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曾有過14位平庸皇帝的明朝是如何撐過了近300年的統治?

包不靚


題目是錯誤的。

明朝共十六位皇帝,有好有壞,但真沒有幾位是平庸皇帝。就算是昏君,也昏得奇葩。皇帝平庸那是清朝,不是明朝。

下面我把《明史》對明朝十六帝的評價摘錄出來:

太祖:

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


成祖:

知人善任,表裡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這兩位肯定不能被評價為平庸,這裡就不仔細說了。《明史》對這一對父子的評價相當高,幾乎沒什麼批評。


仁宗: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但是《明史》卻說他在用人執政方面的優點多得寫不下,而且相信如果他能活得長久,可以同漢文帝、漢景帝比肩,而這兩位皇帝可是開創了有名的“文景之治”啊。仁宗也不平庸。


宣宗:

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雖然民間說宣宗是促織皇帝,但《明史》認為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皇帝,到宣宗朝大明走過了六十年,開始展現出治平之象。宣宗也不是平庸的皇帝。


代宗:

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

在土木堡之變後,代宗上位,打贏北京保衛戰,《明史》評價他對明朝有再造之功。雖然後來廢除太子(哥哥的兒子),囚禁哥哥,導致奪門之變,《明史》對其還是報以同情的。代宗能說平庸嗎?


英宗:

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

這是位奇葩皇帝,親征瓦剌導致土木堡之變,自己成了俘虜,還帶著瓦剌大軍想打開大同城門。這位爺怎麼看也不算平庸吧?不過《明史》認為他兩次登基前後執政二十四年,並沒有什麼壞的政策,勉強及格。


憲宗:

恢恢有人君之度矣。……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明史》認為他有人君之度,憲宗一朝再現了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憲宗朝存在後宮及宦官干政,令人惋惜。憲宗也不平庸。


孝宗:

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

孝宗的形象是一位兢兢業業小心謹慎的守成之君,沒什麼突出之處,倒像是有平庸的氣質。但是《明史》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是和仁宗、宣宗比肩的賢君,除了太祖、成祖就數仁、宣、孝三宗了。因此孝宗是平而不庸。


武宗:

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

武宗又是一位奇葩皇帝,而奇葩意味著不平庸。這哥們手除劉瑾,算是一大功績,之後親征韃靼,差點再次上演“土木堡之變第二季”,他可不像明英宗有兄弟、有兒子。幸好他打贏了,萬一被俘,連個繼承人都沒有,武宗可就成亡國之君了。


世宗:

世宗御極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稱治。……若其時紛紜多故,將疲於邊,賊訌於內,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經,營建繁興,府藏告匱,百餘年富庶治平之業,因以漸替。雖剪剔權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前期英明,後期亂來,自此明朝開始走上下坡路。《明史》評價嘉靖為“中材之主”,可以說是平庸了。但其實世宗是一好一壞兩個極端,有些類似唐玄宗,似乎也不好說是平庸。而且世宗醉心煉丹,長期不上朝,還差點被宮女勒死,也算是個奇葩了。


穆宗:

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尚食歲省鉅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謐。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寬恕有餘,而剛明不足者歟!

厲行節儉,平息邊患,穆宗也算是好皇帝(令主)了。但是《明史》評價他寬恕有餘而剛名不足,倒是和“平庸”沾得上邊。


神宗:

神宗沖齡踐阼,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於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

又是一位前期有為,後期荒唐的皇帝。神宗初年國勢富強(當然主要是張居正的功勞),後來因為同群臣鬧情緒,因此長期不上朝。《明史》痛心疾首地說明亡於萬曆,不過考慮到萬曆皇帝前期幹得不錯,也不好說萬曆就是平庸之君。


光宗:

當了一個月皇帝,嗑藥磕死了,平不平庸都沒有意義了,是吧。


熹宗:

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有名的木匠皇帝,讓萬氏與魏宗賢把持一切,說天啟帝朱由檢平庸,倒是貨真價實。以至於《明史》說明朝不亡都沒天理了。


毅宗:

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

乾綱獨斷,殫精竭慮,想要力挽狂瀾救大明於危亡。然而大勢已去,明朝氣數已盡,國事糜爛,加上小冰河期來臨,氣溫降低,糧食變少,流民遍地,崇禎也無法逆天改命。最終崇禎吊死在煤山之上,成為“君王死社稷”的代表。被許多人視為悲劇。


可見明朝十六帝,有的英明,有的奇葩,唯獨沒有幾位是平庸的,只有隆慶、天啟等兩三位可以評價為平庸。而且明朝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皇帝:從貧民的身份奪取天下的皇帝、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皇帝、給敵人當帶路黨的皇帝、封自己為大將軍的皇帝、差點被宮女勒死的皇帝、長期不上朝的皇帝、木匠皇帝、死社稷的皇帝等等,大明朝皇帝可謂各有各的獨特之處,轟轟烈烈,熱鬧非凡。

倒是清朝的皇帝們,經過嚴苛的皇家教育,磨滅了創造力,變得因循守舊,小心謹慎,不敢變革,可稱平庸了。



夢露居士


明朝很多皇帝的形象,是被清朝文人抹黑的。

什麼叫平庸?


