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做人姿態一定要品德高尚,要有仁愛之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生命就像一種回聲,你送出什麼它就送回什麼,你播種什麼就收穫什麼,你給予什麼,就得到什麼。你想要別人是你的朋友,首先你得是別人的朋友。心要靠心來交換,感情只有用感情來博取。

一、 友善能剷除障礙

有天我去髮廊理髮,見到兩位風塵女子在談論香港明星李小龍。一位說:“李小龍最後是死在一位妓女房間的。”另一位反駁說:“不會吧?好像聽說是得暴病死的。”前一位馬上應道:“就是,肯定是別人造謠,要是那樣,也太‘肉酸’了。”

我突然感覺:一個人不論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如何,但內心深處都是希望自己所喜愛的人物是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

《紅燈記》裡鳩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如果人人都標榜看穿了塵世,信奉自私為座右銘,那麼這個世界必將暗無天日,這個社會必將走向衰亡。所以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這個社會所弘揚的倫理,都教導我們要友愛、仁慈,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影響,正如弗洛伊德的理論所形容,滲透進我們的潛意識,我們潛意識深處有了對友善、仁慈的想往,有了對具備這種品質的人的尊重。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人,一定都是品德高尚,有仁愛之心的。

你有這樣的體會嗎?這個社會上有種人彷彿所有人都是他的敵人,對待別人總是兇巴巴的、惡狠狠的,或者從來就不將別人當人,只是當作他人生旅程上的一種工具。這種人不論他有多大本事,最終還是會遭到人們的唾棄。人就應該有愛心,友善地對待每一個人,這也正是成功者的人生準則。

我有位朋友,一個典型的生意人,在他最危難的時候,身無分文又沒有工作,我幫過他,提供他住,還借錢給他,可他為了多賺我幾百塊錢,卻夥同別人騙我。這正如美國已故總統肯尼迪所說:“做生意的都是狗孃養的。”最後我發現了,雖然也很氣,但並沒有痛罵他一頓,然後瀟灑地絕交。我只是告訴他人都不傻,不要騙人,還是友善地繼續幫助他。以後他終於發達了,出於對我的感激,在很多緊要關頭他都無償地幫了我。

我還有位同事,人們眼中“變態”的老太太。我與她無冤無仇,但她眼紅我的第二職業,時刻盯住我,稍一抓住我的過失,就去領導面前打我的小報告,害得我幾乎被炒魷魚。旁人都憤憤不平,她每見我也總是有些不好意思,但我卻始終以友善待她,能幫她時還是儘量幫她。終於她被我感動,不無慚愧地對我說:“我的年紀比你大得多,但你的做人姿態卻比我高得多。”

這只是小事,但卻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別人傷害了你,明知報復已無濟於事,何苦還要多樹仇敵呢?此時友善會使你顯得大度、姿態高,會使你生活天地無比遼闊。而且別人對不住你,你還以友善待他,他自會對你有負疚感,說不定以後還會加倍補償給你,這正是聰明人的做法呀。人性本就自私,我們要學會理解人、諒解人,憤怒和暴力只是外在的力度,只有友善才能感發人性中光輝的部分,真正深入人心靈。

100多年前,林肯曾引用一句古老的格言,說過一段十分精彩的話。他說:“一滴蜂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贏得人好感,就以友善待他,用蜜去贏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有人說:“你在喊口號,這個世界本就是一個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鬥獸場,好心多半不得好報,好人往往吃虧。”

我不否認,人性中最古老、最深切的稟賦本就是自私,那種幼稚的仁慈,天真的友愛,自會使你處處碰壁。但友善絕不是叫你傻氣,在深刻認識人性基礎上的友善正是使你受歡迎的一種方法。

有人會說:“說,誰不會,但做起來卻難。有些人你一看上去就討厭,還怎麼對他友善得起來?”

