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做人姿态一定要品德高尚,要有仁爱之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想要别人是你的朋友,首先你得是别人的朋友。心要靠心来交换,感情只有用感情来博取。

一、 友善能铲除障碍

有天我去发廊理发,见到两位风尘女子在谈论香港明星李小龙。一位说:“李小龙最后是死在一位妓女房间的。”另一位反驳说:“不会吧?好像听说是得暴病死的。”前一位马上应道:“就是,肯定是别人造谣,要是那样,也太‘肉酸’了。”

我突然感觉:一个人不论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如何,但内心深处都是希望自己所喜爱的人物是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

《红灯记》里鸠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如果人人都标榜看穿了尘世,信奉自私为座右铭,那么这个世界必将暗无天日,这个社会必将走向衰亡。所以我们从小受的教育,这个社会所弘扬的伦理,都教导我们要友爱、仁慈,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正如弗洛伊德的理论所形容,渗透进我们的潜意识,我们潜意识深处有了对友善、仁慈的想往,有了对具备这种品质的人的尊重。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一定都是品德高尚,有仁爱之心的。

你有这样的体会吗?这个社会上有种人仿佛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对待别人总是凶巴巴的、恶狠狠的,或者从来就不将别人当人,只是当作他人生旅程上的一种工具。这种人不论他有多大本事,最终还是会遭到人们的唾弃。人就应该有爱心,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这也正是成功者的人生准则。

我有位朋友,一个典型的生意人,在他最危难的时候,身无分文又没有工作,我帮过他,提供他住,还借钱给他,可他为了多赚我几百块钱,却伙同别人骗我。这正如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所说:“做生意的都是狗娘养的。”最后我发现了,虽然也很气,但并没有痛骂他一顿,然后潇洒地绝交。我只是告诉他人都不傻,不要骗人,还是友善地继续帮助他。以后他终于发达了,出于对我的感激,在很多紧要关头他都无偿地帮了我。

我还有位同事,人们眼中“变态”的老太太。我与她无冤无仇,但她眼红我的第二职业,时刻盯住我,稍一抓住我的过失,就去领导面前打我的小报告,害得我几乎被炒鱿鱼。旁人都愤愤不平,她每见我也总是有些不好意思,但我却始终以友善待她,能帮她时还是尽量帮她。终于她被我感动,不无惭愧地对我说:“我的年纪比你大得多,但你的做人姿态却比我高得多。”

这只是小事,但却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别人伤害了你,明知报复已无济于事,何苦还要多树仇敌呢?此时友善会使你显得大度、姿态高,会使你生活天地无比辽阔。而且别人对不住你,你还以友善待他,他自会对你有负疚感,说不定以后还会加倍补偿给你,这正是聪明人的做法呀。人性本就自私,我们要学会理解人、谅解人,愤怒和暴力只是外在的力度,只有友善才能感发人性中光辉的部分,真正深入人心灵。

100多年前,林肯曾引用一句古老的格言,说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他说:“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赢得人好感,就以友善待他,用蜜去赢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有人说:“你在喊口号,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斗兽场,好心多半不得好报,好人往往吃亏。”

我不否认,人性中最古老、最深切的禀赋本就是自私,那种幼稚的仁慈,天真的友爱,自会使你处处碰壁。但友善绝不是叫你傻气,在深刻认识人性基础上的友善正是使你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有人会说:“说,谁不会,但做起来却难。有些人你一看上去就讨厌,还怎么对他友善得起来?”

这里我想介绍心理学中一条原理,“照镜子”效应:

与人交往,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人一眼看去就不错,与自己很投缘,果然大家谈得很好;这人一接触,感觉上讨厌,结果,彼此真的格格不入。为此我们常在心里庆幸自己感觉灵验。是否你真的感觉灵验呢?

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我们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往往做出同样方式的反应和回答。

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待人态度会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中反射回来。恰似你站在一面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当你叫喊,镜子里的人对你叫喊。几乎很少人认识到这条心理学规律是多么重要和多么具有预测性,反而得意地归之于自己感觉灵敏。

实际上,如果你事先就确认某人是难以对付的,则你很可能会用多少带有敌意的方式去接近他,在心中握紧你的拳头准备战斗。其实当你这样做时,你简直就是设置了个舞台让他上去表演,他也就被逼扮演了你为他设计好的角色。而如果你事先认为某人是友好的,你就会用友好的方式去待他,在你的感染下,他自然也以友好的方式待你。

请记住你的大多数敌人正是你自己造成,友善才会使你朋友遍天下,使你的品质升华,生命充满欢乐。

友善还能带来两种心理效应。

1.晕轮效应

我国古代有个叫疑邻偷斧的故事:

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就暗自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从此,他觉得邻居的儿子无论是走路的姿势、面部的表情,还是言谈的语调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在山谷刨土时无意中找到了那把斧子。回家后又看到了邻居的儿子,这回他看人家的一举一动又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人都有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倾向。对某人有好感,就觉得他的举止言行一切都好,即所谓“爱屋及乌”;然而对他反感时,就会觉得他处处不顺眼。

2.报应心理

汉朝名将韩信曾对一位老妇人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以报。”人都有报恩心理。

你对某人有好感,是因为他给了你友谊,满足了你的需要。既然他对你很好,当然你就不能对他不好。“来而不往,非礼也”,出于感激之情,你就可能接受他的观点或建议,满足他的要求。