明仁宗和明宣宗兩代皇帝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卻開創了仁宣之治。那時期大明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從宣德年間景德鎮的陶瓷是珍品,就是那個繁榮時代的縮影!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雖然很不光彩,但是其在位的前十年,在三楊的輔政下,吏治清明,天下殷富。南宮復辟後,雖然冤殺了于謙,但他在內政上還是有很大的改進,對明朝國力有一定的恢復。

明憲宗雖然比較奇葩,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很多清代野史就以此抹黑他們兩人。但其實明憲宗並非一無是處。他在位初年不僅恢復朱祁鈺的皇帝尊號,還平反於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治國理政。成化時代明朝風氣清明,朝廷湧現眾多名賢俊彥,明憲宗還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得社會經濟得以進一步復甦。


明孝宗更是中興令主,在位十八年兢兢業業,開創弘治中興。而他兒子正德皇帝,其實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在位年間進行江南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國庫充盈。

嘉靖和萬曆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皇帝,他們兩人其實都不平庸,只是晚年過於怠政,譭譽參半罷了。別忘了,萬曆初年,在張居正的改革下,明朝一度國力復振,並取得萬曆三大徵的勝利。


事實上,明朝大部分皇帝都不平庸,更不昏庸!而明朝這種看似皇帝很懶的政治氛圍,往往能催生出大量治國能臣,正是在這些能臣的支持下,明朝在能在近三百年的統治中,不斷出現中興和復振。這反而是代代勤政的清朝所沒有的!


這些歷史要讀


簡單點回答就兩個字:內閣

自從成祖創立內閣制度,經過幾代懶惰君王的發展,已經演變成了實際上的丞相,只是礙於太祖的遺訓沒有明著立丞相位置,但是這也間接導致了內閣的權利實際上已經大過了明朝之前歷代王朝丞相的職權。

要知道明初的官員是經歷過蒙元時期讀書人如同豬狗的時代,他們覺得有宋一代的讀書人是沒有氣節的,所以有明一朝的文官大都是有傲骨的,他們誰都敢參誰都敢懟,如弘治皇帝,連不想娶老婆都遭受非議,被人罵不孝;還有他兒子正德皇帝,也是個不務正業的主,言官們照罵不誤,但是誰也不敢擔殺言官不納諫的臭名。最著名的就是嘉靖帝晚年的剋星海瑞,一篇治安疏罵的老皇帝體無完膚,徹底撕碎了他那張孤傲的臉,“嘉靖嘉靖,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蓋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這兩句難聽到了幾點的痛罵,也正是文官憂國憂民心得體現


湊仨字


首先,明朝有多少個平庸皇帝,應該是可以爭議的。明朝十六帝裡面,太祖和成祖肯定不平庸了,然後仁宣之治、弘治中興的仁宗、宣宗、孝宗當然也不能說平庸,再加個北京保衛戰的代宗也是應該肯定的。這樣算下來,明朝“平庸”的皇帝應該也就十個左右。其實歷朝歷代,勵精圖治的皇帝也沒幾個,漢朝、唐朝、宋朝、清朝這些大朝代的好皇帝又有多少?所以這個問題針對明朝並不公正,有誤導明朝皇帝多平庸之嫌。

另外,平庸其實不算錯,怎麼說?一般除了開國皇帝以外,不論文化修養還是行政能力,一般是不如文官集團的,所以皇帝平庸其實無所謂,但不能是昏君、暴君,要放手給文官集團去幹。這點在明朝中後期特別明顯。嘉靖、隆慶、萬曆三個皇帝算是比較平庸了,然而他們被信任而掌權的三代首輔徐階、高拱、張居正又是明代名臣。即使在張居正死後被清算,萬曆幾十年不上朝的情況下,官僚集團仍然有序運轉。而後來的崇禎雖然勤政,但替代輔臣太貧乏,一定程度擾亂了行政秩序,可以說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林屋公子


懶政不代表不作為,勤政也未必皆明君!