這裡我想介紹心理學中一條原理,“照鏡子”效應:

與人交往,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這人一眼看去就不錯,與自己很投緣,果然大家談得很好;這人一接觸,感覺上討厭,結果,彼此真的格格不入。為此我們常在心裡慶幸自己感覺靈驗。是否你真的感覺靈驗呢?

心理學中有一條規律:我們對別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往往做出同樣方式的反應和回答。

在與人打交道時,我們發現我們自己的待人態度會在別人對我們的態度中反射回來。恰似你站在一面鏡子前,你笑時,鏡子裡的人也笑;你皺眉,鏡子裡的人也皺眉;當你叫喊,鏡子裡的人對你叫喊。幾乎很少人認識到這條心理學規律是多麼重要和多麼具有預測性,反而得意地歸之於自己感覺靈敏。

實際上,如果你事先就確認某人是難以對付的,則你很可能會用多少帶有敵意的方式去接近他,在心中握緊你的拳頭準備戰鬥。其實當你這樣做時,你簡直就是設置了個舞臺讓他上去表演,他也就被逼扮演了你為他設計好的角色。而如果你事先認為某人是友好的,你就會用友好的方式去待他,在你的感染下,他自然也以友好的方式待你。

請記住你的大多數敵人正是你自己造成,友善才會使你朋友遍天下,使你的品質昇華,生命充滿歡樂。

友善還能帶來兩種心理效應。

1.暈輪效應

我國古代有個叫疑鄰偷斧的故事:

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就暗自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了。從此,他覺得鄰居的兒子無論是走路的姿勢、面部的表情,還是言談的語調都像是偷斧子的。後來,他在山谷刨土時無意中找到了那把斧子。回家後又看到了鄰居的兒子,這回他看人家的一舉一動又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人都有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傾向。對某人有好感,就覺得他的舉止言行一切都好,即所謂“愛屋及烏”;然而對他反感時,就會覺得他處處不順眼。

2.報應心理

漢朝名將韓信曾對一位老婦人說:“滴水之恩,定當湧泉以報。”人都有報恩心理。

你對某人有好感,是因為他給了你友誼,滿足了你的需要。既然他對你很好,當然你就不能對他不好。“來而不往,非禮也”,出於感激之情,你就可能接受他的觀點或建議,滿足他的要求。

二、博愛使你心態健康

我的一位朋友在他心情鬱悶的時候,給我看了他寫的日記。

“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時時縈繞心懷。我從沒有發自內心地真正笑過,任何歡情中都滲有苦澀。我的心是苦的,我的脈搏中跳動著的血液是苦的,我的生活是苦的。我不知什麼能使我幸福,我不停地追求,但永遠不知幸福的彼岸在何方?……

“我在折磨自己的靈魂,摧殘自己的生命,一種心理變態在深沉地扭曲自己。精神分裂症者,我突然找到了我們之間的共同語言……”

令我怵目驚心的是,諸如此類的感情宣洩竟然每篇都是。他的生活真的很差、很不如人意嗎?我瞭解他,實際上他在很多方面都過得比一般人優越,但他的心卻已完全被這種痛苦情緒所籠罩,當然他的生活也就真的過得很痛苦。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多少都有一種要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潛意識的動機,做出有害自己和他人的事。這就是“虐待自己”和“虐待他人”的傾向。