二、博爱使你心态健康

我的一位朋友在他心情郁闷的时候,给我看了他写的日记。

“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时时萦绕心怀。我从没有发自内心地真正笑过,任何欢情中都渗有苦涩。我的心是苦的,我的脉搏中跳动着的血液是苦的,我的生活是苦的。我不知什么能使我幸福,我不停地追求,但永远不知幸福的彼岸在何方?……

“我在折磨自己的灵魂,摧残自己的生命,一种心理变态在深沉地扭曲自己。精神分裂症者,我突然找到了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

令我怵目惊心的是,诸如此类的感情宣泄竟然每篇都是。他的生活真的很差、很不如人意吗?我了解他,实际上他在很多方面都过得比一般人优越,但他的心却已完全被这种痛苦情绪所笼罩,当然他的生活也就真的过得很痛苦。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多少都有一种要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潜意识的动机,做出有害自己和他人的事。这就是“虐待自己”和“虐待他人”的倾向。

“虐待自己”常常是因为解决不了的矛盾、破坏性的欲望、不愉快的感觉等压抑在心里,而造成的自我惩罚。“虐待他人”则多半是为了自卫、报复,甚至是单纯的泄愤。

比如当你痛苦不堪时,你会用牙齿去咬下嘴唇,用头拼命去撞墙,这种用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发泄不满或者借烟酒来消除烦恼的方法,均属于自虐倾向。这种自虐还只是伤害身体,我认为更为严重的自虐,却是精神上的痛苦情结。这会毁掉人的生活。很多大诗人都陷于这种痛苦情结而不能自拔。拜伦,19世纪诗坛的拿破仑,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阴郁却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雪莱,浪漫诗歌的王子,痛苦情结甚至令他走向了死亡。有人说痛苦使人类创造了灿烂的艺术。但我觉得这种代价也未免太大,牺牲了创造这种艺术的人的人生快乐。不仅诗人如此,很多伟大人物都有这种痛苦情节。传奇人物拿破仑不是说自己从没有真正快乐地过过一天吗?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痛苦情结。回忆我的少年时代,我就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这种痛苦情结所笼罩,那时见到诸如“生命苦难”、“灵魂痛苦”之类字眼,就激动得心灵颤抖,生活也因此而压抑、苦闷。精神上的自虐倾向正是人生快乐的一大劲敌。试想一个不懂善待自己,享受生活快乐的人,又怎能懂得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又怎能懂得善待别人?苦闷、痛苦自然会伴随一生。

如果说自虐还只是伤害自己,那么虐待他人却是一种心理变态。

很多人喜欢围观交通事故,他们从交通事故中得到一种快感:见到别人被车压死了,内心会有一丝喜悦,庆幸自己还活在世上。

有这样一则笑话:

某次出了交通事故,观者如堵。有位仁兄怎样挤也进不去,随之灵机一动,马上挤出两滴眼泪说:“请大家让一下,我父亲被压死了!”大家一听这么悲惨,就让他进去了。岂料进去一看,原来是压死了一只狗。

在台北也曾有这样一件事。

某人想自杀,站在一幢高楼的天台上,下面围观者人山人海。但这人偏偏又不跳下来。此事惊动了消防队,但消防队员要上去援救时,他却说:“你们上来我就跳下去!”消防队员不上去吧,他又不跳下来。这样磨了好长时间,下面有位老太太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在下面叫嚷:“你要跳就快点跳嘛!跳完了,我还要去买菜呢!”

这不正是“虐他”心理吗?

我常以为,人有了权后,并不是件好事,权力会使人心理变态。有次上户口时,我去派出所排队,辛辛苦苦排了近一个小时,到窗口时,办事员却将窗一关,“下班了,明天再来!”我在外面气得要命,他还在里面偷偷笑哩:“这傻家伙,又白排了一个小时。”如果他提前告诉我不用排了,到点就要下班,我也就不用浪费这一个小时;或者他多费一二分钟帮我办了,我心里该多感激!但下班了,这就是他的权力,你明天再来重新排,这就是他的本事。

这是权力的另一种转移,成为满足“虐他心理”的工具。谁与这类人组成家庭一定不会幸福。

人啊,居然从别人的痛苦中感受快乐!有些人总是幸灾乐祸,打小报告,踩着别人的脊梁往上爬,或者“推倒了酱油瓶子不扶”,或者“当面笑哈哈,背后使绊子”都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这种人我们在生活中还见得少吗?他们已经丧失了做人的真正乐趣,永远体味不到人生的真正幸福。我们在心里都鄙视这种人,但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或多或少也有这种心态呢?

“自虐”和“虐他”心理轻则招至生活麻烦,重则摧残人的心灵。为什么有的人刻薄、挑剔?为什么有的人心胸狭窄?为什么有的人生活痛苦?这正是“自虐”和“虐他”心理倾向造成,它是人生失败之因,生活痛苦之源。如果我把“刻薄”、“挑剔”、“心胸狭窄”一类形容词加在你头上,你一定不高兴。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不树立更广阔的胸怀呢?

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所说的人,正是指那些富有“博爱”心的人。

“博爱”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修养。只有“博爱”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活也才充满欢乐。

做人姿态一定要品德高尚,要有仁爱之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