皇帝所需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明朝皇帝幾乎都擁有——格局

清朝貌似沒出過幾個昏君,大都很老實、很勤懇,但格局卻是小而差。手底下的大臣們也少有治世能臣,反觀明朝卻是個名臣爭霸的時代

明朝皇帝極端化很嚴重,勤政的像勞模,懶政的像混混,所以導致後世評價兩極分化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他們的格局以及他們識人善用的能力

也就是為何明朝出現不少昏君,卻依然堅挺了276年才關門歇業

勤政節儉的皇帝自不必多說,明朝的勤政節儉皇帝少有道光之流,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

個頂個的都是勞動模範,是需要表彰的

我們主要來看看那些個不聽話的問題少年


  • 刺頭代表——朱厚照、朱厚熜、朱翊鈞、朱由校

明武宗朱厚照貪玩成性,且在位期間寵信奸佞小人,如八虎、劉瑾、錢寧、江彬等

但不可否定的是他對於國家大事還是不含糊的——遠征韃靼小王子

這是一場被史官黑掉的功績,明武宗親自調兵遣將率領大軍於關外激戰小王子並大獲全勝,只是在史書記載中,這場涉及10萬人的戰爭只死了13個人。就算拿板磚互拍一下也不止這個數啊,所以.......

這一仗之後,威名遠揚的小王子數十年未敢進犯明朝邊境

包括說他在遊船之時娛樂百官卻從不濫殺無辜,他深知皇帝這個職位賦予他的權力,但他卻從未逾越人性、使用特權

只是,時人只知豹房之中荒淫無恥,卻無人知曉漠北一役天下無雙

嘉靖皇帝,朱厚照的弟弟朱厚熜,縱使二十餘年不上朝、不見群臣卻始終掌握國家動向

萬曆皇帝,朱厚熜的孫子朱翊鈞,縱使因國本事件與群臣賭氣同樣多年不上朝,但深夜依然加班幹活,包括萬曆三大徵這種大事,也是費心竭力的研究了好久

天啟皇帝,朱翊鈞的孫子朱由校,一共當了七年皇帝,做了七年木匠,自始至終的夢想都是成為魯班傳人,但他深知魏忠賢雖然又惡又霸,卻是大明的忠實看門狗,而文官集團固然聽話,卻是三心二意的貓(東林黨)

這些看似奇葩貪玩的皇帝,其實腦子裡大思路都很清晰,也就是我所想表達的

能力重要嗎?固然重要!水平重要嗎?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格局!


  • 名臣代表——楊廷和、三楊、于謙、徐階、高拱、張居正

自永樂大帝之後,彷彿明朝再無超越時代型的名君,卻湧現出了許多名臣

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張居正——天下第一能臣

作為歷史上知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之功當與吳起、商鞅、王安石並駕齊驅。延續明朝國祚50年,成為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最偉大政治家

公認的中國史上最後一位名相,起任嘉靖、歷經隆慶,騰飛於萬曆;不負名臣之名!

于謙的知名度多來源於那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還有抽菸喝酒燙頭(相聲演員于謙)。在明朝歷史上,于謙是不可多得的名臣,真正意義上毫無爭議、毫無缺點的名臣

無論是其功績(北京守衛戰)還是其人品,都是一流

其他諸如三楊等人,也是一等一的名臣


大明王朝一共歷經276年,期間湧現出了大批人們眼中的“昏君”,尤其為清朝皇帝及皇子們所不齒,在清朝眼中,這就是一群混混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群混混,治理起國家來照樣合格,談不上井井有條至少是平穩前進

反觀大清王朝,皇帝多勤政,少有昏君;卻在自咸豐開始走向屈辱、走向沒落

所以說,明朝皇帝們看似平庸卻有自己的一套,而清朝皇帝,除了三位爺都了了

那句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就是最好的解釋了


看官老爺們,給個讚唄?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關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防換個看法——要延續國家,雄才大略的聖明君主是充分條件嗎?

我個人認為,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國家的延續的確需要聖君,但不是所有時候都需要聖君。多數時候國家只需要君主能夠維持最基本的運作就可以了。

就以明朝為例。題主說明朝的君主大多平庸,這一點我是承認的。但是,明朝最初的幾位明主,建立了足夠賢明的制度,以至於後來的君主們只要能按照祖先定下的規矩做事,不幹得太出格,就能在相當一段時間裡使大明朝得到延續。

那麼,聖君的作用在哪裡呢?

