段是市場化的。市場還是由一隻無形的手在控制著。市場現在希望放緩新股發行。起碼力度不要這樣大。可是新股還是照樣發啊。認為市場下跌與新股發行無關。即使現在暫停了也是阻止不了大盤的下跌。可是,要考慮一下股民的感受啊。股民現在對新股這樣大的力度還是承受不了的。現在是存量資金博弈。沒有多少錢在股市裡面了。如果還這樣大的金額髮上來,其他個股哪裡還有錢?沒有錢就只有繼續跌了。哪裡還有基本面可言?所以,目前的行情,新股發行一週一家就可以了。然後,對那些應該退市的,就要強力打擊。可是,象中弘股份這樣明目張膽為了不退市用盡各種手段,居然沒有任何對策?

  • 當然,我相信,既然人民日報都想要救市了,有關方面肯定也不希望股市下跌。只是現在的局面要如何市場化?恐怕專家都解答不了吧。市場化就是跌爛了,跌透了再來。市場走到現在,需要信心!可是卻沒有聽到救市的信心。只有相關媒體在不斷呼喊。機構卻爭相出逃。這不是救市。救市需要實際行動。拉一拉中小創。讓人看到賺錢的希望。有錢賺了才有信心。沒有錢賺哪裡有信心?不要只拉銀行保險石油,護住指數是沒有多少用的。要護的是賺錢的信心!


最近問答點贊好少啊,雖然行情不好,但還是希望多多幫忙點贊哦,謝謝!看完點贊,腰纏萬貫,感謝關注!


股海重生2015


“在救市過程中,既要精準快速地保證貨幣的流動性,斬斷投機資本的套利路徑,重拾市場信心,又要儘量採取市場化手段,避免傷害政府公信力。”

筆者狹義一點,針對股市,股市之所以下跌,在於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就目前而言,是擔憂有關部門IPO依然會很快,像最近兩週每週申購四家,股市已經跌倒很低的位置,這個時候是不是適合這樣快節奏的IPO,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顯然很過分,但從有關部門角度看,可能沒有考慮到IPO對市場的巨大沖擊,或者考慮到衝擊不會那麼大。何況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實體經濟可能需要更多的IPO支持,緩解經濟下行壓力。

因此,重拾市場信心,又要儘量採取市場化手段,避免傷害政府公信力。這個市場化手段如何運用,就是一個大問題,暫停IPO顯然不現實,有違市場化改革,也有違IPO常態化改革,是獨一政府公信力的傷害,但是放緩IPO並不違背常態化改革,每週一家也是常態化發行,只不過是節奏放緩而已。

今天金融穩定委員會指出根據形勢的變化有針對性地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平穩運行,金融穩定委員會是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穩定股市運行,那麼股市運行是不是就是貨幣政策問題呢?目前看,顯然不是,IPO以及帶來的限售股解禁可能比貨幣政策更加的關鍵,從重塑政府公信力角度出發,證監會也擔負有穩定股市運行的任務,而不是僅僅負責IPO發行,如果證監會不考慮市場實際運行態勢,肆意加碼IPO導致投資者以腳投票是不大妥當的。

文中強調買進股票救市要考慮標的股的估值水平,目前市場就存在證金公司,筆者不太認可證金公司在股票市場繼續存在穩定指數,因為穩定指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IPO順利發行,在減持制度沒有完善下,發行IPO將帶來3-9倍銷售股,這是市場難以承擔的痛楚。

減持制度實際上成為投機資本的套利路徑,因此亟待斬斷套利資本的減持之路。

股市運行事關千家萬戶的利益,也事關消費升級,如果股市跌成了狗,投資者虧損累累,怎麼去消費,消費升級從何而來,恐怕只能是吃榨菜和二鍋頭的消費降級。

只有股市走好了,投資者才有錢去消費,才能提振中國經濟,如果多發行幾家新股,股市跌得慘不忍睹,新股帶來的財富增加遠不及股市總市值損失,這恐怕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投資者的一管之見,或許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正,筆者一定虛心改過。


杜坤維


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情形下,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是最好的手段。而盲目救市是不可為的,早晚要還債的。

9月10日,人民日報旗下國際金融報:救市應儘量採取市場化手段。“在救市過程中,既要精準快速地保證貨幣的流動性,斬斷投機資本的套利路徑,重拾市場信心,又要儘量採取市場化手段,避免傷害政府公信力。”

運用市場化手段救市,最好的手段除了暫停IPO外,降低或取消印花稅,幾乎別無他法,而持續的資金護盤,老鄉別走則是最差的手段

當前經濟降速,企業艱難,內憂外患下,A股繼續殺估值再正常不過,而經常看到很多媒體天天說出現見底信號,單方面唱多,讓散戶去接盤,這是不可取的救市手段的。

A股股市有個特徵,那就是頂部短暫劇烈,底部非常廣闊,起伏不平,就是到底了,折磨個幾年,波動個幾百點也很正常,短期的風險不降低,瘋狂唱多救市是沒用的。


股海獵人


A股最大的問題,可能是法制化,我覺得股市偏重於發新,融資,很少顧及股市的回報,好的市埸應是慢升,A股升幾個月跌幾年,大家都在研究什麼點位是底,到底了買進,都跌到現在這個點位了,很多人還盼大跌到二千點,說明了投機心裡的人很多,難以形成慢牛格局。股市要健康穩進,法制要建全,股市裡的機構,散戶要克服炒一把就走的方式,不然永遠都是跌幾年,漲幾個月。難成成熟市埸。


平凡人生180819245


救市之說首先是不科學的,在全世界也沒有救市先例。證券市場有兩大功能:功能一.企業和個人融資,增大企業規模和增強企業競爭力。二.股票自由流動和自由買賣,使二級市場有交易場所。

股票是自由買賣,可來需要"救市"一說,每次救市我們動用數十億甚至數百億資金下去,最好結局就是招來罵聲一片。股票是自由流動和買賣,最大忌諱就是人力干預.行政干預.資金干預,這樣做成的惡果就是證券市場已喪失功能,另給人印象就是股民虧錢,政府會救市,使股民扭虧為盈,股民變成無風險意識,貿然入市,忘記了風險自擔的鐵律。

這樣造成的惡果是後患無窮,今天中國股市走到這一步,政府救市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刻反思,更值得政府高層深思熟慮啊!

綜上所述,證券市場是屬於自由市場,那就應該市場化.商品化,而不應採取行政干預和救市方式,最後用"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還歸於證券市場!


張文禪


市場漲跌由政治經濟心理原因形成,現在國際貿易戰剛打響,隨後幾年企業運營充滿不確定性,國家經濟發展充滿未知。資金上老百姓的錢都買了房拖著幾十年的貸款,不但沒錢進股市,連以後的消費都透支了,百姓沒錢,銀行拿不到存款,沒錢去存,經濟不好企業倒閉房奴無經濟來源就斷供,銀行的藍籌股不靈了,還可能倒鋪。太多的錢都套在房地產上,國家回籠資金流動性太少,股市的錢只有出的沒進的,前一陣大盤拉高遊資進場炒作隨之縮量下跌,遊資立刻被套,而且大盤繼續下跌,根本出不了,遊資都吃一塹長一智不敢動了,誰還有那個本事接盤拉高,進多少套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