“虐待自己”常常是因為解決不了的矛盾、破壞性的慾望、不愉快的感覺等壓抑在心裡,而造成的自我懲罰。“虐待他人”則多半是為了自衛、報復,甚至是單純的洩憤。

比如當你痛苦不堪時,你會用牙齒去咬下嘴唇,用頭拼命去撞牆,這種用傷害自己的身體來發洩不滿或者借菸酒來消除煩惱的方法,均屬於自虐傾向。這種自虐還只是傷害身體,我認為更為嚴重的自虐,卻是精神上的痛苦情結。這會毀掉人的生活。很多大詩人都陷於這種痛苦情結而不能自拔。拜倫,19世紀詩壇的拿破崙,事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陰鬱卻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雪萊,浪漫詩歌的王子,痛苦情結甚至令他走向了死亡。有人說痛苦使人類創造了燦爛的藝術。但我覺得這種代價也未免太大,犧牲了創造這種藝術的人的人生快樂。不僅詩人如此,很多偉大人物都有這種痛苦情節。傳奇人物拿破崙不是說自己從沒有真正快樂地過過一天嗎?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痛苦情結。回憶我的少年時代,我就有很長一段時間被這種痛苦情結所籠罩,那時見到諸如“生命苦難”、“靈魂痛苦”之類字眼,就激動得心靈顫抖,生活也因此而壓抑、苦悶。精神上的自虐傾向正是人生快樂的一大勁敵。試想一個不懂善待自己,享受生活快樂的人,又怎能懂得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又怎能懂得善待別人?苦悶、痛苦自然會伴隨一生。

如果說自虐還只是傷害自己,那麼虐待他人卻是一種心理變態。

很多人喜歡圍觀交通事故,他們從交通事故中得到一種快感:見到別人被車壓死了,內心會有一絲喜悅,慶幸自己還活在世上。

有這樣一則笑話:

某次出了交通事故,觀者如堵。有位仁兄怎樣擠也進不去,隨之靈機一動,馬上擠出兩滴眼淚說:“請大家讓一下,我父親被壓死了!”大家一聽這麼悲慘,就讓他進去了。豈料進去一看,原來是壓死了一隻狗。

在臺北也曾有這樣一件事。

某人想自殺,站在一幢高樓的天台上,下面圍觀者人山人海。但這人偏偏又不跳下來。此事驚動了消防隊,但消防隊員要上去援救時,他卻說:“你們上來我就跳下去!”消防隊員不上去吧,他又不跳下來。這樣磨了好長時間,下面有位老太太終於等得不耐煩了,在下面叫嚷:“你要跳就快點跳嘛!跳完了,我還要去買菜呢!”

這不正是“虐他”心理嗎?

我常以為,人有了權後,並不是件好事,權力會使人心理變態。有次上戶口時,我去派出所排隊,辛辛苦苦排了近一個小時,到窗口時,辦事員卻將窗一關,“下班了,明天再來!”我在外面氣得要命,他還在裡面偷偷笑哩:“這傻傢伙,又白排了一個小時。”如果他提前告訴我不用排了,到點就要下班,我也就不用浪費這一個小時;或者他多費一二分鐘幫我辦了,我心裡該多感激!但下班了,這就是他的權力,你明天再來重新排,這就是他的本事。

這是權力的另一種轉移,成為滿足“虐他心理”的工具。誰與這類人組成家庭一定不會幸福。

人啊,居然從別人的痛苦中感受快樂!有些人總是幸災樂禍,打小報告,踩著別人的脊樑往上爬,或者“推倒了醬油瓶子不扶”,或者“當面笑哈哈,背後使絆子”都是他們的慣用伎倆。這種人我們在生活中還見得少嗎?他們已經喪失了做人的真正樂趣,永遠體味不到人生的真正幸福。我們在心裡都鄙視這種人,但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或多或少也有這種心態呢?

“自虐”和“虐他”心理輕則招至生活麻煩,重則摧殘人的心靈。為什麼有的人刻薄、挑剔?為什麼有的人心胸狹窄?為什麼有的人生活痛苦?這正是“自虐”和“虐他”心理傾向造成,它是人生失敗之因,生活痛苦之源。如果我把“刻薄”、“挑剔”、“心胸狹窄”一類形容詞加在你頭上,你一定不高興。既然如此,那你為什麼不樹立更廣闊的胸懷呢?

雨果說:“世界上最遼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遼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所說的人,正是指那些富有“博愛”心的人。

“博愛”是一種情操,更是一種修養。只有“博愛”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也才充滿歡樂。

做人姿態一定要品德高尚,要有仁愛之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