在一個朝代裡,聖君主要在兩個時期發揮作用。

第一個時期就是建國時期。這個時候人民需要一位領袖,帶領大家打破舊時代,開創新紀元。在這個時期,領袖要做的事情有兩件。其一是打破舊時代,推翻原來的統治,也就是顛覆舊的王朝。其二是建設新時代,在推翻了舊時代之後,領袖必須重新考慮社會的各種力量,從而創立出一套合理的方案,使各方力量得到平衡,從而使國家能夠持續發展,穩定存在。想要完成這些事情,作為領袖的人必須要有足夠的才能,甚至有時一代領袖無法完成,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真正讓國家穩定下來。比如漢朝,在經歷了高祖建國之後,又有文景二帝持續發展,然後才有了武帝時期的繁榮和昌盛。

第二個時期是國家步入衰弱的時候,也就是國家發展的轉折時期。領袖要能夠比其他人更早的發現制度中的問題並且加以改變,使得原本疲軟的制度能夠重新煥發生機發揮作用。要做到這種事,非聖君不可。

下面再來說一下國家的衰弱。

國家的衰弱源自於國家的制度。前面說過,國家的制度是由統治國家的領袖來制定的,而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由人制造的東西都是有漏洞的。國家制度也是如此。但是,領袖在制定一項制度時,一定考慮過這項制度的各種影響。因此,在大多數時候,這項制度能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發揮作用,以至於問題發生的時候,人們還無所察覺。

國家的制度如果出現問題,即便是再小的問題,也證明了國家當下的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社會,這也就是國家發展的轉折。值得一提的是,轉折的出現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阻止轉折的出現,最多隻能影響轉折的方向,而當權者對國家轉折的最快反應時間無疑對轉折的進程和方向有著最根本的影響。這個反應時間,就是我們常說的政治敏感度。而當權者針對國家轉折的舉措,則在最大程度上體現出了當權者的格局意識。

比如說明朝的太監製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制度是明朝滅亡的根源。確實,細數明朝滅亡的原因,太監的猖獗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儘管太監如此猖獗,明朝還是延續了兩百七十多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太監製度的確發揮了它的作用——制衡文官群體。明朝的文官勢力極大,受迫於此,明宣宗才提高了太監的權利,意圖通過這種手段壓制文官。事實證明,宣宗的策略成功了。然而,正如俗話所說,有一利必有一弊,宣宗的策略雖然制衡了文官,卻也讓太監們有了失控的可能。後來的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正是這一弊端的體現。然而就算如此,當權者對此仍然不重視,因為無論太監如何猖獗,都不能威脅到皇權,相比於能威脅到皇帝的文官群體,太監更值得皇帝依靠。因此歷代皇帝都沒有重視這一制度上的弊端,就使得這個弊端成為了日後滅國的根源之一。作為大明滅國另一根源的言官也是因此而來。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要延續,的確需要有聖君出現,但又不是任何時候都一定要聖主來維持。在國家平穩發展的時候,聖君和普通君主能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因此只要不是太昏庸的君主都能保證國家的延續;而在國家發展進入轉折的關鍵時期,就必須有一位政治上足夠敏感、格局足夠高的賢明君主當權,才能讓國家以最正確的方式度過最危險的轉折,並且向最合理的方向發展。


踏雪尋梅498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一個“撐”字畫龍點睛昇華主旨。

簡單說來,如果明朝的276年國祚是“撐”下來的,不用說14位平庸皇帝,4位都很難!

在之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回答過很多關於明朝的問題,對題中的粗暴歸納,靜夜史保留意見。因為按照題中的意思,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剩下的皇帝都是平庸之輩,這簡直是仁宗聽了會沉默,孝宗聽了會流淚啊!

事實上不僅是仁宗朱高熾和孝宗朱佑樘,代宗朱祁鈺和光宗朱常洛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說這些皇帝統統歸為平庸,確實有失偏頗。

關於明朝皇帝操蛋卻還是可以維持276年的原因,網絡上流行的觀點就是明朝建立了成熟的權力制衡制度,即文官集團可以代替皇帝維持帝國的運轉,所以明朝皇帝不需要像清朝皇帝一樣兢兢業業。

這個觀點很有道理,但絕不是明朝長壽的所有原因。在靜夜史看來,明朝之所以能夠在皇帝普遍平庸的狀態下維持276年,有幾個原因不可不察:

1、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是朱元璋的發明,也是保證明朝長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為什麼呢?因為全天下幾乎所有的文人都被戴上了八股取士的帽子,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給了全天下知識分子兩個選擇:要麼通過八股取士的獨木橋,進入大明帝國的統治階層;要麼安安靜靜地做一輩子農民。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大的知識分子開始抱著書本潛心學習,兩耳不聞窗外事。

不得不說,八股取士的效果是明顯的,因為考取功名之後,國家會給到很多政策,比如減免賦稅徭役等,這使得知識分子擠破頭都要鑽進八股取士的圈子中。

在明朝,“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絕對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在這樣的推動下,廣大知識分子前赴後繼,從事其他行業的人才大大較少。

這對於社會穩定無疑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騎兵叛亂,竟發現身邊沒有一個劉伯溫式的軍事,更沒用李善長這樣的能臣。朱宸濠身邊的,是李士實、劉養正這種不得志的科舉犧牲品。

再比如後金努爾哈赤起兵反抗明朝時,他的身邊,是明朝縣學生員范文程。

讀書人雖手無縛雞,但是有顛倒乾坤之能。朱元璋身邊的劉基、李善長等人,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厲害角色。朱元璋通過八股取士,徹底杜絕了劉基之類人物的出現,社會自然穩定。

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在八股文的影響下,明朝思想被束縛,文人被綁住,加上忠君愛國的思想洗腦,社會穩定程度大大提高!

2、編戶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繼承了元朝的編戶制度,即“諸色戶制”。

諸色戶制是元朝為了作戰和生產的需要,將老百姓以職業進行區分,比如軍戶就是專門打仗的,匠戶就是專門打造兵器的。各色戶職業世襲,不得隨便轉籍。

應該說,諸色戶制度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有積極意義,但是對於社會的長遠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不過朱元璋沒有考慮這麼多,他將元朝的諸色戶制度直接照搬過來,對大明所有的百姓進行了分工。

根據軍戶打仗的特點,朱元璋創立了衛所制度,即軍戶平時種田,戰時打仗,這項制度節省了大量成本,曾被朱元璋稱為“朕不費一粒米,而養百萬兵”。不過朱元璋駕崩後,衛所兵的戰鬥力斷崖式下降。

另外,相比於前朝,明朝對鄉村的治理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明代的鄉村行政機構,多半是鄉都圖、鄉都裡三級,也有地方是鄉保村裡、鄉保區圖四級。”明代中期以後,裡甲制開始走向衰落,里長、糧長也名存實亡,保甲製成為社會的主流。

保甲製取代鄉里制,職役製取代鄉官制後,明代鄉村治理結構自治程度大為降低,其治理功能也被大為削弱。先前的“皇權止於縣政”逐漸被打破。

明朝中期以後還出現了鄉約與保甲相結合的情況,使得百姓受到的社會控制更加嚴密。

在這樣的條件下,只要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百姓揭竿而起的難度就越來越大!所以社會相對穩定。

3、重文輕武

上文提到,明朝雖然制定了八股取士的制度,但是對文人的待遇確實好。這就相對而言讓武將的地位大大降低。

我們知道宋朝雖然孱弱,但是兩宋國祚加起來仍然超過了300年,導致這個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的重文輕武制度,朱元璋很好地繼承了這一點。

朱元璋戎馬一生,也深知武將的巨大危害,所以在繼位後,就對軍隊進行了改組,通過屠殺功臣的手段將權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八股取士選拔了大量的文人,共同組成明朝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參與國家治理,掌握著帝國的大部分權力,這就讓武將的地位越來越尷尬。

在明朝中期以後,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武將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少,武將的權力也越來越少,重文輕武越來越嚴重。

明朝效仿宋朝,不僅文人帶兵,太監也可以監軍,這讓武將完全沒有了社會地位。

沒有社會地位,沒有人願意當兵,即使軍戶也因為田產被上級剝奪而大量逃戶,所以“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成為人們的共識。

即使嘉靖年間開始明朝開始走向募兵制,但是募兵制始終沒有取代衛所制度。而且,即使取代了對於武將的地位也沒有多少提升。

沒有人,也就沒法造反,所以明朝的軍隊很消停。不過,也因為消停,明朝對於外族的免疫力幾乎為零,這也讓明朝在和後金的對抗中被拖得筋疲力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明朝16位皇帝素質很差嗎?都比不過清朝皇帝嗎?

許多人問我,明朝為什麼老是出奇葩的皇帝?煉丹的、在皇宮開妓院的、做木匠的,等等。是不是這些皇帝素質都很差?筆者想簡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明朝共有16為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開國皇帝,這個就不多說;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五徵漠北,七下西洋,編制永樂大典,文治武功,這個也不多說。明朝二祖的能力,在封建皇帝排名上,都在前十名之內。除了這兩位,還有14位,這14位皇帝怎麼樣?

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3位是公認的能人,即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這三位和朱元璋、朱棣並稱為明朝五大聖君,都是厲害的不得了的角色。仁宗和宣宗創造了“仁宣之治”,明孝宗是和漢文帝、宋仁宗齊名的皇帝,創造了明朝的“弘治中興”。

剩下11位呢?來一一說說:

1.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15歲被立為皇太孫,經得住太祖朱元璋6年的儲君考驗,肯定不是一般人物。上臺之後,迅速削藩,在逼死叔叔湘王朱柏後,繼續堅持削藩,手段強硬。只是遇上了更為強大的四叔朱棣,朱棣久經考驗,久經沙場,人氣爆棚,智勇雙全。削藩失敗後,朱允炆從容點火自盡,是個剛烈的漢子。享年25歲。

2.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年幼登基,22歲在土木堡之變中被蒙古人俘虜,但奇蹟般地被蒙古人禮送回北京,回來後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鈺軟禁在南宮7年,這7年是很危險的,但是安然無恙度過了,後來復辟當上皇帝,處死了忠臣于謙和王文等人,繼續寵幸太監,把朝廷搞得比較亂。這個人有個特點,耳根子軟,不是很有主心骨,屬於寡婦的褲子經不起拉扯的這種,人云亦云,對身邊人特別好,不是個好皇帝,但是個好朋友、好丈夫、好家長,死前廢除嬪妃殉葬制度。享年37歲。

3.明代宗朱祁鈺。土木堡之變後,臨危受命當上皇帝,調兵遣將,協調各方,穩定局勢,安撫人心,成功化解了土木堡之變後的危機,這一點和他的而父親明宣宗非常像,也是厲害的角色,當皇帝的確是個好材料。但是,在處理與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及其兒子朱見深的關係上,過於絕情,軟禁哥哥朱祁鎮,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結果天不照應,太子死了,自己病重,被哥哥復位後,廢除帝號,身敗名裂。享年29歲。

4.明憲宗朱見深。和他的父親朱祁鎮很相似,人是好人,耳根子軟,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中樞機關是紙糊的三閣老、泥塑的六尚書,設立西廠,大搞特務統治。但是也有平定荊襄百萬流民起義、成化犁庭這些重要的成績。享年40歲。

5.明武宗朱厚照。生性活潑好動,早期期在皇宮住不習慣,在旁邊建個豹房,聲色犬馬;特別是在正德晚期,基本不在北京,更不在皇宮,山西、河北、江蘇等到處跑,耽誤了不少正事,但是為人算是過的去,沒什麼架子。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自封爵位鎮國公;和老虎打架,沒有兒子,有養子無數;但大事還是不糊塗,彈指之間誅太監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親自上陣和蒙古人打架,並射殺一名敵人。武宗雖然奇怪,但是大權並未旁落,他就是喜歡外出視察工作,希望踏遍治下的每個州縣,可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皇帝到處跑。算是生不逢時。享年30歲。

6.明世宗朱厚璁。他是以興王的外藩身份繼位的,因為武宗死後沒有兒子和親弟弟,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得以繼位。繼位後,被迫開展大禮儀之爭,結果朱厚熜大獲全勝,趕跑了楊廷和等前朝老臣,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在位45年,後期不上朝,但管事,此人恩威莫測、刻薄寡恩,把大臣治的服服帖帖。享年59歲。

7.明穆宗朱載垕。穆宗抓大放小,知人善人,重要徐階、高拱、張居正等名臣,擴大對外交流,在福建設立對外貿易口岸,開啟隆萬新政,是垂拱而治的典範。為人十分寬厚,對待大臣非常和氣,和他父親朱厚熜是完全不一樣的脾氣,行事作風大相庭徑。享年36歲。

8.明神宗朱翊鈞。從小天資聰明,過目不忘,在張居正的輔助下,實現萬曆中興,開展了萬曆三大徵,取得勝利,在位48年。朱翊鈞為人溫和、性格綿柔,即便遭到大臣辱罵,也只是打幾板子,或是外放等,不會下狠手,晚期躲在深宮不出門、不見大臣,綱紀廢弛,一味從民間搜刮財富,搞得民窮財盡,明亡於萬曆是有道理的。享年57歲。

9.明光宗朱常洛。光宗在位一個月,人不是壞人,不是笨蛋,長得方面大耳、眉清目秀,只是天不假年。享年38歲。

10.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名字樸素,人也乾脆,宵衣旰食,以大局為重,心地善良,在位短短7年,穩定了西南土司奢崇明的大規模叛亂,構築了關錦防線,穩住了遼東局勢,盡了最大的努力。享年22歲。

11.明思宗朱由檢。好學上進,愛崗敬業,生活簡樸,經常通宵達旦工作,上臺之初就滅了魏忠賢集團。但是有政治潔癖,眼睛裡容不得沙子,在亂世套用祖宗的成法,依法治國,冤殺了許多大臣。但是,當時的國家形勢已是十分危急,爺爺明神宗常年不理朝政,沒有給他留下多少遺產,反而是千瘡百孔、民生凋敝的爛攤子,明思宗苦撐17年,實在是內憂外患,並非平庸之人,只是生不逢時。在國破之際,毅然自殺殉國,為“剛明”劃上了圓滿句號。享年33歲。

如果要給明朝皇帝綜合素質排個名的話,各說各有理,但是,我想列出綜合素質最差的4位: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這個排名不分先後。

但是總的來說,明朝皇帝的個人素質都很高,不少人在琴棋書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只是制度不太好。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後,明朝皇帝的工作任務實在太重了,加上分封制導致皇帝無法依靠叔伯兄弟輔政,導致皇權孤單,所有壓力得一個人承擔,造成勞累過度,英年早逝者甚多。分析來看,後世的皇帝只要和大臣一直較真,不管是一味聽大臣的,還是一味和大臣鬥,就活不長久,比如:明宣宗、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熹宗等;凡是不和大臣較真,躲起來的,才能活的長一點,比如:明世宗、明神宗。

千頭萬緒的工作,沒有宰相幫助打理個頭緒,沒有至親幫忙,事必躬親,實在太累了。朱元璋可以一天處理400件事,但凡夫俗子沒有這個本事。比如:每天10人打電話給你問這問那,你可能覺得還比較充實;每天100人打電話找你問這問那,你可能就要瘋了;每天400個人打電話找你問這問那,你是不是也得躲起來不接電話?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

《明史》編著者沒能認識到體制機制的問題,對明朝皇帝的工作環境不理解,對明朝皇帝的處境也理解不夠,所以存在一些誤解,抹黑最嚴重的就是天啟皇帝朱由校。

如果要做個比較的話,明朝皇帝的個人素質整體高於清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朝皇帝都不是近親結婚,不像清朝皇帝長期近親結婚,清朝皇帝個人素質一代不如一代,越來越差。比如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同治皇帝,都是十分平庸的人。所以,明朝皇帝一個個長得方面大耳,雄姿英發;而清朝皇帝基本是尖嘴猴腮。由此來看,不提倡近期結婚是有道理的。但是清朝的制度是在明朝制度上揚長避短形成的,皇權設置和皇權保障相對比明朝更為先進,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皇帝的工作舒適度,比如言官就不像明朝那麼猖獗。





坐看東南了


其實我也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在我們看來,明朝沒有明君,皇帝昏庸,百姓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特務橫行,它是怎樣堅持了三百年了?

還有我大清,既然沒有昏君,政治清明,有康乾盛世,又開拓了歷史上最大的疆域,安居樂業的人民都擁護著,怎麼就亡了?

其實這就是文字獄的妙處了,我大清有一批頗有正義感的文臣修明史,明朝怎能不平庸?明朝怎能不亡?

且看看明朝皇帝是多麼的“平庸”吧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統治,將曾經讓世界在其面前瑟瑟發抖的蒙古人趕回了蒙古高原,恢復了民族平等,建立明朝,開創了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在朱元璋時代,國家黃冊用來徵收田賦的土地,高達八百萬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萬要高得多。 整個洪武時期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闢,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 同時還解除了元朝時期工商業對工匠的束縛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農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懲罰由主人主宰的命運,中國的工商業工匠,佃農,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確認了平等的人權,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

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

他在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皇帝國事繁忙時,內閣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明成祖還在1421年,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在地方設置管轄架構,比如東北、西北、西南設立行省或管理司。設哈密衛、貴州建制等。他在軍事上多次親征漠北,南征安南,還組建了禁衛京師的三大營,為明軍對外征戰的主力。 成祖對外不但宣揚國威,還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派鄭和下西洋,經營南海,還派陳誠出使西域,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此外,明成祖命人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後世那位(毀書甚於編書)的和永樂大典是完全不能比的。


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有著名的仁宣之治,這個時期被認為是明朝國力最強、政治最清明的時期。

明仁宗時“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下令息兵養民,並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皇家採辦珠寶等行為。這些做法,使社會矛盾緩和,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發展,開啟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代。明宣宗即位後迅速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並延續明仁宗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繼續重用“三楊”,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這個時期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國泰民安的昇平景觀。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堪比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貞觀之治。

明孝宗時期也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並擊敗吐魯番,收復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經營哈密。修繕了長城,在孝宗時期明朝再度有了盛世之景。

到了明朝的後期,著名的不上朝和消極怠工的,打木匠的鬥蛐蛐的皇帝都有,但值得稱讚的是,國家沒有垮掉,不僅正常運轉,竟然還能打贏了三大徵,就連後來將滿清和民國揍了一通的東鄰日本在這段時期也沒有討好,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就是皇帝不上朝,但其也能操控管理國事,加上明明朝的政治制度了,本來就是皇帝誰來做都行,一切有內閣操心,所以國家是都能正常運轉的,這比起來後世無昏君卻屢戰屢敗喪權辱國的滿清可是強了那麼一點的。


所以明朝可以延續這麼久,是因為它並不像後世說的那樣,明朝是明君聖主也有,安樂盛世也有,只是被人為的故意隱沒了吧!


關河南望


這個問題很有趣。從普通人的印象出發,可能會認為,在古代中國,只有明君才能使得天下長久的穩定。然而,歷史上的明君,佔皇帝總量的百分比並不高,但是依舊有很多存在很長時間的王朝產生,比如唐宋,明清。所以,一個王朝存在的長久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明君的數量,更在於“中庸之主”。對於守成之君而言,雄才大略並不是必須的,但絕對不能亂來,也就是說,守成之君,只要在總體上守住開國之君所訂立的制度,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小的修補,就足以保持政權的穩定。

不僅明朝如此,幾個大一統的王朝莫不如此。唐朝自唐太宗,唐玄宗前期,武則天(暫且算上),勉強算上唐文宗,唐武宗,一共不過五個明君,但卻存在了二百九十年;南宋除了宋孝宗,其他的都是中庸之主,但南宋依舊在惡劣的環境中存在了一百多年。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王朝的延續時長,遵循的是木桶效應,即昏君少則延續時間長。

再加上,明朝本身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前期)之外,明宣宗,明孝宗,明世宗(前期)時期,對於社會的治理都做的不錯,所以自然能夠堅持276年。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加強。翻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許多王朝最後的滅亡,最終都不是被消滅在農民軍手裡,而是被朝廷內部的外戚或者其他軍閥消滅。有以下實例為證:西漢被外戚王莽所滅;東漢在宦官,外企的折騰下奄奄一息,最終被軍閥曹丕取代;隋朝被關隴軍閥李淵消滅;唐朝被軍閥朱溫消滅。所以,在中國古代,大規模農民起義往往只是一個王朝即將覆滅的表現與導火索,此話怎講?

在一個王朝的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有效解決社會矛盾時,大規模農民起義便產生,這預示著這個王朝即將走向滅亡;但僅僅憑藉農民軍的力量,根本無法顛覆一個王朝,所以,在這個時候,得利者往往是掌握軍隊或政治權力的上層。然而,有軍事權力的軍閥和大權獨攬的大臣,這兩股勢力,在明朝,已經不復存在。

首先,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就預示著所有的權力已經完全收歸皇帝,大臣已經沒有太多的獨立權。後期無論什麼嚴嵩也好,劉瑾也好,張居正也好,看似權勢滔天但絲毫無法威脅皇權,只要皇帝一句話,這些人前一秒再怎麼風光,只要皇帝一聲令下,他們立即就會失去一切。因為這些人本質上屬於“狐假虎威”,即,他們的權力,全部都來源於皇帝,包括其在群臣中的威信,也是來源於皇帝,所以,只要皇帝願意,這些東西,隨時可以被剝奪。因此,在中央,已經沒有能夠威脅皇帝的權力主體存在。

再說地方,明朝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大,採用了三司制度來管理地方。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別管理地方的行政,監察和軍事,相互不統屬,且統一歸中央管理,地方機構此時已經成為了中央在地方的執行機構,毫無自主性;包括後來的巡撫,總督,都是直接歸中央管理,其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央的授權,本身的獨立權並不大。如此一來,明朝地方的分裂因素也徹底被消滅掉。

所以,明朝在制度上直接消滅掉了對於明朝社會穩定和對皇權的威脅,使得其政權得以延續。雖然明朝自朱元璋時期開始,農民起義就接連不斷,但正如前文所說,農民起義並不能從根本上威脅到一個封建王朝。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朝後期最大的苦主是後金,一個外部的威脅。

綜上,明朝從制度上消滅了對社會穩定和皇權的威脅,所以使得明朝得以延續將近三百年。但也因為明朝皇帝普遍對於政務的熱情較低,導致了明朝的巔峰期只有開國後的七十年,在後來的將近二百年中,明朝基本是越來越腐爛,在明英宗時期出現的流民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朝的滅亡;而軍事實力也不斷下降,導致後期的庚戍之變發生,以及蒙古多次攻破邊關搶掠,以及河套地區的丟失。

所以,總結而言,明朝的確多中等偏下的帝王,但由於其制度的慣性,加上某些時期帝王和達成的改革(弘治年間,嘉靖初年,張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矛盾進行了有效緩解,最終使得明朝得以延續276年。諷刺的是,明朝最終制度設計的目的的確達到了,明朝滅亡不是由於內部原因,而是被外部的少數民族,所謂千算萬算,沒有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